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投、平洞、豎井;朔風、野地、黃沙。戈壁寒暑成大器,于無聲處起驚雷。一片赤誠,一生奉獻,一切都和祖國緊緊相連。黃沙百戰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是寫給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程開甲的頒獎詞。頒獎詞極其概括地梳理了程開甲的一生,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之“兩彈一星”精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重要標志,它開啟了中華民族的強國之夢。“兩彈一星”精神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程開甲,安徽徽州人,1918年8月出生于江蘇吳江,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情況下潛心鉆研“兩彈一星”,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99年9月18日,程開甲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7年7月28日被授予“八一勛章”,2019年2月18日獲“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稱號。“兩彈一星”精神在程開甲身上得到了深刻體現,煥發出巨大光芒。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兩彈一星”精神的核心標識。程開甲出生的時代并不是一個和平的時代,1919年巴黎和會的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第一次國共兩黨合作到大革命失敗,日本推行對華侵略政策而釀成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6月,程開甲高中畢業,一個月后的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日本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為了讓教育在戰火中繼續,浙江大學一路西遷,考進浙江大學的程開甲一路跟隨,在“流亡的大學”中艱難完成學業。這段在國難中艱難求學的難忘經歷,極大地激發了程開甲濃濃的愛國之情。在大學期間,程開甲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兩行字:“中國挨打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國藥方:科學救國。”(熊杏林:《人民科學家程開甲》,明天出版社,2022)

1946年,在李約瑟的力薦下,程開甲出國留學,成為愛丁堡大學教授、理論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的學生。留學期間,程開甲刻苦攻讀,思維得到開發,學術有所突破,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初到英國時遭遇的歧視:租房子的時候,房東明明有空房子,但因為他是中國人而不愿意租給他。好不容易有愿意租給他的,也因為他是中國人而不愿意把好的房間租給他。程開甲博士畢業后,第一次用支票去英國人的商店給妻子買皮大衣,老板對他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并電話咨詢銀行,才消除了顧慮。“他深感他所受的屈辱不只是他個人的屈辱,也是民族的屈辱。”(《人民科學家程開甲》)
新中國成立前夕,國內發生了“紫石英”號事件,這讓程開甲看到祖國的希望,他做出回國的決定。回國后,程開甲在南京大學任教,著書立說,依靠筆桿子和講臺傳播自己學習和研究到的新知識,并于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和國家的科技事業竭力作奉獻。他從理論研究轉向金屬物理的應用研究,從物理研究轉為核研究,一次又一次地改變自己的工作,一次又一次地從零創業。盡管國內的條件不及英國,設備不及英國,但對于祖國的需要、組織的任務,程開甲毫無怨言,從不懈怠。幾十年后,有人問程開甲,如果當時沒有回來,他現在會怎么樣。程開甲的回答是:“我不回國,可能會在學術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一個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學家,絕不會這樣幸福,因為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人民科學家程開甲》)
從1962年到1984年的22年里,程開甲在西北這片大地上灑下了無數汗水、澆灌了無數的心血。他說:“常有人問我對自身價值和追求的看法,我說,我的目標是一切為了祖國的需要,人生的價值在于貢獻我的信念。回國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變我的工作,我一再從零開始創業,但我一直很愉快,因為這是祖國的需要。”(《人民科學家程開甲》)“兩彈一星”精神中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科學領域的集中體現。“在1999年9月18日,被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就有21位是從海外留學歸國的科學家。”(王兆寧,李生燕:《“兩彈一星”精神的新時代價值》,載《高原文化研究》2023年第1期)像程開甲這樣隱姓埋名卻干著驚天動地事情的老一輩科學家,在戈壁灘上無私奉獻,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都灑在艱苦卓絕的事業里,在世界國防尖端科技領域打下了屬于我國的一片天。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兩彈一星”精神的實踐路徑。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國際形勢復雜。能夠發展原子能工業,擁有自己的核武器,是一個國家實現獨立自強的重要保障。1958年,國家開始重視原子能工業的發展,南京大學迅速響應,決定籌建核物理教研室。施士元與程開甲堅決服從組織安排,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創建核物理專業,成立核物理教研室。這注定不是簡單的工作,“當時美國對我國禁運。雖有蘇聯的器材,盡管南京大學是重點高校,但僧多粥少,我們沾不上邊。白天人頭擁擠,晚上燈火輝煌,奮戰一年,核物理實驗室逐一建立起來”(汪思詩,馬洋:《“核司令”程開甲:一輩子服從祖國的需要》,載《鐘山風雨》2022年第3期)。在這種情況下,核物理專業的師生通宵達旦地研制儀器設備,包括加速器、核電子學的儀器等,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
1960年7月,程開甲突然接到調令,要他去第二機械工業部(以下簡稱“二機部”)第九研究所(核武器研究所)參與原子彈研制。初研原子彈的阻力是巨大的,其艱辛更是無法言說。這種技術的研制過程是國家的最高機密,不容半點泄露,世界上有核的國家都對此采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措施。對于國家機密的泄露,各國都采取嚴酷的刑罰,美國的盧森堡夫婦因為泄露了一點秘密被處以電刑,福克斯因為泄密遭受了14年的牢獄之災等。就算是中國與蘇聯的“蜜月期”,蘇聯對中國也戒備森嚴。“聶榮臻元帥和宋任窮部長去蘇聯參觀,只被允許在廠房和車間外面透過玻璃窗往里面瞧一瞧,不能進去。”(《人民科學家程開甲》)那個時候,我們的研究人員沒有途徑得到資料,沒有金錢買來儀器,只能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驚人信念一步步實現突破。
根據核武器研究所的任務分工,程開甲分管的是材料狀態方程的理論研究和爆轟物理研究。經過交流,程開甲發現小組成員缺少理論知識。為了幫助大家,程開甲為他們講授托馬斯—費米理論和固體物理等知識,教大家查閱國外的文獻資料。由于條件艱苦,大家有時候只能在夜里點著油燈、忍著饑餓繼續工作,實在太餓了就喝水充饑,或者在沙發上休息一會兒。困難沒有把大家打倒,事實證明,經過程開甲的講授,組內的攻關能力大為提高。那段時間,程開甲每天聚精會神地思索原子彈的爆炸問題,甚至達到忘乎所以的狀態,滿腦子除了數據就是公式。有一次去窗口買飯,程開甲把飯票遞給打飯的師傅,可是他卻說:“我給你這個數據,你驗算一下。”(李瓊:《崇高榮耀:二十三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把打飯師傅弄得莫名其妙,鄧稼先趕緊提醒程開甲這是在飯堂。吃飯的時候,程開甲吃了兩口,就開始用筷子在桌子上寫公式。“經過半年的艱苦努力,程開甲終于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彈爆炸時彈心的壓力和溫度,即引爆原子彈的沖擊聚焦條件,為原子彈的總體力學設計提供了依據。”(熊杏林:《程開甲的故事》,人民出版社,2022)負責原子彈結構設計的郭永懷非常高興,說這一方程解決了非常大的難題。

“在西北的研制現場,盛夏時地表溫度超過50℃,嚴冬時氣溫低至-30℃,研制人員都照常實驗、施工。”(郭傳杰:《“兩彈一星”精神及其當代價值》,載《科普研究》2023年第1期)即便是在1959—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兩彈一星”研究者也毫不懈怠。他們在艱苦的自然條件、短缺的物質條件和匱乏的技術條件下,克服一切困難,自力更生,攻堅克難取得成功。1962年,經過不斷的探索,我國的原子彈事業終于迎來勝利的曙光。這時,毛澤東批示了“兩年規劃”(即爭取在1964年,最遲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奮斗目標),研究人員倍感欣喜和壓力,一路攻堅克難,如期完成了原子彈爆炸的任務,又接續從原子彈到氫彈,從核導彈到中子彈。“兩彈一星”研究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以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拼勁鑄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盾牌,演繹了中國人民的自力更生史、艱苦奮斗史。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大力協同、勇于登攀是“兩彈一星”精神的時代特征。研制“兩彈一星”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百萬人協作的事。對此,毛澤東作出指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事”。1962年,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央專委”)成立,這是“兩彈一星”研制的最高權力機構。在中央專委的指揮下,全國形成跨部門、跨行業、跨專業的協作,共有900多個單位全力配合,攻克了近千項的重大課題。
1962年,程開甲正式成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的最高技術負責人,呂敏、陸祖蔭和忻賢杰是團隊成員。最初的難點是,大家都不知道核爆炸的具體過程,只有之前蘇聯專家的一些談話資料和《爆炸波》這一本書。蘇聯專家撤走的時候曾揚言:“就是給你們一顆原子彈,你們也弄不響。”(《程開甲的故事》)程開甲和他的團隊成員沒有被困難打倒,反復研究國外資料,大力協同,程開甲發現有核的國家都采取空爆。為了安全起見,經過認真分析研究,程開甲提出采取靜態試驗的方式——塔爆;團隊根據原子彈的設計參數,論證并計算出百米高鐵塔的方案。有的專家聽到程開甲打算采用這種實驗方式時,表示出顧慮和擔憂,但程開甲沒有受到干擾,堅信自己的研究并主持起草了《關于第一種試驗性產品國家試驗的研究工作綱要(草案)》。國防科委經過嚴密論證,最終批準了這一綱要。
原子彈爆炸試驗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各種理論、技術均已就位,程開甲將最終的爆炸地點選在羅布泊。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塔爆成功,挺起了中國的脊梁!這一歷史性事件發生之后,毛澤東兩次作出重要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程開甲的故事》)得到這個指示后,二機部加快研制氫彈,程開甲的工作重點也隨之轉移。程開甲在新領域成就不斷。氫彈試驗的當量大、爆點低、地面放射性沾染嚴重,不適合塔爆,怎么才能夠達到安全標準,是當時最大的研究難題。程開甲與研究所的科技人員一次又一次地論證、一遍又一遍地計算,做了無數次的重復勞動和無效勞動,最終在理論上找到了解決辦法:在塔基若干米半徑范圍的地面上適用水泥加以固定,以此減少塵土的卷入。光有理論不行,還得在實踐上落地。“為檢驗理論設計值的準確性,他帶領技術骨干來到戈壁灘,用常規炸藥進行化爆模擬實驗。結果證明,這種處理辦法相當成功。”(《程開甲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中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為保證投彈機的安全,程開甲率先采取固體火箭取樣的方法和改變投彈機飛行方向的策略,這兩項創新成果在后來的氫彈空爆試驗中都被沿用。1967年夏,中國第一顆空投氫彈試驗獲得成功。1969年秋,第一次平洞地下核試驗取得成功,程開甲研究設計出回填堵塞方案,以確保工程安全。程開甲是一位敢于創新、勇于登攀的人。掌握地下平洞方式核試驗技術后,他又提出豎井方式地下核試驗的建議并于1978年10月獲得實驗的圓滿成功。
在“兩彈一星”精神的感召下,中國人民用實際行動創造了光榮歷史,無論是在一窮二白的歲月,還是在豐衣足食的現在,“兩彈一星”研究者那種愛國、拼搏、團結的精神,可謂感天動地。“兩彈一星”精神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根,也匯聚著中華民族的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精神的力量是強大且堅韌的,“兩彈一星”精神永遠熠熠生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