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24-0110-06
在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通過課程創新實現美育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題。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程《音樂創想與文化》為研究對象,聚焦“美育 + 思政”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通過構建“三維聯動”教學體系—一以音樂文化脈絡梳理打造有吸引力的課程內容,通過沉浸式音樂場景營造有感染力的課堂氛圍,借助數字賦能搭建有創造力的藝術課堂,形成“知識浸潤-情感共鳴-價值內化”的育人閉環。該課程突破傳統藝術通識課的知識本位局限,學生在賞析《紅旗頌》等音樂時同步理解文化傳承使命,在創作中實現藝術表達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研究表明,這種“以美培元、以樂化人”的教學范式,既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與創新能力,又能通過音樂載體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象化傳播,為新時代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實踐路徑。
一、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音樂創想與文化》的基本情況
(一)課程介紹
21世紀初,中國大學正式以“通識教育”的名義開始建制性改革。過去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別的高校都涌現出大量的通識教育模式創新。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程《音樂創想與文化》是對非藝術專業學生開設的通識選修課程,因此,藝術通識教育要側重于將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傳授,實現藝術對學生情感陶冶、想象力發展、審美情趣提升等功能。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課程《音樂創想與文化》與一般藝術鑒賞類課程不同,該課程深度剖析藝術創作過程,作曲家的創作思想和歷程,向學生展示創新性思維、創造力、創造性成果、藝術家對精神凈化和藝術純粹的追求。僅可以借此引導學生以美促創,提升創新能力,還鼓勵學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價值,形成更獨立的思想,真正實現潤物細無聲的課程“美育
思政”實效,更好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課程目的
《音樂創想與文化》深刻的育人價值在于,我們以經典音樂為載體,試圖引導學生超越音樂,更深層次理解文化和文明發展。通過分析人類藝術中經典音樂的產生時代及社會背景,讓學生了解藝術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交融、相互影響以及相互促進;引導學生在整個文化和社會層面理解藝術,理解文明的演變與進步,引導學生從音樂的角度透視中華文化和世界文明,理解不同文化之間差異、相互影響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深化思想、開拓視野,助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目標。
二、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音樂創想與文化》的改革意義
首先,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教學中引人“美育
思政”的內容,有利于更好地落實國家美育教育要求。藝術教育需要進行不斷地改革發展,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通識藝術課程是大學本科培養人才方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將其與思政教育相結合,對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通識藝術課“美育 + 思政”創新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其次,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教學中引入“美育
思政”雙軌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通過審美教育與價值引導的協同作用,構建了多層次育人體系。該模式以提升學生審美能力與藝術鑒賞水平為切入點,借助音樂藝術作品解析深化文化認知,結合通識課程改革打造沉浸式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實現思想升華。通過廣博的跨學科知識涉獵,搭建藝術與人文互通的知識網絡,為創新靈感進發奠定基礎。思政教育在此過程中發揮價值坐標功能,引導學生辨明人文藝術的獨特性與內在關聯,實現審美體驗與價值認同的有機統一。最終培養出兼具人文素養與藝術造詣的復合型人才,其創新能力呈現三重維度:藝術創作的審美突破力、文化內涵的深度解讀能力以及社會價值的判斷力,形成“以美啟真、以文化人”的育人閉環,既促進個體全面發展,又通過高素質創新人才的輸出為社會發展注入持續動能。
最后,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教學中引入“美育
思政”的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認知、文化自信以及文化傳承等民族自豪感。“美育 + 思政”教學的意義在于鑒賞音樂藝術作品、傳授創作背景和文化背景的過程中,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例如,在《音樂創想與文化》教學中,教師通過選取不同題材的中國優秀音樂藝術作品,講解其過程以及背景故事,啟發學生對社會發展、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
三、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音樂創想與文化》的改革方向
通過對通識“美育
思政”課程的建設,真正落實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具體而言,就是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打造具備感染力的藝術通識課堂,將“美育 + 思政”課程做到潤物細無聲。從藝術背后的歷史背景、創作背景和人物經歷等方面入手,挖掘藝術的本質及深刻的文化內涵,真正讓學生認知美、體驗美、追求美。
首先,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中,要讓學生認知美。《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以“認知美”為教學內核,通過構建藝術通識教育的三維認知框架,系統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與思辨力。在課程設計中,教師以藝術本體為認知基點,融合感性體驗與理性分析的雙重路徑—一一方面運用音樂玲聽、文化對比等體驗式教學激活學生的審美直覺,另一方面借助批判性思維訓練引導學生解析藝術符號背后的文化邏輯。通過“情境代入 + 問題鏈引導”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將經典作品與現實生活進行美學關聯,使學生在分析流行音樂文化現象、解讀民族音樂符號體系的過程中,既能建立基于文化認同的審美判斷,又能形成跨媒介藝術認知能力,最終達成“以美啟智、以美潤德”的育人目標。
其次,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中,要讓學生體驗美。藝術是一把開啟心靈之眼的鑰匙,教會學生以美的視角觸摸世界萬物,在旋律與色彩間構筑通往美的精神世界。呂其明創作的《紅旗頌》恰似一座橫跨時空的橋梁,當管弦樂如朝霞般鋪展時,每個音符都在傳遞著這樣的啟示:真正的藝術體驗始于感官震撼,終將抵達心靈的澄明之境。當銅管聲部以進行曲的鏗鏘節奏托起紅旗意象,這段流淌的樂章便構建起立體的審美場域。學生首先被恢宏的旋律浪潮席卷,在聽覺震顫中完成初次審美啟蒙;繼而隨著旋律演進,樂音中奔涌的家國情懷化作情感的共振,使五星紅旗的符號逐漸脫離織物形態,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圖騰。這種“感知浸潤-情感共振-價值覺醒”的審美進階,恰如春雨潤物,在學生心中培育出價值觀的根系。《紅旗頌》將紅色基因編碼為可感知的藝術符號:小號吹奏是戰斗的號角,勝利的號角;弦樂綿延的聲部交織,歌頌紅旗及無限光明的美好前景。當這些音樂意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符號學意義上的同構,藝術教育便超越了單純的美感培養。真正的美育從來不是單向灌輸,而是通過營造沉浸式審美體驗,讓人在藝術場域中實現精神的自我覺醒。
最后,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中,要讓學生追求美。在《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中,追求美的教育邏輯可構建為“審美感知-創造思維-精神追求”三階遞進體系。在課堂中經由音樂史案例的沉浸式解析實現認知升級。這一過程中,通識教育的核心從知識傳授轉向觀念重塑:通過剖析貝多芬奏鳴曲的革新或披頭士音樂的文化隱喻,揭示藝術創作本質是“歷史語境與創新思維的共振”。最終構建起“審美感知-創造思維-精神追求”的完整鏈條:從巴赫賦格的結構美學理解邏輯之美,從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的隱喻解讀體悟抗爭之美,在藝術家對純粹性的追求中完成從技法認知到價值認同的升華,使學生真正領悟“追求美”既是藝術創造的方法論,更是精神成長的終極向度。
四、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音樂創想與文化》的改革路徑
(一)制作有吸引力的通識藝術“美育
思政”課程
第一,深刻認識通識藝術“美育 + 思政”課程。通識藝術“美育 + 思政”課程的本質絕非停留于音樂作品的淺層鑒賞,而應成為時代精神與價值引領的動態載體。長期以來,將藝術課程簡化為音樂賞析的誤區,導致教學停留在播放經典作品的表象化操作中,割裂了藝術與時代發展、民族命運及育人目標的深層聯系。事實上,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對時代命題的回應,其創作過程凝結著思想覺醒、創新突破與價值追尋的完整鏈條。課程重構需以“解碼藝術生成邏輯”為突破口:通過剖析作曲家創作理念的演變軌跡,揭示藝術創新與時代精神的共振機制;通過解構經典作品背后的思想博弈,展現藝術家在技術突破與價值堅守中的雙重探索。這種教學轉化使藝術教育從“靜態審美”升華為“動態育人”——學生在觸碰《黃河大合唱》的民族吶喊、感知貝多芬《命運》的抗爭哲思時,不僅能體悟藝術純粹性的精神標高,更能在中西藝術對話中建立文化自覺,最終將審美體驗轉化為追求真理的信念、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以及服務國家發展的使命感,真正實現美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教育旨歸。
第二,精心設計通識藝術“美育
思政”課程。通識藝術“美育
思政”課程建設需把握雙重維度構建教學體系。作為新興課程形態,其設計既要遵循通識教育的基本規律,更需凸顯藝術教育的特殊屬性。在共性層面,突破傳統知識點堆砌模式,以45分鐘課堂為時間單元進行精細化設計:通過時事熱點與教學內容的動態重組,構建具有時代脈搏的教學方案,使藝術經典與當代語境產生對話。在個性層面,緊扣藝術教育“以美啟真”的核心特質:一方面激活藝術作品的想象力空間,通過沉浸式教學場景還原創作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進發;另一方面運用“鹽溶于水”的融合策略,將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等思政要素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體驗。這種雙軌并行的設計路徑,既保證了通識教育的知識系統性,又彰顯了藝術教育的感染力優勢,達到吸引學生、引導學生的效果,最終實現價值引領與審美啟蒙的同頻共振。
第三,改進優化通識藝術“美育 + 思政”課程。通識藝術“美育+思政”課程的迭代升級需構建“動態優化-即時反饋-藝術實踐”三維提升機制。在教學改進層面,首先建立動態內容更新系統,將《音樂創想與文化》等課程打造為流動的知識載體—一通過實時追蹤社會熱點與藝術思潮,構建“經典作品解碼
時事語境重構”的雙螺旋課程框架,使時事與AI音樂創作在課堂產生跨時空對話。其次構建數據驅動型教學模型,運用線上線下多模態反饋系統:通過智能問卷捕捉學生課堂情緒熱力圖,結合小組研討中的觀點碰撞數據,形成靶向優化教學策略的決策依據。更重要的是創新藝術實踐賦能機制,將傳統講授升級為“創作-展示-互評”的沉浸式教學鏈:通過小組音樂創編展演,使學生在二度創作中實現從審美感知到價值表達的躍遷,讓《紅旗頌》的思政內核通過學生自創的數字化詩歌獲得新時代注解。這種三軸聯動的優化模式,通過內容動態適配、教法精準調適、實踐深度激活的協同作用,最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共振升華。
通識藝術“美育 + 思政”課程的建設成效已形成“媒體關注-學生認可-示范輻射”的多維驗證體系。課程改革成果通過動靜貴州、天眼新聞等省級主流媒體及貴州師范大學官方傳播矩陣的持續報道,建構起社會觀察美育創新的重要窗口。其核心突破在于構建了“雙向數據流”教學優化機制:課堂內依托小組音樂創演實現思政元素的具象轉化,如學生通過AI技術重構《紅旗頌》展現數字時代的紅色基因傳承;課堂外運用智能反饋系統實時捕捉學習軌跡,使音樂歷史解讀與元宇宙藝術創作等教學內容持續動態迭代。該課程獲評校級思政示范項目的意義,不僅在于其開創了“音樂代碼化 + 價值可視化”的新型教學模式,更標志著美育改革從單點突破向系統性創新的范式轉型,為高等教育“大思政”體系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二)打造有感染力的通識藝術“美育
思政”課程
貴州師范大學通識藝術課程《音樂創想與文化》創新構建了“美育 + 思政”融合的沉浸式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加拿大1960年法語沉浸式教學為源起,融合美國教育家馬扎諾提出的“高參與度四要素”理論框架一—通過情緒喚醒、興趣激發、價值感知和自我效能提升四個維度,打造全感官浸潤的藝術教育場域。課程突破傳統說教形式,借助生動情境創設讓學生在藝術實踐中自主感知文化內涵,實現藝術審美與思政教育的同頻共振。這種以心理學沉浸理論為支撐的課堂革新,既傳承了我國“美育育人”的傳統理念,又為新時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可操作化的實踐路徑,有效激發學生的精神追求與學習動能。
第一,營造現場音樂會氛圍--提高音樂藝術鑒賞力。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通過創新“LiveMusic現場音樂會”教學模式,突破地域與資源限制,針對 95% 來自偏遠山村的非音樂專業學生群體,構建起“沉浸式藝術鑒賞力培養”新范式。該模式以教師專業演奏為原點,融合情境帶入、師生互動與翻轉課堂等多元手段,在真實樂器共鳴中消弭數字媒介的審美隔閡,使從未接觸過中西樂器的學生獲得“零距離”藝術震撼。這種將“體驗環境”與“體驗情緒”雙重沉浸要素具象化的教學實踐,通過多感官協同的在場性審美沖擊,不僅實現了音樂素養的階梯式提升,更在虛實交融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定義了藝術教育的溫度與深度。在“沉浸式”教學中,學生沉浸體驗音樂氛圍的同時,更好地喚醒學生體驗的情緒,其產生的震撼和感動是普通課堂無法達到的效果。
第二,探索新事物的原動力--提升音樂藝術興趣點。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以“興趣驅動”重構通識美育邏輯鏈,通過中西音樂融合的沉浸式課堂破解傳統單向灌輸困境。課程以教師專業背景為引力點,在師生雙向信任中搭建興趣聯結——教師通過課前問卷精準錨定學生藝術期待,借助器樂展示、互動共創等動態場景,將學生“想聽”的樸素愿望轉化為“想學”的內驅動能。這種以情緒浸潤為基底的教學設計,既呼應了中國傳統美育“潤物無聲”的教化智慧,又通過藝術現場體驗,使非藝術專業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自然生發對音樂文化的深層探索欲,重塑了通識教育中興趣與認知的共生關系。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通過構建“雙向互動一動態迭代”的沉浸式教學模式,將“美育
思政”教育效能提升至新維度。課程以“三維育人網絡”為框架:在內容設計層,創造性解析藝術經典中的思政密碼,結合時事熱點形成價值引領體系;在技術實施層,融合數字媒介與現場表演的虛實張力,以LiveMusic的震撼共鳴突破傳統課堂邊界;在管理反饋層,依托課上課下雙線問卷建立動態監測機制,精準捕捉學生認知曲線。教師通過“編導者 + 參與者”雙重角色,既以藝術化敘事引導學生樹立政治信仰,又以開放性共創激發學生主體意識,最終在師生互哺的沉浸場域中,實現知識浸潤、情感共鳴與價值內化的三重升華,使通識藝術“美育
思政”課程發揮到極致。
(三)數字賦能有創造力的藝術“美育
思政”課堂
在數字技術深度重構教育生態的今天,我們正構建一種數字賦能“美育 + 思政”相融合的創新課堂范式。通過AI編輯的運用,在科技與人文混合創作中讓傳統美育課堂突破物理邊界,在數字空間實現文化記憶的活化傳承。學生在交互式數字創作中,能在紅色經典作品的數字化演繹中感悟家國情懷,比如,“雙節”同樂,是合家團圓,普天同慶的中秋節和國慶節一起共度的日子,學生團隊在課堂展示他們運用AI技術所編輯的視頻錄像,包括講解了中秋節和國慶節的來歷及意義,相關的紀錄片,欣賞與節日相關的音樂,還有現場演奏和同學們一起大合唱《我愛我的祖國》。在這種將傳統文化學習與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相融合的教學環境里進行,學生更加能感受及體驗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凸顯了我們將“美育
思政”潛移默化融入課堂中,展現中國美育家國情懷。
數字賦能有創造力的藝術“美育 + 思政”課堂,是對通識藝術課程的必要補充。《音樂創想與文化》教師根據時事熱點設計相關的課堂內容,學生通過不同的創作展示方式,以達到展現學生創造力的同時還可以啟發其他學生創作更具想象力的內容的目的,可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加以推廣應用。
五、結語與展望
綜上所述,高校通識藝術課程“美育
思政”教學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創新方向。通過《音樂創想與文化》課程的實踐,我們可以看到,“美育
思政”教學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還能夠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未來,高校應進一步推廣“美育 + 思政”教學模式,探索更多創新路徑,為新時代人才培養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方士心,陸一.頂尖大學中家庭第一代大學生的學習與收獲——以通識課程為視角[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06):75-86.
[2]張家勇,張家智.新世紀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改革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01):28-33.
[3]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陽[M].九州出版社,2016.
[4]李駿,黨波濤.公共藝術課程融入高校“大思政”教育創新體系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8(01):30-32.
[5]向葵花,張裕鼎.導向深度學習的沉浸式教學: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基于教育碩士研究生學位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教育科學探索,2024(03):71-78.
[6]姜程,姜子威.聲樂思政教學改革探究[J].藝術教育,2023(08):265-268.
[7]張娟.基于高校博物館的藝術概論“沉浸式”教學探討——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3(16).
[8]宋佩玲.淺談《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審美價值[J].群文天地,2012(17):171-172+174.
[9]肖愛平.性別平等教育融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高教學刊,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