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歷代統一之戰(中)

2024-05-28 00:00:00龍卷
文史春秋 2024年2期

四、西晉統一之戰(279—280)

西晉統一之戰指晉武帝司馬炎攻滅東吳,結束三國紛爭局面,實現國家統一的戰爭。

(一)背景

東漢末年開始的近百年分裂時期,戰亂不止,生產倒退,人口銳減,十室九空,天下盼定,人心思統。處于北方的魏國和后來篡魏的西晉,相對于西南的蜀國和東南的吳國,一直居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占有領土、人口、人才、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優勢,最終從競爭中勝出。263年,魏滅蜀,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265年,司馬炎篡魏自立,定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并開始長達十四年的伐吳戰爭準備。

(二)經過

276年,晉征南大將軍羊祜奏請伐吳,因朝議不一而作罷。279年,益州刺史王濬、鎮南大將軍杜預復上書,司馬炎遂依羊祜生前方略,于十一月發兵二十萬人,分為六路,在東西千余里邊境線上,同時出擊,開始大舉伐吳。王濬統水軍自成都順長江而下,燒斷攔江鎖鏈,攻克武昌(今湖北鄂州),直逼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杜預所部奪取江陵(今湖北荊州),湘、沅以南到交廣的州郡望風歸附。王渾所統陸軍在歷陽(今安徽和縣)大敗吳軍后,按兵江北。280年三月,王渾、王濬和司馬伷等各路大軍逼近建業,東吳水陸軍紛紛潰逃。吳主孫皓見內部分崩離析,勢窮力竭,遂分派使者同時赴王渾、王濬、司馬伷三處投降,企圖挑唆晉軍爭功引發內訌。王濬一心要奪滅吳不世之功,遂不顧王渾節度,直接帶領八萬水軍沖入建業。“一片降幡出石頭”,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往王濬軍前投降,東吳滅亡。自東漢末年開始的百年戰亂局面宣告平定,天下重歸一統。

(三)西晉統一的歷史意義

西晉雖然短暫,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朝代,有著特殊的意義。西晉的統一,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推進了整體國家觀念的形成。中國自秦統一,經歷兩漢四百余年后,再現大分裂局面,“合久必分”,有其歷史的必然,世界上所有的大國莫不如此。但西晉的統一,則走出了世界上其他大國沒能走出的第二步——“分久必合”,使中國在大分裂局面下完成了第一個“合—分—合”的歷史閉環。其后的中國歷史,便始終走在這條螺旋式上升的軌道上。晉滅吳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突破長江天塹的江河進攻戰,創造了水陸并進、多路齊發、順流直下的大江河進攻戰樣式,為后世對江南分裂勢力的用兵提供了借鑒。西晉在政治上多承魏制,沒有更多建樹,魏制定的九品中正制發展到西晉,官吏的選拔權完全被門閥世族把持,品級確定只看世家不論德才,完全走向了反面;開歷史倒車的分封制度,致使封王們形成一個個與中央政權相背離的政治集團,并憑借其王國軍隊起事,參與最高權力的角逐,很快將國家葬送。

五、隋統一之戰(588—589)

隋統一之戰指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攻滅南朝陳,結束南北大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統國家的戰爭。

(一)背景

西晉得國,不擇手段,突破了一切底線,以司馬氏為首,在其周圍集結了一群齷齪之徒,人類所有的惡行被司馬氏集團演繹得淋漓盡致。290年司馬炎崩,醞釀成熟的禍亂最先從宮內發作,如同群獸狂斗的八王之亂接踵而至,北方各少數民族乘隙而起,司馬氏政權很快被打翻在地,統治集團幾乎被團滅。國家陷入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對峙的長期戰亂與分裂之中,人民飽受災難,直到近三百年后,才出現統一的曙光。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廢幼帝自立,建立隋朝,其疆域大體包括長江以北、長城以南,東至沿海、西達四川的廣大地區,周邊并存突厥和陳朝兩個主要政權。楊堅在北周奠定的基礎上,為最后統一積極準備。

(二)經過

在安定內部之后,楊堅準備先滅陳朝,后擊突厥。由于突厥不斷興兵南犯,嚴重威脅隋朝的統治,楊堅遂決定改用先敗突厥、后滅陳朝的戰略。583年,楊堅兵分八路,對突厥發動反擊,并利用其內部矛盾實施反間計,讓其四位可汗自相殘殺,最終導致其分裂為東、西兩部,從而基本消除北部邊患,解除了南下滅陳的后顧之憂。

偏安江左的南陳,與三國末期的東吳相似,后主陳叔寶沉迷酒色,窮奢極侈,寵信奸佞,不理政務,自恃長江天塹輕視隋朝,導致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天怒民怨,眾叛親離。楊堅采納尚書左仆射高颎滅陳之策,成功實現了疲敵、窮敵、誤敵、間敵之目的,使得南陳更加衰弱。587年,楊堅征召附庸西梁(都江陵)國主蕭琮入朝,廢除西梁,為統一掃清了障礙。

588年十二月,經過數年準備后,楊堅命次子晉王楊廣統率水陸大軍五十余萬人,兵分八路南下攻陳。此戰是繼晉滅吳之后,中國戰爭史上第二次大規模渡江作戰。行軍元帥楊素率舟師出永安郡(今重慶奉節),順長江東下,擊破上游陳軍;秦王楊俊統帥長江中上游三路進攻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區),阻止中游陳軍回援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為下游隋軍主力創造了有利態勢;晉王楊廣兼統下游五路,專攻建康。

589年正月,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春節之機,分路渡江,此時的陳后主還與滿朝文武共慶初一元會,醉生夢死!楊廣軍從六合(今江蘇南京六合區)過江,吳州總管賀若弼軍出廣陵(今江蘇揚州)南渡,廬州總管韓擒虎軍由歷陽夜渡,完成對建康城的包圍。決戰當口,陳后主先是置之不顧,繼續飲酒作樂,既而優柔寡斷、驚慌失措,根本無法組織像樣的抵抗,陳軍連戰皆敗。韓擒虎在陳降將引導下,攻入建康,俘陳叔寶,陳朝滅亡。長江中游、三吳與嶺南地區陳軍或受陳后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隋完成統一大業。

自司馬氏集團殘余勢力南渡建立東晉,又經宋、齊、梁,至陳滅亡,總計二百七十二年。南方這五朝政權,統治集團腐朽懦弱,不思進取,置家族利益于國家社稷之上,雖自視正統卻依賴長江天塹茍安一隅,既無定鼎之策,更無統一之志,內斗內行、外斗外行,在與北方軍事貴族集團政權的競爭中,基本上處于被動地位。幾次北伐,要么是武將出于大義所為,碎打零敲,要么是權臣積累聲望之舉,淺嘗輒止,從未上升為國家的統一意志,即便北朝政權出現大亂,也只能屢屢坐失良機。楊堅統一北方后,修明政治、發展經濟、整飭軍備、籌劃天下,旌旗一指,南陳只有坐以待斃。

(三)隋統一的歷史意義及維護統一的措施

自西晉短暫統一之后,國家重又陷入分裂局面,而且比東漢末年更為嚴重的是,北方以匈奴、鮮卑、羯、羌、氐為代表的游牧民族入主黃河流域,陸續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非漢族政權,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政權被迫退出經營了三千年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區,南遷江左,漢、胡政權并立、對峙近三百年。這與同時期歐洲受北方蠻族沖擊何其相似,只是歐洲從此就碎片化了,直至今天。隋的統一,結束了南北大分裂局面,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符合廣大人民的愿望,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進一步鞏固了中華大一統格局,并實現了螺旋式上升,統一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牢不可破。隋通過統一,將黃河流域的民族完全融入中華大家庭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初步形成。

隋統一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發展多民族國家的措施。確立三省六部制和推行州、縣制,限制、削弱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勢力和影響,建立起大一統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提高行政效率。廢止魏晉以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推行科舉制,打破世族門閥長期把持權力的局面,將選官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中央,在全國范圍內按考試成績擇優選拔人才,為官僚隊伍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使國家治理能力始終保持較高的水平;通過科舉攏絡、管控讀書人,有效緩和封建社會的矛盾,確保大一統國家的安定和發展。開鑿大運河,把被戰亂破壞的北方跟新興的南方重新連接起來,加強中央政權對南北的雙向控制,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運河漕運源源不斷的物資供應,更是為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和對北方的軍事行動提供戰略支撐。

隋朝雖僅存在三十七年,但其所創立的一系列制度和舉措,上追秦漢,下啟盛唐,同樣具有開拓性意義,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壯大奠定基礎,影響深遠。

六、唐統一之戰(618—628)

唐統一之戰指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父子為消滅隋末天下大亂建立割據政權而發起的統一全國的戰爭。

(一)背景

通過宮廷政變建立的隋朝,統治集團內部一直暗流涌動。隋煬帝楊廣即位后,急功好利,加強中央集權、發動對外戰爭、大興土木等多管齊下,雖然在國力、武力上達到極盛,但也導致內外矛盾迅速激化,進攻高句麗戰爭的失利則直接引爆了危機。農民起義、豪強自立、貴族叛亂蔓延至全國,隋朝很快四分五裂。太原留守李淵乘機起兵,奪取都城長安。618年,楊廣在江都(今江蘇揚州)為叛兵所殺,李淵隨后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此時的唐朝僅占有關中、河東一隅,周邊并存大小十數處割據勢力。李淵采取先固關中、東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開始統一全國的戰爭。

(二)經過

統一西北618年六月,割據隴西的秦帝薛舉攻唐,唐主將李世民因病不能指揮,唐軍大敗。八月,薛舉病死,子薛仁杲繼位。李淵乘機再派李世民出征,并遣使封割據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為涼王,威脅薛仁杲側后。李世民因唐軍新敗,取堅壁之法,待秦軍銳氣受挫,突然出動步騎前后夾攻,一舉殲滅秦軍,俘薛仁杲,隴西平定。619年二月,李淵遣使聯絡吐谷渾(都城為今青海共和)攻擊自稱涼帝的李軌,策反其大臣安修仁,攻下涼州城,擒李軌,河西平定。

收復河東619年三月,突厥所封“定楊可汗”劉武周從馬邑(今山西朔州)南下,連敗唐軍,進占太原,并州總管李元吉逃回長安,關中大震。李世民勸止李淵放棄河東的想法,率軍渡黃河進擊劉武周,主力仍以堅壁之法與劉軍大將宋金剛相持于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部),另遣偏師斷其糧道。次年四月,宋部糧盡兵疲,引軍北撤,李世民率軍窮追,連續作戰,大敗宋金剛,并收降尉遲敬德。劉武周、宋金剛逃奔突厥,先后為突厥所殺。河東復定。

平定山東620年七月,李淵在鞏固關中后,派李世民攻打盤踞洛陽的中原最大割據勢力鄭帝王世充。李世民經過多次作戰,掃清外圍據點,包圍洛陽。621年三月,河北夏王竇建德出于投機目的,應王世充之請率兵十萬援鄭。唐軍久戰兵疲,包括李淵在內,上下皆有撤軍之意,危急關頭,李世民力排眾議,分兵繼續圍困洛陽,親率三千五百名玄甲兵東進越過洛陽,搶占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北部)拒夏軍。夏軍被阻于關前月余不得進,其間數次被唐輕騎邀擊,銳氣受挫。五月,李世民設誘敵之計,竇建德以為有隙可乘,遂全軍列陣叩關。李世民按兵至午后,趁夏軍疲憊發起猛攻,親率精騎來回沖陣,夏軍大潰,李世民揮軍追擊,殲滅十萬夏軍,俘竇建德。王世充見大勢已去,開城投降。李世民一戰滅鄭、夏兩國。七月,竇建德部下劉黑闥以替竇建德報仇為名起兵反唐,稱漢東王。李世民率兵討伐,劉黑闥敗逃突厥。622年,劉黑闥復引突厥兵入寇,次年被唐軍擒殺。

略定江南621年,李淵派李孝恭、李靖攻打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梁帝蕭銑。唐軍自夔州(今重慶奉節)順長江而下,大敗梁軍,直逼梁都江陵,蕭銑出降。622年,唐軍攻滅割據贛粵的楚帝林士弘,盤踞江淮的吳王杜伏威攝于唐軍兵鋒,自請入朝歸順。杜伏威部將輔公祏復叛,據丹陽(今江蘇南京)稱帝。624年,李孝恭、李靖攻破丹陽,擒斬輔公祏。長江中下游及嶺南地區全入唐境。

奪取朔方628年,趁突厥衰亂,唐太宗李世民命柴紹攻打占據朔方(今陜西靖邊)、依附突厥作亂的梁師都,梁兵敗被部屬殺死,最后一個割據勢力滅亡。至此,唐掃滅群雄,重新統一天下。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發揮巨大作用。

(三)唐統一的歷史意義及維護統一的措施

中原王朝的大內亂,幾乎總是伴隨著外患。隋唐之際,突厥強盛于北方,一度對中原政權形成極大的威脅,薛舉、劉武周、梁師都等割據勢力更是勾連、依附突厥對抗中央。李淵、李世民父子在隋末天下大亂的情況下,毅然舉兵,在各地割據勢力尚未形成氣候之時,將其一一翦滅,迅速完成統一,將國家拉回到正軌,避免歷史大分裂局面的再次出現。統一全國后經過短暫的準備,李世民又果斷舉兵,滅東突厥,遠逐西突厥(高宗朝被唐將蘇定方攻滅),基本根絕了前朝后世反復出現的強虜禍邊甚至滅國的隱患。

唐的統一,開創了一個近三百年歷史的大一統王朝,國力強盛,疆域遼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空前發展,取得輝煌成就,享有崇高的國際地位。大唐盛世領世界之先,是繼漢代之后又一鼎盛局面,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唐繼承和發展了隋的大一統成果,充實和拓寬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內涵和外延。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增強了周邊各族的向心力,國內各民族的交往空前發展,民族關系進一步密切,唐代也成為繼漢代之后,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壯大的又一重要歷史階段。

唐朝立國,特別是李世民登基后,充分汲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為加強統治、鞏固統一,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在繼續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基礎上,通過增加宰相人數、分割事權、職權分離等措施削弱相權,加強皇帝的用人權力,使得中央官制更好地為中央集權服務。重新厘定行政區劃,大量并撤州縣,分全國為十道,由中央直接向地方派遣監察專員,處理地方事務,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繼承隋朝科舉制,并創建武舉制,讓底層階級可以通過科舉和軍功進入社會管理體系,極大緩和了隋朝以來階層矛盾,同時通過引入寒門子弟來對抗門閥士族,很大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穩定統一。全面復興儒學,消除南北文化分歧,從思想上高度統一文化領域。實行恩威并施的民族政策,增強了中央政府對周邊的控制力,促進民族大融合。創建常備軍,應征者長期服務于國家,并保障軍隊的戰斗力,使唐軍成為維護國家統一的強大力量。設立安西都護府,派軍隊長期駐守,使西域地區處于中央有效管轄之下,有力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

七、宋統一之戰(963—979)

宋統一之戰指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趙匡胤等攻滅五代十國時期剩余的割據政權,實現漢民族主要區域統一的戰爭。

(一)背景

安史之亂后,唐朝由盛轉衰,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907年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中國歷史進入第三個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短短53年里,北方軍力強盛的藩鎮,先后形成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是為五代。五代雖然自號正統,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的自立為帝,有的奉中原王朝為正朔,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被稱為十國。這是一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大小統治者激烈角逐,兵燹不斷,隋唐以來的大一統國家四分五裂,社會經濟、文化遭到嚴重破壞。960年正月,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其時南北各地大部仍由割據勢力所控制,主要有南平(荊南)、武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此外,定難軍(西夏)逐漸獨立,靜海軍(交趾)脫離中央統治,源于東胡鮮卑的契丹則建立了遼國。分裂割據的局面,阻礙著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也使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脅。趙匡胤經過兩年多的準備,決心通過戰爭統一全國,并確定“先易后難、先南后北”的戰略。

(二)經過

并滅荊、湖962年,位于湖南的武平政權和位于荊南的南平國統治者相繼去世,主幼國弱,局勢動蕩。趙匡胤抓住機會,決定以助武平平叛為名,假途滅虢。963年正月,趙匡胤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率十州兵揮師南下,借道南平。宋軍趁南平新君高繼沖出迎之際,暗遣輕騎抄尾,攻占江陵城,迫降高繼沖,南平國滅。其時武平內亂已息,宋軍仍繼續南進,新繼任的武平節度使周保權知宋欲圖湖南,決心抵抗。二月,慕容延釗分兵兩路,水陸并進,連戰皆捷,不出半月占領朗州(今湖南常德),俘周保權,湖南十四州入宋疆域。

攻滅后蜀后蜀主孟昶聞荊、湖被滅,自知不保,欲依托川峽險要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夾攻宋朝。蜀使趙彥韜早被宋收買,趁出使之機歸宋,不但送上后蜀兵力部署,還送來了宋一直等待的出兵借口。964年十一月,趙匡胤令宋軍水陸兩路合擊后蜀。北路以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為都部署,率步騎三萬人,由趙彥韜帶路,沿嘉陵江南下,突破劍門天險,大敗蜀軍。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為副都部署,領步騎兩萬人溯江而上,突破巴東咽喉夔州,開啟由長江入蜀大門。兩路大軍遙相呼應,直逼成都。次年正月,王全斌率軍抵達成都,“十四萬人齊解甲”,孟昶舉城投降,后蜀滅亡。

攻滅南唐南唐明面臣服,暗中備戰,欲維持偏安局面。宋滅南漢后,從戰略上形成對南唐的三面包圍。趙匡胤命南唐后主李煜入朝,李煜稱病固辭,遣使表奏,辯理于朝。趙匡胤拔劍怒斥:“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974年十月,趙匡胤以檢校太傅曹彬為都部署,統十萬大軍出荊南進攻南唐,并遣吳越王錢俶率軍從杭州北上策應、黃州刺史王明位湖口一線牽制江西方向南唐軍。曹彬順江東下,水陸并進,三戰皆捷,全殲中游南唐精銳,直逼唐都江寧(今江蘇南京)。975年十月,外圍宋軍在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南)全殲出湖口順江東援的十五萬南唐軍。十一月,曹彬攻破孤城江寧,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976年,趙匡胤去世,弟趙光義繼位。978年,吳越王錢俶、原南唐清源軍(轄漳、泉二州)節度使陳洪進被迫納土于宋。南方統一。

攻滅北漢979年正月,宋太宗趙光義親征北漢。鑒于北漢依附遼國,趙匡胤此前三征皆敗于出援遼軍,趙光義遂制定圍城打援、先退遼軍、后取太原的方略。四月,宋軍肅清外圍遼援軍后,集中兵力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困守孤城,外無援兵、內失斗志,遂舉城出降,北漢滅亡。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結束。

趙光義不顧大臣反對,未經休整即轉兵攻遼,以圖一舉收復幽云十六州。宋軍攻下東易州(即歧溝關,今河北涿州西南)和涿州后,在幽州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之戰中慘敗,統一步伐中止。至此,進入宋、遼、西夏對峙時代。

(三)宋統一的歷史意義及維護統一的措施

宋通過統一戰爭,基本結束了自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所形成的第三次大分裂局面,實現了北方主要地區和南方大部的相對統一,為社會安定和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封建社會發展到高峰創造了條件。在實現統一方面,趙匡胤表現出高超的指揮才能和謀略水平,對后世用兵產生深刻影響。建國之初,宋的國力并不是很強盛,從本質上講,這時的宋和前面的五代并無區別,仍是一個割據政權,和周邊其他割據勢力相比,優勢也不明顯。但是,趙匡胤正確解決了兩大歷史命題:消滅割據實現統一、禁絕割據維護統一,重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統一王朝,既避免了自身成為五代后的第六代——“后宋”,也避免了此后千年時間里再次從內部出現大分裂局面,這便是宋為中華大一統格局作出的重大貢獻。

隨著趙匡胤的離世和禁軍精銳的大量損失,攻滅北漢后,宋軍已成強弩之末,趙光義征遼的大敗,宋統一步伐也止于幽州城下。其時,宋的東北有契丹、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大理,南方交趾也脫離中央控制而獨立,這是一種大視野下的割據局面。宋控制的疆域,北至雁門關,西至湟水、大渡河,東、南至海,面積約二百八十萬平方公里,少于秦朝的三百四十萬平方公里,雖未能完成疆域的大一統,但實現了中央治權的相對一統。宋這個主體政權的存在,確保了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繼續發展并走向更大的繁榮。

為防止唐末五代的分裂局面重演,趙匡胤把防止割據勢力復辟和鎮壓農民反抗作為立國的方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

軍事上的部署措施強干弱枝:通過“選練”法,將地方精兵選拔補充到禁軍,使中央禁軍對地方廂軍形成絕對優勢,各地方鎮失去割據反抗能力。削奪兵權:對跟隨自己起兵的禁軍將領,解除其領兵權,調往外地充當節度使,繼而削弱實權,使其徒有虛名。制其錢谷:在路一級機構設轉運使,負責收繳地方財賦運送中央,消除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互相制衡: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防止一人獨大。內外相維:將禁軍一分為二,分駐京師和外郡,保持力量均勢。兵將分離:實行“更戍法”,定期輪換,形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消除形成軍事集團的土壤。政令分開:將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由文官任樞密使執掌軍政大權,只負責調兵但不直接指揮軍隊,統軍將帥只行使前線指揮權卻無調兵權,使其互相牽制。

政治上的層級決策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共掌中樞,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權,使權力集中于皇帝。地方: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不作為行政實體,只分設安撫使、轉運使、提點刑獄分掌兵馬、財賦、司法,以剝奪節度使實權,根絕地方坐大的物理空間和物質基礎;中央直接控制州(府)縣,各州(府)縣主官由朝廷直派,定期輪換;在州(府)一級設通判,也由朝廷直派,與知州(府)互不統屬,分權制衡,形成相互牽制;限制地方司法權,司法人員由朝廷派充,死刑須報請朝廷復審和核準。擴大科舉:廣泛吸收地主階級文人參預軍政,“野無遺才”,有效防止“落第秀才”造反情況重演。

這些措施對鞏固、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起了重要作用。縱觀兩宋歷史,再也沒有出現內部分裂勢力,中央對于地方的控制力得到全面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矯枉過正:重文輕武,文人治國,有效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但也造成武將地位低下,軍隊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強干弱枝,守內虛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并有效鎮壓地方反抗,但也導致邊防空虛,成為對外斗爭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中央,防止了地方坐大分裂,但也導致地方缺乏自主,沒有活力,辦事效率低下;大興科舉,最大限度地吸納了人才,但累積了大量的冗員,造成中央機構疊床架屋,官員冗濫,人浮于事。文

(未完,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亚洲一级毛片|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四虎AV麻豆| 性欧美精品xxxx|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91高跟丝袜|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91偷拍一区| 亚洲色中色|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91青青视频|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五月婷婷综合色|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天堂成人在线| 2020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色九九视频| 欧美日韩福利|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找国产毛片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中文 AⅤ在线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日韩在线网址| 欧美五月婷婷| 成人在线亚洲|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国产剧情伊人| 久久综合激情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在线直播| 国产尤物jk自慰制服喷水| 国产亚洲精|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91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日a本亚洲中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999在线免费视频| 91麻豆国产在线| 999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午夜三级|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热99精品视频|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