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從國內白鶴灘、三峽、溪洛渡、深蓄、葛洲壩,到“一帶一路”項目柬埔寨桑河、巴基斯坦卡洛特、南美巴西杰瑞,作為國內水電行業知名的大型水輪機裝配試驗專家,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水輪機裝配特級技師崔興國牽頭主持了一大批國內外重大水電工程裝配試驗工作。也正是在一項項國家級重大水電工程中,他參與并見證了中國水電技術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
扎根水電一線30余年間,崔興國始終擁抱變革、持續創新,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全國機械工業質量模范、四川工匠,獲評2023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手握國家實用新型專利7項、發明專利2項。
“水電事業需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人才作為支撐。信任是一種生產力,要多給年輕人機會。”崔興國說。
1991年,崔興國從東電技校畢業,恰逢電機廠房修成,他成為一名學徒。在完全陌生的領域,年少的崔興國常常看著各種各樣的零部件,卻無從下手。他沒有退縮,加倍努力多學多問成為工作常態。 日積月累,在實踐中摸索,崔興國的知識技能不斷提升,不僅習得了一身精湛的裝配技術,還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中找到樂趣,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歷練機遇。
2003年8月,重量超過450噸的三峽左岸首臺轉輪平衡任務交到崔興國手中。面臨著技術要求高和任務周期短的雙重壓力,他帶領團隊頂著酷暑,7天7夜連續攻關,最終攻克了轉輪靜平衡難題,圓滿完成了三峽首臺轉輪裝配任務。
白鶴灘機組代表著水電裝備制造的“珠穆朗瑪峰”,為了完成轉輪靜平衡任務,實現轉輪靜平衡試驗“零殘余”目標,崔興國采用精準導向工裝和扶正調整技術,突破了一系列難題。白鶴灘巨型轉輪在“零配重”的基礎上實現了“零殘余”目標,各項參數指標優于精品標準,引領世界巨型水電進入了擺度“個位數”時代。
“學習、實踐、創新,技術工人的成長,依靠的是一個又一個階段的積累,一層又一層臺階的邁進。”崔興國總結自己的成長歷程:第一個10年,跟著師傅學習技術,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技能和知識;第二個10年開始在改進產品實現方式和新工具的應用中提高產品制造的效率。
“現在,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完善制造體系,讓產品變得更智慧。”崔興國說,“人和產品一樣,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
“創新永無止境,我們始終在不斷嘗試,這次可能做不好,但總會越做越好。”工作中,崔興國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水輪機組主要由轉輪、導水機構、閥門等部件構成,要確保水輪機轉輪的平穩運行,就要實現轉輪平衡偏差越小越好。平衡底座要“零偏差”,還要保證轉輪與平衡工具的中心實現“零偏差”,才能保證轉輪平衡的可重復性,將不平衡力矩壓縮到最小,實現不平衡力矩為零,最終達到轉輪靜平衡“零殘余”狀態。
2019年1月12日,隨著崔興國和團隊在白鶴灘工地現場完成最后一道轉輪工序,全球首臺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精品轉輪順利完工。但早在最初接到任務時,大家對要在不配重的情況下實現轉輪平衡的目標,心里沒底,“這是一個破天荒的命題,幾乎不可能實現,只能頂著一口氣干”。
在350多噸重、直徑8.6米的白鶴灘轉輪靜平衡試驗時,崔興國帶領團隊首先制定了轉輪平衡的精品指標——殘余不平衡力距一定要小于50kg.m,這僅僅是設計允許偏差的六分之一。經過團隊3天3夜的努力,終于實現了不平衡力矩僅有20kg.m的目標,圓滿完成了任務。
“當時激動的場景歷歷在目,有些同事還掉了眼淚。”崔興國說,能夠參與這些舉世矚目的工程,是我們水機人一生的榮幸。
崔興國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就坐落在車間內部。那里不僅是經驗總結傳承的平臺,更是技能技術融合的平臺,團隊的技術交底、人員培訓、工作復盤,幾乎都在這里進行。
“只有在生產一線,才能讓裝配實驗更貼近生產。”崔興國說,一邊生產一邊進行裝配實驗,如此反復打磨才能呈現精品。
水輪機裝配有三大核心產品:導水機構、球閥、轉輪,每一種產品裝配都有它的難點和瓶頸。為了解決這些難點,崔興國數十年帶領著團隊逐一進行技術攻關。眼下,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看著年輕人一步步成長起來。
“交叉帶徒”“以干代練”,是他所在的工作室一直以來的人才培養模式,意味著徒弟可以在不同階段跟著不同的師父,廣泛學習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既全面了解,又“專精一技”。
“大國工匠的榮譽,不僅在于個人技藝的精湛,還在于對行業發展的洞察、對創新創造的信念,更在于對年輕后輩的關懷與幫助。”崔興國說,在離散型裝備制造企業,技能人才是至關重要的生產要素,他將繼續引領更多青工成長為水電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