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救縣是唐朝開元元年(713年)建置在平果市境內的一個縣。
都救縣設于田州
《平果縣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大事記”唐朝條目中記述:“唐朝開元元年(733年),今平果縣境內置都救縣(今同老鄉)、羈縻制思恩(今舊城鄉)、萬德(今坡造鄉淥德村)、恩城(今榜圩鎮)州,分屬田州、邕州?!盵筆者注:開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共計29年?!镀焦h志》記為733年,已接近開元末期,應該是錯誤的]
都救縣歷經五代十國、宋朝,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統一中國后,田州改置田州路軍民總管府,府治設于田州。原州治都救縣廢。今平果縣境內原置的州、寨、堡改屬田州路。
《平果縣志》證實了都救縣在平果市的同老鄉。
最早的田州,不是現在的百色市田陽區的區治所在地城區田州鎮。
《舊唐書》(后晉劉昫等編)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中記載:“田州土地與邕州同,失廢置年月,疑是開元中置。天寶元年,改為橫山郡。乾元元年復為田州。舊領縣五,戶四千一百六十八。舊圖無四至州郡及兩京道里數。都救惠佳武籠橫山如賴并與州同置也?!边@里連田州廢置的年月都不知道,只用一句“疑是開元中置”交代。
《新唐書》(北宋歐陽修等合撰)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關于田州的條目載:“田州橫山郡,下。開元中開蠻洞置,貞元二十一年廢,后復置。戶四千一百六十八。縣五:都救,(下。)惠佳,(下。)武龍,(下。)橫山,(下。)如賴。(下。)”這里記述了田州橫山郡是“開元中開蠻洞置”。這個記述可能是錯誤的,因為跟《田陽縣志》的記錄“唐開元元年置田州”、《田東縣志》記載的“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區置田州”明顯不符。
新、舊唐書記錄的均只有田州橫山郡(今田東縣),沒有最早的田州設在哪里的記載,以致現如今網絡上的文章均認為田州最早就在橫山郡。
《田陽縣志》在“建置沿革”條目中清楚地記載:“唐朝,開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田州為橫山郡(治所在今田東縣)。乾元元年(758年)為田州,領有都救、惠佳、武龍、橫山、如賴五縣。今田陽縣之部分地域屬嶺南西道田州橫山縣地(治所在今田東縣),部分屬邕州地。”
此處記載證明唐朝開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田州為橫山郡,治所在今田東縣境內。同時,田陽縣改名之前,天寶元年(742年)有部分地盤還是屬于田州橫山郡,直到乾元元年(758年)為田州,才領有都救、惠佳、武龍、橫山、如賴五縣。此時的田陽區還叫武龍縣,田州鎮在哪里還未定名。
田州位于何地
那么,最早的田州到底在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還得先解決都救縣在哪里的問題?!镀焦h志》雖然證實了都救縣在平果市的同老鄉,但卻沒有解決都救縣的治所遺址這個重要的問題。
與平果市交界的田東縣的《田東縣志》記載:開元年間(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區置田州,轄都救(在今平果市)、橫山(在今田東縣)、武?。ㄔ诮裉镪枀^、右江區)、惠佳(在今右江區)、如賴(在今田林縣)五縣,治所于都救縣。“治所于都救縣”與《平果縣志》“大事記”元朝條目中記錄的“府治設于田州。原州治都救縣廢”相互印證:田州最早建置在平果市境內,因為都救縣就設在今平果市同老鄉。
同老鄉是平果市轄下鄉政府駐地離市政府最遠的一個鄉。根據平果市1982年地名普查資料,“同老”是壯語音譯轉寫,同為“田垌”之意,老有“大(寬闊)”之意。唐朝在平果境內同老鄉設置的行政機構之所以叫田州,意為這里有一大片寬闊的田地。
但是,從《平果縣志》的記載來看,都救縣到底在同老鄉的什么地方,并沒有明確指出,也導致了到現在為止,很多平果人對于這個結論抱有懷疑的態度:同老鄉是平果市最偏僻的貧困鄉村,那里沒有大的河流,在古代以河為路、以船為馬的年代,唐朝人為什么跑到這么偏僻的山旮旯來建立這個地級行政機構?
從唐朝開元元年(713年)到天寶元年(742年),田州在平果僅存在29年,就遷往今田東橫山。但都救縣從713年直到1279年,共存在了566年,生命力真夠頑強的。
追跡都救縣
都救縣既然存在將近600年,為何《平果縣志》卻沒有記載治所的具體地點?都救縣在元朝廢棄后,隨著官員的離去,至少城郭、居民還存在,居民不會因為縣治被廢就會跟隨官吏們離開,他們依然生活在這塊生養他們的土地上。但都救縣就像是從同老鄉的土地上被抹去一般,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以致《平果縣志》只能記下“今平果縣境內置都救縣(今同老鄉)”這么一筆。筆者不知道是戰亂毀掉了城池,還是都救縣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城池?;蛟S當初前朝縣志沒有記錄,又或許都救縣的歷史記載就在哪個犄角旮旯的故紙堆中,只是我們沒有找到罷了。不像榜圩鎮恩城州的中南山,舊城鎮寨城山上的思恩州古城墻,坡造鎮歸德屯里萬德州(宋改為歸德州)的泉水、袖珍山石,給后人憑吊的依據。
然而,不管都救縣的治所隱藏得多么的深,終究還是露出了端倪。
在同老鄉享利村有個舊圩屯,以前叫舊圩,是享利村部的駐地。按平果市1982年地名普查資料:該村于1953年以前,曾成為圩場,后來又停辦,變成廢圩,故得名“舊圩”,迄今未變。這個說法應該是不準確的。
舊圩就處在達洪江水庫邊,達洪江水庫是1958年建造。之前舊圩這里是4條江河交匯之處:一條是達洪江的源頭,位于平果市平孟村,穿過同老街。一條是通往今田東方向的河流。一條是通往同老壽安村、五柳村方向的河流。3條河流都處在舊圩的右邊。第四條在舊圩的左邊,源頭在同老壽安村與黎明鄉宏業村交界。4條河流共有4個渡口。這里三面環水,背靠山坡,往東是榜圩鎮(恩城州),往西是同老街、田東(橫山縣)、田陽(武隆縣)、百色(惠佳縣)、田林(如賴縣),南邊通向海城鄉、舊城鎮(思恩州)、平果市[萬德州(宋改為歸德州)],北面是黎明鄉、今巴馬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是以根據舊圩的地理位置和舊志記載可推知,這里應該是唐開元前的一處重要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重鎮。
以現在人的眼光看,上述的4條江河,水流量都不是很大,怎么可能行船?確實,現代因為大面積開荒造田造地,大量砍伐樹木,水土流失嚴重,這4條江河的水流量確實不大,但在唐代,沒有上面說的問題,山坡植被都能夠很好地留住雨水,所以4條江河能通航,是肯定的。特別是達洪江,能稱之為江的,水流量怎么可能小得了呢?
2023年5月7日至25日,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百色市有關專家、文博工作者聯合發掘了一座戰國時期墓葬。該墓葬是在平果市黎明鄉蟠桃村那物屯對面的達洪江水庫庫區一個半島發現的。有關專家初步認定:該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出土的銅鼓為石寨山型,為戰國時期或更早時期的銅鼓。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環(有領牙玉璧)、玉玦、銅鉞、銅矛等玉器和青銅器,說明墓主的身份等級不低。在挖掘過程中,還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石器及宋明清等朝代的文物。
這些出土的文物和陶瓷碎片等,無不說明戰國以后到清朝,這里曾經是一條繁華商道上的一個聚集點,并形成圩集。而商道往往伴隨著文化的傳播。
古墓遺址上游直線距離五六公里處便是舊圩。當地人對舊圩另有一個稱呼:渡舊(舊渡口)。據說,當時3條江河的交匯處有3個渡口,后來不知道什么原因,渡口廢棄,舊圩就有了“渡舊”的別稱。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舊圩人建新房挖地基時,往往挖到2米左右,就會挖到大量的紅磚。
舊圩這里地下2米怎么會存在大量的紅磚?這些紅磚當初是干什么用的?
這一現象,不由得讓人心存疑慮:這里應該曾經有過一座城池!如果真有一座城池,那么應該是什么城?
“渡舊”的壯語音譯與“都舊”漢語讀音差別不大?;蛟S“渡舊”并不是因為渡口廢棄得名,而是因為都救縣城就在這里,元朝時期廢棄后,人們才把這里叫作“渡舊”,只是因為渡口所在之地,久之,大家便忘記當初的命名緣由,只記得是廢棄渡口之意罷了。不管舊圩是因為渡口廢棄得到“渡舊”的別稱,還是因為都救縣遺址在舊圩才得到“渡舊”的別稱,結合當時舊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唐朝在桂西地區建置的都救縣就設在舊圩成為必要之選。
至此,都救縣遺址到底在哪里的謎團尋得了重要的依據!
也許有一天,都救縣遺址能夠重新面世,讓世人再次瞻仰它的豐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