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喬信明根據在獄中的親身經歷、獄友回憶及方志敏的《獄中紀實》等文稿寫就了《獄中斗爭初稿(1957年)》,詳細記述了3年多的獄中斗爭。離崗休養后,他又寫作了《歷史思想自傳》,回顧自己曲折跌宕的人生。字里行間描繪出一個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場面,聚焦著喬信明堅韌不拔的斗爭經歷、團結協作的場景、視死如歸的精神氣概,見證了一位不屈不撓、正氣凜然的革命戰士是如何在獄中、在革命生涯中堅守初心,從鐵窗英豪成長為開國少將,演繹其不凡的紅色事跡。
從思想上行動上入黨
喬信明的初心并非天生就有,也非外界強加,而是在封建社會的牛馬生活和反動階級的壓迫下逐步形成。在家庭、工作和生活的多重磨礪下,不堪壓迫的喬信明向命運發出響亮的吶喊,以稚嫩的身軀、堅定的態度參加了農民暴動。
喬信明出生于1909年,正是幼小的宣統皇帝被人抱上帝位之時,也是社會動蕩轉折的時期,喬信明在風雨飄搖的窮苦家庭中受盡苦難?!澳赣H到財主家里做奶媽,換回糧食養家”(喬阿光:《一生戰斗百折不撓——喬信明將軍紀念文集》,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第4頁),因為家貧難以養家,母親經常以淚洗面。大姐出生兩個月就被送人,二姐“送給婆家當童養媳”,即便是男孩也沒有讀書的機會,“哥哥十幾歲就去學泥瓦匠”(同上第3頁),不久就被倒下的房梁砸死。喬信明6歲開始做農活,想給地主放牛卻被嫌棄年紀小不雇傭,不得不每天到十幾公里外的河邊撿拾柴草出售以養家,直到十二三歲都還苦得衣不蔽體。窮苦的生活堅定了喬信明讀書的信念,貧困交加的父母告訴他“沒有吃的、沒有穿的,哪來錢供你上學”(同上第4頁)。
1925年,16歲的喬信明以學徒身份到老板家里學木匠手藝謀生,老板將他當牛馬使喚,時常毒打他。自小就嫉惡如仇、憐貧惜弱、不甘屈服的喬信明,“逐漸產生了階級意識,開始對這些不勞而獲的富有人家不滿,對這些剝削階級自發地產生了仇恨心”(同上第3頁)。當老板兒子做農活失誤時,喬信明便打他幾下,幼稚地以為這就是對壓迫與剝削的反抗。這種樸素的斗爭表明喬信明已具有熱血青年的感性與激情,有革命的覺悟。
在大革命影響到家鄉時,喬信明積極參加農民武裝運動,參加中國共產黨組織的農民協會教育,不再怨天尤人,逐步接受“窮人要翻身,只有‘打土豪,分田地’”(同上第10頁)的思想,果斷參加了自衛軍、赤衛隊組織的農民運動。此時的喬信明認定“沒自由、受壓迫、受剝削,都是財主造成的”,“一心想報仇”的他“積極參加打土豪、分田地”(同上第16頁)運動并且成為共青團員,這使他被土豪劣紳視為需要處死的“危險分子”,他不得不東躲西藏,尋找繼續革命的機會。當彭德懷率領紅五軍路過喬信明家鄉時,他毅然決然地追隨紅軍,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戰士。
參加紅軍之后,喬信明抱定“只有干革命,才能翻身”(同上第295頁)的信念,先后參加兩次攻打長沙和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多次負傷,屢立戰功,被選為培養對象到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增長了他“訓練部隊和怎樣做政治工作”(同上第25頁)的能力,成長為紅軍學校排長。入黨后,喬信明到方志敏領導的根據地,組織創辦中國工農紅軍學校(以下簡稱“紅校”)第五分校,擔任政治隊隊長。在紅校,喬信明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明晰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此后,他到紅八十二團擔任團長,頻繁指揮作戰,實際工作能力快速提高,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在軍事與政治上都有了一些提高”(同上第29頁)。
1934年10月,25歲的喬信明擔任紅二十師參謀長,為配合中央紅軍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跟隨方志敏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江西、安徽一帶,遭到國民黨軍圍追堵截。喬信明抱定戰斗到底的決心,不放棄受傷的戰友,竭力突圍。他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得到方志敏的絕對信任,將殘余部隊交予喬信明指揮突圍,但由于敵眾我寡,最終遭到敵人圍捕。
牢獄堅持斗爭贏勝利
喬信明被捕入獄后,國民黨判處他無期徒刑。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在獄中組建秘密黨支部,領導全獄難友堅持斗爭。
喬信明在關押初期得到方志敏的關心和指示。方志敏鼓勵他“不要怕,就是死了為了革命也是光榮的……在牢中要學習列寧同志在獄中同敵人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精神”(同上第50頁),接連3次傳遞紙條予以關懷和鼓勵,堅定了喬信明斗爭的信心。喬信明答復道:“只要我們還活著,一定按你的指示去做。”(同上第50頁)方志敏被敵人殺害后,喬信明等人十分悲痛,在獄中舉行了一個小小的追悼會,宣誓“繼承志敏等同志的革命精神,繼續為黨的事業奮斗”(同上第52頁)。喬信明沒有辜負方志敏的信任與期望,他發揚犧牲同志的革命精神,抱定和敵人在獄中斗爭的決心,勇敢機智地領導獄中斗爭。

獄中斗爭的局面是嚴峻的。國民黨實行嚴酷的監管,例如,“不準隨便講話,動不動就打人,伙食很壞”“每天只有早飯后放風15分鐘……放到有鐵門關著的空地上”“對生病的難友根本不管……差不多每天都要死一到兩個難友”(同上第53—54頁)。獄中難友立場不一,有怕死的、動搖的、叛變的;一些人面上支持內心卻另有想法,阻撓斗爭的人同樣存在。例如,“徒刑判的少的對開展斗爭抱無所謂的態度……對監獄這種非人的生活不著急,不關心去解決它,同我們幾個也不太講話,怕受我們牽連”,有的“向敵人反映監獄里的活動”(同上第55頁、第58頁)。監獄管理者殘暴,禁止非同監的“犯人”串監,傳遞消息只能“利用幾個難友給大家剃頭或送飯送開水進行”,有的時候只能相約兩天不吃飯,裝病住到病號監才能見面,“幾個知心的同志……半個月到一個月才能到齊(開會)”(同上第59頁)。獄中的斗爭組織異常艱難。條件雖極度艱苦,喬信明卻始終堅信“紅軍一定會勝利”,鼓舞難友“在獄中過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是會毫無價值的死掉”“要學習列寧的斗爭精神”,堅決地同獄方作斗爭。
喬信明以一顆忠于黨、忠于革命的紅心,想方設法“按方志敏同志的指示開始獄中斗爭”,孤立叛變分子,與叛徒中的高級干部開展斗爭。當時,獄中的中央蘇區會昌縣委書記(中華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候補委員)謝炳煌,鄂豫皖蘇區游擊隊司令王少卿,幾個中央蘇區的區、鄉級蘇維埃主席叛變了組織,一些兵團的負責干部、紅軍連營級干部寫了自首書。在反叛徒斗爭過程中,有人勸說喬信明“不要在虎口里捉狼,捉不好反被狼咬了”,喬信明表示“對這些革命陣營里的敗類只有堅決揭露、打擊,使他們沒有立足之地,沒有市場,無法干壞事,才能教育大家,保護大家”(同上第58頁)。為此,喬信明在獄中組建黨組織,聚力斗爭。獄中難友除了“政治犯”,還有軍事犯(包括國民黨軍人),面對成分復雜的難友,喬信明以舊社會結盟形式結拜“十兄弟”組建黨小組,領導全獄難友開展斗爭。他們提出“改善伙食、增加放風時間、增加洗澡次數”等維護難友切身利益的斗爭口號,取得大多數難友對斗爭的支持,最終,通過大規模的絕食斗爭,迫使獄方給予一定的寬松待遇。經過兩年多的斗爭,獄中的黨小組逐步發展成為秘密黨支部,喬信明擔任支部書記。國共合作之后,喬信明想方設法通過出獄的難友,捎信聯絡八路軍駐湘辦事處、新四軍辦事處,向黨組織匯報獄中情況。然而獄方不顧合作抗戰大局,多次轉移喬信明等人,企圖秘密殺害,危急時刻,在長沙八路軍駐湘通訊處的徐特立、王凌波得知這一情況,設法開展營救,終將喬信明等人保釋出獄,他們得以重回革命隊伍。
從一線到后勤的革命足跡
危難是檢驗黨員初心使命的“試金石”。喬信明的革命生涯充滿坎坷,但他從未放棄希望與斗爭,憑借頑強的意志熬過一個個苦難,從事一項項新的艱巨工作。
出獄后的喬信明被分配到新四軍教導營一隊擔任軍事教員工作,職位盡管比此前低,但他毫不計較。喬信明到新四軍部隊一線組織戰斗,跟隨陳毅帶領部隊貫徹“東進北上”的戰略方針,在茅山建立根據地,積極同日偽軍、國民黨頑固派作斗爭;參與了夜襲京滬鐵路滸墅關車站的戰斗,全殲守軍,使日本侵略軍控制的滬寧鐵路運輸被迫中斷3天。此后,喬信明帶領新四軍挺進縱隊一團越過長江進駐江北,馳援半塔、鏖戰郭村、東進黃橋、圍攻曹甸、征討蘇北第一個公開投靠日軍的國民黨軍李長江部,取得一系列斗爭的勝利。
1941年5月,喬信明因之前在獄中得了軟腳病,出獄后又未休養,在水網密布的蘇北頻繁涉水行軍打仗,致使雙腿完全失去知覺,身體癱瘓,“因實在不能堅持工作,就請求休假”(同上第152頁)。黨組織安排他進入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參加學習。這期間,他積極治療,但效果不理想,身體瘦得只有幾十斤,“……疼痛,有一年多未能入睡與吃東西。每天打麻藥針,才能休息三四個鐘頭”(同上第191頁),不得不告別自己熟悉的戰場。在退下休養期間,喬信明十分苦惱,在自傳中寫道:“這一個時期我痛苦極了”“三年多不能下床,吃飯、大小便均在床上,七年不能下地走路。”(同上第199頁、第202頁)
1947年,華東野戰軍主力外線出擊,尋機同國民黨軍決戰。此時,約有4.2萬人(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留守在后方,他們有的是前線官兵的家眷,有的是因戰負傷的傷員,分屬于不同縱隊、總部、師、團等單位,如何領導、教育、照顧好他們,減少前線作戰官兵的后顧之慮,又不給地方增添經濟負擔,成了喬信明心中的關切點。喬信明通過整頓組織、集中資財、興教辦學、關愛兒童、教育婦女等實際行動,妥善安置了留守在后方的人員。
新中國成立后,喬信明經過精心治療,又能下地走路了。由于在留守處、后勤等方面展示了卓越的才能,他被調入華東軍區航空后勤部工作。對新生的共和國而言,空軍是個新兵種,而后勤又是決定空軍發展的基礎,更為注重工作的協同和精細。當時的航空后勤部“人員很少,各種組織都還沒有建立起來,只有衛生處、政治處、供給處。人員都是從四面八方調來的,思想上很混亂”(同上第218頁)。喬信明迎難而上,“決心長期干下去,準備干到死”。喬信明曾言,他一生有兩大憾事:“一是在33歲風華正茂、最能戰斗、最能為革命貢獻青春熱血的年華,身體卻永遠地垮下去了!二是從小失去學習的機會,也不曾有機會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使他為黨、為革命所作的貢獻太有限、太單薄了!”(同上第470頁)為此,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喬信明虛心學習、依靠群眾、團結人才、親力親為。他說:“黨的事業也許不會讓你一生只學一樣東西、從事一項職業,但是,只要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需要,就要學一行、愛一行,學一行、專一行?!苯涍^努力,喬信明領導的華東空軍后勤部,在他的影響下,“大家認識到空軍是高級科學兵種,后勤工作是很重要的。大部分同志是安心了”(同上第470頁)。
喬信明無論是堅持獄中斗爭,還是帶領新四軍將士征戰疆場、轉戰南北,開辟空軍后勤新局面,都始終自覺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竭盡全力依靠人民力量、維護人民利益。他一生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黨員干部是不是對黨忠誠,在革命年代就要看能不能為黨和人民事業沖鋒陷陣、舍生忘死,在和平時期也有明確的檢驗標準。”(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2021年9月1日)
喬信明的人生經歷鮮明地體現出初心不改和勇擔使命的特點。重溫紅色歷史,汲取精神偉力,讀一讀他的自傳和回憶,可以從中受到啟迪,汲取戰勝挫折和困難的力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