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包衣、晾曬、烘干、裝袋,經過一系列程序,一袋袋封裝好的優質種子即將送往各個種植基地和谷農手中”。4月18日,《科學導報》記者在沁州黃集團有限公司制種車間看到,科研育種技術員張君帶領他的技術團隊正在加班加點忙制種。
張君生于1986年,2008年從長治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自修本科,2009年參加工作,一步步成為助理農藝師、省級農業經理人、山西沁州黃小米(集團)有限公司基地科研技術員。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后4次被評選為公司模范員工,2018年以來連續3年被評選為市級優秀科技特派員,2023年榮獲長治市“五一”勞動獎章。
“這些年,我們在幾個基地示范推廣了沁州黃谷子有機旱作集成技術,眼下我們正對冬播谷子、頂凌播種谷子、早春播谷子、不同播期谷子試驗田進行現場調研,就如何有效應對春旱秋澇等問題進行現場指導,并制定了具體解決辦法和合理可行的技術方案。”張君說,引進和推廣谷子種植新技術是他們一直以來努力的重點。
近年來,張君帶領團隊成員推廣了先進技術多項,包括谷子的寬壟密植、寬窄行種植、谷子滲水地膜覆蓋滴灌技術、谷子探墑溝播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0萬余畝次。每年“沁州黃”核心示范區谷子畝產較非核心示范區平均提高25~50公斤,畝節支增效500余元。示范基地發揮典型輻射效應,擴大優良品種和科學種植技術的覆蓋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沁縣沁州黃鎮學腰村是沁縣沁州黃谷子的核心產區,谷子種植歷史悠久,然而,近年來由于連續耕作導致病蟲害增多,使谷子產量和品質逐年下滑。面對這一現狀,張君因地制宜引進優質高產抗病晉汾107、長農47號兩個品種,這兩個品種的引進,不僅提高了谷子的抗病性,還顯著提高了谷子的產量和品質。在施肥方面,他采用了有機與無機的科學結合,既保證了土壤養分的均衡供給,又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谷子的生長提供了更好的環境。
“去年,學腰村種植了300余畝的晉汾107和長農47號,在整個生產期間,我們定時到田間進行科學指導,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按照計劃進行,當年谷子喜獲豐收,平均畝產達到了400余公斤。”張君思索了一下高興地說,“由于管理得當,每畝足足比往年增產150余公斤,小米品質也得到了認可。”
種植戶連志宏也高興地對記者說:“好多年了,沒有種出這個產量的谷子,熬成的粥特別好喝,在市場上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在谷子整個生長、田間管理期,張君利用農戶農閑時間和農作物生長關鍵時期,組織專家深入田間進行現場講解、親自示范、入戶面授 、集中培訓,每年都要組織舉辦不同類型的培訓20多場,培訓農民1000余人次。同時,他還通過抖音APP進行視頻直播,及時解決種植戶所遇到的各類問題,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指導,得到種植戶的廣泛認可。通過長年累月堅持培訓指導,使農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谷子免間苗半精量播種技術、寬壟密植栽培、機械化中耕除草、機械化收獲等實用技術,種植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
此外,他還借助院校企合作契機,積極參與國家級與省級課題項目,先后在沁縣的定昌鎮、冊村鎮、漳源鎮等鄉鎮累計建立規模示范基地1萬多畝,進行新品種選育、新品種引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引進谷子新品種100余個,每年挑選出適合本地種植高產、高品質的品種3~5個,作為沁州黃集團訂單基地及當地谷子種植的主推品種。
2019年,沁州黃集團開展“沁州黃”優良品種提純復壯課題研究以來,張君認真研究“沁州黃”谷子的特性,每年認真做好“沁黃2號”品種的選育和良種繁育工作。從種田的選擇、種子拌種處理、播種、田間管理、種子收獲、儲藏等全程監督管理,每年生產良種10萬余公斤。通過多年不斷對公司自有品種“沁黃2號”提純復壯,始終保持了該品種原有的特性。在此基礎上有效提高了品種的抗病性、抗逆性,產量和品質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平均畝產由原來200公斤左右,增長到現在的250公斤左右。
作為一名基層科研技術人員,無論春夏,他總是天微亮就踏上了下鄉的路途,不辭辛勞深入到每一個村莊,與負責人、種植戶面對面交流,了解他們在谷子種植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他們的所需所求,為他們解疑釋惑。
農村是農業科技推廣的前沿陣地,15年來,張君以愛國、奮進為初心,堅持不懈地深入基層,投身一線,服務谷農,在不斷學習、實踐、積累、提高中創新,為沁縣谷子產業化發展奉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