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長春凈月中央公園為例,通過分析該項目的植物設計策略、特色種植、配置手法,研究城市森林公園中的特色植物造景方法,包括融入地域文化內涵、情感化設計表達、空間造景,以及低成本、低維護的植物設計理念。
關鍵詞:城市森林公園;地域性;情感化設計;植物造景
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城市森林公園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人們身心健康的促進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長春凈月中央公園通過對場地現存大量土方的再利用,將其塑造成大地藝術、山林峽谷景觀,并運用在地植物進行公園植物造景。公園的特色植物造景可提升景觀的藝術性,給人以美的感受。
一、項目概況
長春凈月中央公園(圖1)項目總占地面積約490 358㎡,其中陸地面積約461 931 m2。隨著周邊高架、住宅商辦樓的修建施工,項目地成為廢棄土方和建筑廢料的堆砌地,從而阻斷了場地南北的聯系,成為一處“城市廢棄荒地”。設計打破公園的固有模式,創造了一個龐大且與城市相連的中央綠廊。公園向南北滲透,并向東西延伸,打造了聯系市民、城市和自然的核心區。該公園通過一系列綠谷、水體、活動空間和橋下空間來為21世紀的都市生活提供支持,并于2023年10月對市民開放。
二、凈月中央公園的植物配置與造景
(一)植物造景策略
1.打造“四季有景,三季有花”的景觀效果
植物四季有景可賞。春可觀花,百花爭艷;夏可遮陰,綠樹成蔭;秋可賞葉,層林盡染;冬可觀枝,銀裝素裹。保證春、夏、秋三季有花,不同花期具有不同的景觀效果。
2.采用模塊化繪圖、以植物片植為主的手法
大尺度綠地公園采用模塊化制圖,喬木栽種以片植手法為主,利用不同植物群落塑造空間開合關系。以針闊混交林、針葉純林、闊葉純林、疏林草甸來構建全區林帶風貌,同時注重俯瞰效果,將圖案肌理化。
3.構建近自然、低維護植物群落
利用當地的鄉土植物,營建生長良好,群落結構穩定的植物景觀。針對項目所在地的氣候、土壤條件,盡量選用防風和耐水澇、耐鹽堿等抗性較高的植物。
4.運用多年生宿根植物體現生態性、趣味性
選用當地適應性強的多年生宿根植物,結合項目分區特質設計新自然主義花境、林下陰生花境、巖石旱溪花境、園區混合花境以及大片的花海、草海等。
(二)特色植物造景
不同的植物主題構建出不同的特色植物空間,從而增強整個公園的體驗性和生態多樣性。方案前后期緊密聯系,本項目提煉了十二處特色節點。
山谷瞭望臺:空間開合收放,地形起伏,呈現神秘多變的山谷景觀。前景為常綠的樟子松林,山坡上的叢生五角槭結合步道植于纖序芒的肌理圖案上,微風吹過,草浪翻滾。
四千方建筑:紅花槭成片種植,建筑散布其中,仿佛置于天然森林中;林下結合耐寒林蔭鼠尾草、玉簪等;局部設置開敞的草坪,供人們聚集活動。
落葉松林:小島上落葉松林自成體系,凸顯本地種植特色,樹下種植耐水濕的紫花鳶尾,打造自然純粹的水上森林。
針闊混交林:人工營造針闊混交林,以櫟屬、槭屬的闊葉樹蒙古櫟、五角槭等與常綠的松樹類混合,使系統的種群結構更加穩定,幾乎達到自然林的狀態。
林下溪谷:特選五角槭和山杏,并選用耐寒、耐澇的花境植物紫穗狼尾草、萱草等,沿溪流布置,形成收放的帶狀空間,打造成孩子們的生態教育基地。
巖石花園:模擬山體巖石自然狀態,布置巖生植物或高山植物,空間層次進退有度,顏色高級,有銀色與藍綠色的搭配。植物品種有八寶、金線柏、重金屬柳枝稷等。
樹陣廣場:紅花槭一排排種植,強調流線的空間引導,又帶來體量上的視覺沖擊。秋天絢爛熱烈,與林下的皇冠紫荷蘭菊相映成趣。
山頂劇場:點狀種植的叢生五角槭與蜿蜒的道路互相交融。深秋時節,紅葉飄飄,人們行走其中,便能夠感受深秋最亮眼的風景。
森林小木屋:白樺林小木屋給市民帶來了原生態森林的體驗。白樺樹干高聳入云,林下地被紅寶石萱草和林蔭鼠尾草郁郁蔥蔥,陽光透過枝葉,展開一幅寧靜而唯美的畫卷。
櫻花谷:山櫻花滿種于峽谷,大片的櫻花海令人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感受生命的無限美好。
原野草甸:新自然主義花境選用多年生宿根植物,柔美的觀賞草搭配直立型開花植物,色調柔和,強調季節的變化,捕捉質感的交錯,打造原野趣味的藝術活動場地。
陌上花谷:該區域地形豐富,叢生蒙古櫟點綴著自然清新的花海,讓人陶醉其中。花海選用一年生籽播品種波斯菊、柳葉馬鞭草等。
(三)植物景觀提升策略
在高架橋下種植植物,可根據現場日照特點,選擇植物品種。南段日照時間為7—8個小時,可部分替換稍耐陰品種,如大花萱草、籽播二月蘭;北段日照時間為5—6個小時,植物以東北玉簪為主,局部更換一些喜陰品種,如莢果蕨、馬藺,以豐富景觀。
高架下面墻柱體量生硬感太強,可增加五葉地錦攀爬,內置高為1 m的不銹鋼絲攀爬網,選用口徑為8 cm的營養杯。
峽谷構筑物與綠化存在高差,且有安全隱患,通過增加野趣的觀賞草紫穗狼尾草來解決。植株自然飄逸,契合場所特質。
現場濱河野生的紫苜蓿長勢較好,保留一定面積的原有植被并對周邊進行翻墾。
三、特色植物景觀營造
長春凈月中央公園的植物造景具有典型的東北風格,其又分有各種主題場景空間。基于對其特色植物造景的思考,可知城市森林公園中的特色植物景觀可以從地域文化、情感化設計、空間特色三方面進行營造。
(一)營造具有地域文化內涵的植物景觀
在城市森林公園設計中,應合理選擇植被類型,讓地域性景觀與城市森林公園協調統一[1]。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資源等選擇適合的鄉土植物,營建生長良好、群落結構穩定的植物景觀。以東北為例,該區域較寒冷干旱,應選擇耐寒性與耐旱性強的品種,如樟子松、蒙古櫟、五角槭、旱柳等。
利用植物特性,結合設計理念和功能定位,創造當地特有的自然景觀風貌。如:集中片植的白樺林、落葉松林等,形成一片獨特的北方森林,從而很好地契合場所精神;或結合東北的森林植被類型,打造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層次分明的針闊混交林,樟子松、云杉做常綠的基底,混交糖槭、蒙古櫟等彩色葉植物,下層灌木選用較為耐陰的山梅花、溲疏,草本植物有玉簪、鈴蘭等。
從當地特色文化遺產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物質與精神元素,將地域文化特征融合在植物景觀中。不同植被形成不同文化信息,如:上海的市花白玉蘭,象征著先鋒、奮發向上的精神;西北的白楊樹被賦予奉獻精神;荷花、竹子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特有的情感和文化寄托;紀念碑廣場周圍種植的油松等常綠喬木,營造出一種莊重肅穆的氛圍。
(二)從情感化設計出發造景
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唐納德·諾曼闡述了情感設計的三個層次,以此為依據進行植物造景。
1.本能層次
通過植物本身的形態、色彩、質感等特征來設計,營造四季可賞的景觀。在實際設計過程中,要考慮植物的形態互補,如高矮、枝形、冠形的搭配,使整個植物群落形態更加豐富、層次分明。色彩組合應協調,避免顏色沖突或者色彩過多。質感分細質、中質、粗質三種:細質型植物有五角槭、小葉欖仁等,葉小濃密,適用于緊湊狹窄空間;中質型植物有水曲柳、桂花等,常以群植的方式來創造過渡空間;粗質型植物有蒙古櫟、雞蛋花等,常用于大場地片植或組團層次里。
2.行為層次
行為層次主要體現在植物的空間感知上,要考慮植物的景觀尺度、構成空間、情緒氛圍三個方面。景觀尺度:不同的植物會產生不同空間形態,如高大喬木能增加空間的高度,給人壓迫感;低矮的灌木能夠拓寬空間的寬度,給人放松感。構成空間:利用植物可形成開敞、半開敞、封閉、覆蓋、垂直空間。情緒氛圍:植物作為景觀中富有生命力的造景元素,通過五感,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影響人們的情緒。從行為層次分析,可設計多種主題園,如康養花園、芳香花園、雨林花園。
3.反思層次
城市公園景觀是表達文化認同、情感訴求的載體。可以植物的力量傳承傳統文化,如端午節的代表性植物有艾草、菖蒲。可將二十四節氣文化融入城市公園,呼應節氣選用不同植物品種,依不同的時序去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如驚蟄桃始華,夏至“山有扶蘇,隰有荷華”。植物的意境美是借植物特有的形、色、質、聲、韻之美,結合文學意境來營造場景,如光影美——雞爪槭與白墻搭配,聲韻美——雨打芭蕉、柳浪聞鶯。
(三)景觀植物空間造景
1.植物形成的典型空間類型
利用植物可形成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封閉空間、覆蓋空間和垂直空間。開敞空間利用低矮灌木及地被,讓人視線不受阻,適合公共開放空間,如大草坪等;半開敞空間有一面或者多面受到植物的圍合,給人一定的空間領域感;封閉空間四周用植物封閉,圍合感強,如森林小木屋等;覆蓋空間指有濃蔭區,如林蔭道、爬藤植物花架下等;垂直空間利用植物封閉兩側垂直面,有夾景的效果。
2.營造特色植物景觀空間
城市森林公園的植物造景應考慮到不同植物種類及組合方式,在不同的空間中實現不同的景觀效果。喬木類單體重復運用,采用片植手法打造純林景觀,如白樺林、烏桕林等;也可運用多種植物組合打造特色植物群落景觀,如東北特色針闊混交林、華南熱帶雨林;下木類可以有各種專類園、花海、草海等大地藝術景觀,如上海辰山植物園的地膚景觀、長春凈月中央公園的新自然主義花境等。此外,結合功能場景需求,還可打造雨水花園、巖石花園、療愈花園、沙生花園等。
四、城市森林公園中低成本、低維護的
植物設計理念
(一)低成本的植物景觀設計
一是優化植物品種和規格,多選用鄉土樹和少量的新優品種。二是構建地方優勢生態植物群落,選用本土抗性強的植物模擬地方群落結構。三是探索新型種植方式,如營造特色植物氛圍,簡化種植層次,探索野生植物的應用。四是巧用空間布局,增大草坪面積,或以麥冬等價低且易養護的地被替代;減少喬木的數量,喬木盡量靠路種植,或用于構建視焦點。五是把握苗木價格的突跳點及巧用大樹。盡量使用存圃量較多的品種和小苗。大規格苗木或叢生樹可巧用三棵較好的樹形拼種。
(二)低維護植物景觀設計方法
優選低維護植物,考慮植物景觀在養護管理上的簡單化和經濟性,多選用一些具有抗性強、成活率高、繁殖快、養護要求低等特點的鄉土植物品種,建議公園中低維護、中維護、高維護植物比例應控制在5∶4∶1[2]。從后期養護管理成本上考慮節約化。首先,在修剪頻率方面,優選自然冠幅植物,減少綠籬、球、模紋等的應用;其次,在肥、水資源方面,打造雨水花園,保留地表徑流水,提高雨水的重復利用率,同時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將修掉的樹枝、葉子等集中處理,進行堆肥等。
五、結語
植物景觀作為城市森林公園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造景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植物本身,還需要去挖掘植物的地域文化內涵、情感價值、空間營造,同時要結合低成本、低維護的植物設計理念來促進城市森林公園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躋耀.城市公園景觀中的情感化設計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19.
[2]李衛紅,楊柳青.低成本植物景觀設計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203-204.
作者簡介:
王文珍,上海水石景觀環境設計有限公司工程師。研究方向:景觀園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