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勝利小學 鄢利芳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已然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核心素養成為各個學科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著眼點,也是對學生學習能力與個人修養的重要反饋,更是我國素質教育落實的基礎。以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為例,語文核心素養要求教師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思維拓展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以此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深度閱讀的教學方法,順應當前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傳統教學中的“淺閱讀”相比,深度閱讀能夠從多角度、全方位調動學生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加強感知、提高認知、優化自我,全面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進行新的思考、探索教學新路徑,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就深度閱讀教學實踐的意義與策略進行進一步實踐。
優秀的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在落實“以學為本”理念的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當前的具體學情和學習特點展開教學設計,讓教學模式順應學生的發展天性。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待提升,所具備的知識范圍窄化、深度不夠,就語文閱讀教學而言,小學是學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在擴充閱讀量的同時實現知識結構的完善,而這一教學路徑正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性策略。教師要清晰地認識到,與“淺閱讀”相比,深度閱讀更為精細化、更具深入性,有助于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我提升、總結閱讀經驗、改變功利化的閱讀心理,在開闊學生眼界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深化學生的思想深度,推動學生從橫向與縱向拓展已有知識,在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中構建思維網絡,加深對閱讀文本的理解,最終優化語言的構建與運用、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表現形式?;诤诵乃仞B導向開展的閱讀深度教學,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閱讀文本的寫作技巧進行分析、理解與吸收,在情感感知與中心挖掘中鍛煉思維能力,最終實現歸納總結,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成果。同時,在深度閱讀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活動不會一味地囿于教材,而是適當選擇更多課內外的閱讀文本,通過類比分析,打破學生思維的桎梏,讓學生能夠運用現有知識“因地制宜”地開展深度閱讀,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收獲智慧。
每一篇優秀的閱讀文本都蘊藏著耐人尋味的情感、引人深思的中心以及豐富多元的表現手法。將深度閱讀模式運用在教學實踐中,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文本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展聯想、類比、推理等諸多能力,實現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深度閱讀還能夠讓學生更深度地沉浸在閱讀過程中,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緒感受和表達手法,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探索知識,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優秀的閱讀文本優化學生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內化,轉化成為自身的認知。教師需要在閱讀過程中使用真實的語言與情境進行輸出,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不僅如此,深度閱讀能夠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閱讀文本背后的文化思想,在潛移默化中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從而更好地理解閱讀文本、豐富寫作內涵,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語言運用與構建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存在表達不流暢、寫作不知如何下筆等問題,其實這些都反映了學生語言能力薄弱。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推動學生深度閱讀,創設具體的教學情境,給學生一個語言能力提升的空間,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密切聯系,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構建成知識體系,并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教學情境創設工作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需求,根據教學文本的特點與任務展開綜合性的考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15 課《搭船的鳥》教學活動為例,為了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實現深度閱讀,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階段學生好奇心旺盛、具有探索欲望的特點創設對應的教學情境。本課最精彩、最值得深思的是文章的第四自然段,這一自然段描述了小鳥捕魚的一系列動作,文中應用的動詞更是精彩絕倫。教師不要急于開展系統化的教學活動,而是與學生一起找到并標注文中的動詞,通過信息技術展示小鳥捕魚的全過程,然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在這一教學設計中,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這一段落“好在哪里”,而是為學生提供直觀的素材,引發學生自我表達,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與構建能力,又轉變了學生的身份,使學生由“讀者”轉變為“作者”,對文本的優異之處形成獨特的認識,在拓展學生語言訓練深度的同時,深化了學生對所學文本的理解與思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思維能力欠佳也是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更是學生閱讀能力難以提升的阻礙。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歸納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則忽視了對這些內容的訓練。基于此,教師需要在深度閱讀的教學活動中立足教學文本,找到教學活動中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9 課《父愛之舟》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描述了作者與父親生活的種種場景,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父親深沉的愛。然而,這篇文章乍一看較為零散,很多學生在閱讀中不知道如何著手進行分析,更難以把握文章的結構進行歸納,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成深刻認知。在深度閱讀教學活動中,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開頭和結尾處的“醒”字的,讓學生明白作者所寫都是夢中與父親一同生活的畫面。其次,教師要緊扣標題中的“舟”,讓學生通讀全文,找到描述小船的語句,以及“求學——報考——入學”的寫作順序,并讓學生設計小標題,對文中描寫的場景進行概括。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場景,深入分析父親對作者深沉的愛。在一系列教學活動完成后,“深沉的父愛”這條寫作線索便呼之欲出。這樣的閱讀教學方式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一改傳統機械性輸入的教學方法,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除此之外,當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較為復雜的文本內容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流程圖、概念圖等可視化工具,將隱性的思維方式進行具象化呈現,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可視化,幫助學生優化思維方式,推動學生閱讀理解的邏輯化與深入化。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6 課《夏天里的成長》教學活動為例,在這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緊抓“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這一語文要素開展深入閱讀?;诖?,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圖表捋順文章脈絡,并根據具體的表現手法,引發學生對語文要素的思考與理解(如圖1所示)。

圖1
在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工作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發揮閱讀文本的文學性優勢,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這一語文核心素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深度閱讀實踐工作中要尊重學生差異,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審美素養的提升創造條件。
將音樂融入課堂是促進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跋茸鄻?,后感文”,音樂的旋律與節奏能夠輔助情感的傳遞,直擊學生內心深處,幫助學生感受閱讀文本的情感基調,實現審美能力的發展。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4 課《刷子李》的教學為例,在學習活動中,學生看到了一個干活認真、一絲不茍、技藝高超的豐滿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可以用舒緩悠揚的音樂讓學生沉靜下來,投入到小說閱讀中,結合輕松、自在、愉快的音樂旋律感受刷子李的人物特征,最終在落實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
與此同時,要想讓學生在提高審美能力的基礎上優化創造性思維與創新意識,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走近閱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在體驗人物形象的同時,對表演場景、人物的神態動作、肢體語言進行二次創造。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7課《湯姆·索亞歷險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飾演文中的哈克貝里、湯姆、貝姬等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站在“文中人”的角度,經歷驚心動魄的情景,從而在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小說內容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審美與創造能力。
在深度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關注閱讀文本內容的同時,深化對文本背后文化思想的解讀。在核心素養導向下,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深度理解、品讀與接受文化內涵的機會,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擁有更豐富的閱讀體驗,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深入挖掘教學文本中的文化因素,給予學生更多的探究與實踐空間,促進文化傳承的深入理解。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6課《將相和》的教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自主拓展文本背景知識,鼓勵學生在預習中搜集有關藺相如、廉頗二人的故事,了解人物風格,從而更精準地捕捉《將相和》一課表達的思想,同時在文本拓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廉頗、藺相如身上看到古人的智慧,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
實踐是檢驗學習成果的重要路徑。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深度閱讀教學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教師也需要以此為基礎開設相應的實踐活動,促進傳統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深入,讓學生在深度閱讀的背景下充分感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特點,同時關注學生個性化差異的特征。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 課《猴王出世》中,學生學到了《西游記》的第一回,而本單元“快樂書吧”的推薦讀物也正好有《西游記》。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開設一個“百家講壇”活動,讓學生在閱讀西游記的過程中發表自身的看法,通過同學之間的思維碰撞拓展思維,加深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認識。為了在“百家講壇”上“有話可說”,學生需要搜集資料、仔細琢磨、拓展思維空間。在這種教學模式的驅動下,學生不僅能夠實現深度閱讀,還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承擔起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責任,讓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活動中真正落實。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已然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經之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取得理想化的教學成果,要深刻認識到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語文深度教學的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把握語文核心素養要素,與深度閱讀教學模式相融合,將教學目標和學生學情作為立足點,設計真正具有實效性的教學路徑,推動教學效率與教學效果同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