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春
(廈門工學院, 福建 廈門 361000)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工業化快速推進,但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工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和環境的可持續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逐步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黨的二十大的召開,再次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1]。實現工業企業的生態化轉型,處理好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關系,是當下推動綠色發展、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福建省經濟發展迅速,工業企業也在不斷地發展壯大,但是如此高速的發展也給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少的問題和壓力。如果不能提前察覺、提前規劃,會被環境問題打得措手不及,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福建省將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大隱患。因此,如何在問題到來之前,找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實現工業企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雙贏局面,是福建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重大任務。
福建省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首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占全國約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費創造全國約4.3%的經濟總量[2],綠色經濟正成為福建發展的新增長極。福建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首次提出,要做大做強做優綠色經濟。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依然面臨不少的挑戰和困難。福建經濟的快速增長離不開工業企業的貢獻,但是長久以來,福建省工業企業的發展是以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代價的,要想徹底改變這一局面,使福建經濟朝著更加長效可持續方向發展,走向綠色經濟,就必須要實現工業企業的生態化轉型。
以綠色經濟的發展為研究視角,以福建省工業企業為研究對象,運用熵權法對福建省工業企業的生態化水平進行評價分析,提出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轉型的可行路徑。
1.1.1 熵值法
熵值法是一種學術研究中常用的客觀賦權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依據各原始數據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來確定指標的權重[3]。一般來說,若某個指標的信息熵越小,表明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大,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綜合評價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越大,其權重也就越大。相反,某個指標的信息熵越大,表明指標值的變異程度越小,提供的信息量也越少,在綜合評價中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小,其權重也就越小。
1.1.2 數據來源和處理
本文實證分析中涉及的數據主要來自《福建統計年鑒》和《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因2022 年福建省統計年鑒未披露2021 年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數據,故選取2008—2020 年所有指標數據。
1)首先為消除不同單位下指標的量綱影響,將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標準化處理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原始數據,為第j個指標的第i個觀測值;Yij為標準化后的數值;max(Xij)和min(Xij)分別為第j個指標在所有觀測值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求各指標在各方案下的比值:
式中:Pij為第j項指標在n個方案中占該指標的比重,其實也就是為了計算該指標的變異大小;n為觀察值總個數;m為指標總數。
3)求各指標的信息熵:
式中:Ej為信息熵,其中Ej≥0;若Pij=0,定義Ej=0;n為樣本數。
4)確定各指標的:根據信息熵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各個指標的信息熵為E1,E2,E3,…Em。再通過信息熵計算各指標的權重Wj。其中k指的是指標個數,即k=m。
5)最后計算每個方案的綜合評分U:
式中:U為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的綜合評價指數;Yij為經過無量綱后的指標值;Wj為j指標的權重。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08—2020 年福建省工業企業的生態化水平,從系統投入、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三個方面出發,構建反映福建省工業企業資源能源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三個子系統指標層,共包含9 個狀態指標,分別為主營業務收入、工業利潤、資本投入、勞動力資源投入、能源投入、水資源投入、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其中,主營業務收入反映企業的規模和收入狀況,工業利潤反映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這兩個指標表示企業的經濟效益,是企業生態化水平的正向指標。資本投入反映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勞動力資源反映企業的勞動力投入情況,能源投入反映了企業能源利用效率、水資源投入反映企業用水效率和節水潛力,這四個指標表示企業的資源能源效益,是企業生態化水平的負向指標。在非期望產出方面,主要考察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三個指標,表示企業的環境效益,衡量的是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指標值越小,表示企業對環境的污染程度越小,是企業生態化水平的負向指標。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表1 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
從表2 中可以看出,在對企業生態化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中,權重最大的指標為勞動力資源投入,說明福建省近年來工業就業人口變動較大,因此它對整體的生態化水平的綜合評價影響也較大。其次是水資源投入、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資本投入、能源投入、工業廢氣排放量。
表2 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評價體系各指標的熵權
將表2 中的各項指標按照經濟效益水平、資源投入水平和環境效益分類加總,得到三個系統指標層各自權重如表3 所示。三個系統指標的權重從大到小排序為資源投入(0.530 032 817)、經濟效益(0.243 156 951)和環境效益(0.226 810 232)。可見在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評價體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資源投入水平。
表3 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評價體系各系統指標層權重
將表2 的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評價體系各指標的熵權權重與無量綱化后的原始數據進行相乘并加總,得到2008—2020 年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的綜合得分。從數值看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從2008 年的0.483 136 到2020 年的0.683 58 整體呈上升趨勢。說明福建省近年來越來越重視綠色生態的發展,工業企業的生態化水平越來越高。具體見表4。
表4 2008—2020 年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的綜合得分
從期望產出的綜合評分看,經濟效益整體呈現平穩上升趨勢,唯有在2020 年出現一些下降。說明福建省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呈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2020 年出現了一些下降,需要引起警惕,要注重保持經濟發展的動力,持續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
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工業企業的生態化水平的綜合評分在2014 年出現拐點,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這一趨勢與資源投入系統評分的趨勢一致,進一步說明資源投入在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評價系統中的貢獻最大。資源投入評分從2008 至2014 年逐年下降,資源投入量不斷增加,說明福建省前期工業經濟的增長是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自2015年開始到2020 年,資源投入評分從0.098 209 上升到0.408 337,說明資源投入開始逐漸減少,但是結合經濟效益水平的發展趨勢,可知即便資源投入降低,福建省工業經濟仍然呈平穩上升的趨勢。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信息科技技術的進步,將其作用于工業企業的生產運營中,大大提高了工業企業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的生產效率。從前期高投入高產出的工業化模式,到不斷減少資源投入,逐步實現降本增效,說明近年來福建省也在不斷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從2008—2020 年非期望產出的綜合評分看,工業污染物排放量趨勢出現2 個拐點,一開始從2008年到2011 年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接著從2012 年起到2017 年污染物排放量逐漸減少,但自2018 年起污染物排放量又呈增長趨勢。如果說前期工業企業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未重視污染物排放的預防和治理,從2012 年開始福建省已經開始加大防污治理的力度,并已初見成效,但是近幾年污染物排放量出現反彈,說明福建省的防污處理還需加大監管力度。
根據2008—2020 年資源投入系統得分和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水平綜合得分可知,兩者的變動趨勢基本一致,都是呈現先下降后增加的態勢。其中在資源投入系統中起核心作用的指標是勞動力資源投入。根據福建省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數據和固定資產投入調查,自2008 年起從事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整體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固定資產的投入整體呈上升趨勢,說明近年來福建省工業正逐漸實現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轉型升級。科技技術的大力發展,一方面可以促進工業企業的資源投入不斷走向高效率、低耗能,同時也能使資源循環利用程度得到深化,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包括勞動力在內的資源節約。
在前期粗放型增長模式下,從2008 年到2011 年福建省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伴隨著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斷增加。自2012 年起福建省采取的防污治理相關措施開始初見成效,污染物的排放量開始出現下降。但從2018 年開始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又出現增加的趨勢。在一些企業的認知中,污染的治理是以犧牲經濟利益為代價的,因而若沒有強有力的監管措施,企業很容易有意無意地弱化防污治理的行為。污染治理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必須要建立長效治理機制,保證持續的監管和監督,否則一旦疏忽管理和宣傳,容易讓企業逐漸淡化初步建立的發展生態經濟的意識,放松對污染物排放的預防和治理,影響福建省綠色經濟的發展。
資源投入系統作為影響企業生態化水平的核心指標層,是影響企業生態化水平的關鍵因素。提高資源投入效率,推動綠色技術創新,是推進福建省工業企業生態化轉型的關鍵舉措。一方面,通過綠色技術的創新可以實現綠色制造技術水平的提升,使企業能生產出具有綠色差異化的產品,從而獲得特有的綠色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通過綠色技術的創新可以促進工業以更高效的方式利用生產要素,削減能源消耗并降低污染物排放,將污染排放的治理與成本節約和生產流程的優化相結合,在產品的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融入綠色技術,能從源頭上實現降本增效和防污減排,助推工業企業的綠色發展。
福建省近年來工業就業人口變動較大,且在企業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熵權排名第一,可見其對企業生態化轉型的重要性。然而,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人口老齡化是現代人口轉變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應該客觀看待并積極應對人口結構的變化,把關注點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有效推動人口變動與綠色經濟長期協調發展。一方面,要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培育,不斷加強人力資本的積累和提升人才質量,盡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另一方面,還要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建立完善的人才引進及晉升機制,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保證良好的工作環境,為科研創新提供必備的硬件和軟件條件,使員工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
污染治理工作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工業企業在生態化轉型過程中,既要注重時效,也要放眼未來,既要注重防污減排任務的完成,也不能忽視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級政府要明確圍繞促進企業工業化轉型的責任與義務,政府間形成政策落實逐級抓的監督管理機制,保證企業減碳降排的成效。政府在對企業進行環境規制時,要避免“一刀切”式的環保執法,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減排方案,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民營企業可以適當給予一定的扶持資金,減少這類企業的轉型壓力,切實增強企業綠色轉型的動力。同時,注重長效機制建設,結合信息技術的智能檢測手段,打造能源數字經濟平臺,實時監控并持續追蹤能源利用狀況及污染排放情況,保證減碳降排在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