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魯燕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求把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背景下,應當深挖鄉土文化蘊含的價值,展現其特有魅力,依托鄉村文化振興,培育文明鄉風;同時,應當基于對鄉土文化價值的深刻認識,依托鄉土文化,為鄉村振興凝心聚力,助推城鄉融合發展。基于此,文章從鄉土文化相關內涵切入,闡述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文化的價值體現,探討了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文化傳承發展路徑,以期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
關鍵詞:鄉土文化;鄉村振興;價值;傳承
文章編號:1674-7437(2024)04-0225-03? ? ?中國圖書分類號:G127? ? ?文獻標識碼:A
鄉土文化作為農耕文明的存留,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智慧結晶及精神寄托。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推進,新時代背景下,鄉土文化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不論是有形的鄉土文化遺產,還是精神層面的鄉土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為鄉土文化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依托鄉村文化振興的軟著力點,不斷展現出新的活力。為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我國提出了要從鄉村文化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產業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等方面入手,而鄉土文化在這些方面均發揮重要的助推作用,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精神文化層面的重要內容[1]。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有必要充分把握鄉土文化的當代價值,拓展鄉土文化發展空間,進而充分發揮其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價值。
1 鄉土文化相關概述
鄉土文化,主要是指在鄉土社會中,勞動人民為謀生存、求發展,在漫長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通過對地方自然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等各種要素不斷吸收整合,建立起的一個兼具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綜合文化體系。
作為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智慧結晶及精神寄托,鄉土文化表現出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特征。第一,地域性。鄉土文化是特定地域歷經漫長發展積淀形成的產物,不同地區的鄉土文化展現出不盡相同的風格、特色。這與不同地區有著不盡相同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歷史文化等密切相關。第二,傳統性。鄉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多樣豐富的人文習俗、思想觀念。鄉土文化同時實現了對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等相關傳統文化元素的全面融合,依托代代相傳的方式,得以傳承和延續至今。第三,農耕文化。鄉土文化根植于農耕文化土壤,農民、土地、農作物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農耕文化,可充分領略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智慧與勤勞以及其中蘊含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第四,家庭與親情。鄉土文化尤為重視家庭、親情。中國傳統鄉村社會十分看重家庭的紐帶作用,家庭成員彼此間的親情關系是鄉土文化核心價值的重要體現。
2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文化的價值體現
2.1 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豐富資源
鄉土文化包含由年節習俗、季節性節日慶典等組成的鄉村風俗,由勤儉節約、敬老愛幼、團結互助等構成的鄉村美德,由竹編、剪紙、木雕等構成的鄉村手藝,由古村落、田園景觀等構成的鄉村景觀文化,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主脈的一大體現,還是鄉土中國人文基因的重要累積,在新時代背景下,除去可作用于鄉風民俗的重塑完善,還可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為充實豐富[2]。
2.2 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可靠支撐
鄉村振興,人才是重中之重。長期以來,鄉村發展一直面臨人才外流、人才缺失等問題,根植于鄉村土壤的鄉土文化,可為鄉村人才振興提供可靠支撐。鄉土文化可增強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鄉土文化憑借其對農民群眾思想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調動起廣大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使鄉村“人”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增強內生動力,助推鄉村振興。此外,包羅萬象的鄉土文化能夠更好地幫助鄉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鄉土文化多樣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鑒于其能夠為人們帶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因此可很好地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創業,為“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力支持。
2.3 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極大助力
鄉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如古村落、手工藝、飲食文化等,均具備潛力可以發展文化產業,助力鄉村經濟發展。鄉土文化可推進不同產業之間的充分融合。鄉村特有的鄉風民俗、田園風光、飲食文化等文化資源,為不同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鄉村產業鏈的延伸,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成效。同時,我國鄉村地區廣泛分布著各式各樣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形式豐富、規模大小各異,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紅色文化。我國強調各級政府應積極發揮農村資源及生態優勢,助推紅色旅游、鄉村旅游等鄉村產業發展[3]。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可以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助力。
2.4 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方向指引
鄉土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是由地方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協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獨特文化。鄉土文化根植于自然環境,展現出一定的生態文化特性,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方向指引。傳統農業文化蘊含著深厚的生態意蘊。比如,鄉村傳統生產方式蘊含著豐富的生態理念。例如,中國傳統生態思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些思想觀念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明確方向。同時,根植于農耕文化的鄉土文化中蘊含著諸多與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相同的思想觀念,比如,鄉土文化倡導的用養結合、因地制宜等思想觀念,對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2.5 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有力抓手
鄉土文化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積淀了鄉賢文化、鄰里文化等優秀的文化形式,這些文化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發展,實現鄉村組織振興的有力抓手。鄉土文化倡導廣大農民群眾在鄉村治理中發揮主體作用。鄉村居民積極參與鄉村治理,不僅可凝聚鄉村治理共識,還可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規范化發展。鄉土文化可構建起新鄉賢與鄉村治理的緊密聯系。在鄉村地區發展中,鄉賢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鄉村振興背景下,依托鄉土文化致力于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有效作用,能夠使鄉村治理人才隊伍得到極大充實,共同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
3 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文化傳承發展路徑
3.1 秉承批判與創新并存的傳承原則
鄉村振興背景下,為使鄉土文化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必須要做好對鄉土文化的傳承工作。對此,應當秉承批判與創新并存的傳承原則。注重保持鄉土文化的原生態及獨特性。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原生態、獨特性,鑒于此,在鄉土文化傳承中,應當充分把握鄉村發展規律,在傳統建筑保護方面,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追求大拆大建,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實踐,有意識保持其原生態、獨特性,在傳統民俗文化方面,深挖鄉土文化中富有表現力、特色鮮明的文化元素,如地方獨特的節慶習俗、傳統技藝、美食文化等,極力維護鄉村原生態風貌及獨特的鄉風民俗,助推鄉土文化傳承發展[4]。此外,鄉土文化傳承不僅要加強對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還應當對其中蘊含的價值進行批判整合,從而樹立良好民風家風鄉風。鄉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凝結,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糟粕,難以適應時代社會發展要求,對此,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確保鄉土文化可緊隨時代發展腳步,與時代主流文化相適應,推動鄉土文化的現代化發展。
3.2 培育多元化鄉土文化傳承主體
鄉土文化傳承,需要有多元傳承主體的支持。一是依托鄉土文化歸屬感及文化自豪感,調動鄉土文化傳承主體責任回歸。人才是鄉村文化振興重要的一環,鄉土文化傳承的一大前提是肩負鄉土文化傳承責任的主體回歸。因此,可以通過鄉土文化歸屬感,號召、吸引鄉民積極投入鄉土文化傳承中,凝聚鄉土文化傳承合力。同時,還可以通過鄉土文化自豪感調動鄉民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感。加大對鄉民思想引導力度,依托各種形式的交流互動,讓鄉民認識到鄉土文化蘊含的價值,進一步培育鄉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度、自豪感,培育他們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感[5]。二是發揮社會力量,助推鄉土文化傳承發展。鄉土文化傳承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尤其是調動社會力量中高素質人才的參與,發揮多元化人才的作用。對此,應當積極發揮各方社會力量,通過政府與社會主體合作模式,為鄉土文化開發提供可靠資金支持,助推鄉土文化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當積極引入高素質管理人才、高素質創意人才等相關人才,為鄉土文化傳承發展規劃、市場推廣等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3.3 推進鄉村產業模式創新發展
鄉村文化產業作為振興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所以,有必要推進鄉村產業模式的創新發展,助推鄉土文化傳承發展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綜合效益。各個鄉村都擁有自身獨特的鄉土文化,在追求農業發展的同時,還應當加大對鄉土文化內涵的挖掘力度。在推進鄉村產業模式創新發展實踐中,以鄉土文化為基礎,推進其產業化發展,完善鄉村產業結構,助推鄉村地區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之間的充分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6]。
在鄉土文化產業化發展中,具體可基于鄉土文化資源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引進來。比如,借助鄉村地區獨特的鄉風民俗、田園景觀、紅色文化等鄉土文化資源發展文化旅游行業,吸引外來游客,為鄉土文化傳承奠定良好經濟基礎。第二,走出去。比如,加大對鄉村地區民間傳統手工藝、民間歌舞等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將其作為打開外部市場的有力手段,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3.4 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鄉土文化
新媒體平臺的迅猛發展為鄉土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因此,應有意識推進對鄉土文化的短視頻傳播,扭轉長期以來鄉土文化單一、孤立、被動的局面。首先,把好短視頻內容質量關。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完善,上網用戶增多,短視頻技術在農村地區得到不斷推廣,讓短視頻平臺掀起一股“鄉土風”。在鄉土文化短視頻不斷涌現的同時,也出現短視頻作品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對鄉土文化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對此,必須要把好短視頻內容質量關,發揮短視頻助推鄉土文化傳承發展的正向作用。一方面,應當推進對算法機制的人性化應用,充分把握受眾的興趣偏好,減少不良短視頻內容對受眾帶來的負面影響,向受眾推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優質鄉土文化短視頻。另一方面,在短視頻審核環節,人工審核與技術審核同步開展,構建科學完備的審核機制。其次,加大對鄉土文化符號的挖掘力度。鄉土文化短視頻在傳播中,由于缺乏挖掘鄉土文化符號,短視頻內容容易趨向于同質化,對鄉土文化傳承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對此,應透過短視頻傳播,加大對鄉土文化符號的挖掘力度,展現鄉土文化特有的價值觀及文化底蘊。一方面,短視頻創作人員應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符號,除去向受眾展現鄉村生活場景、鄉村景觀之外,更應當提煉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底蘊,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傳播,提高受眾對鄉土文化的關注度、認同度。另一方面,創作人員需要明確鄉土文化中不乏有落后的文化,所以應緊隨時代前進步伐,推進鄉土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有機融合,對鄉土文化進行創新創造,賦予其以新的時代內涵,助推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
4 結束語
鄉村振興背景下,拓展鄉土文化發展空間,可為鄉村文化、人才、產業、生態、組織振興等提供有力支持。對此,相關人員應不斷鉆研,認識到鄉村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性,秉承批判與創新并存的傳承原則,培育多元化鄉土文化傳承主體,推進鄉村產業模式創新發展,推進對鄉土文化的短視頻傳播,通過多種方式,協同推動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唐耀榮.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價值再認識[J].農家參謀,2021(14):123-124.
[2]張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鄉土文化拓展及價值提升[J].國家治理,2022(21):33-37.
[3]張瞳光,高建軍.鄉村振興背景下鄉土文化與鄉村內生發展問題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04):112-114.
[4]唐興軍,張文杰,周麗,等.新時代鄉村振興中鄉土文化的接續與重構:基于5個行政村的調研[J].決策與信息,2020(05):58-66.
[5]劉興景.傳承鄉土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基于合肥市的田野調查[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3,41(06):106-108+112.
[6]曲延春,宋格.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土文化傳承論析[J].理論導刊,2019(12):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