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設計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在共享經濟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共享發展”的概念已逐步走入大眾的生活。在推進城市規劃與設計時,應將“共享”思想納入城市規劃與設計中,以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經濟性。以共享思想為背景和切入點,圍繞共享發展這一理念展開研究,將共享發展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中,為建設智慧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共享發展;城市規劃;設計;城市主體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享”作為五大發展思想中的排頭兵,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共享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將“共享”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層次。隨著共享經濟、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迅速興起,“共享”思想已經深入經濟和社會的各個層面,給我國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沖擊[1]。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模式的出現,“共享”思想的外延也在迅速擴大,進一步推動共享發展理念的快速發展。但是,隨著共享發展理念的快速延伸,一些消極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使得我國的城市規劃面臨著新的管理難題[2]。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城市規劃和設計戰略的革新。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共享發展理念與城市規劃、設計、施工等相結合,可對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進行觀念和技術的革新,以保證其可行性和科學性。共享發展理念的產生,必須從全民共享、漸進共享、全面共享和共建共享四個層面來看,堅持以人為中心,循序漸進,為我國城市規劃和設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新的思路[3]。尤其是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面臨資源短缺和人口壓力,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載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然而,受觀念和城市規劃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制約,共享發展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運用仍存在諸多缺陷。因此,必須對共享發展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設計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促進我國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提高。
一、“共享”思想
《東周列國志》中的“金石之聲,不敢獨樂,愿與相國共享”,正是“共享”在古時的一種特殊表現。因此,“共享”的概念可以理解為“與他人共享某種實物或者虛擬信息”,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突破對物體擁有的限制,進而構建一種更為關注持有權的新型關系[4]。“共享”一詞在不同的類別中所具有的含義是不一樣的。“共享”被看作是一種發展思想,體現一種對世界的看法,用來解決社會上的平等和公正問題。共享經濟在將“共享”作為一種經濟戰略的同時,也進一步展示了一種以產權轉移為中心的有效資源配置模式。據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3)》顯示,共享經濟的交易類型主要集中在交通出行、生活服務、知識技能和生活消費等方面。而隨著“共享”概念的提出,人們對共享發展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并逐漸融入社會的不同方面[5]。同時,在“共享城市”概念不斷拓展的背景下,共享發展理念為城市規劃設計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了諸多可能性。
二、共享發展理念下的城市規劃原則
(一)設計舒適的體驗空間
現代的城市空間以高效發展為主,建造了大量的高樓大廈和復雜的交通,但并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反而會給人一種非常壓抑的感覺。而“小尺度”的思想理念,則是通過人體所能感受到的空間,來構建人體所能掌控的區域[6]。按照城市規劃建設的思想,大面積的建筑物也要進行改造。因此可以結合共享發展理念,將一座城市改造成一個個功能完善的網狀結構,就像是人腦中的神經元,將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方式分割成若干個讓人舒服的小空間。
(二)建立多功能轉換機制
通過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構建多功能的機制,最大化地提高土地空間利用率,為人們提供生活便利。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開放了城市內部空間。通過現代化的網絡技術,可以全面監測城市的每一個空間,從而達到對整個城市空間的精細管理[7]。結合共享發展理念,設計一個多功能的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公共和私密的劃分,通過各種空間的轉化來提升整個城市的空間利用率。同時,將各類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連接起來,構建一個多功能、多層面的運輸體系,并且可以將街道、小巷都納入步行交通系統,從而使得城市的空間更為疏松,以增強城市內部空間的流動性[8]。
(三)構建“生態交織”的城市
“生態交織”的基本內涵是指在規劃設計城市內部空間的同時,注重生態的協調,使城市成為一個宜居的環境,使人居環境與生態環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生態交錯的城市空間,不僅要對人開放,還要對自然界的動植物進行開放,使城市空間成為一個包容的空間,并將人的生活空間和街道局部綠化,以提高城市的綠化率[9]。
三、基于共享發展理念的城市規劃設計策略
(一)建立全面共享的空間規劃認知
空間規劃的首要目的是保證各種物質、能源在空間中的充分連通和共享。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不僅要對傳統的規劃設計進行物質層面的功能統籌,而且要做到更深層次的共享,即要將規劃的公共功能不斷擴展,以提高城市空間對公眾的服務效率,在全區域、全要素層次上實現共建共享。因此,在空間規劃中,應該拋棄“發展就是擴展”“規劃就是空間功能分割”的思維,不斷強化共享發展理念,要將有限的空間資源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起來。通過對空間資源的合理使用,將有限的空間資源轉化為復雜的、共享的功能空間,真正實現時空的拓展[10]。在現階段,大多數用地的功能都無法簡單地進行界定,因此土地功能精細化、單一化的規劃思想亟待改變。同時,共享空間不僅僅是一種更新方式,更是一種讓城市居民擁有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空間載體。相關部門要努力打破“家長式”的行政管理方式,提倡多元主體參與,充分利用私人產權的空間資源來應對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將共享發展理念融入其中,使更多的共享活動相互聯系起來,有效地激活城市的發展活力。以北京798藝術區為例,它的前身為原電子工業部下屬718聯合廠。工廠逐步關閉后,因無法維持原有的產業職能,便以低廉的租金,吸引一群青年藝術家,在這片荒廢的土地上開展藝術創作。798藝術區因其獨特的空間特征及濃厚的藝術氣氛,迅速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及文化團體進駐,并在此過程中,逐步發展成中國最具創造力的現代藝術中心之一。
(二)優化城市主體功能規劃設計
結合共享發展理念,提出將互聯網思想與城市規劃設計相結合,將互聯網作為公共服務平臺,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科技,進行城市規劃設計,為實現城市規劃設計的信息化建設奠定基礎。城市規劃設計主要研究內容如下:第一,分區共用。社區是現代城市基本的組成單元,分區共用直接關系到每個公民的工作和生活。針對傳統的城市民生服務部門和機構分割、群眾“跑斷腿”的現象,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基礎,通過數字平臺,共同解決民生難題,為大眾提供高效率的服務,保證整個城市的整體服務效能。同時,可以通過整合互聯網信息平臺,對社區醫療、養老和教育資源進行分類,為社區居民在家政服務、就業創業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第二,城際共享。當代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已逐步形成區域性和全國性的規劃開發。基于共享發展理念,將城市主體功能進行共享,并與周圍的城市合作,分享園區、交通樞紐和學校等資源,形成一個覆蓋范圍更廣的資源系統。例如,重慶與成都是中國西南兩大中心,雙方在各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合作,為構建成渝經濟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園區布局、交通工程的規劃和高科技的研發,兩個區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周圍地區的產業轉移和區域的經濟發展。第三,全球共享。當代城市的規劃與設計不應只限于本國,而應具有全球的戰略視野。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要將共享發展理念與全球進行接軌。在共享發展理念指導下,結合國外城市規劃優點,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進行規劃,為大眾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動空間。
(三)合理利用自然,加強綠色設計,推進自然環境與城市設施一體化
共享發展理念融合城市規劃設計,既要提倡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又要強調遵循自然規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因此,要對自然進行合理的利用,強化綠色設計,使土地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節約。其中,南方部分城市多為山地,其地理環境獨特而又復雜,僅僅依靠對地貌的保護或者對山體進行大規模的改建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需要結合共享發展理念進行設計,將建筑、交通工程等與山區環境相結合,從而實現對自然環境的合理利用。
在山區城市規劃交通設計中,要注意與山區地形相結合,構建“依山而建”的交通體系,通過與等高線斜交等方式,使各個功能區域之間形成連接。車輛通過等高線形成環狀流線,將城市各個功能區域有機連接起來。將山體紋理與脈絡植入車道空間,構建出一套完善的路網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人車相結合的交通組織方式,在保證坡度、排水要求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地貌,減少土方開挖及人為干擾。并且在共享發展理念下,對城市內的空間資源進行二次開發和使用,為大眾提供更加豐富的公共空間,如廣場、公園、河岸、綠地等,讓大眾體驗到共享發展理念下的城市開放空間資源。
(四)創新激發共享的規劃設計策略
以共享發展理念為基礎,運用多樣的城市規劃空間設計與活動策劃方式,從不同角度對共享進行探討。在城市規劃發展層次上,應以共享”重點,對空間規劃設計理念進行更新,使其能夠靈活配置和功能相容,加快建設高質量、高效率的共用場地、設施。在共享空間中,通過更加靈活、更加智能化的技術手段進一步促進城市規劃設計,例如共享交通、設施共享、社區服務設施共享、居住空間與舊城改造等。
在城市更新層次上,應著力構建更為密切的社會關系網。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城市空間規劃不再局限于物質環境,而是著眼于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的心理感知與社會關系,即城市規劃設計也要注意到物質環境對人們思維活動的影響。比如,要清楚地認識到主體的多元性,包括不同年齡段、不同經濟收入、不同宗教信仰等。此外,要推動共同治理的社區建設,還要充分調動大眾在決策過程中的主動性。比如,要建立上下聯動的協商和交流機制,拓展大眾參與范圍,通過城市規劃設計專家在社區內的下沉和指導,促進大眾由單純地利用公共資源轉變為更多地參與決策、建設和資源供給的過程。
四、結語
在進行城市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城市固有資源,并以共享發展為價值尺度,為探尋緩解我國城鄉發展失衡、空間資源分配失衡、公共服務失衡等問題提供解決途徑,進一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全民共建。要將共享發展理念貫徹到城市規劃設計之中,提升城市主體功能規劃的質量,實現規劃設計的資源共享;通過對國家政策的深入理解,按照國家的政策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共享發展理念能夠與時俱進、深入貫徹和全面落實,從而對城市的綜合服務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促進城市向智慧化發展,提升城市規劃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魏華,丁思薇.以新發展理念推動共同富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歷史演進和政策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1):42-51.
[2]李敏稚,尹亞森.基于地域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城市設計思考與實踐[J].建筑與文化,2023(12):92-95.
[3]朱燕婷,曾好.智慧城市視野下城市規劃發展模式探究[J].中國工程咨詢,2023(12):107-110.
[4]汪永臻.智慧城市發展水平評價研究:以甘肅省為例[J].中國名城,2023(12):19-23.
[5]楊汝慧.新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規劃管理對城市規劃設計的影響分析[J].居舍,2023(26):105-108.
[6]胡彬,孟慶鑫.綠色城市設計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應用[J].居業,2023(2):181-183.
[7]吳保衛.基于城市規劃對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2021(6):6-9.
[8]董武娟.生態城市理念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體現與融合[J].黑龍江科學,2021(10):136-137.
[9]尤娟娟.城市更新視角下城市邊緣區規劃設計研究:以鳳陽縣臨淮片區城市設計為例[J].城市住宅,2021(4):49-53.
[10]馬倩倩.城市規劃設計適應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措施探討[J].商訊,2020(22):157-158.
作者簡介:
劉曉麗,遵義市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國土空間規劃、詳細規劃、村莊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