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4年2月17日,農歷甲寅年的元宵節(jié)慶氛圍正漸漸遠去,春天的腳步漸漸臨近,50位互不相識的天真少年,懷著一種懵懵懂懂而又充滿好奇、憧憬的心情走進了離靜安寺這座千年古剎近千米的愚園路469號。這一群11至13歲不等的少男少女,分別來自當時的楊浦、閘北、南市、盧灣、南匯、金山、川沙等七個區(qū)縣,他們由此在469號這幢始建于1937年的獨棟花園住宅內開啟了長達五年的滬劇學館生涯,成為上海滬劇團學館的學員,揭開了人生嶄新的一頁,而我有幸是其中一員。
其實,對大多數(shù)同學來說,當時對滬劇究竟是什么還真是不太了解,有的甚至從來沒有接觸過,可以說完全是白紙一張。白紙一張,可以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為了使50位學員盡快成才,接好滬劇事業(yè)的班,學館制訂了詳細的培養(yǎng)計劃,設置了全方位的教學課程,還有學館與學員之間相互了解適應的半年試讀期。設置的課程有:唱腔課、臺詞(念白)課、樂理課、基訓課、毯子功課、身訓把子課、舞蹈課、文化課,還有早自修、晚自修課,一對一的聲樂課,經常性的觀摩學習等。每天一早睡眼惺忪,同學們就投入到緊張的學習訓練之中。
進入到第三個年頭,也就是“四人幫”被粉碎的1976年下半年始,學館一方面給我們設置了大量滬劇傳統(tǒng)唱腔強化訓練課程,以扎實我們對滬劇傳統(tǒng)劇目、唱腔藝術的了解、學習、掌握、傳承的基礎,一方面安排大量的實習課程,從課堂教學逐漸轉向排練演出教學,并“以人寫戲”,為學館“量身定做”新劇目。最使人難忘的是,學館配備了最權威、最專業(yè)、最全面的師資力量,對當時的上海滬劇團可以說是“傾團而出”。丁是娥、石筱英、解洪元、邵濱孫、王盤聲、筱文濱、夏福麟等一批滬劇前輩大家親自參與制訂教學計劃、編寫教案、進課堂教學。
正是這批前輩大家,在學館招生期間,就帶領當時劇團的中青年業(yè)務骨干,不辭辛勞深入上海相關區(qū)及遠郊鄉(xiāng)村課堂教室,一一物色合適生源,尋覓滬劇苗子,并通過初試、復試、總復試等環(huán)節(jié)層層選拔,綜合考察,從幾千名中小學生中遴選出了15名女生、35名男生進入滬劇學館。至今回想起來,由衷感到我們74屆滬劇學館全體學員,能夠得到這些前輩大家的親授,如嗷嗷待哺的孩子吸吮著他們純真豐富的藝術奶汁,能夠得到滬劇團眾多業(yè)務中堅力量的栽培,能夠得到眾多默默無聞園丁們的悉心照料,他們像呵護著自己的孩子一般關懷著我們每一步的成長,實在是我們的幸運。
曾記得,丁是娥老師在課堂上的循循善誘、嚴格要求,石筱英老師慈祥和藹笑容下的耐心細致,解洪元老師聲帶手術失聲后還抱病在小字條上顫顫地寫下每一個男生唱腔上的優(yōu)缺點,邵濱孫老師課堂上激越高亢的示范演唱時如洪鐘般的聲音,王盤聲老師親手編寫并刻印滬劇聲韻念白教材時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嚴謹教學態(tài)度,筱文濱前輩教唱《三國開篇》時講究聲韻、運氣自如、厚實平穩(wěn)、專注神情下發(fā)出的柔和動聽的甩腔,夏福麟前輩教學《捉垃圾》時句句鏗鏘的吐字、清晰厚實的白功,還有向佩玲、邢月莉、石紅、張麗娟、侯佩文、顧蕊芳、林麗君、談潔民、郭信玲、周漢武、盛茵、須玲君、朱娟珍、陳劍云、李靈珠、劉學珣、劉建華、龐仲庭、蔣國勛、魏少庭、富岳連、馬正武、董云鶴、張云杰、李天成、孫正俠、劉永康、張云龍、馬世平、郭仲春、沈開文、曹甫良、邱正華、施伯民、薛天航、沈俠民、彭志雄、姜伯賢等一大批學館老師,他們有的是課堂上的嚴師,有的在生活中如家長般舐犢情深……
他們?yōu)槲覀兠恳晃煌瑢W的點滴成長進步而喜悅,也為有的同學有時調皮搗蛋不怎么爭氣而操碎了心。汪華忠、劉銀發(fā)、張杏聲、陸敬業(yè)、貢中浩、吳斌等劇團的中堅力量輪流來到課堂為男生上唱腔課。丁是娥、邵濱孫等藝術大家還時時不忘把74屆學館這一批滬劇新人推到觀眾前面,自己則甘愿當配角,漸漸“淡出”舞臺。這一幕幕、一件件,前輩大家、老師們的辛勤付出、高風亮節(jié),仿佛又在眼前浮現(xiàn),讓人淚目、令人動容,感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此生怎能相忘。
時光荏苒,2024年已是滬劇學館走過的第50個春秋了,74屆的同學都已進入了退休行列,開啟了人生新的一站。春去秋來,感慨萬千。1970年代,為了防止當時全市各藝術院團后繼乏人、人才青黃不接危機的發(fā)生,滬劇、越劇、淮劇、歌(舞)劇、兒藝、滑稽、評彈、木偶、雜技等學館,以及“五·七京訓班”“五·七舞訓班”陸續(xù)在滬開辦,為申城的藝術舞臺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青年藝術人才。這批青年藝術人才,在1980年前后分別進入劇團工作,使瀕臨斷層的演員隊伍及時得到充實加強。而一提起畢業(yè)于1979年2月的74屆滬劇學館,一連串滬劇觀眾熟悉的名字常常會被提起:茅善玉、徐俊、孫徐春、陳波、呂賢麗、倪幸佳、王惠鈞、李建華、凌月剛、金玉明、楊梅等,他們在滬劇這塊藝術園地里,辛勤耕耘澆灌出一朵朵芳香四溢的滬劇之花,把這一上海的聲音唱響國內外。
單從《小巷之花》《野馬》《血染姊妹花》《一個明星的遭遇》《彈吉他的姑娘》《黃梅戲女王》《眼睛都是藍的》《無船水也流》《碧海青天夜夜心》《金色的夢》《好人一生平安》《姊妹倆》《逃犯》《牛仔女》《今日夢圓》《董梅卿》《生死對話》《露香女》《一號機密》《敦煌女兒》《陳毅市長》等一批現(xiàn)實題材原創(chuàng)劇目來看,大多由74屆同學為主要演出陣容。《為你打開一扇窗》《金絲鳥》《思柳》等悠揚動人的唱腔旋律已久久縈繞于滬劇觀眾的心頭。
上面提及的這些劇目,包括74屆滬劇學館學員向滬劇前輩大家學習傳承的《羅漢錢》《星星之火》《蘆蕩火種》《雷雨》《黃浦怒潮》《叛逆的女性》《大雷雨》《庵堂相會》《借黃糠》《江姐》等眾多經典和優(yōu)秀劇目,宛如一串串藝術明珠,閃爍出一道道作為上海家鄉(xiāng)戲的滬劇在上海這座城市里的獨特光芒。這一串串明珠,見證了74屆同學在滬劇藝術之路上的步步前行,從一群不知、不懂、不會滬劇的青澀少年,逐漸成長為一批滬劇舞臺上的優(yōu)秀演員,成為一代承上啟下的滬劇藝術中堅力量。同時見證了正逢五十春秋的74屆滬劇學館在近230年滬劇歷史河流中,和同時代的滬劇界全體同仁一起,如長寧、寶山及眾多民營滬劇團,共同在中國藝術的園地里繪就了一幅幅濃彩重墨的滬劇美麗圖景。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是沐浴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翱翔的一代,繪就的這一幅幅美麗圖景,折射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日新月異,展示出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健康的生活風采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將載入滬劇的史冊,留存于滬劇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設發(fā)展的印記之中,成為海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位列于中國戲劇藝術的長廊。
在這一幅幅濃彩重墨的滬劇美麗圖景中,不能忘記也有許多默默無聞的74屆同學的汗水澆注,他們有的始終沒有站在舞臺中央,如清新的綠葉、綠茵茵的小草般襯托著紅花的鮮艷綻放;有的轉入了樂隊和舞美崗位,為滬劇藝術的完美呈現(xiàn)發(fā)揚著“一棵菜”精神;有的承擔起了劇團圖書和藝術資料的管理職責以及演出經營工作,為劇團的整體建設起著一顆顆不可或缺的螺絲釘作用;有的轉向了其他文藝領域或其他行業(yè),追求著事業(yè)空間的新拓展;有的遠離家鄉(xiāng)定居海外,開啟別樣的人生旅途。50位同學不管從事過什么職業(yè),現(xiàn)在身處何方,滬劇的血液始終在每一位同學的身上流淌,滋潤著每一位同學的生活和人生。
人生彈指芳菲暮,今歲花光又滿枝。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對滬劇的情、對滬劇前輩大家和老師們的愛,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眷戀,將始終是一份難以割舍的情結。
祝愿滬劇藝術的明天更加美好!
(圖片來源:祖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