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鄉村旅游和鄉村景觀建設的融合愈發緊密。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使得美麗且適宜生產居住的復合型鄉村逐漸成為鄉村轉型后的新發展方向,而旅游鄉村作為復合型鄉村的主要載體,調整和提升其旅游景觀也因此越來越重要。以湖南省衡陽縣白石園村為例,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出發,分析其旅游景觀的現存問題,嘗試利用當地特色生產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構建真正意義上符合“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求的鄉村旅游景觀。因地制宜地融合特色地域文化,不僅能夠起到改善鄉村景觀、彰顯鄉村文化傳承、發展鄉村旅游等作用,還可以為其他鄉村旅游景觀設計提供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地域文化;鄉村旅游景觀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我國不斷加大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扶持力度。其中,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作為重要部署,為鄉村建設提供了新的落實方向。
在過去的鄉村建設中,雖然大部分鄉村基礎設施問題都得到了初步解決,鄉村景觀也普遍得到了一定改善。然而因過度追求快速而統一的鄉村建設與規劃,忽視了鄉村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承及其價值,導致部分鄉村景觀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問題。這不僅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商業發展,還會造成當地生態資源和財政資源的非必要性浪費,難以形成良好的產業資金回流,降低了村民可就業崗位的穩定性。同時,鄉村人才回流任務愈發艱巨,也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因此,嘗試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合理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發揮當地文化內在價值的作用,凸顯鄉村特色的多元化,提升鄉村旅游的競爭力,推進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發展。
一、地域文化與鄉村旅游景觀
(一)地域文化
“地域”一詞源自地理學,主要是指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或者地域范圍,通常具有特定的地理特征、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等,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該地區的文化特點和生活方式;“文化”主要是指群體所共有的價值觀、信仰、行為習慣與社會規范的結合體,例如傳統民俗、宗教信仰、建筑工藝等。由此組合,“地域文化”主要是指某地在該地區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地區文化。不同地區的文化由于長期受多方面的影響,會逐漸沉淀出獨特性和穩定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群體認同感。因此,就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來說,合理運用地域文化可以提升景區的吸引力和游客體驗。
(二)鄉村旅游景觀
鄉村旅游景觀是近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產業的日益興盛,根據產業需求衍生的景觀概念,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載體。鄉村旅游景觀一般是由鄉村人文景觀、自然景觀、農業景觀以及建筑設施等要素共同構成,它屬于多方協作、合理規劃后有效落實而形成的綜合性景觀??梢酝ㄟ^前期的合理規劃,充分挖掘鄉村秀美的自然景觀與豐富的人文情懷,打造符合旅游市場需求的旅游資源,發揮其產業價值,進一步帶動鄉村經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三)地域文化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的必要性
由于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微度假模式興起,進而促進了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鄉村旅游景觀也隨著市場需求在不斷地進行相應的調整與改善。然而,因鄉村地區普遍缺乏廣為人知的名勝古跡和穩定的產業聚集等客觀因素,鄉村旅游景觀逐漸進入一定的設計瓶頸期。一方面,我國鄉村旅游景觀仍普遍存在地域文化含量較低的狀況;另一方面,臨近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較小,相鄰鄉村往往因具有類似的自然景觀、生產景觀以及建筑景觀而缺乏差異性,導致其旅游競爭力下降,旅游產業無法得到穩定發展。
基于現狀分析,優質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需要重視鄉村文化的內在價值,挖掘和傳承其地域文化,增強鄉村旅游產業的文化底蘊,打造具有文化主題氛圍的鄉村旅游景觀。只有建立差異化的鄉村旅游景觀,才能提高旅游競爭力。因此,地域文化與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的結合十分重要。
二、衡陽縣白石園村鄉村旅游景觀的發展概況
(一)白石園村的區位條件
白石園村地處湖南省衡陽縣杉橋鎮西北方,由原來的楊橋、石園、白石三小村合并而成。白石園村有著相對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北臨近雷祖峰,東靠白石園水庫,南臨蒸水領域,且東北區臨近南岳風景名勝區,地理位置良好。緊臨G0421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另外,白石園村還擁有良好的農業產業體系,擁有千畝油菜花田。近些年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白石園村種植了供游客觀賞的“十里櫻花”大道,翻新了雷祖峰廟,依托其農業產業景觀和民俗文化景觀共同打造了現有旅游景觀。
(二)白石園村旅游景觀的現存問題
首先,景觀同質化,缺乏差異性。白石園村的傳統油菜花田自2017年央視節目《春天的中國》取景宣傳后,每年都吸引了許多臨近城鎮的居民慕名自駕前來旅游觀光,但油菜花田景色并不限于白石園村。湖南省作為全國油菜種植大省,在各個農村地區都種植了較大規模的油菜。每年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的3月油菜花節主題活動,都會展示各地豐富多樣的油菜花景觀,而不是只限于一個指定的油菜花景點。不難看出,由于臨近地域的氣候和地形相似,所以它們的自然景觀和生產景觀都很難有絕對的差異性。因此,白石園村旅游景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個性和獨特性,導致景觀同質化的問題不斷凸顯出來。
其次,建筑現代化,缺乏傳統性。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社會生活的不斷變遷,都市現代化建筑風格和生活方式逐漸滲入鄉村地區,傳統建筑和生活方式受到沖擊,鄉村地區的建筑普遍面臨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在風格、材料和形式上存在明顯的差異,現代化的建筑設計往往強調功能性、效率和創新,傳統建筑則注重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白石園村的現有建筑景觀中,水泥自建房已經取代了大部分傳統夯土房?,F代化建筑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傳統建筑的被替代和淡化,造成白石園村傳統性的缺失。
最后,風格定位模糊化,缺乏整體性。隨著鄉村旅游的興起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一些鄉村景區急于快速迎合市場需求,而忽視了前期的規劃和設計導向的重要性,導致鄉村的各個景點和建筑之間風格迥異、不協調。以白石園村為例,其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可能因為缺乏整體的規劃和設計導向,各個景點和建筑之間缺乏統一的風格和主題,地域特色的表達也鮮有體現,導致風格定位模糊,缺乏整體性。這使得游客在景區中的體驗缺乏連貫性,難以形成獨特記憶,影響游客的體驗和對景區的認知。
(三)白石園村現有的地域文化資源
白石園村擁有較為穩定和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在自然景觀上,其地形地貌主要是丘陵山地和平原,植被類型以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為主,多為杉木、樟樹、柚木等樹種。因其植被茂盛、地形多樣,白石園村地區呈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例如當地有名的白石園水庫,其如明鏡般鑲嵌在層巒疊嶂之間,使白石園村頗有“天水共一色”的壯美。在傳統習俗上,為紀念當地的百年古樟和樟公壽誕,白石園村當地居民每年都會搭臺唱戲,悠悠曲調似在緩緩傳遞著村民們從古至今對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崇拜自然的樸素情感。在傳統建筑上,白石園村至今仍存有傳統夯土建筑,雖保存數量較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當地建筑風格和歷史文化。綜上可以看出,該地區的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有著獨特的傳統民俗和文化底蘊,這為其旅游景觀設計提供了較多素材。
三、地域文化與鄉村旅游景觀設計在白石園村的
融合運用
白石園村自2015年開始,積極發展鄉村旅游,2021年11月,經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入選湖南省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公示名單。其作為湖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代表,卻仍存在著“景觀同質化”“建筑現代化”“風格定位模糊化”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充分挖掘其地域文化特色,嘗試在“規劃主題”“營造場景”“打造氛圍”三個方向上把握和發揮地域文化的內在價值,合理整合分散的旅游資源,使白石園村的旅游景觀得到進一步提升。
(一)規劃文化主題,賦能地域特色
根據白石園村的地域文化,對其旅游景觀主題進行前期規劃。白石園村有著悠久的傳統廟宇文化,如當地居民為紀念百年古樟和樟公,每年都會舉辦熱鬧的傳統樟公廟會。廟宇文化是民間信仰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可以將其作為白石園村鄉村旅游景觀的文化主題,這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途徑。策略如下:量身定制具有樟公廟會文化特點的旅游景觀導視路標和入村門牌,使游客一進入白石園村區域就能感受到強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古樟樹重點區域,用帶有當地特色傳統紋樣的木制柵欄將其圍住,并在一旁設置寫明與古樟樹相關的歷史和民俗文化的導識牌,從而保護古樟樹,加深游客對當地民俗文化和廟宇文化的了解,進而增進游客對當地文化主題的感受;對樟公廟、樟公戲臺以及祠堂進行統一的風格設計和主題展現,打造具有鮮明廟宇特色的鄉村旅游景觀,以提升白石園村鄉村旅游景觀的吸引力與競爭力。規劃適宜的廟宇文化主題,可以為白石園村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規避“同質化”所帶來的局限性,增強各景觀節點的文化連接性,樹立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鄉村形象,賦予鄉村新的文化活力和經濟動力。
(二)營造文化場景,增強傳統建筑
根據白石園村當地的地域文化,對其現有的鄉村建筑景觀進行調整。例如,從當地現存的特色夯土建筑著手,通過修護現存傳統土坯墻體的建筑外立面,保留內部原有的木質結構、傳統建筑元素,并結合現代建筑技術打造具有夯土建筑特色的民宿,以吸引來往游客居住體驗,感受傳統建筑風格和裝飾風格所帶來的獨特文化。白石園村由于缺乏前期整體規劃的干預,當地居民的自建樓房以風格各異的現代化建筑居多,在一定的成本范圍內,難以實現在風格色彩上的完全統一。因此,嘗試保留多數白墻紅瓦的現代化居民建筑,將其作為鄉村建筑的主色調,現有的傳統夯土建筑的黃墻青瓦作為其建筑風格的輔色調,爭取建筑整體風格達到協調統一的同時,又能夠著重強調和突出夯土建筑的色彩,并將此作為白石園村建筑景觀的點睛之筆。當地居民的后續建筑既可以采用白墻紅瓦的現代自建房方案,也可沿用夯土建筑色彩的設計方案,突出當地的傳統建筑符號。這樣一來,新建筑不再是單一且局限性地選擇建筑風格,而是考慮“以人為本”的合理規劃,有利于在營造和諧統一的文化場景的前提下,增強傳統建筑色彩的吸引力。
(三)營造文化氛圍,提升景觀活力
根據白石園村當地的地域文化,對其公共空間景觀進行調整,營造文化氛圍,提升景觀活力。將當地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鄉村文化活動中心,例如可以將古樟樹、雷祖峰風景特色或油菜花田的風光,在白石園村服務中心或在入村文化長廊中以墻繪的形式進行裝飾性展現,為游客營造一進入公共空間區域即可擁有撲面而來的文化氛圍感。同時,也可以調整白石園村灣塘文化廣場中現有的健身設備、籃球場的設計風格,將其統一為飽和度較低的色調,并加入適宜的綠化進行裝飾。另外,在白石園村灣塘文化廣場靠近油菜花田的區域增加環繞式的樟樹休憩座椅和戶外棋牌桌椅,以及將廣場的入口處兩側設立為臨時美食街區域,并將其作為市集活動和節慶活動時當地美食的統一售賣區域。白石園村灣塘文化廣場作為旅游節點的中間區域,可將其設計為過往游客和當地村民的中轉區域,主要是考慮到游客與居民的共同需求,期望創造一個共享的環境。游客不僅可以在此短暫休息,恢復體力,還可以和當地居民進行文娛互動,促進游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交流。
四、結語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經濟愈發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鄉村旅游信息通過短視頻平臺、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各種途徑走進大眾的視線,鄉村旅游市場需求逐漸擴大,促生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景觀。然而過于追求快速發展而忽視了文化價值和人文關懷,導致鄉村旅游景觀質量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近幾年,設計師們通過不斷實踐和嘗試,在鄉村旅游景觀的設計中逐漸回歸本心,落實“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追求自然與人文環境相融合,使得地域文化在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中扮演著愈發舉足輕重的角色。地域文化不僅可以豐富鄉村景觀內容,提升游客體驗,還可以促進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實現鄉村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怡美.基于地域文化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2.
[2]寇瑜笑,薛小杰,王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景觀與地域文化的融合設計[J].文化產業,2023(36):118-120.
作者簡介:
杜玥,吉首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園林與景觀設計。
嚴茅,吉首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與裝飾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