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斐
大調曲子是河南地區的代表性曲藝,與眾多曲種不同的是,大調曲子不僅是一種演唱的藝術,而且還包含了獨立演奏的器樂藝術─板頭曲。在音樂上,大調曲子匯聚了中原音樂的精華,具有濃郁的河南韻味,并廣泛吸收了全國各地的音樂,是曲牌音樂的集大成者。
本文從大調曲子的演唱形式、伴奏樂器、伴奏方式、音樂形態、板頭曲等方面對大調曲子的音樂特征進行研究。
(一)坐唱
大調曲子傳統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演唱時唱家兒正襟端坐,自擊手板,彈家兒和聽眾圍坐一起,遇到需要接腔的曲牌,所有曲友齊聲應和。這種坐唱的形式給予了演唱場所極大的自由性,曲友家的客房或庭院、茶館酒肆、街頭巷尾以及現在各地文化館的曲藝活動室、老年干部活動中心等,都是唱奏大調曲子的曲子場。坐唱形式的大調曲子唱奏活動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和固定的時間,是一種較為小眾化的“雅集式”的自娛活動。
(二)站唱

站唱的形式最早由王富貴首創,他改自擊手板坐唱為自擊手板站唱。伴隨著20世紀50年代第一代大調曲子女演員的出現,又出現了演員手持八角鼓站唱的形式。為了適應這種形式,大調曲子的內容由才子佳人、歷史故事轉向了富于時代性和生活氣息的“針線笸籮曲”,如《劉胡蘭就義》《紅燈記》《二嫂抓賭》《姑娘心中有主意》等。大調曲子從廳堂走向舞臺,有其內在發展的規律,適應了廣大老百姓的欣賞需要。迄今為止,傳統大調曲子演唱依舊保持坐唱形式,而走向舞臺的大調曲子則采用站唱形式。
(三)抬唱
“抬唱”是帶有角色分配的一種演唱形式,不同于戲曲的是,“抬唱”雖然有角色分配,但仍然是“一人多角”“跳進跳出”“敘事與代言相結合”。表演上點到為止,并未“入戲”。
(四)群唱
群唱形式僅在大調曲子傳習和匯演中可見,如寶豐地區“墨派大調曲子”在當下的傳承,常采用群唱的形式。
(一)伴奏樂器
大調曲子的伴奏樂器以弦索樂和擊節樂器為主,少則只用一把三弦,多則加入琵琶、箏、二胡、阮等,最常見為二至五人的小樂隊。
伴奏主弦為中三弦,其音域寬廣,音色古樸純厚,善于表現滑音、揉音等富有韻味的“腔音”①。大調曲子中三弦的彈奏技法主要包括捻指、扣指、三指輪、倒出輪、連環扣等,在不同的唱腔中按照需要使用不同的技法。伴奏時三弦彈奏唱腔的骨干音,主要采用兩種伴奏形式:一是隨腔伴奏,即根據唱腔旋律,伴奏旋律與之一致或與之平行;二是填空加花,即在隨腔伴奏的基礎上,在托腔或者唱腔旋律較為簡練處填加細碎的小節奏型或者小過門,對唱腔旋律加以補充。
除三弦之外,箏和琵琶也是主要伴奏樂器,其中三弦“領頭”、古箏“穿針引線”、琵琶“畫龍點睛”。箏的主要特點在于通過滑音、顫音、揉音、搖指、倒剔正打等技法增加韻味,其搖指中的大指搖別具一格,演奏時用大指關節搖,強勁有力,凸顯了河南方言強調字頭的特點。大調曲子中的箏有一套獨特的演奏技法,“曲子圣人”曹東扶先生對其編成詩云:“名指扎樁四指懸,勾挑剔套輕弄弦,須知左手無別法,推揉按顫自悠然。”②早期使用的箏是13弦或16弦的鋼弦箏,靠移動琴碼調弦,后逐漸改革使用21弦尼龍箏,音域更加寬廣,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
琵琶的作用主要是“填補加花”,擅用輪指填補小過門,伴奏時和三弦一樣彈奏主旋律,主要特點是通過推、拉、滾、輪加花點綴,習慣將一些四分或八分音符拆成十六分音符演奏,凸顯琵琶彈奏時顆粒性的特點。
阮則常用來填補低聲部旋律,它有兩種伴奏方式,一種是彈主旋律,與主弦保持一致;第二種是只在板的位置上彈奏骨干音的低音,使伴奏更有層次感。
拉弦類伴奏樂器主要為各類胡琴。其中軟弓京胡是早期伴奏中常用的樂器,因其特殊的演奏技法,可以在軟弓弓毛上奏出“嘟嚕嚕嚕”的音響,在伴奏中為色彩性樂器,起到豐富音色的作用。
二胡是近些年才使用的伴奏樂器。其伴奏有兩個特點:一是在伴奏慢曲子的時候,多用長弓拉奏線條型的旋律,且只拉奏簡練的骨干音,減去加花的部分;二是在伴奏快曲牌時,擅用小分弓,且經常在板上使用打音,突出二胡特殊的演奏技巧。除了上述常見的弦索樂之外,有時也使用曲胡、奚琴、揚琴、京胡、洞簫等樂器。
擊節樂器使用手板和八角鼓。其中手板也叫勻板、牙子、檀板等,是大調曲子唱奏中不可或缺的樂器,起統領唱家兒和彈家兒的作用,用于伴奏中的定場和樂隊節奏的引導。而八角鼓在民間較少使用,多用于舞臺表演。
(二)伴奏方式
大調曲子的伴奏方式,民間曲友將其總結為三個字——“碰八板”。簡而言之,就是在掌握了曲牌音樂框架的基礎上,彈家兒伴奏的旋律與唱家兒演唱的旋律,在曲牌每一句的落音和骨干音處要保持一致。彈家兒跟隨唱腔即興伴奏,用彈奏的音去“碰”唱腔中的音。如演唱者唱的是sol,伴奏者可以彈奏dol、mi、sol,以能合上所唱的音為最妙。好的伴奏不僅能嚴絲合縫地托腔保調,而且能夠帶動唱家兒演唱的情緒,給演唱錦上添花。
(一)曲體結構
大調曲子的曲體結構分為兩類:單曲牌體和曲牌連綴體。
單曲牌體即用一個曲牌演唱一個完整的唱段。常見的結構有銀絞絲單曲、剪剪花單曲、黃鸝調單曲、碼頭單曲、滿江紅單曲、劈破玉單曲、云遮月單曲。
曲牌連綴體是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曲牌連綴成一個完整的唱段。常見的結構有干鼓垛、鼓子套曲、越調套曲、京垛子套曲、川垛子套曲、碼頭套曲、滿江紅套曲等。
民間曲友的演唱以干鼓垛、滿江紅、黃鸝調、鼓子套曲、垛子套曲形式居多,其他形式則較少,特別像【碼頭】這樣的大牌子,因其結構長,唱腔一字數囀、節奏徐緩,較難學唱,因此現在只有一些年長的曲友會唱。
(二)大調曲子的前奏
大調曲子常用的前奏音樂,一種是演唱干鼓垛和鼓子套曲時演奏的《鼓子鬧臺》;另一種是演唱牌子曲以及垛子套曲時演奏的《十六板》。
《鼓子鬧臺》根據唱段感情和情緒的需要,可長可短,可快可慢,旋律變化豐富多樣。《十六板》取自板頭曲《高山流水》的前十六板,旋律相對較為固定,為一板一眼的慢曲子,節奏舒緩,旋律流暢自然,常用于牌子曲和垛子套曲的伴奏。
(三)大調曲子的曲牌
大調曲子的曲牌構成了音樂的主體部分,其現存曲牌共161種③,按照曲友們的習慣,分為鼓子雜牌、小昆牌、大牌子三大類。因大調曲子曲牌種類繁雜,不能一一展開論述,因此只對常用曲牌以及特色曲牌進行研究和說明。
1.常用曲牌
大調曲子最常用曲牌的有【鼓子頭】【鼓子尾】【陰陽句】【打棗桿】【坡兒下】【南羅】【北流】【詩篇】【太平年】【呀兒喲】【漢江】【蓮花落】【剪剪花】【雙疊翠】【滿江紅】【黃鸝調】【碼頭調】等。
(1)【鼓子頭】和【鼓子尾】
【鼓子頭】和【鼓子尾】是鼓子套曲中最基本的曲牌,構成了鼓子套曲的頭尾結構。【鼓子頭】詞格的正格形式為“四、四、七、七”,如“一門五福,三多九如。七子八婿滿床笏,勝似文王百子圖”。四句唱詞分為三個樂句,曲友稱之為“鼓子三腔”。
【鼓子尾】為上下句結構,可長可短,短則三五句,長則數百句。有【軟鼓尾】和【硬鼓尾】之分,【軟鼓尾】閃板起唱,音樂平和,唱腔的落音一般多落在中音do或低音la上;【硬鼓尾】頂板唱,音樂比較激昂,唱腔落音一般落在中音sol上。當【鼓子尾】結構過于長時,中間常使用“腰栓兒”,即通過加一個大過門,以便唱家兒稍作休息。
(2)【陰陽句】
【陰陽句】是一板一眼的慢板曲牌,上下句結構。詞格以四字句為主,也有加三字頭的七字句。多緊接在【鼓子頭】之后,引述唱段的故事情節,也適合用于抒情寫景,因此在唱段中可反復出現。其變體形式為【飛板陰陽】,兩者旋律相同,板式則變為有板無眼的快板,常用在唱段的后半部分,表現緊張激烈的故事情節。
(3)【詩篇】
【詩篇】原為上下句的八句詩,但在現在大調曲子的演唱中,已不限句數,常用于故事的平鋪直敘。【詩篇】有【硬詩篇】和【軟詩篇】之分,【硬詩篇】曲調自由舒展,常用于敘事;【軟詩篇】曲調高亢激昂,常用于表現悲傷、怨憤的情緒。
(4)【雙疊翠】
【雙疊翠】曲調跳躍活潑,適合表達歡快的情節。其音樂與江南《茉莉花》近似,共四句唱詞,其中第一、二句唱詞多為五字句,第三句的唱詞沒有特殊的限定,而第四句唱詞的開頭必須為三、三字組的六字句式。
(5)【坡兒下】
【坡兒下】為有板無眼的中板或快板曲,共七腔,曲調活潑跳躍,經常出現八度跳音,常用于【鼓子頭】后面引述故事或表達活潑歡快的情景。
2.特色曲牌
特色曲牌是筆者對大調曲子曲牌音樂中的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獨具特色的曲牌的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類。
(1)散板開頭的曲牌
散板開頭的曲牌旋律舒展,肆意灑脫,表達情感時直抒胸臆,感人肺腑。這類曲牌在大調曲子中的使用較多,如【詩篇】【玉娥郎】【云遮月】【上流】【背工】【倒推船】【寄生草】等。
(2)集曲曲牌
集曲即摘取同宮調的不同曲牌中的若干樂句,重新組織成一個新曲牌。集曲是曲友們在實際唱奏過程中的智慧結晶,不僅豐富了大調曲子的曲牌,而且拓展了音樂創造的可能性。大調曲子中的集曲曲牌有【孝連坡】【四不像】等。其中【孝連坡】前半段為【孝順歌】,后半段為【坡兒下】。【四不像】則由四個板式相同、曲調相似的不同曲牌組合而成。如梁超在《黛玉辭世》中所用的【四不像】: “再與你手磨鸞鏡調香粉(【一串鈴】第二句),再與你梳理云鬢戴金釵(【陽調】第二句),春早采紅杏,寒夜斗牙牌(【雙疊翠】第一、二句),再與你賞月步蒼苔(【疊落】末句)。”
(3)自然轉調的曲牌
這類曲牌有【石榴花】【上小樓】【老剪剪花】【青陽扇】等,自然轉調時變徵為宮,轉為上屬調。其中【石榴花】【上小樓】是常見的自然轉調曲牌。【石榴花】為一板一眼的中板,其曲調端莊高亢;【上小樓】為有板無眼的快板,節奏急促,適合推動情緒的發展,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兩個曲牌連綴使用常用于故事情節轉折處。
(4)幫腔的曲牌
幫腔即一人唱、眾人和,彼時氣氛熱烈,頗有“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意趣。大調曲子中需要接腔的曲牌眾多,且各具特色。例如:
【蓮花落】為四句體,有板無眼,第三句后接襯句“三朵花開,一朵子梅花來”,第四句后接襯句“咿嗎嗨,嗨嗨落蓮花,花枝金錢梅花兒落”。
【蠻蓮花】為二句體,有板無眼,第一句后接“一朵蓮花喲,兩朵蓮花喲”,第二句后接“嗨嗨咦胡嗨喲,嗨嗨咦胡嗨喲”。
【太平年】為四句體,一板一眼,第三句后接“太平年”,第四句后接“年太平”。
【呀兒喲】為二句體,有板無眼,每句后面加襯詞“呀兒喲,呀兒喲”,最后一句可加成“呀兒呀兒呀兒喲”。
(5)姊妹調
大調曲子中一些曲牌經常連綴在一起使用,被稱為“姊妹調”,常見的姊妹調有【鼓子頭】—【陰陽句】,【石榴花】—【上小樓】,【打棗桿】—【羅江怨】,【南羅】—【北流】,【呀兒喲】—【蓮花落】,【陰陽句】—【坡兒下】,【詩篇】—【鼓子尾】等。這些姊妹調是曲友們在唱奏實踐中,根據曲牌的音樂特點編排而成,使用時比較固定,音樂旋律線條的連接流暢自然,有助于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板頭曲是大調曲子唱奏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演奏于正式開唱前或間歇處,用于活躍氣氛。作為弦索樂的一種,板頭曲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是大調曲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舞臺上可以獨立演奏的器樂樂種。
已保留下來的板頭曲總計有55首④,但伴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以及曲友老齡化現象,許多曲目只見其譜、不聞其音,現在曲子場中經常演奏的只有《高山流水》《蕭妃舞》《大救駕》《唧唧咕》《蘇武思鄉》《和番》《落院》《打雁》《大泉》《慢吟》等十幾首。板頭曲的演奏,既可以獨奏也可以合奏,在曲子場中,板頭曲常以合奏的形式出現,獨奏則以三弦、古箏、琵琶為主。
板頭曲的音樂多為傳統樂曲《老八板》的變體,如《高山流水》《蕭妃舞》《大泉》《上樓》等。這類樂曲以《老八板》為音樂框格,通過加花變奏,增添了河南地方韻味而形成,體現了傳統音樂“譜為框格,色澤在唱(彈)”的特點以及“在統一中求對比”的美學原則。另一部分板頭曲則以“re、sol、do”為旋律骨干音,如《和番》《落院》《唧唧咕》《閨中怨》等。
板頭曲的內容,不僅長于抒情,而且善于表現自然萬物,如《打雁》中通過掃弦來表現槍聲,通過揉弦和顫音表現大雁受傷后的哀鳴;《上樓》和《下樓》通過音階的級進描繪紅娘上樓和鶯鶯下樓時的情況;《慢吟》開頭以連續的捻指模擬古代號角的聲音來表現莊重嚴肅的情景。
大調曲子的音樂,經過歷史的沉淀和歲月的打磨,在一代又一代曲友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中傳承至今,依然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河南韻味,尤為難得可貴。它豐富多樣的曲牌音樂、獨特的“碰八板”伴奏方式、“一人唱、眾人和”的演唱形式以及特有的板頭曲演奏是大調曲子最突出的特色。
大調曲子的音樂中,除了本地音樂外,也廣泛吸收了全國各地的小曲、戲曲和曲藝音樂,如湖北的【四季相思】【西皮】【下河調】【南滿洲】【蠻白】,陜西省的【吹腔】【潼關】【背弓】【西京】【越調尾】【西紐絲】,四川的【川垛頭】【川垛尾】【川陰陽】【漢江】,北京的【石牌】【京垛子】,安徽的【鳳陽歌】等,呈現出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特征。
作為河南最具代表性的曲藝曲種,大調曲子河南韻味的體現,筆者認為,首先是因其唱奏中注重強勁有力的字頭的表達,正如河南方言“中”一樣,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其次色彩音Fa和Si的運用也賦予了濃郁的河南韻味,大調曲子音樂中的Fa和Si,音高游移不定,多由弦索樂器的按、揉、顫、滑以及彈家兒對大調曲子音樂的理解和演奏習慣表現出來。色彩音傳達出的不僅僅是音樂的美感,更是對河南方言語調和母語文化的表達,以及對文化認同的習慣性表述。最為重要的是,大調曲子音樂中和雅正、古樸沉穩的風格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河南韻味。
注釋:
①杜亞雄:《“腔音”說》,《音樂研究》,2004年9月20日。
②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河南省卷》,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1997年版,第731頁。
③ 南陽地區文化局:《南陽地區曲藝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頁。
④丁辛秀、長溪:《大調曲子初探》,河南省戲曲工作室編,1983年版,第329頁。
(作者: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