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軍

“核心價值”考查的是考生的思想性,它關乎“培養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所以高考評價體系將其列為考查內容“四層(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之首和總體特征“三線(核心價值金線、能力素養銀線、情境載體串聯線)”之首。
一透視高考試題,明察命題特征
縱觀近年的高考語文作文試題,無論是全國統一命制的試題,還是分省命制的試題,均呈現“無價值,不入題”的典型特征。試題價值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立德樹人為先
主要體現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等方面。比如,2023年新課標Ⅰ卷作文題要求考生以“故事的力量”為中心話題寫作,引導考生思考“故事”這一載體中蘊含的事實、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講好故事的重要意義。考生可以寫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蘇武牧羊、木蘭從軍等故事帶給自己的啟發,也可以從新時代中國故事“主講人”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
2.培根鑄魂為要
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緊扣時代主題,關注社會現實,強化奮斗精神;深耕紅色文化,彰顯榜樣力量,引導考生銘記歷史,賡續紅色基因。比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題介紹了一組在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要求考生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文章,引導考生做好個人的事業規劃,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
3.強調全面發展
主要體現在貫徹“五育”并舉,注重考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方面。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選自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一文,材料立足“體育之效”,說明體育與身體強弱的關系,使考生認識到體育對人生的意義,引導考生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二研讀評價體系,探尋考查趨勢
潛心研讀高考藍皮書《高考評價體系解讀(2024)》,我們可以探尋出2024年高考語文作文試題在“核心價值”方面的三個考查趨勢。
1.突出重點
高考試題命制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理想信念、愛國主義情懷、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綜合素質等內容在考試中的要求,引導考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切實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凸顯主旨
未來高考命題的主旨將緊扣核心價值金線,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不斷強化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
3.不避熱點
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關鍵歷史事件與科技前沿等,也將是高考命題選題和取材的主要來源,所以教師要引導考生密切關注重大社會現實問題、關鍵歷史事件與科技前沿等,從而提高考生的政治站位、思想認識與理想信念。
三剖析典型題例,握牢三個抓手
然而,高考對“核心價值”的要求并未引起考生的足夠重視。為了幫助廣大考生認識和把控“核心價值”,現以南京市、鹽城市202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試題為例簡說其要旨。
典型例子南京市、鹽城市2024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現代文閱讀Ⅱ《阿舒》中老支書抒發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對十七歲的阿舒很有啟發。這一感慨,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想在審題、構思、行文過程中把控好“價值取向”,考生就必須握牢情境、題意、現實三個抓手。
1.揣摩情境,思考取向
情境是實現“核心價值”考查的載體,它可以讓考生對“價值取向”進行思考。但需要說明的是,情境只是一個觸發點,考生不應拘泥于此,而應由此發散開去。
該題的情境是現代文閱讀Ⅱ《阿舒》,對思考“價值取向”具有啟發作用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
太陽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經開始。這新的一天里,生活繼續著,比賽繼續著,看誰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比賽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許多十七歲的青年,當中有一個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細心揣摩這段話,它給我們思考“價值取向”提供了三個維度:一是“要不要比”,二是“比什么”,三是“怎么比”。對這三個問題,作者已經做出了她那個時代的回答,而考生可以也應該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肩負的使命,對更多“比”的話題展開自己獨立的思考,并做出“在比中認清、反思、提升自我”“優選比的對象,打開比的格局”等無愧時代、不負韶華的回答。
2.吃透題意,把握取向
題意是“核心價值”生成、生發之本,只有對其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事實及事理乃至邏輯層面的深度解讀,才能真正吃透題意,從而更好地把握“價值取向”。
審視該題,最需要吃透的是老支書抒發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只有對“你不比也是在比”這句話進行以下三個層面的解讀,才能較好地把握“價值取向”。一是句意層面,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比是在所難免的,即使你不想去跟別人比較,但在事實上也會形成與別人的比較”。二是哲學層面,“你不比”是一種主觀意愿,“也是在比”是一種客觀存在,這句話體現了主客觀的辯證統一。三是立意層面,“不比”可以在不同維度上與“比”有機統一起來,如“不比”是指不比功名利祿等“身外之物”,“比”是指比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等“靈魂之物”。因為有了“不比”的事物,所以人能更專注地投入“比”的事物中去,從而推動事物更好地發展。
3.聯系現實,明辨取向
現實社會是錯綜復雜、光怪陸離的,需要運用“核心價值”這面照妖鏡來“照”。它可以讓我們辨明孰是孰非、孰真孰偽,從而正道直行。
將該題的核心價值“照”進現實,考生糾結的問題是“倡導‘比是不是在倡導‘卷”。對此,我們必須通過深刻思辨,厘清“卷”和體現核心價值的“比”在三個方面的本質區別:一是從出發點來看,前者是為了“小我”,后者更多是為了“大我”;二是從采用的方式來看,前者往往是任性的,多是過度行為,后者是理性的,是適度行為;三是從追求的目標來看,前者只求“我贏”,后者旨在“共贏”。
只有辨明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才能更加堅定不移地沿著“實現中國夢是一場歷史接力賽,當代青年要在實現民族復興的賽道上奮勇爭先”這句話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
綜合以上三個方面,我們便可以確定該題的“價值取向”:①不為個人而比,為集體、國家而比;②不比利己,而比利他、利國;③不以消極應付的態度來比,而以積極進取的姿態來比。
下文就是考生在握牢情境、題意、現實三個抓手的基礎上鑄就的考場力作,現作品析。
考場力作
打磨青春羽翼 搏擊長空比拼
一考生
時代之浪潮奔涌向前,人生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生在世,免不了比較,所謂百舸爭流,奮楫者進。我認為,要敢于比拼,于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之華章。
利劍顯鋒芒,清風正氣揚。我們需踔厲奮發,于比拼中一較高下。相較于社會上某些動輒“躺平”的“咸魚”,比拼與奮斗才是時代的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全國的青年:“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若非敢于比拼與超越,又豈會有中國航天的迅猛發展、后來居上?從“嫦娥”攬月到“天和”遨游星辰,中國正在航天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豪邁前行。我們當學習那些在改革發展中敢比敢拼的人物,勇于“亮劍”,比學趕幫超,共同推動社會生態的良性發展。
“善作”才能“善成”,“行穩”方能“致遠”。我們需理性對待比拼,拒絕急躁冒進。在比拼中落后,心有不甘可以理解,但切不可急躁冒進,因為這可能會導致事與愿違。如馬拉松比賽,它“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如果在比賽中途因自己暫時落后于對手,就心急火燎,立即改變既定戰術,拿出百米沖刺的速度來趕超,那可能就會因體力不支而落敗。同樣,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也是一場馬拉松比賽,我們在比拼中更不能任性而為,而應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合理地調控節奏、精力、資源等,因勢而為,久久為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強大自己,趕超對手。
礪志可為劍,修心能成海。我們需正視比拼過程中的壓力,學會區別對待。既然是比拼,就一定會有壓力,若不能正確地處理比拼過程中的壓力,則易使自己陷入自責與苦惱的漩渦。我們一方面要磨煉意志,提高抗壓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學會化解壓力,不與自己較勁。我們既要用堅忍的意志來推進可以改變的事情,也要用寬廣的胸懷來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更要用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唯有如此,我們方能在“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坦然中駛向更廣闊的天地。試看晚清名臣曾國藩,他既敢于比拼,直追先賢,“不為圣賢,便為禽獸”;又善于消解比拼帶來的壓力,“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故而他能屢敗屢戰,“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人生萬事須自為,跬步江山即寥廓。讓我們在良性的比拼與互動中,取長補短,增長才干,打磨青春羽翼,搏擊長空比拼。
品析
這篇作文展現了中國青年踔厲奮發、賽道爭先的雄姿,故而在“核心價值”的高原上熠熠生輝。
本文最搶眼的地方是高揚核心價值,它既亮出了奮斗比拼的昂揚姿態,又提出了在比拼過程中應注意的兩個問題:保持理性,不急不躁;學會調適,毫不氣餒。既有高站位,又入情入理。
周敦頤《通書·文辭》云:“文所以載道也。”在高考作文中,這個“道”就是“核心價值”。筆者相信,廣大考生只要打開人生格局,高揚核心價值,就可鑄就“鐵肩擔道義”的考場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