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4-0074-06
19世紀以來,俄羅斯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這期間誕生了大量優秀的藝術家,對后世造成了深遠影響。拉赫瑪尼諾夫就是俄羅斯音樂發展過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這一時期是西方音樂風格從浪漫主義到現代主義融合交接的過程,而他在現代主義的浪潮中依舊堅持自我,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風格的最后一面旗幟。在當前的鋼琴藝術領域研究中,對于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的研究非常多,其中不乏在深度與廣度上取得高水平的研究,《24首前奏曲》依舊是眾多學者對鋼琴藝術中浪漫主義風格進行分析的載體。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強調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民族性和宏大的音樂風格,往往忽視了他在作品里的小巧思。文章將音色、力度、情感結合演奏技巧,從曲式分析到情緒表現深入探究了
小調前奏曲》在演奏時需要注意的重難點。
一、概述
(一)作曲家生平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年),是 20 世紀偉大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歌劇《阿列科》《第二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24首前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1873年4月1日拉赫瑪尼諾夫出生于俄羅斯謝苗諾沃,他四歲開始學習鋼琴,九歲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三年后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繼續攻讀鋼琴、作曲與指揮學,畢業那年拉赫瑪尼諾夫憑借僅花費半個月就完成的作品歌劇《阿列科》一舉斬獲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金質獎章。這段學習經歷使拉赫瑪尼諾夫在此后的創作生涯里深受柴可夫斯基的熏陶,他的作品旋律豐富,線條明朗,具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功底,擅長史詩式宏偉的音樂風格。
二、《 g 小調前奏曲》的曲式結構
拉赫瑪尼諾夫畢業后,全神貫注地投身于音樂創作中,大量的室內樂、管弦樂、交響樂和鋼琴作品為他成為19世紀末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奠定基礎。同時各處巡演,并擔任了莫斯科大劇院的指揮,聲名大噪。1917年是改變拉赫瑪尼諾夫人生的分水嶺,這一年他選擇舉家離開俄國最終在美國永久定居,從此再未踏上故土。他的寫作風格不僅受家庭環境、人生經歷和社會背景影響,更是延續了柴可夫斯基的現實主義創作理念,與當時已摒棄這種創作手法逐漸步人現代主義的西方音樂風格顯得格格不入。加上疾病纏身,最終他帶著濃郁的思鄉情結于1943年3月28日在加利福尼亞與世長辭,此時距離他七十歲生日僅有四天。
(二)《g小調前奏曲》創作背景
《24首前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于1882—1910年間創作的鋼琴作品集,以肖邦的24首前奏曲為主要參考,曲目短小、精練,音樂織體也比較樸實無華,相比之下他更注重精神生活中的瞬間感受和思想內涵上的深度思考,可以稱之為繼肖邦后又一同類體裁的杰出代表作。他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都保持著濃烈的俄羅斯傳統音樂色彩,柔美的旋律、充滿激情的表現力,以及深邃的內涵,處處映射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精神。
雖然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本質上仍屬于浪漫主義,但他卻在20世紀現代主義氣息的浪潮中堅持自我,使兩種風格渾然天成。他的鋼琴作品在融合李斯特的華麗技巧和柴可夫斯基的真情實感的同時,又吸收了格林卡的醇厚質樸和肖邦的抒情流暢,真切地反映了他的民族主義情懷,以及對故鄉的深情,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也正是因為這樣獨有的藝術特色,時至今日,這首鋼琴前奏曲仍然廣為流傳,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依舊會讓聽眾為之感動和震撼。
這部作品是一首典型的再現復三部曲式,調性以g和聲小調為主,平行調
大調和g小調的同主音大調G大調貫穿其中,最終到達g小調的屬大調D大調。該作品運用大量的跳音、琶音等俄羅斯民間音樂素材和歌唱風格,將民族主義情懷與浪漫主義風格巧妙地融為一體。曲式結構框架為表1所示:

(一)A(1~34)
第一部分為再現單三部結構,由A、B和A’三段組成,進行曲風格,g小調。首部A(1\~16)開頭兩小節的引子部分貫穿整個第一部分和再現部,以重復的“命運”動機為核心,是A段最重要的節奏型。主題是俄羅斯民族舞蹈的典型節奏,包含兩個音樂動機,力度是p,盤旋式的旋律運用表達出受壓迫卻敢怒不敢言的緘默;第2小節是對上一小節的發展重復,再次強調開頭。旋律主要為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通過這種創作手法營造出一種緊張激烈的氛圍。
樂曲的B
’(17~34)段,B樂句調式由g小調轉到平行大調
大調上,和弦旋律輝煌飽滿,力度由f不斷增加,直到23小節停留于ff上,通過連續緊張的十六分音符和弦交替,然后g小調V級和弦主音八度音階式下行,最終停止在I級音上,并引出A’樂句。A’樂句從29小節g小調的V級進入漫長的準備階段,音區不斷降低,音符不斷減少,力度為ff—dim—p—dim,跳音逐漸消失,這些都為與A段形成鮮明對比的中部做準備。
(二)B(35\~49)
第二部分B是由C和c構成的,與首部風格、情緒截然不同,調號由原來的g小調轉為同主音的G大調,同時速度稍轉慢,情緒也變得抒情。A部分的伴奏織體由以柱式和弦為主轉變為全分解和弦型,跨度較大。旋律聲部的高聲部用柱式和弦連接構成,既增加了旋律的流動性和抒情性,又在滿足音樂歌唱性的同時結合和聲色彩的縱向支持,使音樂情緒更加豐富飽滿。B部分最后2小節由
大調轉向主調的屬大調D大調,對中部情感的發展起到了階梯式緩沖作用,模糊界限,加強了中部的抒情性風格與再現部的進行曲風格融合性,將中部推向高潮。
(三)A’(50~86)
第三部分A’由A’’和B和A’’’組成,調性回歸g小調,節奏動機與A部分相同,運用跳音與密集型節奏的搭配,情緒再現,古典和浪漫主義色彩兼具。這部分回歸主題時力度突然降至“ppp”,此時出現了3小節的屬準備和5小節的假再現,力度逐漸加大,速度逐漸變快,將同一旋律動機發展模進了三次才回歸原速,與中部形成強烈反差。這樣別出心裁的設計使中部和再現部不同的兩種音樂風格銜接得更為融洽,把情緒推向高潮。隨后力度層層加大,在樂曲主題的再現部B和A’’’部分力度達到最強,表達出在沉默中爆發,以及與命運做激烈抗爭的意向。A’’’和最后3小節的尾聲中,旋律圍繞g小調I級展開,采用屬音解決到主音的結尾形式,音區不斷下行,力度不斷減弱,抗爭的聲音慢慢消失,爆發的情感逐漸淡出,結尾干凈利落,最終停留于g小調主音上完滿終止。
三、《g小調前奏曲》音樂風格
(一)自始至終的民族性
作為浪漫主義晚期俄羅斯樂派的代表人物,拉赫瑪尼諾夫一直專注于研究俄羅斯民族音樂文化,并在創作中獨具一格地運用大量的民族音樂素材和舞蹈節奏,將浪漫主義風格與現代主義風格巧妙結合,使豐富的俄羅斯民間歌曲特點與宏大的音樂內涵融為一體。
拉赫瑪尼諾夫在定居美國后接受《音樂紀事月刊》采訪時遺憾地說道:“我在離開俄國后,失去了創作的愿望,我失去了祖國,也失去了自我,一個沒有了音樂的根、傳統和土壤的流亡者,除了沉浸在回憶中以外,沒有其他慰藉。”①字里行間流露出他對祖國的熱愛和無限的思念。
《g小調前奏曲》旋律和緩流暢,內涵深邃寬廣,體現出強烈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呈示部用沉重的和弦開場,復雜的和聲進行營造出緊張壓抑的氛圍,并運用大量民間舞蹈節奏,短促有力的跳音旋律使得節奏感十分強烈,是典型的進行曲風格。中段音樂織體加厚,旋律更加輝煌,氣勢更加磅礴,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的氣氛,使情感色彩更為鮮明。展開部運用拉赫瑪尼諾夫式旋律,在情緒上進行大篇幅渲染,柱式和弦的運用并沒有影響作者情感抒發,流動的和弦琶音伴奏在大和弦式的旋律聲部上進行著長旋律線條發展,寬廣抒情的旋律讓人們感受到一絲短暫的希望,如歌如泣,具有濃郁的悲情色彩,反映了拉赫瑪尼諾夫內心的掙扎和情感的波動。
(二)豐富飽滿的歌唱性
《g小調前奏曲》中和弦運用豐富,從情感上來講,整部作品的風格具有戲劇沖突的特點,其展開部最具有歌唱性。這部分的情感變化渲染了g小調的憂郁氛圍,旋律上和聲運用具有強烈的歌唱性特點。樂曲推向高潮的過程中旋律結構由兩個聲部逐漸擴展至四個聲部,高音旋律聲部和低音伴奏部兩支旋律線條音域范圍覆蓋三個音區,琶音伴奏安靜地流淌于旋律聲部之下,能立刻感受到看似風平浪靜的水面之下實則暗流涌動,使得作品的立體空間感立刻凸顯出來,既表現出創作中“技巧性”的樂感美,也達到了情感上的歌唱性。中部寬廣憂郁的抒情風格同首部和再現部鏗鏘有力的進行曲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極具戲劇性沖突,和聲旋律的搭配運用使作品情感邏輯的走向更加寬廣而抒情,層次更加豐富,內容更加飽滿,其流暢自然又深邃迷離的音響效果引發聽眾無限遐想。
四、《g小調前奏曲》演奏技巧
(一)技術難點與情感處理
1.音色
明亮、飽滿、堅定的音色是這首作品首部與再現部的重點,看似簡單卻并不容易掌握。這兩個部分出現的兩個主要動機需要運用扎實、沉穩地觸鍵,在演奏時要注重用指尖觸鍵,把握音色的明暗變化和力度的強弱對比。另外,大跨度的跳躍、密集的節奏和快速級進的和弦容易造成小臂和手腕緊張,在演奏時可以利用手腕的上下抖動達到“減震器”的效果,使手臂放松。但這種放松不意味著完全松懈,必須有所控制才能彈出明亮、干凈的音色。開頭力度從“p”逐漸增加,演奏時要注意稍微突出兩手高聲部上的旋律,也就是該部分的強拍,體現出音色顆粒性的同時借助踏板突出旋律音,以增加混響作用,推動音樂進行。隨著力度逐漸增加到“f”,在演奏中也應注意避免“砸琴”式的粗暴,還需保持音色飽滿,突出高聲部旋律的同時也要注意和弦內聲部平衡,同時結合踏板的運用,增強音樂的連貫性和層次感。
中部舒緩的旋律風格與呈示部進行曲風格的對比是這部作品旋律創作上最大的特點。該部分聲部交織復雜,左手貫穿整部分的琶音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在演奏時要注意放松小臂和手腕,保持靈活柔和,借助手腕的“把位”引導大拇指移動到正確的琴鍵上,并且運用這種“把位”感可以大幅度增加琶音的連貫性。同時手腕要略低于手掌,手指要有一定硬度,這樣才能彈出飽滿、有顆粒感、均勻流動的音色。右手用指腹觸鍵,旋律聲部的大和弦下鍵速度要慢,觸鍵要深,注意控制重力的運用和轉移,手腕橫向運動,將重心放在小指上以突出高聲部,想象唱歌時綿長的氣息,連續、流暢地彈出“legato”的音響效果,以呈現出“疑問”的動機。
2.力度
拉赫瑪尼諾夫擅長夸張、極端的力度變化,從這部作品的譜面標記來看,該作品力度變化跨度較大,經歷了“ppp”—“f”。眾多的力度符號體現了作曲家內心情緒的起伏,正確把握力度符號可以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情感,把音樂情緒推向高潮。《g小調前奏曲》中標記的力度符號分布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這部作品的力度標記數量較多、跨度較大,由此可見作曲家對力度運用的重視程度。出現次數最多的力度符號是“p”,基本上出現在主題部分,但是“p”不代表“柔”,應整體保持“p”的力度達到干凈利落的音響效果。力度的階梯式上升和強弱交錯體現了作者心中情感的起伏,從受壓迫卻敢怒不敢言的緘默再到開始反抗的吶喊,都可以體現在對力度的控制上。因此在彈奏時不僅手指要下鍵快,更要協調好從指尖到大臂的力量運用,也可以利用身體重心轉移的方式使音樂具有層次感,旋律線條具有連貫性,這也是作品在演奏技巧方面最具有挑戰性的地方。
在詮釋中部時,要注意突出右手高音旋律聲部的同時,還穿插了一個內聲部,因此必須用不同的觸鍵力度表現出來:內聲部可以采用快速抓鍵的方式配合外聲部柔和的指腹觸鍵,形成音色和力度的鮮明對比。低聲部以連續的琶音進行,配合踏板的運用先漸強再漸弱,力度標記雖然是“pp”,但仍要站穩指尖,保持每個音的清晰飽滿,同時要注意旋律的連貫性,像流水一般輕柔地淌過。
在中部的第二次旋律反復中,要注意左手的第二條旋律線應與右手的高音旋律位置配合發展,控制重力轉移,用重音彈奏。結尾變化模進部分進一步推進中部情緒,呈現出作者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彷徨與掙扎,通過旋律線條的交織與力度強弱的穿插將情感演繹得淋漓盡致。
再現部力度增強至“ff”,動機再現,和弦層次更加厚重,和聲織體更加復雜,隨著持續的緊密和弦增強推進感,情感張力也達到頂點,將整首作品推向最高潮。演奏這樣大跨度跳躍且強烈的密集和弦時,要想彈出厚重飽滿清晰的音色,需避免肌肉僵硬導致無力的情況,保持松弛但不松懈的狀態,身體前傾以便發力,用大臂帶動小臂自然下落,手臂重心下移,通過背部肌肉帶動肩膀、手臂、手腕的聯動,將力量傳至指尖,沉入琴鍵。
作品結尾處3小節的尾聲在彈奏時力度保持在“pp”,手臂快速收力,手指指尖觸鍵,彈得輕巧些,直至最后反抗的聲音逐漸淡出,但命運的抗爭從未結束,令人意猶未盡。
3.節奏型
拉赫瑪尼諾夫在節奏創作上同樣獨具匠心,將俄羅斯民間舞蹈節奏融入作品當中是他在音樂創作上的又一大特色。《g小調前奏曲》在節奏上突破了4/4拍“強—弱一次強一弱”的傳統法則,并出現了大量的前十六后八節奏型,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輪流使用讓音樂更富有動力性。
樂曲開篇以八分音符為節拍單位,節奏韻律為“強一弱一弱一強,強一弱一強一弱”,并將俄羅斯民族舞蹈節奏融入其中,大量密集節奏型與跳音的層層模進就好像整齊的軍隊邁著剛勁有力的步伐行進。練習時也要單獨慢練,以確保每個音都要精準,彈奏時左右手要固定手型,放松手腕,利用彈性的手腕進行跳躍,而非僵硬的手臂,且不可把聲音彈得太響,落鍵要干凈整齊。另外,也要注意該部分的休止符,休止符的停頓創造出藝術的留白,演奏時要有停頓的呼吸感。
首部的中部在開篇基礎上進行了主題的變化發展,由兩個聲部擴充至四個聲部。節奏韻律依然以8/8拍進行,旋律位置由強拍上的保持音變為左右手齊奏的十六分音符。在演奏這部分過程中,整個腰背都要用力,用大臂帶動小臂將這些和弦十分飽滿地彈出來,將音樂情緒推向高潮。
再現部節奏回到8/8拍,密集節奏型與大量跳音的再次出現又一次與中段形成對比。72小節出現了主題變奏,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增加了音樂織體,節奏更加密集,力度更加剛強穩健,情緒更加激進昂揚。彈奏時要注意放松手腕,彈出顆粒性,不要把音粘連起來,使音樂富有動力性,給人一種堅定的感覺。
(二)音樂術語的運用
音樂術語在演奏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指導角色。音樂術語的應用是為了提示演奏者應如何更加準確地掌握作曲家對作品的要求,可以幫助演奏者更好地表達出作品的情感。因此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音樂術語是理解作品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這部作品一共出現了5次音樂術語,分別是開頭的“進行曲風格”,35小節的“稍轉慢”,49小節的“漸弱和漸慢”,52小節的“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漸快和漸強”,以及58小節的“回原速”。
開頭部分“進行曲風格”奠定了整首作品的基調,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彈奏這一部分時應注重音色的彈性和穩定的節奏,用短促有力的觸鍵保持音色顆粒感,模仿軍隊行進時的莊嚴肅穆,強調重拍,形成推進感,營造出緊張激烈的氛圍。
35小節出現了“稍轉慢”,這部分與主題部分情緒風格形成了鮮明對比,由強變弱,由快轉慢,情緒由激昂變得抒情,營造出憂傷沉思的氛圍。彈奏這一部分時,應注意把握音樂的歌唱性,并注意把控速度。“稍轉慢”主要強調“輕微”,要提前在心里規劃好演奏速度,調整音樂呼吸,避免過度松弛拖沓,保持自然流動感,要柔和、連貫且富有情感地彈奏出來。
出現在49小節的第三個音樂術語為“漸弱和漸慢”。這是中部的最后一小節,速度的減慢和力度的減弱可以使接下來三小節的銜接更為融洽,也能在演奏中體會到作曲家“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的情感,所以這個音樂符號尤為重要,這可以使人們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緊接著,在再現部的第三個小節出現了“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漸快和漸強”,此處為第三部分的開頭,是為隨后出現的再現部做了三小節的屬準備階段,也是作曲家重新燃起斗志想要抗爭的開始,同時也是把整首作品推向高潮的節點。演奏時要注意情緒把控,一點一點地增強和加速,由淺人深,慢慢地把情緒帶入。
最后出現的一個符號標記是58小節的“回原速”,到這里第三部分已經正式進入再現部,回歸到進行曲風格,情緒再次變得熱烈高漲。這部分樂曲達到高潮,能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抗爭意志,因此演奏時要更加激昂且充滿活力。
五、結語
通過對該作品的綜合分析,理論結合實際,讓人們更清晰地從音樂作品本身表達出的情感體會到作曲家濃郁的民族藝術風格和深厚的思想內涵。拉赫瑪尼諾夫既是樂思敏捷的作曲家,又是技藝精湛的鋼琴家,他對音色、力度和歌唱性的重視程度在該作品中充分反映出來,所以《g小調前奏曲》不僅僅是一首單一技巧的前奏曲,它要求演奏者對音樂有敏銳的感受力,在演奏過程中要結合作者的心境呈現出相應的音響效果,把握好整體音樂風格的同時還要注意細節處理。這部作品充分體現了拉赫瑪尼諾夫卓越的音樂內涵和濃郁的民族主義風格,對鋼琴學習者來說是一首值得深入研究的經典名作。
參考文獻:
[1]武曉亮.拉赫瑪尼諾夫《g小調前奏曲》演奏分析[J].藝術評鑒,2017(07):12-14.
[2]劉瓊.試析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OP.23,NO.5的寫作與演奏技法[J].成才之路,2010(03):71-72.
[3]H.勛伯格,鄒彥.俄羅斯大師:拉赫瑪尼諾夫[J].音樂愛好者,2006(02):28-33.
[4]人民音樂出版社編輯部編.拉赫瑪尼諾夫24首鋼琴前奏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5][德]安德烈亞斯·魏瑪著.拉赫瑪尼諾夫[M].陳瑩,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6][俄]拉赫瑪尼諾夫.偉大的鋼琴家·拉赫瑪尼諾夫[M].上海:上海文藝音像電子出版社,2007.
[7]林育.怎樣彈好拉赫瑪尼諾夫24首前奏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8][俄]M.阿蘭諾夫斯基編.俄羅斯作曲家與20世紀[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9][俄]拉赫瑪尼諾夫曲,龍吟編.拉赫瑪尼諾夫24首鋼琴前奏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10][匈]約瑟夫·迦特著,刁紹華.鋼琴演奏技巧[M].姜長斌,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