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婷,黃 宇,周騰祥,林巧璇,陳 俊*
(1.中醫骨傷及運動康復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膝骨關節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種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及關節功能障礙[1-2]。遺傳、性別、年齡、肥胖、職業和創傷等是KOA 常見的危險因素,隨著社會發展,KOA 患者人數日漸增多[3]。目前臨床主要應用非甾體抗炎藥減輕早期KOA 疼痛,但此類藥物有損傷胃腸道、肝臟、神經、泌尿系統等的風險,必須嚴格限制使用劑量和時間[4-5]。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晚期KOA 的有效方法,但存在手術費用高、風險大及術后康復時間長等缺點[6]。因此,尋求一種新的簡便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中醫藥治療具有方法多樣、療效可靠、價格低廉、毒副作用小的獨特優勢,可針對病情標本兼治。本研究觀察新定膝痛方治療陽虛寒凝型KOA 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制定《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18年版)》[7]中KOA的診斷標準。① 近1 個月來反復的膝關節疼痛;② X 線片(站立或負重位)示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變、關節邊緣骨贅形成;③ 年齡≥50 歲;④ 晨僵時間≤30 min;⑤ 活動時有骨摩擦音(感)。綜合臨床、實驗室及X 線檢查,滿足診斷標準第①+②條或①+④+⑤條或①+③+④+⑤條,即可診斷KOA。
1.2中醫辨證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膝骨關節炎陽虛寒凝證辨證標準。主癥:膝關節酸痛,屈伸不利,遇寒痛增,得熱稍減;次癥:自覺四肢關節發冷,重著無力,晝輕夜重,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沉細緩。同時具備主癥以及2 個以上的次癥,符合舌苔脈象,即可辨為陽虛寒凝證。
1.3納入標準 ① 年齡40~70 歲;② 近1 個月內未接受其他方法治療;③ 同意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排除標準 ① 既往有相關藥物過敏史者,如服用中藥過敏、磺胺類藥物過敏等;② 合并有其他關節及周圍疾病者,如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③ 并發癥累及患膝者,如急性創傷、銀屑病等;④ 影像學檢查顯示有骨折、脫位、骨腫瘤等影響骨的結構與力學形態的疾病者;⑤ 合并有嚴重心腦血管病或肝腎疾病等;⑥ 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精神病患者。
1.5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8 月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門診就診的陽虛寒凝型KOA 患者6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研究過程中觀察組脫落2 例,對照組脫落1 例。2 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 組一般資料比較
2.1治療方法
2.1.1對照組 服用鹽酸氨基葡萄糖膠囊(香港澳美制藥廠) ,每次0.75 g,每日2 次,連服4 周。
2.1.2觀察組 服用新定膝痛方。藥物組成:熟附子12 g,白術6 g,茯苓6 g,川芎6 g,白芍10 g,川牛膝6 g。每日1劑,水煎服,頭煎加水400 mL浸泡0.5 h后煎至約200 mL,濾出藥液;次煎再加水300 mL 煎至約200 mL,兩者混合后分2 次早晚飯后溫服。連續服用4 周。
2.2觀察指標
2.2.1疼痛程度評估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2 組治療前后疼痛程度[9]。患者根據自身的情況0~10 選擇適合數字表示,0 分代表無痛,10 分代表最痛。
2.2.2膝關節功能評定 采用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對2 組治療前后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定[10]。指導患者進行問卷評分,對患者膝關節功能及疼痛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2.2.3療效判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1]擬定。① 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② 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且<95%;③ 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④ 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2.2.4安全性觀察 ① 于治療前后檢查體溫、呼吸、心率、血壓。② 觀察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
2.3統計學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 8.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以(±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12 組治療前后VAS、WOMAC 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2 組治療后VAS、WOMAC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后VAS、WOMAC 評分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VAS、WOMAC 評分比較(±s) 分

表2 2 組治療前后VAS、WOMAC 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1) P<0.05;與對照組比較,2) P<0.05。
?
3.22 組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療效比較
3.3安全性觀察 2 組治療前后心率、呼吸、脈搏和血壓未出現明顯異常。觀察組有1 例初期出現輕度腹瀉,確定為藥物排病反應,繼續服藥后未再腹瀉;其余未發現與藥物有關的全身不適,未見任何明顯毒副作用。
根據KOA 臨床癥狀歸屬于中醫學“痹證”“骨痹”范疇。《素問·逆調論篇》載:“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說明痹證的發生與陽氣不足關系密切,而寒邪為骨痹發病的重要誘因。由此可知,膝痹為本虛標實之證,陽虛為其發病之本,風、寒、濕等邪氣乘虛而入為其發病之因。《素問·調經論篇》指出:“寒則澀而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因此,對于膝痹的治療,以溫陽為大法,佐以通經活絡,通則不痛,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新定膝痛方源于清代著名醫學家陳修園主編《南雅堂醫書全集》中治療骨痹的高頻、核心用藥組方,包括熟附子、白術、茯苓等6 味藥。方中熟附子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為君藥;白術健脾燥濕,加強益氣助運之力;茯苓健脾滲濕,二藥相使為用,一補一滲,一燥一利,相反相成,共奏益氣、健脾、祛濕之功,共為臣藥;佐以川芎祛風活血,加強通絡止痛;伍以白芍,動靜結合,散斂并舉,辛酸相合,互相牽制,使活血、通絡、止痛功效更佳;善用川牛膝活血祛瘀止痛,且引諸藥下行,為使藥。縱觀全方,標本兼治,既能溫補脾腎,又能散寒止痛、活血祛瘀,邪正兼顧,使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
經新定膝痛方和鹽酸氨基葡萄糖治療后,2 組VAS 評分和WOMAC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提示該2 種藥物均可改善KOA 患者疼痛和膝關節功能,且新定膝痛方的治療效果優于鹽酸氨基葡萄糖。治療后觀察組顯效率為46.43%,對照組顯效率為17.24%,進一步證實新定膝痛方可有效治療陽虛寒凝型膝骨關節炎患者。但較為詳細的臨床資料顯示,無效的病例均屬病程較長,病情較重患者。說明新定膝痛方和鹽酸氨基葡萄糖均適用于早、中期膝骨關節炎的患者,治療晚期膝骨關節炎的療效尚不滿意,應尋求其他療法,如關節置換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