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起點

2024-05-29 09:45:20
關鍵詞:馬克思人類理論

劉 遲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一、引 言

自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社會學界出現了“空間研究”的學術浪潮,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快速崛起。這一學術浪潮的出現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一方面,先進的遠程通信和交通技術使世界各地的物理間隔變得不像以前那樣重要,在社會實踐層面出現了一些顯著的變化(1)葉涯劍:《空間社會學的方法論和基本概念解析》,《貴州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另一方面,這一時期的資本積累對空間的過度占有導致現實時間的緊縮,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們敏銳地運用空間理論思想武器對資本積累、資本主義社會空間不平等現象展開批判。當代空間社會學的崛起在學界備受關注,被看作解答社會學三大終極疑問的關鍵(2)社會學的三大終極疑問是:人與現代化的關系;能動與結構的關系;時間、空間與社會的關系。參見許偉等:《空間社會學:理論與超越》,《學術探索》2014年第2期。。也有學者將這一時期的空間理論看作把握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特質和基本規定的“全新視角”(3)李武裝:《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空間轉向”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重光》,《青海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上述評價雖然看到了空間社會學對結構性取向傳統的突破,但是也弱化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術傳統中空間思想的角色位置與價值作用。實際上,對西方結構論取向發起挑戰的空間社會學研究并非全新而生,而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思想中的空間思維及其相關理論觀點的延續與拓展。

雖然學界一直存在關于馬克思的空間思想“缺場”“空場”的種種評價,認為馬克思思想只是當代空間社會學的理論前提,但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原則——感性實踐——與空間社會學的學術浪潮實際上具有本質性的理論邏輯關系:當代空間社會學的相關研究都是以馬克思的感性實踐觀為基礎所展開的研究。進一步可以說,實踐及其構成要素的感性特質和空間形式,決定了關注空間存在、揭示空間矛盾、分析空間表象的當代空間社會學(4)劉少杰:《以實踐為基礎的當代空間社會學》,《社會科學輯刊》2019年第1期。。當代空間社會學可以說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立場和方法原則展開的關于空間問題的綜合研究,也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思想的新進展。空間生產方式一直是馬克思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不僅是一種歷史的生產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空間的生產方式。面向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生產展開批判的當代空間社會學的研究,并不僅僅是回應資本主義社會快速變遷需求下的理論轉向,也應被看作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術傳統的回歸與發展。無論是列斐伏爾提出的“空間生產”理論、大衛·哈維基于地理空間形成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觀、蘇賈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還是卡斯特面向信息技術時代所提出的網絡“流動空間”等分析論斷,都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術傳統的總體性研究視野、批判性特質以及實踐性的本質特征。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正是將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立場與實踐原則運用在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生產的揭示與批判之中,回應了這一時期資本過度積累導致的社會危機與社會問題,促成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在新歷史時期的豐富與發展。

為了厘清與確認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線索與理論進路,本研究不同于以往聚焦馬克思在1843—1844年的經典文獻的相關研究,而是將研究起始點提前到更早的時間段,即馬克思在1839—1841年所完成的文獻作品,進行回溯性研究,從而呈現出馬克思思想歷程中幾乎從未缺場的隱性的“空間思維”,以及這一空間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之間的有機聯系。雖然這一時期的馬克思更多是從古希臘自然意識哲學的角度提出論析,但是他卻始終保持面向現實世界的理論思考方向,并提出了一個理解現實世界的相關概念——感性空間。感性空間概念的提出與論述,不僅體現了馬克思對人類現實世界研究的理想與觀照,也可稱為對于現實社會空間研究的社會理論的思想萌芽。而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兩部作品中,馬克思所提出和論述的感性實踐觀則進一步確認了面向人類現實社會生活的方法性原則,也正式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基點。關于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理論起點的回溯性研究與深度闡釋,對于繼承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與實踐原則,理解建黨百年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空間變遷、空間治理與空間矛盾,開展中國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也會對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構中國特色自主知識體系的空間研究帶來重要的理論啟示。

二、感性空間: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萌芽

在1839—1841年期間,青年馬克思相繼完成了《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系列和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雖然這些作品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古希臘自然意識哲學的論析與修正,但是在馬克思的論述文字之中始終表達著走出抽象思辨世界的價值性理想。他認同并贊揚了伊壁鳩魯關于“感性”的分析見解及伊氏所提出的“原子論”相關論點,同時也突破了伊氏理論囿于抽象思辨的局限性,提出將抽象世界中的“原子的自由”轉入現實“定在”世界的自由方向的超越性主張。更需要關注的是,在馬克思的這兩部作品中,有一條貫穿其中的潛在性理論線索——“感性與空間的關系”。也正是基于這條理論線索以及關于“感性”和“感性空間”概念的提出與評析,馬克思將抽象世界本質性的論述與人類所在的現實世界建立起聯系,從而為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形成提供了早期的理論思想資源。

首先,馬克思總結了伊壁鳩魯關于“感性與時間”的關系論述,并以此為基礎指出了現實世界中感性與時間的有機同一性關系。馬克思同意伊壁鳩魯的觀點,認為時間與空間都不屬于原子的本質世界,而是屬于感性的現象世界,也就是人類生活所在的社會現實世界。因而,社會現實世界的真實標準就是人的“感性知覺”。也正是基于人的“感性知覺”,生成了現實的世界,時間也隨之發生和發展。所以,馬克思進一步指出,人類的“自身反映的感性知覺就是時間本身”(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2頁。。馬克思高度評價伊壁鳩魯關于“感性”的分析觀點,稱贊他基于“感性物范圍”的思想是“最高標準的哲學”。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了感性和時間的有機同一性:“人的感性就是形體化了的時間,就是感性世界自身的存在著的反映。”可見,感性可以理解為主體性與時間性的映照,也就是人類現實生活世界的一切的發生發展過程。從這一角度來說,人類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人的感性知覺與感性反映。所謂社會歷史進程都是在人的感性中生成和發展的,故而感性自然是認識人類現實世界的基礎與出發點。

其次,馬克思關于空間維度的論述在他關于“原子的本質”的相關文字中可以得到說明。他提出,原子的本質與空間性無關,所以原子并不需要服從空間性規律,原因在于原子是抽象世界的自為存在。原子的本質在抽象世界中,因而“不在空間一定的地點、一定的時間發生”,也無法用現實世界中的時間性和空間性規律進行衡量。馬克思這樣解釋道:“因為那互相排斥的眾多原子,為感性的空間所分離,它們彼此以及它們與自己的純本質必定直接地各不相同,這就是說,它們必定具有質的差別。”(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18頁如馬克思所言,原子所在的抽象世界與時間性、空間性無關,那么與時間性、空間性有關的是非抽象世界的感性的現實世界,這也正說明了時間性、空間性與現實世界不可分離的特質。馬克思提出“感性的空間”概念用以與抽象世界分隔開來,也體現了感性空間與現實世界共生性關系的價值意涵。可見,關于“空間性”和空間性規律的部分必然歸屬于現實世界,關于空間性的認識也必然要在現實世界的認識和理解過程中實現,空間性規律就蘊含在人類現實世界的生產發展與活動關系之中。在馬克思看來,感性是與人類社會時間歷史同一的,體現著人類能動性、參與性的內在體驗和活動過程。“感性的空間”正是人類在現實世界中主體性活動的空間創造,感性正是依托于空間性形成了人類現實世界的時空性存在。因而,對于人類現實世界的觀察、認識與研究,需要基于感性出發,也無法離開對于空間性維度的理解和把握。人類的感性現實世界“空間性”不僅包括空間存在、空間關系,也包括人類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空間體驗、空間意識、空間問題,是由一切和空間不可分的東西所構成的。馬克思明確提出:“凡在空間不可分的東西,完全不會因此而存在于空間之外,并且與空間沒有任何關系。”(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72頁。

最后,在馬克思關于“原子的本質”與“自由意志”關系的論述中,可以發現他所提出的空間性規律在人類現實世界中的本質性價值。馬克思是運用想象的方式來論述原子“空間性”本質運動的,他建立起“空間性”與“自由意志”的邏輯關聯。他提出:“這一運動(原子的本質)本身如果被想象為空間性的話,就是偏離直線的運動。”(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12頁。在這里,馬克思為了進一步說明空間性規律的含義,采用了“想象的方式”來加以解釋,他將原子本質的空間性表述為“偏離直線的運動”。他高度贊譽這種“偏離直線的運動”的原子狀態,因為這種“偏斜運動”體現了原子本質的“自由意志”。原子在偏斜運動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相互碰撞,這種互相碰撞的情況體現出的正是原子本質性的自由意志。一方面,馬克思肯定了關于“自由意志”的彰顯,在原子的本質的“自由意志”基礎上會將“直線運動”改變為“偏斜運動”的形式,也說明了“空間性規律”的形式變化與本質“能動性”的表現息息相關;另一方面,這也說明了原子本質的“自由意志”會進一步揭示運動的矛盾關系變化過程,就是在原子與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展現了原子的本質。

但是,馬克思對理論辨析的追求并不在于對抽象世界的完美闡釋,而是在現實世界的人類社會關系中探究人的本質性的實現。于是,他指出:“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亮。”(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228頁。這顯然說明了馬克思并不會停留在對于抽象世界的闡釋,他的學術價值理想并不僅僅是用抽象的理論認識和解釋世界,而是要進入人類感性現實生活中改變世界。馬克思在這里所談到的“定在”正是與抽象世界相區分的人類現實世界,而在現實世界中的自由正是在空間性規律的關系基礎之上所產生的“自由意志”的彰顯。這也表達出了馬克思對人類現實世界實現本質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理論理想。

綜上,青年時期的馬克思在對古希臘哲學思想闡述的基礎上,形成了他早期關于抽象思辨世界與現實感性世界的時空觀論點。雖然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文字更多在于對伊壁鳩魯古希臘哲學思想的評述與修正,但是其中蘊含的對人類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感性特質和空間性規律的闡釋分析,顯然為建立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理論建構形成了重要的思想資源。馬克思所提出的用“感性與時間的同一性”“空間性”思考維度來認識現實世界、人類與其所生活的感性世界之間的關系,以及“感性的空間”這一革命性的概念,都證明了“感性和空間的關系”這一條理論線索對于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重要意義。雖然關于這部分的論述觀點源于哲學思想的闡釋,但是其中清晰貫穿著對現實世界的反思與停留抽象思辨的批判,尤其是關于“感性空間”“空間性”等相關的論述分析,已顯然為面向人類生活的感性世界的認識與研究建立了本質性的理論基點,為接下來馬克思的感性實踐觀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也生成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思想的理論萌芽。

三、感性實踐: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基點

在博士論文寫作時期,馬克思在對古希臘哲學思想評述中已經表達出了對于現實世界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研究理想,尤其是他關于“感性和空間的關系”的相關論述以及“感性空間”概念的提出,更是為邁入社會現實生活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筑基的大門埋下了火種。博士畢業后,馬克思在1841年開始擔任《萊茵報》編輯,而后他與恩格斯深入廣大勞動群眾的社會生活,對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德國和英國的經濟社會問題,以及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和深刻批判。在1843—1845年這一時期的文獻作品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包括市民社會、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等重要內容,這些內容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理論的基本概念。

馬克思基于大量的生活經驗和調查實踐,在對古希臘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思想的批判與超越中,徹底走出了抽象的思辨世界而進入人類社會現實生活進行理論建構,建立起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并確立和闡發了認識和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法原則和基本觀點——感性實踐。馬克思在《提綱》中正式提出了他的感性實踐觀。他在文獻開篇提出對唯心主義的批評,否定了費爾巴哈機械性唯物主義觀點,明確指出了實踐的內涵,“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3頁。。實踐概念的提出,與以直觀形式觀察世界的機械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都劃清了界限。實踐,作為一種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人類的活動過程,必然是基于人類的感性知覺而與現實世界建立聯系得以展開。由于實踐與感性意涵的同一性,馬克思的實踐觀也可以直接稱為“感性實踐”。

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界定超越了費爾巴哈,他認為,雖然費爾巴哈提出了對于感性世界存在性的理解,但卻機械地停留在客觀性中而忽略了人的主體性存在。可以想象,如果現實世界中的人僅僅是一種客觀性存在,那么人類社會歷史又如何產生與發展而來;如果對現實世界僅停留在直觀客觀性認識層面,自然就遠離了感性活動過程形成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與變遷。馬克思感慨道:“他(指費爾巴哈)從來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30頁。可見,馬克思的感性實踐觀,不僅是面向人類社會的現實世界如何發生運行,而是要深入認識和理解在人類感性實踐活動基礎上的社會生活。同樣的,開展認識人類社會生活的科學研究也同樣要從這一點出發,正如馬克思所言:“在思辨終止的地方,在現實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開始的地方。”

馬克思強調感性并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現實世界,而是人類發揮主體性的感性活動過程。這里延續了馬克思對于感性與時間性同一性關系的早期認識。進入現實世界的人類的感性實踐活動,已經徹底與人的形體化的時間融為一體。在人類感性世界的活動過程中,時間轉化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因而感性絕不是日常直觀的感覺經驗,更不是停留在理論思想分析層面的抽象概念,而是人在歷史發展的生存實踐活動中、在與客體對象的關系中,基于感性知覺所形成的領會與體驗。基于此,感性實踐也必然成為認識人類社會生活、開展科學研究的理論基點。正如馬克思所言:“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感性實踐,正是馬克思所言的走出神秘的抽象世界而認識和理解現實生活的根本路徑和出發基點。面向人類社會現實生活開展研究,必然要從人類的感性實踐活動出發,因為人類的現實世界就是在感性實踐中形成的,是現實性、對象性、有生命性的感性活動過程。這里強調的實踐過程不是把實踐活動本身作為外在的對象去感知,而是通過人的身體行動在展開和親歷的歷史過程中去體察、參與、體悟、反思才得以可能。這顯然超越了實證社會學與解釋社會學的主客體二元分離的研究范式,是在主觀和客觀統一的現實的感性活動中認識社會關系與社會生活。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立足實踐,從實踐這個基本原則出發去面對社會生活(12)劉少杰:《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5期。,也只有堅持感性實踐這一主客體統一的方法論原則,才能夠真正開展面向人類社會生活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思考。

感性實踐作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原則,要求在主客體統一關系、辯證矛盾統一運動發展的歷史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這其中自然包括空間性存在的位置。不過,馬克思在這一時期的文字中并沒有直接提出過與“空間性”相關的論點,是否就意味著他的空間思想暫時中斷了呢?并非如此。正如前文所言,進入人類現實世界也就開啟了“感性空間”的通道,空間本身就是人在感性世界開展感情活動的生成產物,而人的對象性的活動也是空間化的感性活動。感性實踐正是抽象世界的空間性規律在現實世界的映射,以及人類主體性在現實世界的相互作用的變化過程。

其一,空間性規律本身就是由感性實踐的現實性特征所決定的,實踐作為感性的、對象性的、現實性的人的活動,必然是在人和自然的有機統一關系空間之中、在主客體辯證統一關系作用中生成發展的。人類感性世界中的空間多樣性的空間關系和空間樣態,不僅僅是自然客觀的存在形式,也是在自然世界中的人們在社會關系中互動實踐發展的社會空間,還是廣大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感知體驗的內心空間。感性實踐,正是人們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情境中展開的具有體驗性、感知性的主體經驗性活動(13)劉遲:《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從“丁費之辯”談起》,《社會學評論》2021年第3期。,而一切空間關系與空間形式都必然在感性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人類社會的生產活動、生活過程也都必然在空間之中發生。其二,空間性規律也存在于感性實踐的矛盾性內涵之中。人類的感性實踐活動過程本身就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互動過程。當人類的感性需要與現實生活客體建立起相互作用關系,其中必然伴隨著矛盾、發展和變化的過程。也只有在感性實踐的變化運動過程中,基于人類的主體性能動性的發揮,人類的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才能夠在空間存在中得以表達,也才能進行空間性規律的本質“自由意志”的彰顯。其三,空間性規律基于感性實踐在現實世界被展開為人類社會的空間生產過程。馬克思的空間思想不僅僅是客觀的物理空間,也包括與一切生產和活動相關的空間現象、空間意識,以及在主客體關系作用下的關系空間等有形與無形的空間性存在。正如馬克思關于感性空間的分析一樣,一個主客體二元分立的世界類似一個“直線運動”原子的世界,而只有從主客體關系統一的感性實踐出發,才能走出被異化的空間存在,通向自由意志的本質性空間。我們可以在《資本論》關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章節內容中看到相關的論點。“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的要素”(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75頁。,馬克思如是說。而正是基于資本主義社會空間性存在與空間性本質性規律的分離,馬克思和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掩飾著剝削、壓迫、不平等的多元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占有。這是為了通向未來社會人類全面自由發展理想的實現,也呼應了馬克思早期觀點中“定在之光發出光亮”的價值理想。

故而,空間性規律關聯于人的感性實踐活動過程之中,正是現實生活中人的感性實踐始終在場而不可分離的互動要素。空間會隨著人的感性實踐發展和轉化,而空間性規律也影響著空間中的人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映射著人類現實世界的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特性。人類在現實世界社會生活的行為選擇與互動過程,都會與所在的空間性規律發展出多元性的形式與作用,并衍生出一系列的空間現象、空間矛盾與空間問題。馬克思這樣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過程:“資本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9頁。這里提到的資本所占有和消滅的空間,不僅是場所性空間和社會空間,幾乎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擴大資本積累的一切行動,這需要在主客體統一關系的對象性活動中加以辨識:資本對空間的占有也消滅了無產階級在實踐活動中應有的主體性意識。資產階級不僅剝削著無產階級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也限制了他們的空間知覺和空間表象的形成。對此,法國新馬克思主義者列斐伏爾直接指出:“資本主義中的社會關系,也就是剝削和統治的關系,是通過整個的空間并在整個的空間中,通過工具性的空間并在工具性的空間中得到維持的。”(16)亨利·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6頁。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占有著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時間與空間,壓榨著本應屬于無產階級的空間所有,剝削與消滅了無產階級本應在現實世界中“自由意志”的主體能動性彰顯。

可見,基于感性實踐觀出發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以及開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研究,不僅要在社會歷史的運動變化進程中、主體客體相統一的關系中實現,還無法脫離關于空間性規律的結合性研究。感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方法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開展研究的理論基點。基于不同維度的空間存在與空間形式開展面向社會現實生活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各類現象、分析各類問題。馬克思以及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后繼者們,正是從感性實踐觀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不平等現象展開批判,為實現人類解放和未來社會理想藍圖的發展方向探索行動方案。進入20世紀6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更加激化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資本空間的急速擴張加劇了全球空間布局的資源、權力不平等現象,這也促進了當代空間社會學理論思想從隱性邏輯轉化為顯性表達的理論出場。這場帶有強烈后現代批判性特點的空間社會學研究,不同于實證社會學和解釋社會學兩大主流社會學學術傳統的主客二分性,均是立足于空間實踐、空間關系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學展開的批判性論述,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空間存在以及其中的現象、關系和矛盾進行的揭示與研判,鮮明地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理論性特點。也正是基于感性實踐這一理論基點,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以不同維度的空間存在和空間現象為依據,發展出了“身體空間”“城市空間”“權力空間”等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批判性論點,提出了諸如“空間生產”“空間存在”“空間正義”等重要的空間社會學概念。他們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生產背后的資本積累與階級不平等現象進行揭露與批判的過程中,推進了承接經典傳統思想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蓬勃發展。

四、立足理論起點、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

從馬克思的“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概念的提出,再到列斐伏爾等人所貢獻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理論進展,都說明20世紀60年代空間社會學研究的繁榮不僅是一種“理論轉向”,也是基于感性實踐這一方法原則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理論的新時期推進,更應該說是對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學術傳統的回歸與發展。正如吉登斯所言,“社會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既不是個體行動者的經驗,也不是任何形式的社會總體的存在,而是在時空向度上得到有序安排的各種社會實踐”(17)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第61頁。。確認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為理論起點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不僅可以深刻理解和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空間生產的資本邏輯,也有利于為全面深刻建立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形成依據與理論積淀。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已經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新的歷史時期。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賡續黨的指導思想使之與時俱進,不斷真正解決實踐問題、彰顯巨大實踐成就(18)田克勤、唐立平:《堅持以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創新成果為科學指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的感性實踐為起點,深入空間現象、空間實踐與空間關系中揭示社會發展規律,推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首先,應立足于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的理論起點,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推進“實踐自覺”的中國特色空間社會學研究落地生根。縱觀國外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者針對資本積累提出的批判性論見,正是基于感性實踐這一認識和理解社會生活的理論基點,從主客體統一原則和空間維度出發對社會現象與社會矛盾問題進行闡釋,從而深刻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對于無產階級的空間占有與階級不平等的社會現實。那么,面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空間實踐,中國社會學人理應把握與正視這一理論線索,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實踐,從他們的主體性、對象性以及相互作用的關系之中去展開研究思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空間進程中,在關于人與自然的場所空間、關系空間、心理空間等多維度的研究思索中,推進形成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實踐自覺與理論自覺。中國在幾千年的歲月長河中所形成的空間實踐、空間表象和表象空間具有鮮明的獨特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經歷的空間變遷更為顯著。應認識和理解生發于中國社會實踐的空間發展、空間創造、空間問題,注重在主客體統一關系的基礎上更加綜合系統地研究和把握社會公眾的復雜需求,形成通盤考慮的發展方案,并通過實踐的不斷檢驗加以調整修正(19)營立成、吳軍、曹鴻宇:《人民主權、城市權利與美好生活——城市“人民性”的三個面向》,《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在空間研究中考察與認識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性需要、感性體驗與感性生活實踐,不僅可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空間實踐積累中形成經驗認識與規律總結,更可以對新的歷史時期我國新型城鎮化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構建起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建設等形成理論借鑒。

其次,應真正深入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的時空實踐過程之中,開展實事求是的社會調查研究,在空間實踐與空間變遷中考察與闡釋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特色發展規律。從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社會調查實踐,到國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者對現實生活的體察與思考,都體現了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這一理論起點在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中的價值與運用。要結合這一理論起點來推進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切實關注和調查人民群眾的感性意識和感性需要,研究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實踐中形成的空間意識、產生的空間行動,以及社會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類別形式的空間現象、空間問題以及空間矛盾。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僅地大物博,也在空間形式表現上各有差異,在生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空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城鄉融合、鄉村振興、基層治理、民族團結、社會心態等眾多社會議題都需要面向社會變遷中的現實生活開展充分而全面的調查實踐,全面發展的人必須回歸到人的生活世界中(20)孔潔珺、王占仁:《新時代大學生勞動價值觀培育的場域、困境與對策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應當在空間實踐進程中理解與體悟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感性體驗,并在這一過程中去體察、反思、論證與闡釋,從空間實踐調查與調查研究積累中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的相關理論內容。秉持“從實求知”,踐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調查與研究思考(21)劉遲、田卉嬌:《從“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反思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研究理路——基于“丁費之論”的探討》,《新視野》2023年第6期。。調查是進入社會生活空間實踐的基礎工作,只有開展具有空間性規律意識的社會調查,在廣大人民的空間實踐中觀察體驗、參與反思,才能真正從主體與客體相互聯系和作用的統一性關系、從辯證矛盾發展的關系中認識、探索和理解社會現象與社會發展規律,在“建設性”“反思性”視角下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空間生產與空間實踐研究成果,從而形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空間社會學理論內容。另外,應通過基于中國實踐的社會調查研究發現引領社會認識、闡釋社會生活的新方法、新方向,也可以與西方社會學者進行空間研究的互鑒性研討與對話,在世界社會學舞臺上表達出中國特色的創新發現與理論認識,從而提升中國社會學的地位與影響力。

最后,基于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這一理論起點建構中國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是接續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術傳統、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社會學、建立起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路徑。馬克思從早期思想的“感性空間”到“感性實踐”的理論演化進程說明,開展社會科學研究應該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性實踐,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在多種樣態的空間實踐進程中,回應社會需求、正視社會矛盾、真正服務于廣大人民需要與人民的幸福生活目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2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4頁。。面向建設百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我們有必要在主體與客體二元統一的關系中開展具有多元性、差異性的當代空間社會學研究,在空間表象與內在結構的統一作用中深刻揭示中國社會不同層面的社會發展規律。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走出西方社會學的主流話語霸權,“跳出社會學高度學科化的視野”(23)王建民:《社會學作為總體性社會科學——重識瞿秋白的唯物史觀社會學》,《社會學評論》2021年第3期。,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術傳統的接續和新時代發展。當然,開展馬克思主義空間社會學研究,我們不僅要面對當下社會空間的感性實踐,還要在中國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去思考中國特色的社會關系與社會實踐進程。這一進程記載著廣大中國人民身體力行的生活經驗、內心體驗、文化情感、社會記憶。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的主客體統一的關系中,在歷史進程的辯證矛盾發展過程中來真正理解中國社會空間實踐,真正實現服務人民的福祉目標,致力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的自主知識體系,進而為人類社會文明變遷帶來重要的研究貢獻。而這也正是馬克思所言的,讓抽象理論的思想光芒走入現實世界,服務于人類社會現實生活的感性需要,從而在現實世界的“定在”之光中發出本真的光亮。

猜你喜歡
馬克思人類理論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堅持理論創新
當代陜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論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天天综合网色|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区在线看|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色综合狠狠操|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人人射|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欧美日本在线| 69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69视频|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三级色| 麻豆国产精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久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基地|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你懂的|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国产91av在线|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精品久久人人爽人人玩人人妻| 91亚洲视频下载|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美女被狂躁www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久久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色综合手机在线| 国产色网站| 亚洲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手机在线|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欧美色伊人|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午夜色综合| 久久精品免费看一|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