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建筑在信息化時代的沖擊下,呈現出多元化、包容性的特征。不同地區的文化相互融合,使原本的地域特征逐漸變得模糊,標志性的景觀建筑逐漸走向追求體量與形態的道路,呈現趨同化的面貌,地域文化亟待復興。我們要探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代文明,在傳統中尋找自己的根源,喚醒地標性景觀建筑的造型特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保護意識。以湖北省為例,闡述荊楚文化的概念與特征、形成與發展以及遺存載體,總結荊楚文化影響下古建筑的特點及當今城市景觀建筑對荊楚文化的借鑒,分析荊楚文化融入城市景觀建筑的目的和意義,以研究將荊楚文化融入當代荊州城市景觀建筑的可能性。這有利于完善荊楚文化在荊州景觀建筑中的應用,對湖北地區的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荊楚文化;城市景觀;地標建筑
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它記錄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足跡,沉淀著城市的地理特征和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反映著城市的傳統文化。由于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入,一些城市對自身區域特征的把握不夠明確,使得城市建筑成為各類文化形態的“混合體”。與此同時,由于信息時代的沖擊,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逐漸融合,在相互學習、互相融合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情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關鍵是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同時當代建筑設計要注重守正創新,建設以創新為導向的創新型城市地標。
一、荊楚文化的概述
(一)荊楚文化的概念與特征
荊楚文化因楚國和楚人而得名,是從周朝延續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漢流域興起的一種地域文化,主要范圍在今湖北地區。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傳承了商周、春秋兩大歷史階段的文化特征;同時,由于荊楚地區作為南北文化的紐帶,也使它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文化特征。在古代與近現代的文化研究中,荊楚文化都被視為中國優秀文化的代表,具有巨大的經濟、文化與教育開發價值。荊楚文化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浪漫奔放、崇尚自然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同時還帶有強烈的地域色彩。
(二)荊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荊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在先秦時代主要深受炎帝、神農氏文化影響。夏商周時期,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和區域文明逐漸融入以黃河中游的華夏文明為核心的中華文明體系中,荊楚文化也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舉世矚目的明珠。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遼闊的領土使其擁有極其豐富的資源,政治上的強盛也為楚文化產生和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戰國時期,楚威王更是盡取吳地,將楚國的實力發展到頂峰,荊楚文化也得到極大的發展。
(三)荊楚文化的遺存載體
1.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代,銅既被用來鑄造禮器、樂器,又被用作重要的戰略資源,是鑄造武器的主要原料。其中,楚國的青銅藝術,富麗堂皇,往往是由多種基礎要素的抽象化組合而成,有復雜的紋樣。其中,曾侯乙青銅編鐘、越王勾踐劍等青銅器最具代表性。
2.玉器
江漢平原楚墓出土的玉器約有三十余種,按照使用功能分為三大類:禮儀用玉、葬玉、裝飾品。春秋玉器總體上形體簡單,但雕飾復雜,多裝飾獸面紋、云紋、鳳紋等。曾侯乙墓中的十六節龍鳳玉佩,采用了透雕、淺雕等工藝,所雕龍鳳形狀各異,或卷曲,或翻騰,或昂首,既極具動感,又造型嚴謹。
3.漆器
漆器主要起源于楚國。荊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漆器為江陵楚墓出土的虎座鳥架鼓,其題材取自神話傳說和自然生物,底座是兩只匍匐的猛虎,昂首卷尾,雙眼炯炯有神,虎背上各立一只鳳凰,鳳凰體態修長,脖子微微抬起,曲線玲瓏,神采奕奕。在色彩上,楚漆器的主要特點是以紅色和黑色為主,二者之間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互相映襯。楚漆器多以黑紅二色相配,這一點從古籍中也可找到相關佐證。在這種紅色與黑色色調基礎上再敷陳五彩,絢麗、繽紛,使人的心靈震撼和感官欣賞奇異地融合在一起,這在荊楚漆器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此外,楚地潮濕的氣候、多山的地理條件也為漆樹的生長和桐油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也成為楚人多用紅與黑的原因之一。
4.織造與刺繡紋樣
荊楚文化中,織造與刺繡紋樣大致可分為三類:幾何紋樣、人物紋樣、植物動物紋樣。由于機械加工技術的局限,幾何圖形占主導地位。在楚工匠的精湛技藝下,這些簡單的幾何圖形能勾勒出各種不同的圖案。
5.文學
古代楚國物產豐饒,人口眾多,豐富而精彩的自然環境、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孕育著荊楚文化。在文學方面,荊楚文化主要以屈原為代表。屈原作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創作了《離騷》《九歌》等作品,創立了“楚辭”,開創了一代浪漫詩風,對中國文學的后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荊楚文化影響下古建筑的特點與當今景觀
建筑的借鑒
(一)荊楚古建筑的特點
1.高臺巍峨
荊楚地區的高臺建筑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荊楚建筑的藝術特征和技術水準。高臺建筑是一種以高夯土臺為基礎的建筑,在夯土版筑的臺上層層建屋,木構架緊密依附夯土臺,構成了一種土木混合結構。荊楚地區高臺建筑形成的原因,與其夏季酷熱、降水量大、湖泊密集、地下水位較高等特點密不可分。湖北地區宋代建造的琴臺和明代修建的晴川閣便是實例。
2.干欄式建筑別有風情
干欄式建筑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是荊楚地區的典型建筑樣式。古代荊楚地區地勢平坦寬闊,水網密布,所以出現了水上干欄建筑和高臺建筑的混合型建筑,因此干欄式是荊楚地區的主要民間建筑形式。干欄式建筑是楚人在與自然的交往中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建筑形式,它注重建筑與自然的高度配合,順應自然,充分體現了人們所向往和推崇備至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3.喜用木材
在建筑材料上,荊楚古建筑喜歡用木。木質輕巧,堅韌,易加工,給人一種含蓄深沉的自然之美,這與楚國的文化性格十分吻合。加之荊楚地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土壤肥沃,樹木生長較快,且大多生長在江河岸邊、山谷間,這些都為木材的使用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使得木材成為楚地建筑的首選材料。
4.崇尚“天人合一”
荊楚古建筑尤其注重“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楚建筑從設計到建造,再到裝飾,無不滲透著“天人合一”的理念。以樓閣為例,荊楚古樓閣十分開敞,里外空間相通,這都是為了追求接近大自然;在設計上,采用了多層橫向的飛檐,將每一層的回廊扶手都圍起來,盡量減弱了建筑的垂直感;屋頂、屋脊、裝飾性的局部使用了彎曲的線條,避免了形體的呆板,優美地鑲嵌于自然之中,體現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渴望與敬畏。
5.色彩尚紅、尚黑
荊楚古建筑大多為紅色和黑色。楚人之所以喜愛紅色,是因為楚人具有古老的圖騰觀念,以及祖先崇拜意識。紅色代表火焰,代表南方,而黑代表的是北方,代表水,紅色和黑色有陰陽調和之意。在楚建筑的裝修中,紅、黑的鮮明對比是主要基調。
(二)當今景觀建筑對荊楚文化的借鑒
1.造型借鑒——武昌火車站
武昌火車站就是利用了荊楚古建筑中特有的中軸對稱、寬屋檐、高臺、大坡等建筑形式。武昌火車站總體上是一個長方形的結構,呈中軸對稱布局。主體建筑的大斜坡更是突出了楚式建筑的輕盈美感。用石頭砌成的斜坡外墻,又給人一種巍峨的美感。整個車站造型和“楚王宮”相似。外墻嵌有編鐘裝飾,候車廳內還有巨幅荊楚特色的石雕,輔以楚文化的鳳紋等藝術元素。車站整體定位為偏灰色的暖色系,同時也體現了荊楚古建筑質樸、自然的特色。
2.色彩和裝飾借鑒——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
楚人有尚紅尚黑之風,這源自楚人原始的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意識,所以荊楚建筑的色彩以紅、黑為主。荊楚古建筑以紅、黑的鮮明對比為主調,再涂五彩,深沉、幽遠、斑斕、繽紛,深邃的心理感受與愉悅的感官刺激、精神的震撼與感官的享受奇異地交融,形成了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絢麗色彩。
荊楚文化紋飾多種多樣,其中最為代表性的當屬“鳳鳥紋”。在古代楚文化中,鳳凰被奉為神圣的鳥,在他們的心目中,鳳凰是真實、善良、美麗的象征。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雕像和圖像數不勝數。
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以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為主線,融合了楚文化和三國文化。利用高科技、節目表演等手段,把中華傳統文化故事與娛樂設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具有極強故事性的娛樂活動。《楚樂》是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中頗具荊楚文化特色的室內表演項目。《楚樂》場館主體結構雄偉,從荊楚文化中提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城墻、龍鳳等元素,并將其與場館外形相結合,選材上選用荊楚古建筑常用的木料。建筑以紅色和黑色為主色調。建筑裝飾中也融入了許多荊楚文化元素,體現荊楚文化中古老的圖騰崇拜觀念。
三、城市景觀建筑融入荊楚文化元素的目的、意義
(一)目的
在文化上,一方面荊楚文化自身內涵豐富,藝術造詣很高;另一方面荊楚文化隨著時代的演進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消失,急需對其進行研究和保護,并進行創新性的繼承。與此同時,荊楚地區建筑的地域特征越來越淡薄。湖北是荊楚文化腹地,其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建筑設計對荊楚傳統文化的興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經濟上,一方面在商圈或者地標景觀中融入荊楚文化會給當地市民和消費者帶來新鮮感和歸屬感,比起傳統的商業體和景區更能吸引消費者,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有地域特色的景觀建筑更能吸引外地游客前來參觀,從而拉動旅游業發展。
(二)意義
湖北要發展,不僅要靠經濟,還要靠文化。今天,我們要了解荊楚文化的當代價值,其目標是發展。把荊楚文化與荊州的商業體、文化景點以及都市園林結合起來,既能促進經濟發展,又能促進文化的傳承。
1.突出城市文化個性
文化地標景觀建筑代表了一個城市的特定文化特征和區域特征。建筑本身就帶有某種文化意蘊,標志性的景觀建筑更是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特征。賦予建筑一定的地域性特征,通過這些特征,人們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習俗,理解城市的文化特征。
2.承載優秀傳統文化
建筑是一種文化的延續。當代建筑所承載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時代意蘊與地域性特征。從形式上講,城市建筑是一種開放性的形象載體,相對于文字而言,它更具形象化;與圖像相比,城市建筑具有更縱深層次的層次,使觀賞者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感受其形式和所傳達的文化意蘊,從而進一步加強對建筑形態所產生的文化認識感。
3.給城市經濟注入新活力
在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日益深入的今天,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需要發揮自身的文化優勢,融入區域文化特色。將荊楚文化融入商圈建筑、景點建設,可以提升城市的整體氣質,在吸引周邊城市游客的同時發展旅游業。同時,與荊楚文化相關的周邊產品在拉動當地經濟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傳播文化的作用。
四、結語
本文研究從湖北的城市景觀建筑出發,分析了荊楚文化的概況、特征、與城市景觀建筑相結合的目的與意義,研究了湖北省現有的幾處具有荊楚文化元素的代表性景觀建筑,對“如何結合”與“從哪些方面結合”做了探究。從理論意義上來說,地方利用其特色文化底蘊發展經濟和旅游業需要打破傳統思維、推陳出新,防止多個城市的文化景觀出現雷同化的問題。以湖北省現有的幾處代表性景觀為例進行分析,有利于總結現有的問題,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善,為今后的大型項目提供經驗。荊楚文化元素融入城市景觀建筑不僅可以促進經濟、城市面貌的改善,也可以促進荊楚文化的豐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玉潔,何意.荊楚文化元素在旅游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虎座鳳鳥架鼓為例[J].旅游與攝影,2022(4):68-70.
[2]丁越強.荊楚文化視覺元素在旅游文創產品中的應用研究[J].旅游與攝影,2022(18):64-66.
[3]胡婷婷.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景觀元素的文化表達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21.
[4]何晨玥,趙雨軒,王雯琛,等.荊楚文化在現代景觀中的應用[J].綠色科技,2020(13):48-50,53.
[5]楊佳琪.楚文化藝術元素在旅游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20.
[6]李雨薇.荊楚派建筑的裝飾遺產[J].居舍,2019(4):24-25.
[7]高介華,劉玉堂.楚國的城市與建筑[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8]尹維真.荊楚建筑風格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黃書城,湖北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造型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