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策略建議

2024-05-24 00:00:00楊美琴張俊彥于笑天孫晉楓李鋒倪明王朝暉丁媛媛
出版與印刷 2024年2期

摘要:了解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策略舉措,以強化學術期刊的科普責任,助力國家科普戰略。文章以醫學學術期刊為例,通過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發現國內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期刊占比較低,且多為近幾年開始;開展科普工作的路徑單一,受眾相對局限;科普作品的創作主體多樣,審定流程不規范。進一步分析了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包括內容創作能力總體較弱、編輯投入科普工作的熱情不高、科普工作傳播范圍有限等。提出搭建“醫學學術期刊多學科多維度科普內容生產合作平臺”,實現集期刊平臺、新媒體、大眾媒體的科普作品多途徑協同傳播,健全并完善醫學學術期刊健康知識傳播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等,使得醫學學術期刊成為提升公眾醫學科學素養的主力軍之一。

關鍵詞:醫學期刊;科普工作;學術期刊;科技創新

DOI:10.19619/j.issn.1007-1938.2024.00.004

作者單位:1)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編輯部; 2)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實驗動物與比較醫學》編輯部; 3)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上海市法醫學重點實驗室,司法部司法鑒定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司法鑒定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法醫學雜志》編輯部; 4)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中國循證兒科雜志》編輯部; 5)同濟大學《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編輯部;6)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雜志社辦公室,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 7)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科理論與實踐》編輯部; 8)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市醫學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強調“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要“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報刊等各類媒體要發揮傳播渠道重要作用”。雖然在科學普及方面有面向社會大眾專門宣傳普及科學知識的科普期刊,但現有科普期刊數量有限。截至2022年年底,上海市期刊年檢數據顯示:上海市共有科普期刊23種,其中健康保健類僅5種,遠遠低于中文醫學學術期刊(71種)。[1?2]而公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一項針對醫學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用戶進行的調查顯示,有34.2%的用戶希望了解科普知識,[3]該比例還僅限于學術期刊固有受眾,因此公眾對醫學科普知識的實際需求可能更高。學術期刊具有資源豐富、社會公信力強、辦刊嚴謹以及傳播渠道成熟等優勢,如能深度參與科學普及,將有助于解決《意見》中提到的“當前存在高質量科普產品和作品供給不足、網絡偽科普流傳等問題”。基于此,2022年12月13日,上海的8家醫學學術期刊編輯部成立醫學期刊建設與發展協作組(簡稱“協作組”),針對醫學學術期刊在“大科普戰略”實施中的可能角色與定位展開討論,通過文獻調研、問卷調查,全面了解當前國內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策略與建議。

一、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文獻調研

醫學學術期刊是記錄、傳播、交流醫學知識的重要陣地,是醫學學術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引領學科創新與發展、服務人類生命健康的歷史使命。醫學發展日新月異,公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因此迫切需要將晦澀深奧的醫學專業知識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以全面、快速提升公眾的醫學知識素養。醫學學術期刊以其權威性和專業性,可為公眾提供真實可信的醫學專業知識,在醫學知識普及方面肩負不可推卸的責任。[4?5]國際四大知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志》(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文縮寫 BMJ)、《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英文縮寫 NEJM)、《美國醫學會雜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英文縮寫 JAMA)和《柳葉刀》(The Lancet)在醫學知識傳播、推廣與普及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019年全年發布的新聞類稿件在所有稿件中的占比均較高,其中 BMJ 每期新聞專欄稿件數量最多,占比高達37.12%;報道范圍涉及醫學及衛生保健領域的哲學、法律、經濟等方面內容。[6]704-705刊登非學術類新聞文章可以為期刊引流大量的優質稿源,盤活已有的學術資源。[7]31

我國學者對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關注可以追溯到21世紀初。佟賀豐等[8]從定性和定量研究的角度肯定了學術期刊強化科普功能的積極意義。霍永豐等[9]提出醫藥期刊應通過開展醫學繼續教育、患者教育等履行社會責任。張海東等[10]認為學術期刊傳播科普內容有利于擴大期刊影響,培養潛在讀者,傳播科學知識。王大鵬等[11]提出以科研論文為基礎延伸出適合大眾閱讀的科普作品是學術期刊實現其社會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李陽等[12]246認為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是順應國家戰略調整,完善自身定位的有力舉措,有利于提升期刊的學術地位。龍玲[13]認為醫學學術期刊是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及科普效能的有效途徑??梢姡瑢W術期刊積極參與科普工作既是戰略需求與時代使命,也是自我增值與發展突破。

我國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起步較晚,發展略顯遲緩,但近幾年有顯著增長趨勢,已有較多醫學學術期刊通過積極推進科普宣傳,在滿足公眾健康需求的同時拓展了期刊的發展空間。如《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通過出版科普專刊服務讀者,擴大了雜志的品牌效應。[14]《中國實用內科雜志》通過與大眾媒體聯合主辦“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媒體見面會,構建最新科研成果大眾化傳播的有效機制,促進了科技成果的科普傳播。[15]《中國醫藥導報》設置新聞報道、科普宣傳欄目,如“封面人物”“業界關注”“醫藥資訊”等,推動了刊物的發展。[16]《局解手術學雜志》在期刊微信公眾號開辟科普欄目推送疾病治療、預防等方面的科普文章,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拉近了與公眾的距離,同時增強了醫學工作者創作科普作品的職業價值感。[17]161-162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疫情期間,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采取征集專題論文及病例庫典型病例等措施,快速傳播醫學成果,廣泛普及醫學信息,對于疫情防控發揮了顯著的推動作用。[6]706還有很多醫學期刊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策劃組織專題,為抗疫一線提供全面、最新的研究信息和實用、有效的防控經驗。[18]《世界針灸雜志》則通過刊印主題為“協同抗疫”(collaborative fight on COVID-19)的公益廣告,在全球范圍內鼓勵公眾在疾病診療和保健中使用中醫藥和針灸,在促進健康傳播的同時助力學科推廣。[19] 《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通過舉辦面向基層醫務工作者的科普宣傳,提升其理論水平和臨床診治技能。[20]

二、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問卷調查

1.問卷制定、發放及回收

為進一步了解我國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協作組成員經集體討論制定問卷。內容包括4大類共16項:①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齡、學歷/學位、編齡、職稱、最高學歷與從事期刊專業的相關性、在編委會/期刊社/編輯部的職務共6項;②調查對象所在期刊信息,包括期刊主管/主辦單位級別、出版單位所在地、醫學一級學科類別共3項;③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情況,包括開展科普工作的時間、路徑,科普作品的創作形式、審定流程,和編輯主體及其工作時間共5項;④開展科普工作的影響,包括對學術期刊自身發展和對編輯的影響2項。

借助問卷星平臺( https://www.wjx.cn/)生成問卷。在正式發放問卷前,小范圍進行預填寫以完善填寫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細節問題,再將問卷二維碼發放到中國期刊協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下設的醫藥衛生期刊分會微信群。要求每人只能填寫一次。從問卷發放到回收,歷時18天(自2022年12 月14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共回收問卷102份,由兩位協作組成員同時對每一份問卷進行查驗、核對,證實均為有效問卷。

2.問卷結果及統計

(1)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

102位調查對象的年齡、學歷/學位、編齡、職稱、最高學歷與從事期刊專業的相關性、在編委會/期刊社/編輯部的職務等信息詳見表1。其中職務包括4個分類:期刊社/編輯部負責人、責任編輯、編委會成員,部分人員擔任多個職務。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年齡以31~50歲最多(占比近75.00%),研究生學歷占比近80.00%,編齡≥10年的占比近74.00%,高級職稱占比近59.00%,最高學歷與期刊所屬學科專業相關或一致占比超過95.00%。研究還對就職期刊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16位(占比15.69%)調查對象信息單獨進行統計,發現年齡、學歷、編齡、職務分布情況與整體分布相似,但職稱更高(高級職稱占比75.00%)。

(2)調查對象所在期刊信息

102位調查對象所在期刊的出版單位分布于我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單位(74種期刊)和主辦單位(40種期刊)以省部級單位為主,其他包括協會/學會、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等。所在學科幾乎涵蓋醫學的所有一級學科,包括基礎醫學(12種)、臨床醫學(35種)、口腔醫學和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18種)、藥學(5種)、中醫藥相關性學科(28種)及其他4種(包括法醫學1種、護理學2種和綜合類1種)。

(3)調查對象就職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情況

102位調查對象中,就職期刊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僅16種,占比(15.69%)較低。進一步分析這16種期刊的科普工作開展情況,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①開展時間較晚。16種期刊中,時間不足2年的期刊9種(占比56.00%),2年及以上、10年以下的4種,大于等于10年的3種。

②開展科普工作的路徑單一。圖1為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路徑分布。以在自建網站或新媒體平臺發布科學新聞最多,有10種(占比約62.50%);其次是較為傳統的科普宣傳形式,比如開設科普欄目(占比37.50%)、舉辦科普活動(占比31.25%)等。還有的通過發行科普增刊,與科普期刊合作或與電視、廣播、報紙等大眾媒體合作等方式,開展科普宣傳工作。

③科普作品的創作主體多樣。圖2為醫學學術期刊科普作品的創作主體分布。以期刊所在專業領域內學者獨立完成科普作品的創作(包括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為最多(占比約62.50%),其次分別為編輯協助學者完成創作(占比約37.50%)、學者提供素材+與編輯合作完成創作(占比約25.00%)、自由投稿+學者審稿(占比約25.00%)、學者提供選題+編輯完成創作(占比約18.75%)等。

④科普作品的審定流程欠規范。圖3為醫學學術期刊科普作品的審定流程分布。16種期刊中,14種期刊設立了由不同主體承擔的不同形式的科普作品審定流程,有2種期刊無審定流程。

(4)開展科普工作的影響

開展科普工作能對學術期刊自身發展帶來積極影響。102位調查對象中,共有90位支持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他們認為科普工作有助于提升學術期刊的大眾化傳播能力(占比88.89%),提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顯示度(占比86.67%),發揮學術期刊的科普引領作用(占比76.67%),擴大目標讀者(占比62.22%),增加期刊發行量和閱讀量(占比42.22%),吸納優質稿源(占比38.89%)。16位就職期刊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調查對象的觀點與以上觀點類似。

開展科普工作對編輯的影響體現在兩個方面。16位就職期刊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調查對象中,有11位認為開展科普工作開闊了編輯的專業視野,有10位認為增進了編輯和讀者之間的親和力,有10位認為提升了編輯的創作能力,但也有6位認為增加了編輯的工作負擔。

三、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存在的問題

我國很多醫學期刊已經或者正在順應國家戰略需求主動參與科普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結合此次問卷結果以及文獻調研情況,目前我國醫學期刊開展科普工作多為單刊的自發行為,還存在諸多不足,現將問題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內容創作能力總體較弱

科普作品的質量不僅體現在選題精準,更重要的是內容實用,具有可讀性。然而,從已經開展科普工作的醫學學術期刊發布的科普文章看,還存在選題不夠精準,[21]個別作品仍然存在晦澀難懂、形式呆板、可讀性不強等缺點。[12]244這些問題影響了科普作品的傳播效果。從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科普作品的創作主體包括專業學者、學術編輯以及讀者等,不同創作主體對科普作品的判斷標準不統一,從而造成總體的內容創作能力不平衡,尤其在可讀性方面相對較弱。另外,對于科普作品如何審定、由誰審定以及審定標準等,缺乏統一意見,問卷調查顯示有的期刊缺乏審定流程,這也使得科普作品在發表前缺少嚴格的內容和形式把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普作品的質量。

2.編輯投入科普工作的熱情不高

問卷調查顯示,醫學學術期刊從事科普工作的編輯主要來自醫學期刊編輯團隊。醫學期刊編輯本就承擔著繁重的策劃、組稿、約稿、審稿、編輯加工、發稿、校對等一系列工作,加上還有很多其他非業務工作,在沒有任何政策支持和激勵措施的情況下,缺乏從事科普工作的動力與激情。何況承擔科普工作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且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無明顯助益。[22]此次問卷調查也顯示,既承擔具體的編輯以及相應新媒體制作等工作,又參與科普作品創作的醫學編輯,往往兩者不能兼顧,或重創作輕編輯,或重編輯輕創作。健康科普需要專門人才,尤其是能夠創新傳播手段、擴大傳播效果以及增強傳播影響力的人才。[23]

3.傳播范圍有限

開展醫學科普的目的是將權威、科學的健康理念傳遞給社會大眾,最終提升全社會人群的健康科學素養,勢必需要借助盡可能多而廣的宣傳平臺,打通傳播渠道,實現最大范圍的信息可獲得性。然而,醫學學術期刊受其傳統出版模式的影響,雖然已有較多期刊創建了期刊網站,建立了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多個社交賬號,但是正如問卷調查及文獻調研顯示,發布科學新聞的平臺還多限于自建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而較少見于公眾更為活躍的傳播渠道如小紅書、 Bilibili、抖音等。傳播路徑決定受眾能否方便獲取相關信息。因此,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宣傳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在傳播方面還受限于人力、財力等客觀因素,進一步導致傳播動力不足,[24]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四、醫學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建議策略

在開放科學背景下,在新媒體技術加持下,醫學學術期刊踐行科普戰略,須建立完善的“內容生產—協同傳播—應急響應”機制,發揮媒體效能,使其學術資源和平臺優勢得以有效發揮,同時擴大期刊受眾,逐步實現從側重學術共同體小眾傳播到兼顧服務公眾健康的大眾化傳播,提升期刊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1.搭建“醫學學術期刊多學科多維度科普內容生產合作平臺”,完善科普傳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醫學期刊呈現小、散、弱的特點,尤其是各醫學院校主辦的??祁愥t學期刊,受眾相對局限。而公眾對不同醫學專科健康知識的需求旺盛,由于獲取這些信息的來源繁多而雜亂,有些甚至是偽科學,因此存在醫學知識供需不對稱、不充分的問題?;诖耍ㄗh搭建基于高校(醫學期刊主辦單位)、地方或行業協會的“醫學學術期刊多學科多維度科普內容生產合作平臺”,不同??频尼t學學術期刊作為內容提供方入駐平臺,提供內容專業權威、形式活潑多樣、聚焦行業熱點的科普作品。而公眾在成為平臺受益方的同時,也可以為科普作品選題提供更貼近實際需求的意見和建議,從而形成對傳統醫學科普期刊和科普媒體的有益補充。此舉還能提升醫學學術期刊在公眾中的影響力,幫助公眾甄別醫學“偽科學”,同時吸引交叉學科的專業讀者等。

質量是任何作品的核心要義,科普作品亦是如此。因此還需組建一支基于公眾需求的目標一致、分工明確、成熟高效的科普作品編創團隊,為醫學科普作品的內容質量提供保障,確保作品的實用性、科學性、可讀性。團隊成員可以是專業學者、醫學編輯等,也可以是熱衷于醫學科普傳播的公眾,[25]學術期刊的青年編委可以在科普作品的創作中發揮積極作用,[26]179也可以充分挖掘學術論文作者群體中的科普作者。[7]31另外,當前編輯從業人員多具有高學歷、高職稱,最高學歷與其所從事的期刊學科高度相關,多年的醫學編輯經驗也使其更了解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是科普作品策劃與創作的中堅力量,但是需要給予必要的激勵舉措,提高其參與科普工作的熱情。隨著多地將發表科普作品列為職稱晉升要求,有越來越多的醫務人員參與到科普創作中,為避免產生選題偏差、創作能力參差、表現形式單一等不足,需要像學術論文“三審制”一樣制定科普作品審稿—定稿機制,保證科普文章的科學性。志向堅定、熱情投入、高效運作的編創團隊將是學術期刊有效開展科普工作的根本保障。

2.實現集期刊平臺、新媒體、大眾媒體的科普作品多途徑協同傳播

健康科普的推廣應注重覆蓋面,即實現最廣泛人群的可獲得性。新媒體具有內容形式靈活多樣、出版周期短、傳播范圍廣、互動性強等優勢,[27]是人們獲取科學信息較多選擇的渠道。大眾媒體具有廣泛的讀者群體。因此建議醫學學術期刊與新媒體、大眾媒體合作,實現科普作品的多途徑協同傳播。一方面,醫學學術期刊作為一種特殊的媒體形式,可以有效利用既有平臺;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新媒體和大眾媒體的高時效傳播和受眾面廣的優勢,多平臺、多渠道、多種形式協同推廣,實現健康知識普及效果的最大化。已有文獻顯示,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融合科普元素可以實現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和用戶的共贏。[28]《協和醫學雜志》針對其雜志發表的《中國絕經管理與絕經激素治療指南》策劃的訪談類科普文章在新媒體端(官方微信、搜狐號、知乎、今日頭條等)獲得140萬以上的閱讀量。[26]179但也有研究發現,受眾對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健康科普類資訊關注的比例(26.20%)遠遠低于學科前沿動態相關信息(86.60%)和期刊熱點文章推薦(79.20%)。這可能與當前微信公眾號的受眾仍以學科領域內的專業人員為主有關,同時也提示,推送相關健康教育資訊可能是擴大期刊影響力的措施之一。[29]如《局解手術學雜志》通過推送科普文章,微信用戶訪問量顯著增加,且以非醫療專業人員訪問量增加更為顯著,傳播力明顯得到增強。[17]161可見,在科普傳播的同時實現了讀者群體的多樣化,提升了醫學期刊的社會影響力。

3.健全并完善醫學學術期刊健康知識傳播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

積極開展科普工作是醫學學術期刊實現社會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為了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提升公眾的醫學科學素養,以便及時、科學、有效地應對可能出現的公共衛生事件,有必要建立有針對性的應急響應機制。一方面,為切實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需求,有必要圍繞公眾最普遍關注的衛生健康需求,如醫療保健、疾病預防、治療依從等,以及日新月異的醫學科技的科普化,設立短期、中長期選題計劃及目標,細化任務、豐富形式,保證科普工作的實用性、持續性和延續性,逐步推進公眾醫學科學素養的提升,穩步擴大醫學期刊在社會大眾中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針對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能夠迅速啟動快速響應機制,采取包括針對公眾關注給出權威解答,消除“偽科學”的影響等在內的積極措施,為公眾及時提供科學、實用的指導和幫助。比如在新冠病毒感染事件中,科技期刊采取了發起專題征稿、開設綠色通道、加大宣傳力度的應急響應措施,顯示出科技期刊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高度重視和快速響應,充分發揮了科技期刊的信息服務功能。[30]當然,啟動快速響應機制,還需要在導向與質量方面進行嚴格把關,加強意識形態審核,堅持“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的原則。

五、結語

總之,學術期刊應該在推動科技創新、引領學科發展的同時,踴躍參與科學知識的普及與推廣,積極履行社會義務,通過搭建“醫學學術期刊多學科多維度科普內容生產合作平臺”,實現集期刊平臺、新媒體、大眾媒體的科普作品多途徑協同傳播,健全并完善醫學學術期刊健康知識傳播和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響應機制,成為提升公眾醫學科學素養的主力軍,同時也有利于突破期刊發展瓶頸,探尋期刊服務社會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期刊協會.上海期刊發展報告2021—2022[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2.

[2] 汪勤儉,耿鵬,劉洪娥.中文全文數據庫在醫學科技期刊編輯工作中的作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86-187.

[3] 劉洋,李娜,李玉樂,等.優化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運 營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8):898-903.

[4] 高宏斌.科技類學術期刊應多承擔科普責任[J].中國基礎科學,2017,19(1):50-51.

[5]周華清,李小霞.醫學類學術期刊公共衛生事件的議程設置路徑[J].編輯學報,2022,34(5):494-499.

[6] 王海娟,齊文安,韓丹,等.國外醫學科技期刊新聞屬性的實現及其啟示[J].編輯學報,2020,32(6):703-708.

[7]祝葉華.科技期刊優質內容科普化傳播能力建設—— 以醫學類科技期刊為例[J].科技傳播,2022,14(15):29-32.

[8] 佟賀豐,劉潤生,武夷山.關于學術期刊科普功能的網絡計量學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585-588.

[9] 霍永豐,楊子明,石朝云,等.全面踐行醫藥期刊的社會責任[J].編輯學報,2009,21(1):8-10.

[10]張海東,孫繼華.學術期刊嘗試傳播科普內容的思考[J].編輯學報,2013,25(6):528-530.

[11]王大鵬,白欣.也談浙大新規兼論將科普納入考核體系問題[J].青年記者,2017(31):45-46.

[12]李陽,張連陽.做好戰創傷醫學知識普及,飛高飛遠[J].創傷外科雜志,2022,24(4):244-247.

[13]龍玲.智庫型醫學科技期刊進行科普傳播的探討[J].傳播與版權,2023(13):34-36,49.

[14]劉愛姝,魏佩芳,薛靜,等.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 擔負普及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出版科普專刊的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2-125.

[15]任延剛,張建軍,高森,等.適應高校發展趨勢,打造 “編、教、研”一體的新型編輯部——《中國實用內科 雜志》編輯部的建設經驗分享[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873-874.

[16]王麗,詹洪春.學術期刊強化新聞報道和科普作用的意義[J].編輯學報,2013,25(2):112-114.

[17]劉藝,魏源,楊穎,等.以學術期刊為橋梁促進科研與科普結合[J].科技傳播,2019,11(24):160-162.

[18]楊美琴,諸靜英,徐斌靚,等.醫學期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作為及對期刊發展的啟示[M]//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2:643-646.

[19]郝洋,郭盛楠,王芳,等.醫學科技期刊在突發公共衛 生事件中推廣公益廣告的探討——以《世界針灸雜志》為例[J].科技傳播,2020,12(21):28-30.

[20]李曉清,曹永茂.醫學科技期刊服務基層醫務工作者的實踐——以《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23,35(1):72-76.

[21]陳寧欣.學術期刊科普工作的內在要求與內生條件[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4):179,194.

[22]沈漱瑜.醫學學術期刊拓展科普功能的思考[M]//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3:94-100.

[23]張迪,謝飛鳳,崔月婷,等.醫學學術期刊開展健康科普工作的優劣勢分析[J].編輯學報,2023,35(5):492-496.

[24]翁彥琴,胡俊平,肖玥,等.科技期刊視域下的創新成果公眾傳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3):328-337.

[25]湯宏,楊寵.微信公眾號中健康科普文章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22,38(4):364-366,383.

[26]李娜,劉洋,李玉樂,等.臨床醫學期刊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J].編輯學報,2020,32(2):177-180.

[27]賈建敏,丁敏嬌,毛文明.新媒體時代高校醫學期刊實施健康科普的意義及舉措[J].編輯學報,2020,32(3):334-337.

[28]張福穎,沈丹.強化科普元素提升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傳播能力[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6(1):49-54.

[29]劉丹,茍莉,王雁,等.醫學期刊微信公眾號用戶需求調查分析——以《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為例[J].編輯學報,2018,30(4):406-409.

[30]焦陽.新冠肺炎事件中科技期刊的社會責任及應急響應機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3):236-240.

Current Situati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trategies of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Taking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as Examples

YANG Meiqin1) "ZHANG Junyan2) ""YU Xiaotian3) ""SUN Jinfeng4) ""LI Feng5)NI Ming6) "WANG Zhaohui7) ""DING Yuanyuan8)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rried out by acacemic journals and proposes feasible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academic journals, thereby aiding the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trategy. Taking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as example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domestic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primarily exhibit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regard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 relatively low number of journals engaging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ith most commencing onlyin the recent years; limited pathways for conducting science populatization work, resulting in a restricted audience reach; diverse subjects for creating popular science works companied by an absence of standardized approval processes.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deficiencies within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efforts conduct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which include weak content creation capabilities, editors' lack of enthusiasm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and limited scope for dissemination. Consequently, It is proposed to establish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dimensional platform for producing and collaborating science populatization content among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construct collaborativ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ncompassing integrated journal platforms, new media outlets, and mass media platforms, as well as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emergency response mechanism of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in disseminating health knowledge and responsing to public health events. This will enable medical academic journals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orces in promoting the public's medical science literacy.

Keywords: medical journal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cademic journal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uthor Affiliation:1)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andOtorhinolaryngology, Eye amp; ENT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2) Editorial Office of Laboratory Animal and Comparative Medicine, Shanghai Laboratory Animal Research Center;3)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Forensic Science, Ministry of Justice, Shanghai Forensic Service Platform, Academy of Forensic Science,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 ;4)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ese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Pediatrics, Children's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5) Editorial Department of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Tongji University;6) Department of Editorial Offic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Cancer Center, Department of Oncology,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 Fudan University;7) Editorial Department of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Concepts amp; Practice,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8) Shanghai Health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Shanghai Medical Information Center)

作者貢獻聲明:

楊美琴:研究總體構思,研究方法設計,撰寫論文,修改論文;

張俊彥、于笑天、孫晉楓:研究方法設計,文獻分析;

李鋒、倪明:數據收集與分析;

王朝暉、丁媛媛:文獻分析,撰寫論文。

引文格式:楊美琴,張俊彥,于笑天,等.學術期刊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及策略建議——以醫學學術期刊為例[J].出版與印刷,2024(2):61-70.

延伸閱讀:《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

2022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兑庖姟芬笠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強化全社會科普責任。《意見》著力解決科普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難題和體制機制障礙,為科普事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充分發揮科普在國家戰略任務和使命中的重要作用,發揮科普在培育科學精神、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營造社會創新氛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對深入推進科普事業發展和有效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三级|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www.youjizz.com久久| 9cao视频精品|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试看120秒男女啪啪免费| 91在线丝袜|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美女91视频|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午夜不卡|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国产系列|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a级片| 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婷婷午夜影院|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婷婷五月在线| 爆操波多野结衣|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在线无码九区|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草视频一区|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swag国产精品|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天堂网| 天天综合网站| 色噜噜中文网|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九九视频|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无码日韩视频|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免费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