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瑛
摘 要: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組成的文章,要想讀懂它,必須正確理解文言文詞語的表達含義、實際用法。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文言文教學為例,首先分析了加強對文言文教學分析的意義,而后分析了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最后以言文并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創(chuàng)新方法,喚醒學生探究欲望;加強學法指導,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幾個方面展開了分析,期望文章的討論能夠給有關工作者以借鑒。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有效課堂;實踐措施
文言文課堂效率一直低下的原因是教學不得方法,很多教師依然在采取講述的方法,導致學生只能被動聽講,缺少了自我探究與思考的機會,難以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為此,加強對文言文教學的研究非常重要。
一、加強對文言文教學分析的意義
關于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話題一直居高不下,但效果甚微。長久以來,文言文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沉悶,學生學習方法不合理等,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1]。如何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率成了教學的一大難點,所以文章在開展本篇課題研究之前,采取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進行了研究,并依據(jù)當下的現(xiàn)狀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以此驗證提升文言文教學對策是否可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兼?zhèn)涞奶攸c,同時提出了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文言文作為語文教材的一部分,自然也要擔負起相應的責任,試圖通過文言文教學,讓學生感受中華語言的魅力,并在深入分析中探尋到語言背后折射的思想情感。所以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驗證,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雖然新課標提出了文言文教學的要求,但是總體目標與建議并未細化[2]。所以,本課題在全面解讀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將總體目標細化到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具有實踐價值。最后,加強對文言文教學的研究,可以推動文言文教學的有序開展,為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夯實了基礎。
二、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第一,教師方面。教師偏好灌輸式教學。在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很重,在預習中從不主動提出和解決問題;在課堂上以記錄教師的要求為主,很少開展自我思考。而且在教師逐字逐句的分析中,部分時間放在了字詞解釋、文章大意疏通上,這樣的文言文課堂毫無樂趣,更無法激活學生的探究意識[3]。另外,文言文教學目標空泛。調(diào)查顯示,部分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教學目標,還有部分學生認為目標要么讓自己難以企及,要么太簡單,無法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忽視了什么,最終一無所成。
第二,學生學習方面。因學生未能養(yǎng)成好的預習習慣,需要在課堂上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讀懂。同樣文言文詞句遠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學生需要排除各種困難才能弄懂文章。在這樣艱難的學習中,如若能夠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文言文教學效率也會得到提升[4]。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部分學生討厭文言文,而且態(tài)度不端正,還有部分學生未能形成自己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在整個課堂中,學生全程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少自我的主觀思想,如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文言文自身的特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先秦時期形成的文言文因晦澀難懂,與大家日常的語言表達有很大的不同,導致學生對文言文敬而遠之。加上文言文詞匯、語音、語法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更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語言障礙成了阻礙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
三、構建高中文言文教學有效課堂的實踐策略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教育作用。但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以教師向學生灌輸為主,強調(diào)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不僅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弱化了文言文的育人價值。為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討論了文言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方法。
(一)言文并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
1.文化熏陶法
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文化傳遞、創(chuàng)造的過程。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學習的過程就是接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因此在文言文課堂中,教師要跳出它本身的限制,挖掘文言文背后的背景、文風,這樣學生體會到的不再是某個詞具體的含義,而是整體的內(nèi)容。例如,在《庖丁解牛》一文的學習中,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借助注釋分析本篇文章的含義,更要通過滲透莊子的思想,讓學生在對庖丁解牛的整個過程的分析中,提煉出文本的主旨,這是與文本共生同時超出文本外的文化知識,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會讓學生從字詞的分析中走出來,真正感受文言文蘊含的精神和魅力[5]。
2.指導遷移法
對高中生來講,最直接的文言文學習價值為“為我所用”。而前期的調(diào)查問卷就已經(jīng)顯示,部分學生之所以對文言文不感興趣,是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文言文的價值。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對學生生活指導的作用。文言文是古代表達觀點的一種書面語言,通過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社會生產(chǎn),而且當下我們常用的俗語也多出自文言文,通過引導學生探尋俗語的出處,可以讓學生恰當應用這些詞語。如在學習了《勸學》一課后,學生可以知道“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等俗語的含義,并能夠在自己的作文或者日常生活表達中不再出錯。閱讀文言文,將其根基打牢,然后將其運用到自己的文章寫作中來,可以讓自己的文章雅致,富有深意。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寫作情況,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實用價值。
3.問題激趣法
問題是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關鍵,提出一個主要的問題可以貫穿于整個課堂。這一方法在現(xiàn)代文教學中常用,文言文中卻鮮少。一旦將這種方法應用其中,不僅突破了文言文字詞串講的束縛,同時調(diào)動了學生的能動性。高中生對字詞串講的模式興致欠缺,此時如若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并引導學生開展分析完全可以提升學生的探究熱情。
這一方法的合理應用,需要教師注意如下兩點:第一,問題設計要合理,不僅要符合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又要學生通過跳一跳才能解決。第二,問題或者問題組的設計,要具有邏輯關系,后面問題具有深化的作用。例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課的學習中,教師便可以先后提出問題: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辭”后“許”,如何理解?從“夜縋而出”,這一細節(jié)描寫中,你讀出了什么?學生每一次的思考與正確的回答,都是基于文本做出的理解,在學生的思考中不僅把握了文本大意,同時理解了全篇。
(二)創(chuàng)新方法,喚醒學生探究欲望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
在新課教學中,教師要誘發(fā)學生展開想象以此喚醒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掌握新知識的效率[6]。而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教師提供大量直觀、具體的形象,多媒體以圖文、動畫的優(yōu)勢在文言文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直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給學生視聽的體驗,同時它的直觀性激活了課堂氛圍,保證了教學效率。第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只有產(chǎn)生疑問,才能真正地深入其中。以往的文言文課堂,以教師提問學生為主,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被動地思考,無法真正地帶入文本中,同樣這會弱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的引入則可以很好地優(yōu)化這一問題,利用這一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
例如,在《師說》這篇文章學習中,教師課前就要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解讀文章,標記出疑難雜處”。在課堂授課中,大量的時間都是對學生疑難問題的討論。第一,利用課件展示學習提示,讓學生一邊學習一邊思考,真正地進入文本中來。在閱讀文本后,學生陸續(xù)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如“文本中的哪些語言可以表明作者的觀點?”“文本采取了什么論證方法?”等,全程是學生學習、提問,其他的學生參與搶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盡顯,同時激活了學生的求知思維。最終在教師的點撥下,深化了理解。第二,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文言文教學,師生角色發(fā)生著改變,課堂互動也在不斷加強。不僅如此,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環(huán)境,還能激活學生的合作精神。如在文言文新課教授之前,教師將教學疑難問題呈現(xiàn)在導學案上,讓學生自選題目并開展分組,然后借助網(wǎng)絡開展在線討論,最終得出答案。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每個小組都積極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其他小組認真聽并提出問題,對于質(zhì)疑讓本組成員給予回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課堂,做好資料的補充。這樣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是新穎的,而且適合自覺性高的高中生。盡管網(wǎng)絡信息復雜多變,但教師只要合理運用其有利的一面,創(chuàng)設符合文本與學生認知的學習情境,就可以將傳統(tǒng)課堂難以表達的信息直觀化地展現(xiàn)出來,有效提高了文言文教學效率。
2.開展分層教學
依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特點、個性差異開展教學,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同時保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第一,設置分層目標。面對水平不一的學生,切勿抱有同樣的期待。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設定相應的目標,采取分層遞進的方式設定目標,學生可以在實現(xiàn)目標后獲得成就感,并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而且不同層次的學生基于自己當下的水平,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不僅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達到了最佳的學習成果。例如,在《蘭亭集序》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就要在分析新課標、學生當下情況的基礎上設定總目標、分目標。總目標:品析作者筆下的景物,體會作者的生命思考。同時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了不同的目標:一是閱讀文本,總結文本風景、人物特點,二是理解文本,說出作者心情起伏及其原因,三是作者心情起伏原因與他的人生觀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在目標的層層遞進下,不僅兼顧了班內(nèi)所有的學生,同時每一個問題都是下一個問題的基礎,最終指向總目標。
第二,開展分層訓練。學生的水平不同,接受的文言文學習難度會體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如若采取一個標準,只會增加學生學習的難度,中等生原地徘徊,優(yōu)秀的學生得不到更好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情況,教師不僅要確保不同層次學生得到相應的訓練,同時看到他們的差異。例如,在《逍遙游》的作業(yè)布置中,教師就要分層進行:熟練掌握字詞句的含義,作者的背景;總結文本的主題思想,分析文本虛詞和特殊語句;結合本篇文章以及自己探尋到的莊子資料,分析它的特點,然后總結它的主張與思想。上述的作業(yè)是遞進的,前兩個是必做題,最后一個為選做題,留給有余力的學生。這樣的作業(yè)布置不僅推動著不同層次學生水平的提升,同時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
(三)加強學法指導,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1.基于網(wǎng)絡學習空間,促使學生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
在網(wǎng)絡時代,學生借助網(wǎng)絡的機會也在逐漸地增多。必須承認,網(wǎng)絡以絕對的優(yōu)勢吸引著學生。教師只有抓住網(wǎng)絡的優(yōu)勢,將其合理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提升它輔助文言文教學的價值。如針對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教師可以布置在線學習任務,學生不僅可以在教師發(fā)布的導學案的指導下開展預習,對于學習中不懂的點還可以利用網(wǎng)絡查找資料,提前了解學習的要點。如本校語文教師聯(lián)合信息技術教師開發(fā)了文言文學習軟件,這一軟件內(nèi)收納了高中教材的所有文言文課文,學生開始一篇新文章學習之前,就會借助這一軟件開展預習,教師可以根據(jù)后臺運行了解學生的預習任務,而后制訂合理的課堂策略。如學生登錄賬號后,就會出現(xiàn)題解、作者、字詞、解析、形象、特色、拓展的頁面,學生只需根據(jù)自己想要了解的點,點擊到相應的位置,就可以了解關于本篇文章的信息。在這樣的學習空間內(nèi),學生不僅可以留下自己的疑惑點,與其他同伴交流,還能在拓展類題目中,實現(xiàn)與教師、其他學生的遠程交流。
2.基于思維導圖,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長期應試理念的影響下,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法,所以在課堂上自我探究的意識薄弱。經(jīng)歷了基礎階段的學習,高中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開展自我學習,思維導圖便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例如,在《勸學》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找出本篇文章的常用的虛實詞、古今字和通假字,這樣關于本篇文章的文言文基礎知識就系統(tǒng)地展現(xiàn)了出來。除了文言文基礎知識學習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本篇文章表達形式,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如通過閱讀明確文本的中心論點,在第二層級寫出分論點,在第三層次寫出三個分論點相對應的論述,這樣整篇文章的架構就清晰地展現(xiàn)了出來。思維導圖的應用,不僅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同時幫助學生構建了個體的文言文知識網(wǎng)絡,更關鍵的是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探究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往的文言文學習以大綱、新課標要求為主,關注學生對文言文理論知識的理解,忽視了課外拓展。在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下,基于文言文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創(chuàng)新文言文教學課堂的研究刻不容緩,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zhì)量,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文言文學習熱情是學好文言文的關鍵一步。教師要根據(jù)文言文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學生做出引導,以提升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文言文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學好它不僅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中華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還能承接優(yōu)秀的民族思想。針對當下文言文教學的不足,教師要加強反思并積極地優(yōu)化教學,讓文言文課堂成為師生交流、古今文化碰撞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龔堯.關乎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J]語文課內(nèi)外,2022(22):160-162.
[2]汪建德.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與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22):56-57.
[3]劉曉玫.新高考背景下創(chuàng)新高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的研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5):52-54.
[4]袁光.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一文言文教學的思考[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2(36):122-125.
[5]車思超.“雙新”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語文,2022(29):16-18.
[6]李霞.“因聲求義”與中學語文通假字教學[J].語文教學研究,2021(7):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