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4-0092-06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交融與碰撞日益激烈,眾多傳統文化在這股浪潮中面臨嚴峻挑戰。作為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藝術結晶,在橫亙天山南北的遼闊疆域里,十二木卡姆以音律為經、舞蹈為緯、詩歌為魂,共同構筑起維吾爾文明的精神穹頂,是維吾爾族生活與精神世界的生動映射。這部用43萬行詩篇編織的音樂史詩,不僅是西域樂舞的活態標本,更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璀璨明珠,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這是對其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更是為數字時代敲響守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的世紀警鐘。
與現實交織的傳播矩陣中,十二木卡姆正完成著從沙漠綠洲到數字原野的文明遷徙,讓凝結民族精神與故事的樂曲在科技中煥發生機。在文化傳承維度數字化存儲技術突破了傳統傳承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永久留存十二木卡姆的音頻、視頻資料,有效避免了因歲月流逝、人為因素導致的文化失傳,為這一文化瑰寶的代代相傳筑牢根基。在文化傳播維度,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為十二木卡姆搭建了通向世界的橋梁,以往局限于新疆本地及周邊地區、依靠口傳心授和現場表演傳播的十二木卡姆,如今可以借助短視頻平臺、在線直播等方式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欣賞,極大地提升了其文化影響力,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社會發展維度而言,文化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這項古老藝術正經歷著從文化符號到經濟要素的范式轉換——尤其是在文旅融合場景中,
一、科技賦能十二木卡姆傳承的時代意義
數字技術的嶄露頭角為古老文明注入新動能,在虛擬木卡姆樂舞激活了特色產業集群;在數字化的展演空間里傳統韻律衍生文創IP價值,帶動了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特別是人工智能解碼與區塊鏈存證技術正重塑非遺傳承的底層邏輯,使千年樂舞在元宇宙生態中完成文化DNA的現代性重構,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并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鮮活的文化血液。
二、新疆十二木卡姆科技賦能前的傳承困境
(一)傳承方式局限
傳統的十二木卡姆傳承主要依賴師徒口傳心授和家族傳承。這種方式效率較低,學習周期長,且傳承過程中容易受到傳承者個人記憶偏差、理解差異等因素影響導致藝術表達變形。在十二木卡姆口傳心授的師徒制下,必須提到的就是吐爾迪·阿洪家族,他們是十二木卡姆世家,在十二木卡姆傳承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家族數代人都投身于十二木卡姆的學習與傳承工作中。吐爾迪·阿洪自小跟隨父親練習,20歲便開始在喀什、莎車等地云游,從基礎的樂理知識到復雜的表演技巧,逐步積累經驗,而現在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年輕人面臨更多的職業選擇和生活壓力,愿意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這種傳統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傳承人才出現斷層。十二木卡姆復雜的音樂體系和漫長的學習周期需要年輕人像先輩一樣全身心投入,長時間跟隨師傅學習,而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年輕人難以投入如此多的時間,導致目前傳承鏈面臨斷裂風險。
(二)資料保存難題
十二木卡姆表演資料豐富,包括音樂樂譜、舞蹈動作、唱詞等。但早期保存技術有限,資料模糊、失真甚至無法讀取,嚴重影響研究與傳承。其唱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反映了維吾爾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因為過去更多的是口口相傳,導致古老唱詞原始版本難還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十二木卡姆瀕臨失傳,吐爾迪·阿洪是唯一能完整演唱全套的藝人。在周恩來總理關注下,1951年中央音樂學院萬桐書赴新疆搶救。當時新疆沒有錄音設備,萬桐書大師從上海購得美軍留下的鋼絲錄音機,而吐爾迪·阿洪父子在艱苦條件下錄音,由于設備不理想、電壓不穩定,導致錄制異常艱難。每日錄制加上重聽、不滿意便重錄,這樣的工作持續了兩月有余,最后留下24盤鋼絲錄音帶,實現了十二木卡姆的首次完整記錄。而在記譜時萬桐書又面臨著巨大挑戰,因為西洋音樂十二平均律與木卡姆律制不同,木卡姆在樂律等方面極為復雜,五線譜很難準確記譜,于是他查閱大量資料,開創性編制順滑音、吟音等標注符號,創編手鼓二線譜。1954年有了磁帶錄音機后,團隊再次邀吐爾迪·阿洪錄音并開展“配詞”工作。團隊成員逐段播放錄音、記錄歌詞并且邀請翻譯家逐字整理,形成規范維吾爾語版本并譯成漢語。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和資料唱片出版,但因為保存方式的局限,十二木卡姆中的諸多珍貴細節遺失,這不僅是藝術載體的消逝,更是對絲路文明記憶庫的深層沖擊。
(三)傳播渠道狹窄
在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當下,十二木卡姆的傳播卻仍過度依賴傳統的舞臺演出與文化展覽等這些傳統方式,受到場地、時間以及觀眾群體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傳播范圍極為有限。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傳統展演空間不斷被擠壓甚至消失,固定演出場所的年觀眾量大幅下滑,不足鼎盛時期的三成。十二木卡姆在國內的傳播主要集中于新疆本地,然而,一旦走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傳播力度便明顯減弱,僅偶爾參與如2024年11月在上海舉辦的“十二木卡姆地心之旅”滬上行非遺交流活動這類文化交流活動。2023年7月建成的萬桐書紀念館(萬桐書木卡姆文獻館),是新疆藝術學院的重要教育實踐基地,不過目前主要面向校內師生和部分受邀人員,社會知曉與參與度低。新疆藝術學院自1996年開設木卡姆相關專業,是國內唯一開展木卡姆專業學歷教育院校,師生積極參加國內外活動傳播文化,但受專業小眾和招生規模限制,社會影響力有限。
三、科技賦能十二木卡姆傳承的優勢
(一)數字記錄:打破傳統局限,穩固傳承根基
十二木卡姆作為維吾爾族文化瑰寶,集歌、舞、樂于一體,其音樂結構復雜,每套大曲由“木凱迪曼”“穹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四大部分構成,包含眾多獨特的旋律、多變的節奏型。舞蹈動作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像“動脖”“翻腕”等標志性動作,以及“麥西熱甫”中熱情奔放的群舞,都展現著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與情感。樂器方面,薩塔爾琴、彈布爾、熱瓦甫等樂器的演奏技巧繁雜,傳統記錄方式難以全面和精準留存這些珍貴的藝術元素。然而科技的介入為十二木卡姆的記錄與保存帶來了質的飛躍。比如高清攝像技術可以用其細膩的畫質,全方位捕捉表演細節,清晰呈現舞者們“動脖”時頸部的靈動姿態,而在樂器演奏方面,薩塔爾琴演奏時,需將琴身豎置于左腿之上,右手持馬尾弓擦弦發聲,高清攝像能清晰捕捉演奏者持琴的姿勢,包括腿部的支撐角度、手臂的伸展幅度、手腕的發力動作等細節,以及彈布爾演奏時,演奏者手指在品位上快速移動、揉弦時手指的顫動幅度等,都能被清晰記錄。同時,通過對舞蹈動作進行3D建模,可精確還原舞者的動作軌跡與幅度,比如對薩塔爾、彈布爾、熱瓦甫等樂器進行3D建模,能清晰地展示樂器構造細節,薩塔爾琴長瓢形的共鳴箱、骨質花紋的琴桿,彈布爾半梨狀的共鳴箱、纏絲品味的琴桿,讓后人更直觀了解樂器制作工藝。
(二)沉浸體驗:多元技術加持,創新展示形式
在十二木卡姆的表演中加入AR技術,讓觀眾在十二木卡姆的表演現場中疊加虛擬信息,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觀演體驗,比如觀眾可以通過AR眼鏡,獲取樂器介紹、唱詞含義、歷史背景等信息,也可以在演唱關于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的唱段時,通過AR看到古代絲綢之路的路線圖、貿易場景的復原等,便于更好地理解十二木卡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全息投影技術可以突破傳統舞臺表演的空間限制,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欣賞舞者的優美舞姿,感受樂器的獨特音色,將新疆的文化藝術瑰寶直接呈現在眼前,為十二木卡姆的傳承培養新的受眾群體。
(三)數據驅動:精準定位受眾,拓展傳播版圖
十二木卡姆藝術魅力獨特、文化底蘊深厚,精準地傳播與推廣能讓更多人領略其風采。通過對社交媒體平臺、視頻網站等網絡平臺上用戶行為數據的分析,能夠深人了解不同受眾群體的興趣愛好、地域分布、年齡層次等信息,從而制定針對性的傳播策略。針對年輕受眾,可以制作以“潘吉尕木卡姆”為背景音樂的動漫短片,融入十二木卡姆經典舞蹈動作(如“動脖”“翻腕”)、樂器形象(如薩塔爾琴、彈布爾),以及維吾爾族傳統服飾、建筑等元素,在抖音、B站等平臺推送,也可以通過結合網絡熱搜,以幽默的方式介紹阿曼尼莎罕王妃收集整理木卡姆樂曲的故事,而那些對傳統文化有深入研究興趣的受眾,則可以為他們推送學術性較強的研究成果,比如詳細解讀十二木卡姆從古代“摩訶兜勒”大曲逐步發展演變的歷史,分析不同地區的十二木卡姆在旋律、節奏、歌詞等方面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與當地地域文化、歷史發展的關系,還可以推送關于十二木卡姆音樂理論、舞蹈編排等方面的深度研究文章,為專業人士提供學術交流平臺。通過這樣的精準傳播,十二木卡姆能夠在海量的文化信息中精準觸達目標受眾,提高傳播效果,擴大文化影響力。
四、科技賦能十二木卡姆傳承的運行原理
(一)技術融合的協同驅動機制
在十二木卡姆的傳承過程中,需要多種技術相互配合、共同發力,形成強大的驅動力量。在創作上借助專業的分析工具對十二木卡姆的音樂特征、旋律模式、節奏型,以及曲牌等進行深入剖析,從而為創作者提供新穎的靈感和思路,助力融合多種藝術元素的新作品誕生。比如依據“恰爾尕木卡姆”節奏的強弱變化,精準調節舞臺燈光的明暗與色彩,搭配環繞音效系統,突出薩塔爾琴、彈布爾等樂器的獨特音色,使舞臺呈現與表演完美融合,增強感染力。在教學方面,依據學習者對熱瓦甫、都塔爾等樂器演奏技巧的掌握進度開發功能強大的智能教學系統,如針對指法練習設計個性化的進階練習方案為每個學習者量身定制學習路徑。
(二)多方參與的生態構建模式
在十二木卡姆的傳承和發展中,構建政府、文化機構、科技企業、傳承人與公眾協同參與的生態體系是科技深度賦能十二木卡姆傳承的關鍵所在。政府在這個體系中發揮著政策引導與資源調配的重要角色,通過頒布對于十二木卡姆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法規,為科技與非遺融合項目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設立專項十二木卡姆IP研發資金,鼓勵科技企業投身十二木卡姆傳承技術產品的研發,同時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降低傳承的運營成本,提高其積極性。而文化機構負責共享豐富的十二木卡姆文化資源,如:古老樂譜、珍貴表演影像,另外,攜手對十二木卡姆的曲譜、歷史等文化資源進行系統數字化采集,建成線上數字博物館,科學分類、妥善保存,搭建內容豐富、檢索便捷的數字化文化資源庫,方便公眾隨時感受十二木卡姆文化魅力,同時為學者深入研究提供高效線上資料平臺。
(三)科技賦能的具體內容與方式
第一,運用先進的大數據分布式架構,全面整合長期積累的十二木卡姆資料,包括從古至今的樂譜、各時期表演影像、不同研究角度的文化文獻等,按照科學分類體系進行存儲,建立起龐大有序的數據庫。
第二,借助元宇宙技術創建虛擬圖書館或博物館,以數字化方式展示珍貴資料,例如,用戶可以臨其境地在虛擬圖書館中查閱十二木卡姆的古老樂譜,放大查看樂譜細節,并且虛擬導覽會以生動的語音和形象的動畫,講述每一本樂譜背后的故事,甚至在虛擬博物館中,用戶可以通過虛擬操作近距離觀察熱瓦甫、都塔爾等傳統樂器的構造、材質,輕輕點擊琴弦甚至可以聽到樂器發出的獨特聲音,近距離感受十二木卡姆的音樂魅力。
第三,開發功能豐富的數字化學習應用程序,融入游戲化學習理念,設計音樂節奏闖關、樂器演奏模擬比賽等趣味環節,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比如,在學習彈布爾演奏時,學習者需要根據屏幕上出現的節奏型,準確地在虛擬彈布爾上演奏出來,如果學習者在演奏某個音符時記憶出現偏差,程序會通過音頻和文字提示指出問題所在。
第四,利用物聯網技術,為十二木卡姆傳統樂器制作的原材料做好供應,對桑木的生長環境、可以對羊腸的來源、加工過程等進行全程追,確保其質量符合樂器制作要求。同時利用電商平臺拓寬原材料采購渠道,確保樂器制作工匠可以便捷地選擇到最合適的原材料。
第五,利用大數據建立傳承人管理人才庫,記錄傳承人和傳承活動信息,通過人才庫可以了解每位傳承人的擅長領域、教學情況,以及參與傳承活動的記錄,為制定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和扶持政策提供數據支持。
五、科技賦能十二木卡姆傳承的創新路徑
(一)構建數字化集成平臺
在打造十二木卡姆數字化傳承平臺的過程中需要突出特殊的、僅存在于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當中的內容展示,比如十二木卡姆的豐富節奏型,在賽乃姆節奏中常出現的切分節奏型,打破了常規節拍重音規律,使音樂充滿動感與活力,而舞者的腳步與手部動作會依據這種節奏型進行相應變化,在重拍時做出有力的旋轉或停頓動作,同時依據節奏型變化,調整樂器的演奏力度和速度。數字化集成平臺不僅能夠廣泛收集各類與十二木卡姆相關的文化信息,如觀眾對不同木卡姆套曲的評價、市場的需求,以及當前的傳承狀況像和田地區十二木卡姆傳承人的數量與傳承活動開展頻次等,而且可以通過仔細分析線上觀眾對不同十二木卡姆曲目的評論內容,如對“拉克木卡姆”中激昂節奏段落的討論熱度和其中“潘吉尕木卡姆”的循環播放次數,精準把握大眾的喜好和審美傾向,從而為優化表演內容和調整傳播策略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二)推進科技融合示范與效能保障
為實現科技與十二木卡姆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激發創新活力,需要深入挖掘十二木卡姆文化元素、打造多元產品,比如推出數字音樂專輯,收錄不同風格與版本的經典曲目;搭建虛擬樂器體驗平臺,讓用戶線上感受彈奏熱瓦甫、都塔爾等傳統樂器的樂趣;開發互動式數字故事書,以圖文、音頻、視頻結合的方式,講述十二木卡姆背后的故事,像在講述木卡姆的起源時,可以配古代西域風情插畫,在閱讀時通過點擊樂器圖案可聽演奏片段,點擊阿曼尼莎罕王妃等人物形象,能了解她在系統整理規范木卡姆曲目中的貢獻等。在十二木卡姆線上軟件中通過設置闖關模式調動學習者興趣,如在初級關卡普及基礎知識、介紹基本樂章;中級關卡深入演奏技巧訓練、設置演奏曲目考核;高級關卡聚焦文化研究與創新應用,要求用戶創作融合現代元素的十二木卡姆音樂作品。這樣十二木卡姆的學習者在完成一個階段學習并通過考核后,可以解鎖更高級別的內容,增加他們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三)推動文化產業創新與激勵機制建設
在木卡姆產業創新過程中,要順應文旅融合趨勢,通過融入維吾爾族的歷史淵源和文化習俗元素來打造十二木卡姆特色旅游線路和項目,以實現提升十二木卡姆文化影響力和經濟價值的目的。還原經典表演場景,打造實景演出,將十二木卡姆與當地壯麗的自然風光、淳樸的民俗風情等完美融合,塑造出極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比如在城市內建設集休閑、娛樂、美食、表演、住宿于一體的郊野文化旅游基地。非遺傳承人在精彩的表演結束后,會熱情地教授游客彈撥的基本指法、手鼓的節奏拍打方法等簡單的十二木卡姆樂器演奏技巧,游客可以親自上手,感受樂器在指尖發出的美妙聲音,體會十二木卡姆音樂的獨特韻律。推出十二木卡姆主題民宿,在墻上懸掛著薩塔爾、熱瓦甫等傳統樂器和繪有維吾爾族傳統圖案的掛毯、展示十二木卡姆相關的珍貴歷史圖片,以及經典片段的樂譜和唱詞。而在特色餐飲方面,提供手抓飯、烤羊肉串、鑲餅等維吾爾族特色美食。在餐廳里,還會播放十二木卡姆的音樂,讓游客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全方位感受十二木卡姆文化的魅力。
另外,注重建立激勵機制來激發文化產業活力。對開發創新性數字文創產品且市場反響好的企業給予高額獎金;為利用人工智能創作新曲目、開發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等有潛力的項目,提供低息貸款和風險投資。政策扶持上,除了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對建設十二木卡姆文化產業園區的企業,給予土地租金減免、長期租賃優惠;建設木卡姆主題博物館項目,給予土地優先審批、低價出讓支持,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共同助力十二木卡姆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四)強化科技人才培養與創新生態營造
要構建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高校、職業院校與文化機構、科技企業的合作。比如在開設文化遺產保護等專業課程時融入數字保護相關內容,在深度剖析十二木卡姆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培養出具有現代技術理念的實用型人才。例如在課程設置中讓學生了解不同樂器的音色特點,分辨出熱瓦甫的清脆明亮、都塔爾的低沉渾厚,根據樂器的特點和演奏環境,利用不同現代化機器恰當地調整錄音設備的參數,以達到突出十二木卡姆音樂的特色和情感表達的目的,同時定期組織傳承人和從業者參加科技培訓和交流活動來增強科技賦能傳承的效力,比如開展現實技術在十二木卡姆表演中的應用講座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參與到十二木卡姆的數字化保護項目、科技融合表演創作,以及文化產業運營等實際工作中。尤其是要設立人才獎勵機制,對在十二木卡姆傳承和科技應用領域表現優秀的學生和從業者給予獎勵,激發更多人投身十二木卡姆傳承發展的學習和工作,促進十二木卡姆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六、結語
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時代語境中,十二木卡姆的傳承與保護面臨機遇與挑戰。通過上文分析,科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數字記錄技術通過高清影像、3D建模等手段,完整留存藝術細節,筑牢數字化傳承根基;沉浸體驗技術借助AR、全息投影創新展示形式,增強了受眾文化參與感;數據驅動傳播通過分析用戶行為,精準匹配受眾需求,拓展了傳播版圖。技術融合的協同機制、多方參與的生態模式及數字化集成平臺的構建,推動了文化資源的整合與轉化。
參考文獻:
[1]張雅雯.少數民族文化傳播的新媒體場景建構分析[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9年.
[2]胡嵐雅.非遺十二木卡姆“兩創”的價值引領與技術賦能策略研究[D].蘭州:蘭州財經大學,2024年.
[3]王積雪,李雪妍,高萌,等.元宇宙概念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以新疆十二木卡姆為例[J].數字通信世界,2024(03):182-184.
[4]李蓉.新疆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的發展[J].嘉應文學,2024(2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