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靖, 徐德安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西 崇左 532200)
產業集群是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于某個特定地區,它們以彼此的共性和互補性聯結,形成專業化的塊狀產業。當前國內外的產業集群大多都與外向型經濟聯系在一起,國際化的跨境產業為產業集群帶來更多利潤,使產業集群迅速發展,也對集群內的企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崇左地區的“邊疆產業園”大多不是自發地通過買賣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產業組成的縱向產業鏈式集群,而是在地理區位優勢發生作用并在地方政府政策資金支持建立起來的由相似企業組成的橫向網絡集群,網絡中的企業共享市場,或使用相同的技術和勞動力,或需要相似的自然資源,在外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企業“鎖定”利基市場路徑,將區域專業化持續下去。
集群是中小企業的集聚體,存在著非常豐富的外部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時空成本和生產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加速創新和擴散)。外部經濟理論認為,企業集群有利于信息和技術在集群內企業之間傳播與應用[1]。集群經濟理論認為,人才聚集,技術融合,產業創新和利基市場鎖定是促成產業集群最重要的原因[2];地理區位上的集中可以激發產業創新和正向競爭,同時信息的公開透明也會加速市場的接受速度[3]。區域創新網絡理論認為區域的發展更依賴于區域環境的改善[4]。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指出,地方化規模收益遞增和空間距離交易成本之間的平衡是產業集群的路徑依賴[5]。新競爭經濟理論中,企業集群代表了一種在效率、效益、韌性方面產生競爭優勢的空間組織形式,企業集群下勞動者、企業和地方政府可以基于地理上的信任、聯系、合作對信息、技術、信用進行共享,此時同質化較高的相似企業之間的模仿、競爭推動了成本控制和技術優化[6]。
崇左市是與中國—東盟戰略伙伴建立關系伴隨出現的。全市總面積1.73 萬km2,轄扶綏縣、大新縣、天等縣、龍州縣、寧明縣、江州區,代管縣級憑祥市。境內有寧明、龍州、大新、憑祥四個縣(市)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533 km,有國家一類口岸3 個,二類口岸4個,邊民互市點13 個,天然適合承接國際化業務發展外向型經濟。自成立以來,崇左地區為了更好地承擔南疆國門城市的角色定位,積極面向東盟,合作越泰,通過布局建設“邊疆產業園”,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和跨境經濟合作。
一直以來,江州區財政收支矛盾形勢嚴峻,近年來財政收支矛盾更加凸顯。主要是地方財政收入規模量小,重點民生領域財政保障的提標擴面,剛性支出不斷增加,保持全年財政增加支出壓力較大,資金缺口較大,收支矛盾日益凸顯。
地方財力體現的是政府履行職能活動中的資金自給能力,由圖1 所示,2018—2022 年間江州區履行公共支出職能的資金絕大部分來源為轉移支付收入,資金自給能力較弱。五年間江州區在“產業強區、工業振興”政策的大力推進下,產業園經濟成為助推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雖然從上至下雖有意扭轉對財力平衡缺口,但全球經濟下行帶來的沖擊、外貿行業的下滑、跨境貿易封鎖等多個重要產業的起伏、地方產業優化調整的陣痛等因素,讓江州區經濟面臨較大壓力,雖然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財政收入并未有立竿見影的增幅,仍需得到精準的支援。通常在經濟較發達地區,當財力不足以提供公共服務以及完成上級給予的任務時,地方政府會傾向于利用國有企業過度投資以及讓國有企業過度參與地方建設來完成經濟目標[8]。但江州區作為2003 年掛牌成立的年輕地級市城區,并不具備這一能力。相反,作為承擔中國—東盟自貿區中泰產業園等重大項目的地方政府,需更加注重經濟的長遠發展,無法急于求成,江州區政府選擇積極培育市場,鼓勵國有企業參與市場競爭,持續向新和產業園輸血等激發市場活力,這對崇左地區地方財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圖1 2018—2022 年崇左市江州區地方財力收支情況
崇左地區的“邊疆產業園”始于1992 年,大規模規劃建設于2004 年,規劃總面積超過300 km2。早期憑借連接陸路東盟通道的地理區位,利用蔗糖、錳鋁稀土資源富集的優勢,崇左選擇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發展戰略,沿著南友高速公路布局建設重點產業園區,通過集中優勢資源專注園區建設認證,憑借高等級產業園區吸引各方客商投資出現初級產業聚合體。見圖2。
圖2 崇左地區產業園認證情況
崇左市下轄區縣7 個,卻建設有各級產業園9座,每個區縣都擁有一個以上工業園區。這一時期的園區企業雖然天然的發展外向性經濟,屬于天生國際化企業,但是與國外的眾多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不同,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中的產業群聚現象和集聚效應出現在傳統制造業,甚至在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綜合體轉型過程中出現;與中國產業集群分布最廣泛的長珠三角、環太湖區、寧波溫州等地區的“一縣一品,一城一品”以極強的活力和競爭力,集中社會化生產某種行業的特色產品,形成一定區域規模的產業集群的策略不同,缺少專業村鎮,也缺少民營工業園區。
以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為例,2004 年青年產業園動工之初,規劃了工業區、辦公生活區、東盟商貿區、高科技研發基地、旅游休閑度假區,鋁循環經濟園六大區域。2014 年園區投資總額達到105 億元,15 個投產項目涉及冶金、化工、醫藥、食品、建材、機電等多個工業制造業領域,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為12 億元。2020 年,崇左市“多點開花,全面開花”的發展思路轉變為“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的橫向網絡集群發展思路,青年產業園圍繞南國銅業規劃建設,將產業園重新劃分為銅循環示范區、倉儲物流區、休閑度假區、辦公商住區等四大功能區,重點引進銅管、銅帶、變壓器等銅下游產業。在明確廣西南國銅業為工業轉型升級的“一號工程”和龍頭企業后,將青年產業園打造成以銅循環生態科技示范園為核心的國家級生態型有色金屬加工基地,吸引36 個規模以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青年產業園,實現工業產值136.54 億元。2022 年,青年產業園完成企業總產值302.1 億元,同比增長31.6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6.41 億元,同比增長26.55%。完成各相關企業通過互相聯系的組織而形成的產業集聚,鎖定了集群優勢在區域專業化的利基市場路徑。
廣西南國銅業面向全球采購優質銅礦石,業務范圍遍及非洲和南美,國際化意愿促使企業更多更快地去學習創新,引進新技術,發明新產品,拓展海外版圖,也將企業快速發展的成果通過產業集群效應共享信息、技術、信譽到青年產業園中,集聚中獲益的企業又可以反饋給廣西南國銅業規模效益,降低時空成本、交易成本、生產成本,為集群內部企業帶來優勢一致;國際化意愿的主動性帶動了市場掃描和信息獲取;創新性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提供了基礎,能夠在國際化競爭中,特別是在利基市場上,站穩腳跟。產業集群能夠形成一種品牌效應,這種效應像光環一樣吸引更好的企業,更好的人才,更好的資源,更好的合作,通過集聚把眾多企業構建成一種互相聯系、互相學習的產業網絡[7]。企業及相關機構形成的企業集群,它所產生的持續競爭優勢源于集群內部企業的相互合作與組織學習,是遠距離的競爭對手所不能達到的。
早年“多點開花,全面開花”的發展思路牽扯崇左各地區的地方財力,各區縣都擁有一個以上工業園區需要發展的現實背景下,資源的虹吸效益大于產業集群的溢出效應,地方政府難以引導園內企業發掘鎖定利基市場路徑,只能鼓勵企業自主發展以市場經濟的方式創新塑造產業集群。加之各“邊疆產業園”在探索利基市場路徑和產業創新發展中的試錯成本和沉沒成本,重復投資規劃給地方財政帶來了極大負擔。2020 年以來,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新變化,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成為重塑中國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也成為了考驗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產業集群塑造的關鍵時刻。在“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橫向網絡集群發展思路下,憑祥邊境經濟合作區在“一區四園”格局下集聚了國際物流配送、農副產品加工、紅木加工、林業加工等產業,成為面向東盟的重要加工配套基地。南寧空港扶綏經濟區規劃“園中園”項目重點發展糖果休閑食品產業,兼顧臨空輕工制造、現代物流、新型建材、高新技術和臨空服務等航空配套服務產業。由江州區直轄的新和產業園則依托湘桂糖廠、大唐蔗葉飼料深加工和樂斯福(中法)重點發展蔗糖循環產業。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的產業集群優勢初顯,園內經濟總產值大幅增加。
隨著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完成企業總產值增幅逐年上漲,其中園區企業有別于其他產業集群的特征、規模、以及趨勢吸引了天生國際化企業的相關研究者。初期,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的產業集群形態是僅僅通過園區自身規模而產生的集聚,該階段區域發展依賴于環境的改善,企業間產業集群結構是松散且缺乏聯系的,需要地方財政集中優勢資源建設高等級產業園,推動重大項目向園區集中、優質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以此吸引產業項目進駐園區。當產業集群形態進入企業間產生聯系完整鏈路的網絡集群,即使在全球經濟疲軟,地區財政壓力極大的2020—2023 年,園區經濟也能逆勢發展——2021 年廣西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和中泰崇左產業園園區完成企業年總產值百億規模,2022 年青年產業園完成企業年總產值300 億規模,基本脫離了地方財政輸血扶持,產業集群進入利基市場路徑鎖定的高級階段。崇左地區“邊疆產業園”產業集群的成功塑造,在于選擇國際化道路的發展機制:園區企業通過資源、信息、技術共享完成產業創新,在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下發現園區所處的利基市場,鎖定發展路徑將國際化業務向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方向迭代。對于其他地區“產業園”探索產業集群路徑具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