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23年,山東省金融業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區域金融運行整體平穩,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增強。但在我國發展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的大背景下,山東省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實體經濟領域風險持續向金融行業傳導,金融風險防控壓力依然較大。
關鍵詞:宏觀經濟;金融市場;金融服務;金融風險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24)04-0003-05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4.04.001
一、宏觀經濟與金融穩定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2023年,山東省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全省實現生產總值92068.7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06.2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5987.9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49574.6億元,增長5.8%。三次產業結構為7.1∶39.1∶5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141.8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餐飲收入額4345.5億元,增長19.9%;商品零售額31796.3億元,增長7.4%。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0362.0億元,增長8.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779.9億元,增長9.5%。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6%,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7%;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7%,占比為22.8%。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5268.5億元,增長5.4%。電子商務交易額33290.3億元,增長6.8%。財政收支運行平穩,2023年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464.7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其中,稅收收入5229.6億元,增長9.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582.7億元,比上年增長3.7%,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9.3%,衛生健康、教育、住房保障、就業社保等支出保持增長。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34392.6億元、39433.2億元和18242.9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0%、5.9%和6.4%,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7.3%、41.4%和21.3%。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省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90%以上由企業牽頭,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10家,居全國首位。全省安排省級以上鄉村振興戰略資金763億元,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5萬億元,增長5.1%。2023年累計獲批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7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5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率先突破1萬家。
(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2023年以來,全球經濟走勢分化,主要經濟體利率持續攀升,地緣政治博弈顯著加劇,導致利用外資規模加速下滑,外資項目規模明顯縮減,第二、三產業利用外資普遍下降,中資主導作用進一步強化。全省各行業稅收累計同比增速逐步放慢,受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影響,全省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稅收增速分別較上半年回落,反映當前房地產市場復蘇勢頭依然偏弱;受經濟投資形勢不佳影響,金融業稅收增速自2023年10月開始由正轉負;在需求端市場減弱影響下,采礦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稅收持續下降;批發零售業再次進入負增長區間。
二、金融穩健性評估
(一)銀行業
1. 總體運行狀況。一是全省金融機構組織體系更加健全,社會融資規模等主要金融指標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末,全省政策性、國有、股份制銀行共有支行以上機構數量5499家,法人銀行業機構281家,銀行業從業人員24.94萬人。全省銀行業機構總資產20.30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47%;總負債19.5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42%。從資產端看,貸款占比小幅提升,各項貸款余額占總資產的比例為68.31%,較年初上升0.71個百分點。從負債端看,存款占比略有下降,存款余額占總負債的比例為79.91%,較年初下降0.47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末,全省社會融資規模余額21.6萬億元,同比增長12.0%;人民幣貸款余額13.7萬億元,同比增長12.2%。社會融資規模和貸款增速延續了快于全國的態勢,分別比全國增速高2.5個和2.1個百分點。
二是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增強。2023年全省共有244.1萬戶市場主體得到貸款支持,比年初增加30萬戶。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3.8%,比2022年提高2.4個百分點。截至2023年末,全省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處于歷史最低水平。全省綠色貸款余額17048億元,同比增長45.7%;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7756.1億元,同比增長27%;制造業貸款余額17712億元,同比增長12.2%,近十年來首次超過全部貸款增速;涉農貸款余額41532.43億元,同比增長13.4%;全年新發放房地產開發貸款1584億元,同比多發放47.8億元。
三是全省中小銀行風險化解效果顯著。截至2023年末,全省251家中小法人銀行資產總額7.8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82%;負債總額7.2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1.03%;各項存款余額5.8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0.17%;各項貸款余額4.2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87%。2022年第四季度全省高風險銀行清零后,2023年全年無新增高風險銀行。截至2023年末,4家中小法人銀行退出問題投保機構名單,全省實現問題投保機構清零。
2. 需關注的問題。一是部分區域信用風險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23年末,全省銀行業機構不良貸款余額1601.78億元,較年初增加20.47億元;不良貸款率1.16%,較年初下降0.11個百分點。全省16個市中不良貸款余額超過100億元的有5個,有5個市不良貸款較年初“雙升”。二是不良貸款清收處置力度較同期繼續下降。2023年,全省銀行業機構共處置不良貸款1528.23億元,同比減少6.44%。從處置方式看,核銷及現金清收仍為處置的主要方式,合計占清收處置總額的比例為83.52%。三是地方中小法人銀行數量多、規模小、盈利水平分化等特點突出。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251家地方中小法人銀行。其中,126家村鎮銀行總資產僅占全省法人銀行的2.74%。全省14家城市商業銀行平均單家機構資產規模2507.35億元,其中資產規模最大的為5926.91億元,規模最小的僅為464.84億元。2023年,資產規模前6位的城市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占同期全省城市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67.41%,凈利潤合計占同期全省城市商業銀行凈利潤的76.29%。
(二)證券期貨業
1. 總體發展狀況。一是企業上市數量保持較高水平。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境內上市公司308家,較去年增加17家。其中,發行A股公司307家,發行B股公司4家,A、B股均發行公司3家,境內外均發行公司13家。截至2023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總股本2994.07億股,同比增長5.5%,其中,A股流通股本2507.95億股,B股流通股本13.49億股,境內上市公司境外股157.93億股。上市公司總市值33028.75億元,其中,流通市值28615.1億元。308家境內上市公司中,有ST/*ST公司6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家。
二是債券市場融資作用明顯。2023年,省內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含ABS)4691.02億元,同比增長57.42%。全省境內上市公司本年股票市場累計籌資477.02億元,同比下降21.77%。其中,首發籌資金額144.88億元,再籌資金額332.14億元。分板塊看,在主板市場籌資219.49億元,在創業板市場籌資86.76億元,在科創板市場籌資25.89億元。
三是法人證券公司經營企穩。2023年,全省3家法人證券公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7.97億元,同比增長15%。累計實現凈利潤14.02億元,同比增長15.33%。截至2023年末,全省法人證券公司資產總額2130.21億元,同比下降1.5%,負債總額1584.75億元,同比下降2.79%。截至2023年末,3家法人證券公司風險覆蓋率均高于100%,資本杠桿率均高于8%,流動性覆蓋率均高于100%,凈穩定資金率均高于100%。
四是法人期貨公司經營穩步增長。2023年,全省4家法人期貨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2075.34萬元,同比增長11.33%,其中手續費收入6466.01萬元,同比增長26.28%。全年營業利潤1549.14萬元,同比增長65.66%,實現凈利潤1509.03萬元,同比增長89%。截至2023年末,全省法人期貨公司資產總額391.13億元,同比增長2%,凈資產額43.74億元,同比增長14.83%,凈資本28.84億元,同比增長24.78%。
2. 需關注的問題。一是城投債到期及回售規模較大,其中評級相對較低的區縣級城投公司到期規模較大,部分地區還款能力面臨較大考驗。二是部分存量風險化解難度大。受公司治理和生產經營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省內仍有風險類上市公司,其中6家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部分公司違規風險、經營風險交織,化解難度大。三是信用債融資額偏低。2023年末,全省累計發行信用債1341只,同比增加359只,融資額1.04萬億元,同比增長30.02%,融資額占全國信用債融資額(18.96萬億)的5.51%,僅相當于廣東的49.10%,江蘇的49.38%,浙江的75.09%。
(三)保險業
1. 總體發展狀況。一是保險業總體穩健運行,資產規模平穩增長。截至2023年末,山東省內有法人保險公司5家、省級分公司162家,較上年增加1家人身險省級分公司。其中,法人財險公司3家、省級分公司76家,法人人身險公司2家、省級分公司86家。保險業資產總額1.05萬億元,同比增長8.97%。
二是保費收入穩健增長,保險深度和密度仍待提升。2023年,全省保險業實現原保費收入3641億元,同比增長6.77%。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907億元,同比增長3.68%;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734億元,同比增長7.83%。保險深度為3.95%,較2022年下降0.42個百分點,低于全國0.15個百分點;保險密度3596.8元/人,比2022年增加243.8元/人。
三是業務結構不斷優化,回歸保障本源的趨勢更加明顯。財險業務中,車險規模同比增長5.96%,占財產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59.5%,仍為第一大險種。家庭財產保險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同比增速為59.07%;其他保險次之,增速為22.74%;船舶保險排名第三,同比增長16.38%。人身險公司壽險業務中,普通壽險業務同比增長31.04%,投連險業務同比增長3.97%,健康險業務同比下降0.99%。高投資屬性的分紅險、萬能險業務的同比增速分別為-22.43%、1.92%,人身險行業回歸保障本源的趨勢更加明顯。
四是保險服務擴圍下沉,“助推器、穩定器、減震器”功能持續提升。2023年,山東保險業賠付支出1311億元,同比增長12.24%。農業保險等涉及社會民生的保險業務較快發展,農業保費收入達79.72億元,同比增長14.69%。持續推動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業務和長期護理保險業務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業務自2022年3月試點以來累計保費收入2.15億元,2023年末商業護理保險保費收入26.2億元,同比增長76.9%。
五是法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漲跌互現,償付能力整體充足。2023年,泰山財險、華海財險、中路財險、德華安顧人壽、和泰人壽等5家法人保險公司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7.72億元、20.95億元、18.2億元、19.8億元、23.3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3%、-1.26%、21.7%、24.53%、30.39%。5家法人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高于監管標準。
2. 需關注的問題。一是保險業務增長持續性或將承壓,區域保險市場的發展動能有待進一步發掘。2023年,全省保費收入同比增速為6.77%,居全國第19位,分別低于江蘇、浙江、廣東、全國保險業增速4.18、6.81、4.46、2.36個百分點。二是人身險退保金額增長較快,退保產品集中于年金保險。2023年,全省人身險公司退保金額達到310.4億元,同比增長19.7%,增速高于上年21.18個百分點。退保主要集中于年金保險產品,退保金額168.9億元,占比約為55%。從退保原因看,主要是宏觀經濟下行,部分保單持有人面臨現金流壓力,通過退保變現用于生活開支或流動資金周轉。三是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將面臨壓力。人口負增長、地方債務與財政壓力、房地產尾部風險等使得2024年投資環境面臨諸多挑戰。同時,隨著利率下行以及合意資產稀缺,保險資金整體收益率面臨下行壓力。山東省5家法人保險公司規模小、投資能力較弱,合意資產的獲取更加困難。
(四)地方金融組織
1. 總體發展狀況。地方金融組織整體運行平穩。截至2023年末,全省在營小貸公司共有272家,總資產535.85億元,總負債71.56億元,注冊資本443.48億元,貸款余額493.99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8.34億元。全省共有融資擔保機構231家,實收資本總額753.62億元,戶均注冊資本3.26億元。2023年,全省新增擔保金額3000.82億元,同比上升2.78%;在保業務余額3641.18億元,同比上升6.05%,擔保放大倍數為4.47倍,較上年末增長8.23%。全省共有3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資產總額1348.57億元,負債總額611.94億元。全年3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累計收購不良資產投資58.35億元,收購不良資產賬面值317.40億元,累計處置不良資產賬面值668.83億元,處置回收資金223.62億元。2023年,全省21家交易場所(權益類交易場所12家,介于現貨與期貨之間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9家)實現交易額14892.61億元,幫助企業融資456.11億元。2家區域性股權市場新增掛牌企業446家,幫助企業實現各類融資376.64億元。
2. 需關注的問題。一是民營融資擔保公司業務持續萎縮。截至2023年末,全省民營融資擔保機構78家,實收資本總額83.2億元,分別占全省融資擔保機構總量和實收資本總額的33.77%和11.04%。期末直接融資擔保金額159.99億元,同比下降3.65%。二是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融資渠道狹窄,成本相對較高。目前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授信和發行債券等傳統路徑,尚不能進入銀行間市場通過同業拆借等形式獲得成本相對低廉的資金。作為地方資產管理公司融資主渠道的銀行貸款期限一般為3年以下,與3~5年的不良資產處置周期存在較為明顯的期限錯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其流動性壓力。
(五)金融市場
1. 貨幣市場與債券市場規模平穩增長。2023年,全省共有488家市場成員和非法人投資主體參與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交易,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家。全省市場參與主體總成交量為92.15萬億元,同比增加4.6萬億元,增幅5.25%。全年凈融入資金15.56萬億元,同比增加2.93萬億元,增幅23.20%,272家市場主體實現資金凈融入,同比增加24家。全省市場主體實現現券成交43.62萬筆、金額20.26萬億元,同比增加1.76萬億元,成交量平穩增長。
2. 票據市場運行平穩,全年票據貼現利率在合理區間波動。2023年,山東省票據貼現發生額21141.8億元,同比增加6420.8億元。其中,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發生額19539億元,商業承兌匯票貼現發生額1431.8億元,財務公司承兌匯票貼現發生額189億元。全年票據平均貼現利率呈波動下降趨勢,全省銀行承兌匯票、商業承兌匯票、財務公司承兌匯票平均貼現利率分別為1.3%、3.5%和2.1%,較年初分別下降0.9、0.8和1.1個百分點。
3. 黃金市場寬幅震蕩,多重因素擾動下黃金價格震蕩上行。2023年,受地緣政治風險、美聯儲貨幣政策預期、全球中央銀行增持黃金等因素影響,全年金價震蕩上行。進入2023年以后,美聯儲延續加息走勢,國際金價在年初走勢一度低迷。3月份起,金價走勢反彈,5月金價升至2081.82美元/盎司。美聯儲7月再次加息,黃金持續回調整理,10月巴以沖突爆發,避險情緒升溫,疊加通脹回落好于預期,市場預期不再加息,美元指數回落,黃金價格創歷史新高,達到2146.79美元/盎司。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14家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企業,其中綜合類會員10家,以產金冶金企業為主,金融類會員4家。2023年,全部會員總成交量924.6噸,同比減少36.95噸。
(六)跨境資金流動
1.全省涉外經濟活躍度小幅下降。2023年全省涉外收入2788.0億美元,同比下降2.0%;支出2444.2億美元,同比下降0.8%。其中,跨境人民幣收支占比分別達30.9%和40.4%,占比分別擴大11.9個百分點和16.9個百分點,跨境人民幣逆差折合124.8億美元,增長2.2倍。
2.人民幣跨境收付額和本外幣收支占比均創歷史新高。2023年,全省實現跨境人民幣收付額1.36萬億元,同比增長78.2%,高于全國54.4個百分點,在本外幣跨境收支中占36.6%,同比提高15.1個百分點。
三、金融改革與創新
(一)穩步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
扎實穩妥推進全省農村商業銀行改革工作。2023年12月,山東省成功發行地方政府補充中小銀行資本專項債券250億元,并對省內44家中小銀行進行了注資,以轉股協議存款方式補充其他一級資本,注資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明顯改善,增強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加快科技金融創新發展
開展山東省科技型企業融資專項行動,創新打造“魯科貸”系列產品,設立再貸款、再貼現科創引導專項額度,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牽引帶動作用。2023年末,全省科技貸款余額10153.3億元,同比增長14%,高于全部貸款增速2.3個百分點,全省共計956億元科技型企業貸款獲得科技創新再貸款支持。全面推進濟南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印發《濟南市金融支持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文件,出臺《濟南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現代金融產業發展若干扶持政策》,提出以“六專機制”為核心的科創金融機構具體認定標準,認定10家“科技支行”、3家“科技金融事業部(專營部門)”和9家“科技金融特色機構”。
(三)推動普惠金融增量擴面
組織開展金融支持專項行動,推動民營企業、小微企業貸款擴面、增量、提質。2023年末,全省民營企業貸款余額2.88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860億元,同比多增561億元。印發多項政策文件,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深入推進臨沂市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建設,制定《臨沂市金融參與村莊規劃實施試點工作指導意見》等文件,探索深化金融參與村莊規劃實施試點,依托山東省金融學會組織開展“金融智庫專家行”活動,強化智力支撐。
(四)綠色金融深入推進
推動山東省政府印發《山東省碳金融發展三年行動方案》,開展碳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行動等五大補短板行動。聯合制定《關于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動能源和產業轉型的若干措施》,引導金融資源支持高耗能高排放行業低碳轉型和可再生能源建設。指導恒豐銀行探索貸款利率與企業減污降碳、單位耗能、ESG評級等指標掛鉤,發放全省首筆中長期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5億元。持續推動威海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創建攻堅,按照“邊申請、邊實踐”的要求,指導威海市在綠色企業和項目庫建設、法人機構綠色金融能力建設、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綠色直接融資發展、海洋碳匯和藍碳金融等方面先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四、總結與展望
2023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省金融系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金融管理服務各項要求,為全省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但新的一年全省金融風險形勢依然嚴峻,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面對新形勢,全省金融系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進一步增強做好金融工作的責任感、緊迫感,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主動對接服務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戰略,打好宏觀政策、擴大需求、改革創新和防范化解風險組合拳,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山東實踐中貢獻金融力量。
一是認真貫徹執行穩健貨幣政策。落實好穩健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要求,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增強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信貸結構穩步優化。發揮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改革效能,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二是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穩定大局、統籌協調、分類施策、精準拆彈的方針,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綜合運用金融穩定工具箱,持續拓寬金融風險監測的廣度和深度,實現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壓實各方責任,督促各方把握好風險處置的時機、節奏和力度,持續加大風險處置力度。
三是深入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堅持以金融改革開放為動力,緊緊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加快中小銀行機構改革,深化金融伙伴機制,不斷激發金融發展活力。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圍繞碳減排加強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探索養老金融新模式,深化數字金融應用。在全省推動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生態。
四是不斷完善地方金融生態。強化信用激勵約束,倡導負責任金融理念,嚴厲打擊失信行為,重拳治理金融亂象,強化銀企互信,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和有利于高質量發展的金融生態。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完善地方金融管理規則,加大金融執法力度,深化金融司法合作,以法治形成剛性約束。加強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嚴肅查處侵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區域經濟金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