文/深圳市仙桐實驗小學 包樂美
生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成為課程。但是,很多時候,面對如此之多的機會,抉擇就是一個重要課題。斷舍離中蘊含的斷絕非必須,舍棄多余物,脫離偏執(zhí)態(tài)的哲學境界,對于當下的課程改革如何輕裝上路有著良好的啟示作用。
2023 年《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發(fā)布,第一項重點任務就是“課程方案轉化落地規(guī)劃行動”,特別強調把國家統(tǒng)一制定的育人“藍圖”細化為地方和學校的育人“施工圖”。這一任務,把課程的執(zhí)行力擺到了重要位置,而課程的執(zhí)行力首先來自它的可實施性和可操作性。面對這一新命題,課程就需要針對“藍圖”,做好推演,在厘清課程體系整體育人目標的前提下,清晰構想預期成果,設置出具有實施路徑,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精選課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深入,特色學校、特色學科、校本課程等建設越來越多元,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的蓬勃之勢。一所好學校的特質,也是有著豐富的課程體系,但“亂花漸欲迷人眼”,以下問題也在實踐探索中浮出水面,引發(fā)我們對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思考:
1.學校課程設置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統(tǒng)性;
2.課程開發(fā)追求數(shù)量,存在跟風現(xiàn)象;
3.課程實施在時間、空間上缺乏保障;
4.課程的管理薄弱,缺乏質量監(jiān)督。
面對這些共性問題,越來越多的學校明顯感覺到課程的開發(fā)與我們的預期變得不那么一致。在這樣的情況下,課程就必須思考如何智慧的“斷舍離”了。
在踐行課程的“斷舍離“過程中,學校當重新審視學生與課程的關系,從關注課程轉換為關注學生。一旦開始思考,并致力于將所有“不需要、不適合、不快樂”的課程替換為“需要、適合、快樂”的課程,就能讓課程設置變得明確清晰。
1.斷絕“齊備”的概念
生活世界的一切都可以是課程。但是,學校首先要斷絕將生活的一切都作為課程帶進學校的念頭,以學生而不僅是課程,以需要而不是我要,去思考什么項目最適合學生當下乃至將來必備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各項條件和資源可以承載的課程最優(yōu)化。適切適用適時,有延續(xù)有發(fā)展有積淀,符合的課程引用善用,不符合的課程暫緩淘汰,轉以利用“外部資源”的方式思考,形成協(xié)調的社會課程體系和家庭課程體系,與學校各司其職,各美其美。
其次,學校要專注于眼前的事情——適宜學生發(fā)展的好課程的開發(fā)。我們說,沒有教學質量就沒有學校的今天,沒有辦學特色就沒有學校的明天,如果要讓課程適應學生,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好課程,那就要了解學生想學什么,過好當下、適應未來應當具備什么,想他們所想,做他們所做,以他們的需要為首要任務,形成權衡抉擇之重,再根據(jù)學校的地域地貌、風土人情、資源寶藏,以自我為衡量守則,以整合為實施原則,構建出新的、適應當下的課程體系,引導課程成為育人的沃土。
2.舍棄“不適”的課程
在斷舍離的理念里,與舊物品告別,也是同過去的自己告別。在我們的課程觀里,丟掉視線里的“雜物”,也是一次成長的告別。不常開的課程,可以借用或租用,和其他機構一起承擔;學生不擅長、不喜歡的課程,可以在擅長課程中尋找創(chuàng)造力和融合點;新課程開發(fā)前,多方自問:這個真的是必要的嗎?是否有其他課程可兼容?沒有是否也無所謂?
經歷過這樣的思考和自問,學校或許就會在取舍中避免時間空間的低效占有,減少無謂的浪費。
3.脫離“指南”的束縛
束縛自己的往往并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不要期望成為一個全能合拍的學校。要敢于脫離“為了課程而課程”的指南,解放自己,確保擁有適量的、有用的、有品位的課程,使學校享有簡潔而快樂的教育活動。
以信息技術課程為例,國家和地方課程設置規(guī)定,在三至六年級每周開設1 節(jié)信息技術課程。但是,現(xiàn)實情形是,在信息化時代,處于沿海發(fā)達城市的學生因為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機會較多,信息素養(yǎng)在無形中已高出了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還產生了更高的學習需求,如果繼續(xù)以指南為標準實施教學,對于學生來講,顯然是不需要、不適合、不快樂的。因此,“重整課程結構,重構課程內容”就需要脫離束縛的智慧和勇氣,實現(xiàn)“以學生為軸心,把時間軸放在當下”的斷舍離哲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