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業淇
摘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農業循環經濟已經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這種經濟模式強調在保證資源節約與效率的同時,引領農業朝著生態環保的方向發展。然而,技術創新的不足、經濟效益與成本投入的不平衡、環境法規的落實困難以及農民技能與知識的缺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挑戰。為了有效應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加強農業科技研發、實現經濟效益與成本管理的平衡、推進環境法規與政策的執行以及加強農民培訓等發展路徑,旨在通過科技的力量,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時代;科技;農業循環經濟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035-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22? ?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1]。2021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到2025年,我國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的建立目標,其中包括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至86%以上的具體指標[2]。這些政策都在強調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產過程的清潔化,這些政策和規劃的出臺,不僅展示了國家對農業循環經濟重視的程度,更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在此背景下,探討科技如何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成為一個必要且時代意義重大的議題。
1 農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1.1 資源節約與效率
農業循環經濟在資源節約與效率方面的特點體現在其對農業生產全過程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再利用。這種經濟模式強調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浪費。在農業生產中,從土地利用、水資源管理到能源消耗,每一環節都力求達到資源利用的最優化。例如,通過精準灌溉和滴灌技術,可以顯著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同時保證作物的水分需求。此外,資源節約與效率還體現在對農業副產品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上。在傳統農業中,很多副產品和廢棄物如秸稈、動物糞便被視為無用物,甚至造成環境污染,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這些物質被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
1.2 生態環保導向
農業循環經濟在生態環保方面的特點體現在其對生態系統保護和環境友好的堅持。這種經濟模式鼓勵實施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使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從而減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例如,通過生物防治和有機農業的實踐,減少化學物質的使用,同時保持農作物健康生長[3]。同時,生態環保導向還表現在促進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上。循環經濟模式下,農業生產更加注重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共生,有助于維持生態平衡。
2 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案例分析
2.1 江蘇省蘇州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江蘇省蘇州市作為中國東部的經濟發達地區,其農業以高效設施農業和精細化管理著稱。蘇州市的農業產業不僅涵蓋了傳統的稻米、蔬菜、果品等作物,還包括了水產養殖和畜牧業。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蘇州市面臨著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農業廢棄物處理不當等問題,迫切需要轉型升級,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自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蘇州市政府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高度重視,當地政府開始著手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實踐,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農業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在此背景下,蘇州市政府在推進農業循環經濟方面采取了多項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蘇州市推廣秸稈還田和秸稈制肥技術,有效減少了農業廢棄物的焚燒,同時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產量。在畜牧業方面,蘇州市通過建立畜禽糞便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系統,將畜禽糞便轉化為有機肥和生物能源,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水產養殖方面,蘇州市采用循環水養殖系統,實現了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養殖廢水的凈化,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產品質量。盡管蘇州市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臨著一些挑戰和不足。一是技術創新不足。蘇州市許多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方面。二是經濟效益與成本投入不平衡。循環經濟的初期投資大,短期內難以實現較高的經濟回報,這限制了農民和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三是農民技能與知識缺乏。很多農民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技術不了解,難以有效參與。基于蘇州市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實踐,下文將結合蘇州市在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不足上的啟示,展開討論目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常見的問題和對策。
2.2 新時代背景下蘇州市科技助力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挑戰
2.2.1 技術創新不足
在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挑戰之一是技術創新的不足。一是農業循環經濟依賴先進的技術來實現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但目前蘇州市的技術水平還無法滿足這一需求。例如,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技術尚未廣泛普及,導致大量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循環。二是蘇州市現有的農業技術難以與循環經濟模式完美融合。現行的農業生產技術主要是為了提高產量和效率,而非優化資源循環利用。這種技術與理念的不匹配,限制了蘇州市循環經濟在農業領域的發展[4]。
2.2.2 經濟效益與成本投入不平衡
蘇州市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挑戰是經濟效益與成本投入之間的不平衡。一是實施循環經濟模式往往需要較高的初期投入,如購買高效的循環利用設備、改進生產流程等,這都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然而,循環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短期內無法顯現,導致投資回報率低。二是蘇州市現有的市場機制尚未能有效激勵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很多情況下,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成本更低,因此,農民和企業缺乏轉向循環經濟的經濟動力。此外,由于循環產品和技術的市場認可度較低,這些產品往往難以獲得與傳統產品相同的價格,這進一步削弱了蘇州市農業循環經濟的吸引力。三是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產品和服務往往需要更復雜的生產和管理流程,這增加了運營成本。例如,收集和處理農業廢棄物,需要建立相應的物流和處理系統,這不僅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運營的復雜性。四是從長遠來看,雖然循環經濟模式有利于可持續發展,但在當前的經濟體系下,其經濟效益的體現需要時間積累,這對追求短期利益的實體造成了挑戰[5]。
2.2.3 農民技能與知識缺乏
農民技能與知識的缺乏是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一個常見挑戰。一是農業循環經濟的實施需要農民掌握相關的技術知識和技能,但目前蘇州市很多農民對于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實踐缺乏足夠的了解。例如,農民不熟悉如何有效地利用農業廢棄物,或者如何運用新技術來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二是現有的農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并未足夠關注循環經濟相關知識的傳授。蘇州市許多農業培訓項目更側重于傳統的農業技術和方法,并未注重循環經濟的新理念和新技術。這導致了農民在實踐循環經濟時缺乏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三是蘇州市農民接受新技術和新知識的能力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例如,年齡、教育水平、經濟條件等都會影響農民學習和采用新技術的能力。這些因素構成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障礙。四是信息的不對稱問題。蘇州市農民很難及時獲得關于循環經濟最新技術和政策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不夠詳盡和準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對循環經濟實踐的認識和參與。
3 新時代背景下蘇州市科技助力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路徑
3.1 加強農業科技研發
一是蘇州市政府應增加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資,其中包括提供財政資助、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等措施,以激勵科研機構和企業投入更多資源到農業科技的創新中。特別是在循環經濟相關領域,如廢物循環利用、節水農業技術、生物肥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對推動農業循環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二是蘇州市要鼓勵跨學科和跨行業合作。可以通過整合農業科學、生態學、工程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促進新技術和新方法的創造與發展,從而更有效地解決農業循環經濟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結合生物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可以開發智能化的廢物處理和資源循環系統。三是重視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同樣重要。雖然應用研究對于解決當下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問題至關重要,但基礎研究是推動長遠技術創新的基礎。因此,蘇州市政府和研究機構應注重投資于基礎科學研究和針對性的應用技術開發上,確保科技創新的持續性和深度。四是蘇州市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包括簡化科研成果的產權流轉和商業化流程,提供技術轉移和孵化服務,以及建立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效對接。通過這些措施,蘇州市可以確保科研成果能夠快速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從而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
3.2 實現經濟效益與成本管理平衡
一是提高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經濟效率,蘇州市需要通過技術創新來降低生產成本。例如,開發更高效的農業廢棄物處理技術,可以減少處理成本,同時,要增加廢棄物的再利用價值。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可以優化農業生產管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生產效率。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農民可以在較低的成本下實現更高的產出,從而提高蘇州市農業循環經濟的經濟效益[6]。二是在成本管理方面,蘇州市需要建立更精細、更科學的成本控制機制。這包括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成本進行全面分析,識別關鍵環節,并實施針對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同時,蘇州市要建立循環產品市場認證體系,提高消費者接受度,提升市場價值。此外,蘇州市要建立綠色信貸和保險體系,為循環經濟模式提供金融支持,降低經濟風險。三是蘇州市要鼓勵跨行業、跨領域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降低循環經濟模式的成本,提高效益。例如,農業企業與廢棄物處理企業、能源公司等合作,共同開發循環經濟項目,實現資源有效利用和成本共享。這種合作能提高整體效益,實現經濟效益與成本管理的平衡。
3.3 加強農民培訓
一是開展針對性的培訓項目至關重要。蘇州市的這些培訓項目應涵蓋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農業廢物的再利用方法、節能減排技術、以及生態農業實踐等領域。例如,可以通過示范基地或實驗場,向農民展示如何將農業廢物轉化為有機肥料或其他有用物資,以及如何實施節水和節能的農業技術[7]。二是蘇州市要采用多樣化的培訓方法。除了傳統的面對面教學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移動應用進行在線培訓,以覆蓋更廣泛的農民群體。三是蘇州市要建立持續的學習和支持系統。這不僅包括定期的技術更新和知識補充,還包括建立專家咨詢和技術支持服務,為農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及時的幫助和解決方案。例如,蘇州市可以設立農業循環經濟熱線或在線咨詢平臺,供農民隨時咨詢相關問題。四是建立激勵和獎勵機制來鼓勵農民參與培訓和實踐也是重要的策略。蘇州市可以通過提供培訓證書、技能認證等方式,認可農民的學習成果。同時,蘇州市也可以為在循環經濟實踐中表現優秀的農民提供獎勵和支持,如資金補貼、優先獲得技術支持等,這不僅能激勵更多農民參與培訓,還能推動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
4 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科技對于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科技研發、平衡經濟效益與成本管理、執行環境法規和政策以及加強農民培訓,可以構建一個更加可持續和高效的農業系統。這不僅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還有助于保護環境,實現長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2021-02-02)[2024-01-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5.htm.
[2]中國政府網.“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EB/OL].(2021-07-08)[2023-12-18].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7/08/content_5623281.htm.
[3]夏武見.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路徑[J].山西農經,2023(18):75-77.
[4]江東.新時代背景下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山西農經,2021(20):52-53+56.
[5]陳麗.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及創新研究[J].山西農經,2020(17):104-105.
[6]張曉峰.河源市農業循環經濟科技支撐體系建設研究[D].廣州: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9.
[7]鐘聲.科技支撐農業循環經濟·創新助力農村可持續發展[C]//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第二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特輯.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8: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