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軍紀問題為中心的考察"/>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峰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考察研究侵華日軍的軍紀問題,對于觀察近代日本軍隊性質和批判其侵略行徑而言是一項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同時也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戰爭期間日本社會政治的某些特質。以往對于該課題,中外學界大多傾向于從日軍的施暴與搶掠、虐俘與屠殺等角度切入,并圍繞細菌戰、毒氣戰、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無差別轟炸等焦點問題展開實證性的研究(1)較具代表性的日本研究包括:吉見義明:『従軍慰安婦』、東京:巖波書店、1995年;七三一研究會編:『細菌戦部隊』、東京:晚聲社、1996年;粟屋憲太郎編:『中國山西省における日本軍の毒ガス戦』、東京:大月書店、2002年;秦郁彥:『南京事件:「虐殺」の構造(增補版)』、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7年;笠原十九司:『南京事件論爭史:日本人は史実をどう認識してきたか』、東京:平凡社、2007年;空爆問題研究會編:『重慶爆撃とは何だつたのか:きうひとっの日中戦爭』、東京:高文研、2009年;松野誠也:「陸軍慰安所における軍紀·風紀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商學論纂』2017年第5·6號;吉見義明:『買春する帝國:日本軍「慰安婦」問題の基底』、東京:巖波書店、2019年;常石敬一:『731部隊全史:石井機関と軍學官産共同體』、東京:高文研、2022年;等等。我國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徐勇:《侵華日軍駐北平及華北各地細菌部隊研究概論》,《抗日戰爭研究》2002年第1期;南京師范大學編:《南京大屠殺系列叢書》(全四卷),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郭成周:《日軍細菌部隊罪行錄》,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王希亮:《侵華日軍731部隊細菌戰資料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蘇智良:《日軍“慰安婦”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年;楊夏鳴:《美國外交文件中的日軍南京暴行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何建明:《南京大屠殺》,北京:中譯出版社,2017年;張生:《空間的產生與生產:從南京大屠殺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日本侵華南京大屠殺研究》2019年第3期;吳光會:《侵華日軍無差別轟炸重大慘案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周東華:《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大國地位與國際事務的話語權——以中國爭取制止侵華日軍毒氣戰為例》,《學術月刊》2021年第7期;等等。。與此同時,亦有不少學者大量參考引用中日雙方的檔案史料,對日本軍人犯下的各類戰爭罪行及其主要原因進行考察剖析,強調其戰爭責任,并將當時日方軍紀紊亂、喪失人性的現象歸結為“作為天皇軍隊”的特殊性(2)熊澤京次郎:『天皇の軍隊』、東京:現代評論社、1974年;藤原彰:『天皇制と軍隊』、東京:青木書店、1978年;大江志乃夫:『天皇の軍隊』(昭和の歷史 第3巻)、東京:小學館、1982年;吉田裕:『天皇の軍隊と南京事件:きうひとつの日中戦爭史』、東京:青木書店、1986年;藤原彰:『日本軍事史』(上下)、東京:社會批評社、2006—2007年;加藤陽子:『天皇と軍隊の近代史』、東京:勁草書房、2019年;等等。;抑或是有學者對其俘虜政策、憲兵政治、精神教育、后勤保障等方面展開集中考察,反思并批判了侵華日軍乃至近代日本軍事制度、軍事組織本身所具有的重大缺陷(3)比如有戸部良一、寺本義也、鎌田伸一等:『失敗の本質:日本軍の組織論的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社、1991年;纐纈厚編:『軍紀·風紀に関する資料』、東京:不二出版、1992年;內海愛子:『日本軍の捕虜政策』、東京:青木書店、2005年;纐纈厚:『憲兵政治:監視と恫喝の時代』、東京:新日本出版社、2008年;熊谷光久:『日本軍の精神教育:軍紀風紀の維持対策の発展』、東京:錦正社、2012年;藤原彰:『餓死した英霊たち』、東京:筑摩書房、2018年;等等。。
長期以來,大批研究者通過不斷努力發掘了諸多史料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卻也不得不承認,以往關于侵華日軍軍紀敗壞、違規犯罪的史料仍存在某種程度的碎片性(4)尤其關于戰地現場的史料更是如此。參見弓削欣也:「大東亜戦爭期の日本陸軍における犯罪及び非行に関する一考察」、日本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戦史研究センター編:『戦史研究年報』第10巻、東京:防衛省、2007年、第42頁。,且由于關注日軍“對外”尤其是對平民犯罪的成果較多,導致與其“對內”軍紀紊亂現象相關的考察付之闕如、乏善可陳,尚存不少問題未能得以解明。是故,拙稿發掘利用日軍遺留下來的各類原始文獻尤其是近年來的一手資料,以“上克下”與“下克上”的角度為切入點,對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日軍內部的軍紀問題做一考察,分析其外在表征、探討其本質要因,以期求教于先學。
近代日本軍隊所具有的特質,首先來自其明治時期推進近代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基本軍事制度及其各類規定。然而,日本的近代化與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徹底性與封建性卻給這些軍事制度及其各類規定定下了基調,留下了大量漏洞與缺陷。眾所周知,由于明治維新推動的資本主義改革主要發生于城市工商業之中,而其農村則基本延續了以往各類制度與慣例并發展出頗具封建性的“寄生地主制”(5)參見內田穣吉:『日本資本主義論爭』、東京:清和書店、1937年、第21—23頁。,因此這種不徹底性與封建性在后者即“農村”之中是表現得尤為濃烈的。而日本的軍事近代化和農村、農民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聯系:一方面,自明治時期以來,政府的財政收入與軍費開支嚴重依賴于從農村征收的租稅;另一方面,作為傳統農業國的日本,農民占據人口的絕大多數,事實上成了軍隊征兵的主要對象。所以,近代日本社會中最富含封建殘余的部分從一開始便進入日本的軍隊之中。而在其中能夠持續發揮深層次影響的,亦包括“封建的思想意識”。1873年的《征兵令》,可謂日本近代軍事政策的開端。然而正如先行研究所言,該政策當時不僅沒有得到各界的積極響應,反而招致農民階級的普遍不滿,甚至有不少人為對抗此種“徭役”“血稅”性質的措施而在各地發起了反對運動(6)鷲野薫:「近代日本の風紀問題(非行·不良行為)に対する法的対処について―浮浪·乞丐、喫煙·飲酒及び性問題からの考察―」、『國士館法學』2018年第51號、第329頁。,抑或是想方設法地逃避兵役。譬如到了四年后的1877年仍有不少日本報刊報道稱:“反感且躲避征兵之情,每年依舊如故……而其黠智亦逐年漸增,皆試圖以巧妙之辭逃脫服役。”(7)「社説」、『內外兵事新聞』1877年6月26日刊??上攵?當時被強行征召入伍的日本軍人占據絕大多數,而如何對其加以管束則成了日軍高層的頭號問題。
在此背景下,再加上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日本軍隊內部難以管束、上下紊亂的跡象開始以1878年“竹橋事件”的爆發為契機,展現出明顯加速的趨勢,變得愈發突出。對此,時任“陸軍卿”的山縣有朋表現出極大的關注,他不僅加緊借鑒歐美經驗創設了憲兵制度、組建了皇宮警察(8)熊谷光久:『日本軍の精神教育:軍紀風紀の維持的対策の発展』、東京:錦正社、2012年、第327頁。,而且隨即出臺了《軍人訓誡》,以圖規范其軍紀、穩定其軍心。該《軍人訓誡》雖長篇大論千余字,然其主旨卻可以用下面一段話加以概括。即謂:“我帝國日本陸軍,于維新盛時變革舊來制度、取海外之所長而創立。然內顧之,尚不可言已達十全之地位……今我陸軍,如少年般雖有強健外形,內部精神尚欠充實……軍人精神當何以維持乎。不過忠實、勇敢、服從三大約束而已?!?9)陸軍卿山縣有朋:「軍人訓誡」、『明治11年 規則條例』、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9060318600、第188—190頁。這些話顯然是在向日本軍人宣揚和灌輸所謂“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的核心思想。
可以說正是站在《軍人訓誡》的延長線上,日方又于1882年以天皇名義下達了《軍人敕諭》。該《軍人敕諭》羅列了忠節、禮儀、武勇、信義、素質共五項要求,并將忠節置于首位,規定“軍人應以盡忠節為本分,凡生于我國者皆應有報國之心……義重如山岳,死輕如鴻毛”,同時還在文中強調“須將長官命令視作天皇命令,將對長官的忠誠等同于對天皇的忠誠”(10)「陸海軍人に賜はりたる勅諭」、『永存書類 第11冊 原本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110452400、第1818—1820頁。。可見,由于近代以來日本資本主義發展得不徹底,導致沒有得到完全解放的人民大眾仍停留在思想的封建狀態,將應征入伍理解為過去的“服徭役”予以逃避,也并未形成“為國而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為了將其用作擴張的工具,日本統治階級選擇的做法,是利用天皇的權威和武士道的忠誠來進行“洗腦教育”。
當然,僅僅開展“洗腦教育”也是不夠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管束措施也是近代日本軍隊賴以維系其軍紀的重要“法寶”。1882年修訂頒布的《陸軍刑法》,繼其第一編“總則”后,在第二編“重罪輕罪”中明確將叛亂、抗命、擅權、辱職、暴行、侮辱、違令、逃亡、詐偽等行為列成軍中重罪,并對其做出較為具體的規定。譬如:軍人若結黨叛亂,其首謀或教唆者或指揮者或發揮中樞作用者將處以死刑,配合協助者將判處兩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有辱罵誹謗上級或對上級態度傲慢者,處兩月以上兩年以下有期徒刑,事發時若該上級有公務在身,則應罪加一等;若對長官實施暴行,將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結黨施暴者,其首謀更將從嚴處罰;若擅自變更哨令或違反哨令,則將判處兩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撤銷其軍銜(11)參見長尾景弼:『陸軍刑法·海軍刑法』、東京:博聞本社、1882年、第17—30頁。;等等。正是在這種森嚴的上下等級區分與強硬管控之下,日本軍隊內部逐漸開始形成一股以“愛之鞭撻”為名的“私刑”之風。即,上級為了“考驗”下級的服從心與忠誠心而擅自對其施加肉體折磨或精神侮辱,由此呈現出一種“上克下”的氛圍。
日本史料記載,所謂的私刑(Lynch),意指上級對下級、老兵對新兵所進行的“精神上的懲罰,如限制人身自由、讓其感到痛苦或不快等,抑或是肉體上的各種制裁”(12)球第一六一六部隊法務部:『逃亡犯に関する若干の參考』、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040600、第835頁。。這可以理解為縱向垂直社會中森嚴等級與嚴格管束的極端表現形式。其在日軍的基層部隊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比如絕大多數基層軍官和老兵都堅持認為:“私刑才是讓下級聽命于自己的唯一方法,這比起長時間的訓誡和說教要簡單易懂得多。若無法打起精神來毆打下級,那么就沒有資格擔任軍隊的指揮官。哪怕是極為微小的過失或違紀,也須施以私刑?!毙Q這么做可以讓下級“鍛煉絕對的服從”,在日常起居中保持“緊張狀態”,養成習慣后在戰場上面對困難局面時能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甚至對長官的命令(比如要求其赴死)產生出條件反射般的反應(13)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57600、第906頁。。不過,這些私刑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卻往往混雜著施刑者個人心情的好壞或私人關系上的怨恨,所以究竟是在鍛煉還是在報復或取樂,其界限是完全不明晰的。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施刑者會為了報復或取樂而找借口說“某某不太好管理,最近新兵有點懶散”以動用私刑。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施刑者亦會遭到自己上級的施暴(空間性),或是年輕時有過被施暴的經歷(時間性),因而產生出一種試圖在空間、時間上予以“轉嫁”的心理,體現出既是施刑者又是受刑者的雙重身份。此種現象,無疑進一步加速了私刑在日軍內部的流行與泛濫。
在日方留下的資料中,我們能夠看到大量與私刑相關的記錄,包括對下級或新兵的肉體折磨、精神侮辱、物質剝削等等,充分反映了其軍紀的變態性與扭曲性。譬如動輒就會扇對方耳光,心情不好時則用拳頭、拖鞋、皮帶來扇,也有直接摁在地上毆打或者用生活器物亂砸、竹刀木槍劈刺的(14)副官部:『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745000、第357—358頁。,甚至會因為軍營生活中的某些小細節而大動干戈。“聽到隔壁曹長的房間里,小隊長在大聲訓斥和打別人耳光的聲音,仔細一聽,原來是因為機槍沒有擦干凈,彈道里有灰塵。該著崗山曹長吃耳光了,我們都幸災樂禍,可是又一想,連曹長都挨了耳光,恐怕我們也逃不脫了。沒等多久,曹長崗山吃完耳光后,氣勢洶洶地闖進我們住的房間來,繃著一副剛挨過打的臉,不問青紅皂白,打了我們每人十耳光。我們幾個人臉上火辣辣的,心里恨得咬牙切齒。”(15)小林清:《一個“日本八路”的自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年,第28頁。這種情況哪怕是在當時日本的幼年軍校中,似乎也是稀松平常、司空見慣的?!白呗凡幌駛€男人都有可能成為‘切磋’或‘私刑’的正當理由”(16)加賀乙彥:『帰らざる夏』、東京:講談社、1993年、第124頁。,“而所謂的切磋,實際上就是進行制裁、行使暴力,他們認為此種‘力的邏輯’才是成為男子漢的前提條件。上級對下級的制裁都是以暴力為基礎的,即通過暴力來展示權威。……老實的、溫和的人只會成為被鄙視、厭惡的對象”(17)山口雅克:「ウィークネス·フォビアの刷り込み-陸軍幼年學校生徒に見る‘男性性’-」、『日本ジェンダー研究』2007年第10號。。
精神侮辱方面,除了日常的粗暴言辭外,還會時常打著“檢閱信件、感知榮辱”的名義讓士兵把家書拿出來,將內容展示給大家看,或者索性讓其本人在公共場所大聲讀出來以對其進行羞辱,甚至在進行體罰時還會故意選擇有普通民眾或受刑者下屬在場的時候進行,以圖讓其“顏面盡失”(18)副官部:『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745000、第360頁。。物質剝削方面,坑蒙拐騙、巧取豪奪等現象在日軍內部更是屢見不鮮,充分折射出其階級矛盾之嚴重。例如日本老兵小林清就曾有如下回憶:
有一名叫平田的新兵,他家里匯來了三十元錢(當時三十日元大致相當于現在的九千元人民幣——引者注),家中給他的信上寫得明明白白,然而,收到信后很長時間連匯款單的影子也見不著。平田不敢向長官追問,自己又偷偷地寫了一封信,問家里是否真的寄來錢了。家里回信說的的確確寄來了,知道他在軍隊里吃不飽飯,家里沒有勞動力,就賣掉了僅有的一塊田,把賣田的錢給寄了三十元。平田收到信,非常傷心,拿著信到野戰郵政局查問,結果知道匯款單和錢已被中隊長山本中尉偷偷地領走了。他氣憤極了,回到中隊找中隊長講理,中隊長說平田玷污了皇軍的“榮譽”,把平田吊在馬棚里毒打了一頓。大伙看了不忍心,前去求情,中隊長才放了平田。平田當時忍氣吞聲沒說什么,但在氣憤之余;于當天夜里,就用刺刀切腹自殺了。(19)小林清:《一個“日本八路”的自述》,第38頁。
可見,在“上克下”風氣之下普遍發生的肉體折磨、精神侮辱、物質剝削等現象,足以證明當時日本的軍隊“雖然裹著近代軍隊的外衣,卻與西方近代軍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過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東西”(20)纐纈厚編:『軍紀·風紀に関する資料』、第1頁。。它絕不是由作為市民革命主體并得到完全解放與自立的工農群眾,基于其自主性和“保家衛國”的信念組建起來的良性健康的國民軍隊,而是在封建束縛中呻吟喘息的人群受到帝國主義、軍國主義的驅使,通過思想意識上的洗腦和制度規則上的嚴苛管控拼湊出來用以對外擴張侵略的暴力工具。因此,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隨著日方大規模征召動員的啟動,以及戰爭期間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上述問題便迅速加劇,從而使其軍紀出現近乎致命的重大問題。而“下克上”現象作為對“上克下”的一種反動,無疑是其中的典型反映。
所謂的“下克上”,作為日本社會中的一個特殊概念,通常用來指下級人員反抗或挑戰上級人員的地位或權威(21)參見新村出編:『広辭苑』第五版、東京:巖波書店、1998年、第830頁。,有“以下犯上”之意,在日文中有時也寫作“下剋上”或“下刻上”。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尤其在日本的戰國時代(1467—1603)曾一度發展為普遍性的社會風潮。當時日本社會陷入亂世,禮崩樂壞、綱紀紊亂,一切都靠拳頭和實力說話,因而權力的更迭變得極為頻繁且劇烈。天皇被將軍架空,將軍被大名架空,而各地大名亦可能隨時被其部下家臣取代。結果在這百余年里,“下克上”逐漸化為一種“自然之理”融入武士道乃至日本文化之中。及至近代,亦仍有不少人對此大加贊賞:“戰國時代的思想……具有打破常規、發揚個性的特質。……那無疑是英雄豪杰憑實力出人頭地的時代?!?22)山田義直:『日本精神の一貫と國史教育』、東京:目黒書店、1930年、第282—286頁。只不過有所不同的是,近代日本的“下克上”現象往往更傾向于打著“國家利益、民族大義”等冠冕堂皇的旗號。比如從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變中關東軍的恣意妄為到二二六事件中青年官兵的叛亂,再到淞滬會戰期間日本第十軍擅自向南京方向發起的追擊等等,皆可謂其中的代表性案例。而除了這些枉顧上級命令擅自發動戰斗的行為外,從微觀角度而言,“下克上”作為與“上克下”相對的現象,亦在戰時大量出現于日軍內部的軍營生活、戰地日常之中,并最終發展成不得不予以重視的軍紀問題。
日軍在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后,隨著戰線的不斷擴大,死傷日趨增多,僅過半年便開始啟動其國內部隊的大規模征召動員工作,且始終保持增兵的趨勢。根據既往研究的統計,原本1937年開戰時日軍共有24個主力師團,這一數字到1938年便立即擴充為34個,此后呈現出逐年遞增之勢(1939年41個、1940年50個、1941年51個)(23)參見藤原彰:『日本軍事史』(上巻 戦前篇)、東京:社會批評社、2006年、第311頁。。這些兵員的籌措,當時主要是通過兩類手段來進行的:第一,除了征召新兵之外,對于目前正在服役的人員,無限期推遲其退役時間;第二,對于剛退役不久尚能“發揮余熱”的預備役、后備役人員,盡可能地重新征召入伍。而這樣的動員措施實際上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確實有助于部隊規模的擴大,能夠填補各個戰線的空缺并發動新一輪侵攻;另一方面,重新征召入伍的人員多為年齡偏大者,不但體力和能力有所下降,而且安插到各個部隊后極易動搖以往的長幼秩序和上下之分(如某些老兵的年齡比青年軍官大,時常不服其管束等),甚至帶來了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正因如此,日方在戰后撰寫的文件中曾發出這樣的感慨:“自中國事變爆發至攻占漢口、廣州期間……進行了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極大規模的動員,結果導致干部的指揮能力顯著下降,且對新編組之部隊的掌控與團結頗不充分。……甚至有些連下屬的名字都沒弄清楚就將其派往前線?!?24)第一復員省:『支那事変大東亜戦爭間動員概史(草案)3/3』、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10645400、第439頁。這一切,再加上中方頑強抗戰、日方死傷迭出、戰爭長期化和泥沼化等原因導致的厭戰情緒,最終促使原本在嚴苛管束下隱藏的上下矛盾開始加速走向表面化,日軍內部的管理與秩序變得更加難以維持了。所謂的“下克上”現象,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日趨增多、愈演愈烈的。而在日軍的軍營生活、戰地日常中頻繁出現的“下克上”現象,其主要發生的場所則是所謂的內務班。
根據日本《軍隊內務書》的規定,內務班乃是下士官、士兵在軍營中生活的最小單位。一般而言,日軍的軍官將校(又稱士官,地位從高到低依次是將官、佐官、尉官(25)日軍的將官、佐官、尉官共計九種軍銜,由高到低依次是:大將、中將、少將(以上將官級)、大佐、中佐、少佐(以上佐官級)、大尉、中尉、少尉(以上尉官級)。在少尉之下還有準尉,但準尉嚴格來說不屬“士官”,而是“準士官”。)不會和下士官兵同住兵營,而是身處軍官宿舍之中,所以為了管理兵營內的日常起居與訓練,會指派準士官(介于士官、下士官之間的軍職,軍銜為準尉)來進行統轄負責。而這些準士官,通常都會把主要精力放在士兵的情況調查,信息的收集與匯總,擬定晉升、調離、賞罰方案等事務上,至于兵營的細節管理,則會將其進一步區分成若干個內務班,讓下士官中軍銜最高的曹長或軍曹來充當“內務班長”,具體承擔士兵的用餐就寢、早晚點名、武器發放、被服分配、教育訓練等內務工作。正是出于這一原因,在日軍士兵的日常管理中“內務班長”掌握了很大的權力,擁有著很高的權威。但另一方面,其基層部隊里日趨惡化的軍紀問題也會最為突出地反映在內務班之中。
在實施大規模征召動員的前兩年(1938—1939),由于日軍高層最為重視的是“如何取得勝利,如何迫華投降”等問題,所以雖對其內部軍紀有所關注,但并未達到高度重視的程度。結果各個內務班里上級對下級動用私刑,下級對上級進行侮辱、威脅、施暴等“下克上”行為層出不窮,不斷積累發酵,最終發展成了其不得不去直面的棘手難題。1940年4月11日,作為日本陸軍“最高三長官”之一的教育總監山田乙三在東京召集全體師團長開會,正式針對軍紀問題下達了詳加研究、采取措施的指示。他強調:“如今我軍依然在軍隊教育上存在著急需加強的事項,故為予推進,各軍、各師團……有必要立即加強施策?!?26)教育総監部:「師團長會同席上教育総監口演要旨」、陸軍省:『密大日記 第17冊 昭和15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4920500、第788頁。于是在這一命令之下,各地日軍部隊在此后的數月時間里開展了諸多調查工作,并于同年9—11月間最終匯總出兩套報告資料。這些資料,可以說真實地反映了戰爭頭幾年里日軍內部發生的嚴重軍紀紊亂現象。
首先,同年9月19日的調查報告《從中國事變之經驗看軍紀振作對策》,曾對1937—1938年間的基本情況做了如下概括:“軍紀層面的犯罪已達到平時數倍,尤其是軍紀上最為忌諱的對長官施暴、威脅與侮辱案件激增。逃跑、掠奪、強奸、賭博等惡性案件與經濟上的違規行為亦頻繁發生,且干部的犯罪違規不少,此乃其特色。犯罪的案件數量呈現出漸增的趨勢,對長官的集團性施暴、用武器殺害長官等惡性犯罪的發生尤需引起注意?!?27)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791頁。同時特別提及了大規模征召動員導致的惡化現象:“違反軍紀者中,預備役463人、后備役614人,補充兵役285人,合計1362人,該數字達到了現役違紀者312人的四倍多?!?28)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790頁。
其次,同年11月由日軍大本營陸軍部研究班匯總整理的大部頭資料集《基于中國事變經驗之無形戰力軍紀風紀相關資料》(29)該資料集共包含如下六大部分:《第一號:從事變期間的犯罪違紀看軍紀之實相及其整肅對策》《第二號:從事變經驗看軍紀與戰斗力等問題的關系》《第三號:關于事變期間干部的犯罪及對長官的犯罪》《第四號:關于事變期間財政方面的違紀行為》《第五號:以事變期間的軍紀觀察性病情況》《第六號:從事變經驗看戰時陸軍醫院的軍紀》。,更是極為詳細地統計了1937年7月至1939年6月間的軍紀實情,分析了其加速敗壞的具體原因。其中首先對總體情況做了梳理,同時從數量龐大、趨勢惡化、性質惡劣、范圍普遍等角度歸納了其基本特征:“兩年時間里,包括日本內地(含朝鮮和中國臺灣地區——原注)、滿洲(中國東北地區——引者注)、戰地(東北以外的中國戰場——引者注)發生犯罪的人員總計5221人、違紀32 964人,但該數字僅為各憲兵隊處理或得知之案件,實際數量應在此之上。如今的犯罪人數(5221人)若與甲午、日俄兩戰爭相比較:甲午戰爭犯罪人數3387人(內地1906人、戰地1481人);日俄戰爭犯罪人數5234人(內地3780人、戰地1454人);而中國事變犯罪人數5221人(內地2047人、戰地3174人)。……僅從此處數據觀察便可發現,皇軍之軍紀風紀是否果真保持嚴明并傲然于內外是存疑的。從其內容與性質來看,無論是刑法處分者還是基于犯罪者功績與行為而酌情予以行政處罰者,不僅數量龐大,而且存在著大量軍紀上相當惡性之事件?!?30)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647—658頁?!安浑y想象,我軍隊內部正彌散著下克上的氣氛。……雖然犯罪者的罪行會因為各個部隊的具體情況不同而有所區別,但一般而言,擅自外出、離隊或飲酒導致的暴行、著裝紊亂等現象占據多數。此類行為引發了對長官的侮辱以及強奸、賭博等案件,并有著隨戰爭長期化而逐漸走向惡化的趨勢?!缸镄袨槎喾N多樣,但從軍銜層面觀察似乎看不出各級別的特性,將校、下士官、士兵,都有著相同的犯罪行為?!?31)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670—715頁??梢?僅僅在全面侵華的頭兩年,中國戰場上日軍違反軍紀的人數(3174人)就已經超過甲午戰爭(1481人)、日俄戰爭(1454人)兩次戰爭的總和。如若再加上當時各種被忽略、被隱瞞、被掩蓋的集團性、非集團性殘害、屠殺平民百姓的野蠻罪行,其數量勢必還會變得驚人的龐大。不僅如此,這些罪行當時亦沒有就此收斂的勢頭,反而在不斷增加、惡化,以致成了整個日軍上下存在的普遍現象。
至于為何會軍紀不斷敗壞、為何下級會公然侮辱反抗上級,從該資料集的分析中我們至少能夠看到如下幾點原因:第一,下級因為犯錯而遭到上級的嚴厲處罰與私刑,抑或是上級的賞罰不公,比如其中承認“軍紀犯罪大部分系因平時遭受了私刑或對干部反感、對晉升與待遇有意見、對處罰與制裁表示憤慨或怨恨,一直埋藏于心中,故偶爾借著酒意來發泄日常積憤,從而導致”(32)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696—697頁。;第二,部隊的頻繁改編或調動導致其內部秩序發生紊亂,例如士兵們熟悉的老上級被調走,或者行為不端的士兵被調來,等等;第三,從預備役、后備役補充而來的上級存在著能力的缺陷或者其年齡不如某些老兵大,從而導致下級的不服甚至萌生出鄙視的態度。與此相關的各種記錄乃是不勝枚舉:某些軍官一旦做了不妥當的事情,就會有人在私底下嘲諷他,此種現象導致抗命或違紀并呈漸次增加之勢,時常發展為犯罪行為。當時年齡和軍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齟齬,日本社會普遍存在尊重長者、長幼有序的習慣,但日軍內部的軍銜高低與年齡大小明顯不協調(指軍銜較高者年齡偏小、軍銜較低者年齡偏大)。有些人一旦找到發泄不滿的機會,就會對其長官犯下無可挽回的罪行。他們在反抗之際經常伴有這樣的言辭:“你這個家伙就是個懦夫!”“你這個家伙以前不就是個實習的士官嗎?”“你這個家伙才23歲,我34歲,你不過就是個小孩!”“你這種晚輩在罵人之前還是自己先努努力吧!”“你還是個新兵的時候我就已經是老兵了?!边@顯然說明上下等級森嚴的日軍在戰時大規模的征召動員之下已然出現了內部關系的紊亂。更何況當時還有不少人明明身為上級或長官,卻凈做些不堪入目的勾當,“自己帶頭去嫖娼享樂,和部下一起醉酒并打架斗毆。他們遭到部下的暴行是必然的,他們助長了反抗的風氣”(33)藤原彰編:『軍隊內の反戦運動』(資料日本現代史1)、東京:大月書店、1980年、第368—369頁。。
此外,該資料集還為我們點出了另外一些值得關注的原因。比如“集中于繁華地區或分散于偏遠地區的部隊受環境影響”而更容易發生“下克上”或管理不嚴、違反軍紀的現象。尤其曾以華北地區為例做了如下一番介紹:“華北方面,北京、張家口、天津、石門、臨汾、青島、開封、徐州、濟南、太原等繁華城市,以及靠近前線的偏遠地區較為多發。違規行為則在天津、徐州、北京、青島等地較為多見?!?34)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737頁。若認為繁華地區是因為所謂“酒色誘惑”或“精神松懈”而加速了軍紀的紊亂,那么偏遠地區多發的原因則被歸結為“高度分散配置”所造成的弊端。
侵華日軍尤其是華北日軍在當時即便通過大規模征召動員,籌措了不少部隊用以擴大侵略,其兵力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仍是捉襟見肘的,再加上各地游擊戰的不斷進攻,只能實現“點線控制”而無法進一步發展為“面占領”。因此,他們選擇的做法只能是把有限的部隊化整為零,廣泛分散開去,以圖至少能控制住重要的都市、縣城,資源產地和交通線。這導致其兵力的配置不僅是分散配置,更是一種“高度”的分散配置。譬如1939年4月,日本“華北方面軍”就曾在其《治安肅正要綱》中出臺過明確規定:“配置兵力肅正治安時,雖應考慮到各地治安好壞、道路通信等情況,但為徹底肅正敵軍區域,必須實施徹底的高度分散配置。”(35)北支那方面軍司令部:『治安粛正要綱』、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665500、第2239頁。繼而在1940年的《華北一般情況》中又再次強調:“此配置雖將因為指揮通信聯絡之困難而趨于不利,亦將給軍隊的教育訓練造成不便,但必須忍受此種不利不便而繼續保持長期的高度分散配置,因為這是目前應對(游擊戰)形勢的最佳配置?!?36)北支那方面軍司令部:「北支一般ノ狀況」、『北支那方面軍治安粛正要綱』、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39700、第491頁。正是受到這一政策的影響,當時在中國戰場尤其是華北戰場上的日軍兵力密度是極低的。日軍高級參謀真田穰一郎返回東京匯報戰況時就曾坦言稱:“華北地區共有九個師團、十二個旅團,二十五萬人。其兵力密度是每平方公里0.36人。若以(其下轄的)第十二軍為例,在一個地方平均是二十人以十八公里為間隔,分駐在八百多個地點。”(37)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 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東京:朝雲新聞社、1975年、第320頁。而第一一○師團的情況則是:“平均駐兵密度大體相當于用約一個師團兵力(約兩至三萬人——引者注)防守日本九州地區(42 078平方公里),用一個步兵中隊(約一百至兩百人——引者注)防守東京地區(568平方公里)?!?3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 北支の治安戦(1)』、東京:朝雲新聞社、1968年、第339頁。在這樣的情況下,分散在各地的日軍部隊就勢必拉遠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難以保證充分接受上級管控,因為是以中隊乃至小隊為單位四處駐防,就導致不得不讓中隊或小隊的基層軍官來出任當地的最高長官。如此一來,這些部隊中的軍紀紊亂現象就變得愈發嚴重了,“犯罪者大部分是守備隊或分散駐屯在偏僻地區的、以基層干部為最高長官的小規模部隊。各部隊分散在廣闊區域內負責警備,不得不采取高度分散的警戒態勢,因而導致各地干部數量不足、統率和指揮能力下降。以下士官為最高長官的外派部隊,教育和監督很不充分,極易發生軍紀紊亂現象。……偏僻地區還會因為駐兵時間過長而產生厭倦情緒,且慰安設施和娛樂設施不足。……很多基層干部會和部下一起生活起居,導致部下對其尊敬之情下降,抑或輕視其命令并實施對上級的犯罪。……在偏僻地區,甚至會由于神經衰弱而為了某些細小的事情發生性質惡劣的犯罪”(39)関東軍法務部:『戦地犯罪予防史料』、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10091900、第393頁。。這里提到的基層軍官“統率和指揮能力下降、部下對其尊敬之情下降”,在當時是留下過大量實例記錄的,我們可以從中窺其一斑:
攻占山頭數次未能成功,部隊長官仍下達了強行進攻的命令,故向其提交了如下材料:隊長閣下,昨晚第X中隊夜間攻擊后,若迅速派出后續部隊支援,應不會招致慘敗,您有考慮過嗎?士兵里面沒有一個人愿意為您赴死。師團長閣下也好、隊長閣下也好,都在追求個人的名利,無視我等天皇陛下赤子之生命,至少請多反思自己的戰術問題吧!您可能把我們當作不足掛齒的螞蟻,但我們和閣下一樣,在故鄉有親人、有妻子、有孩子。我們不可能欣然赴死。(40)大本営陸軍部研究班:『支那事変の経験に基づく無形戦力軍紀風紀関係資料(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762000、第574—575頁。
可見,上級的嚴厲處罰和私刑、部隊的頻繁改編或調動、軍官的能力缺陷或年齡偏小等因素成了當時日軍軍紀敗壞的重要原因。在繁華地區為利益展開的內斗,在偏遠地區出現的監督管理不嚴、基層軍官能力與權威下降、厭戰情緒漸增等情況促使下克上現象進一步加劇惡化。
在1940年下半年大體完成了對軍紀情況的調查與研究之后,日軍高層自1941年起開始著手其整肅措施,以圖盡快緩和并解決軍紀紊亂現象,確保各部隊的戰斗力不受影響。
同年1月8日,時任陸軍大臣的東條英機選擇在大閱兵期間以“陸訓第一號”的形式向日軍全軍頒布《戰陣訓》,由此拉開了整肅工作的序幕。該文件系由五大部分組成(序、本訓其一、本訓其二、本訓其三、結),開篇便大肆宣揚其天皇中心主義:“大日本乃皇國也。萬世一系之天皇在上,承繼肇國皇謨而君臨無窮?;识鲝V布萬民,圣德光照八纮?!崩^而憑借此種所謂超時間(萬世一系)、超空間(光照八纮)的“天皇權威”對軍紀提出了要求:“我皇軍之軍紀精神,乃對敬畏之大元帥陛下表示絕對服從之崇高精神。尤其戰陣,乃發揮服從精神使實踐走向極致之所。身處死生困苦之間,命令一下則欣然赴死,默默奉獻而舉服從之實,實乃我軍人精神之精華也?!?41)陸軍省:「戦陣訓に関する件 通牒」、『來翰綴(陸普)曆年末整理 第一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5234000、第656—660頁。同時亦規勸各部隊“抑制憤怒不滿。古人云,怒乃敵也。一時之激動將為日后留下悔恨。軍法嚴峻,其目的猶在保持軍人榮譽、保全皇軍威信”(42)陸軍省:「戦陣訓に関する件 通牒」、『來翰綴(陸普)曆年末整理 第一研究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5234000、第678頁。??梢?這仍是在反復強調虛偽空洞的所謂“道德”而已,是否能徹底解決現實中的各種問題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在《戰陣訓》下達之后,日軍高層便以此為中心陸續制訂出臺了若干周邊法規,下達了諸項命令,以圖從規范紀律、加強教育、人員選派、取締私刑、嚴刑峻法等方面下手來整肅軍紀。比如同年3月,他們首先對以往的《戰時陸軍報告規程》做了修訂,針對各部隊日常提交的軍情報告格式提出了補充要求:“必須添加‘重大軍紀違反事項’一欄,在其中明確記載發生的日期與時間、具體情況概要及其動機等,并根據事情的緊急程度使用電話、電報、文件等形式提交報告。”(43)陸軍省副官:「戦時陸軍報告規程改正の件」、昭和16年『陸普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5233100、第434—435頁。進而到了7月,又一舉頒布了《戰地易發生之陸軍刑法犯罪》《軍紀風紀取締之件》《對軍內惡性軍紀犯罪原因及其對策之觀察》《關于私刑滅絕之件(致陸軍一般通牒)》等多份文件,對各項工作做了詳細規定:“戰場上以基層干部為長官的小規模分駐部隊,相對而言對長官施暴等惡性罪行更多,這是精神教育不足的結果?!刹總兤綍r就應精確實施調查,了解士兵入伍前的環境、經歷、性格、行為、嗜好、習慣及其入伍后的言行。中隊長應逐個地把士兵叫到房間談話,讓小隊長在身邊旁聽,和士兵進行坦誠交流,激發其自覺,總體把握中隊的士氣。上級干部,需予以監督并把握各中隊長、小隊長等下士官兵的內心情況,查漏補缺?!?44)猛部隊法務部:『戦地に於て起り易き陸軍刑法上の犯罪に就て』、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5120313200、第1034頁。而對于剛剛征召入伍尚未派往戰地的士兵,則提出了應事先嚴加監視的要求,因為“一旦管理有誤則其余弊將波及整個出征期間,日后再予以糾正將付出更大努力”(45)陸軍省:「軍紀風紀取締二関スル件」、『陸支密大日記 第26號』、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123146700、第817頁。。同時,在高度分散配置的問題上,日軍高層亦試圖在人員選派、取締私刑等方面摸索相應的對策:“(高度)分散配置,目前雖從警備上來說不得已而為之,但應該盡可能地減少分散配置。各地部隊的最高長官,最低軍銜也應是準尉。若實在不得已需要任命下士官作為最高長官,也應仔細選擇那些統率能力、指揮能力優秀,性格無缺陷之人員。……若編組新部隊,其干部應盡可能沿用以往干部,若由于各種原因不得不安排和士兵完全不認識的干部,也應仔細甄選能力優秀、性格無缺之人。……最好避免小規模部隊太過于長期在某一地駐屯?!?46)関東軍法務部:『戦地犯罪予防史料』、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10091900、第394—399頁。“私刑將破壞軍隊團結,成為對長官犯罪或離隊逃跑之重要契機,亦將導致軍民離間,此點已無須贅述?!枪?茲依命通牒,望干部尤其基層干部,提升內務管理能力,在兵員宿舍堅決貫徹周密之監督領導,賞罰分明,以根絕私刑?!?47)木村兵太郎:「私的制裁絶滅に関する件」、『戦地犯罪予防史料』、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1007773600、第906—907頁。
而為了從制度上通過嚴刑峻法來鎮壓“下克上”現象,強化“上克下”的法理依據,日本陸軍省還于1942年2月20日正式修訂了《陸軍刑法》,進一步加重了相應的刑罰。比如:(1)抗命罪,將“軍中抗命”從過去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將“非軍中抗命”從兩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將“結黨抗命”從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改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無期徒刑;(2)對長官施暴威脅罪,將“敵前施暴威脅”從一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將“非敵前施暴威脅”從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改為十年以下有期徒刑;(3)傷害或殺死長官的罪行,乃移交適用于普通刑法。過去并未將此罪行列入陸軍刑法之中,此次修訂則對此進行了變更,不僅將其納入陸軍刑法之中而且嚴格規定:若用武器傷害長官或傷害致死,則“敵前”定為死刑;“非敵前”定為死刑或無期(48)陸軍省:「陸軍刑法中改正に就て」、『偕行社記事』1942年3月特號附録別冊、第1—4頁。。
另一方面,為呼應東京高層的政策,身處中國戰場的日軍部隊指揮官亦曾采取過一些措施。如華北日軍,在其召開的兵團長聯席會議上就做了如下表態:“我軍之所以忍受管理和教育上的不利不便而繼續采取高度分散配置,系因終究要將其轉變為積極的攻勢據點。……然而以往的實例足以證明,高度分散配置若持續時間過長將會導致教育的困難、監督的不充分而出現斗志消沉、軍紀弛緩的現象?!?49)北支方面軍:『北支那方面軍兵団長會同に関する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953100、第672—673頁。故為予改善,頒布了《關于教育訓練之施策》《北支方面軍健兵對策》等文件,規定“除實施定期的集合教育外,還將對各兵團實施巡回教育”(50)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 北支の治安戦(1)』、第437頁。,并要求各部隊“以骨肉之情對待下級、滅絕私下制裁、致力于培養干部能力、提升其熱情。(為此,)司令部將編纂下發各類教育資料,各軍、師團、旅團將對干部進行集中教育并厲行現地視察”(51)北支那方面軍司令部:『北支那方面軍健兵対策』、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492800、第1009頁。。
那么以上這些整肅措施究竟收效如何呢?若進一步追查日軍此后留下的文件檔案,我們能夠看到數量更為龐大、性質更為惡劣的軍紀犯罪記錄。這無疑說明了上述舉措的無效性。
1942年12月17日由陸軍省副官川原直一編纂的《日本陸軍軍紀與風紀》,是一部關于當時日軍各種軍紀問題的綜合性報告書,其中區分成四個部分(對長官犯罪、軍內共產主義問題、軍民矛盾、犯罪實例)對同年1—7月間的情況又做了觀察分析。報告書中記載稱:1940年度對長官犯罪(抗命、侮辱、施暴、傷害、殺人等)的人數是202人,1941年度增加至341人。而1942年度,僅1月至7月末,軍內對長官的犯罪就已達到126件,涉及152人(其中以暴力威脅長官者最多,達到71人,殺害或傷害長官者次之,為45人)。“如今從軍紀角度來看,使用武器、集團犯罪、反抗直屬上級等極為嚴重的罪行頻發,將校、準士官、下士官等基層干部的犯罪數量進一步增多,令人深感遺憾”,進而強調“犯罪性質的惡劣,說明也不能僅僅從案件數量的多寡來看待問題”,因為最為性質惡劣者,“居然占據了總數量的76%之多”(52)參見藤原彰編:『軍隊內の反戦運動』(資料日本現代史1)、第363—364頁。。而幾乎同一時間由華北日軍司令部總結的《關于軍紀整肅之對策》也做了類似的描述:“從我軍整肅軍紀之實情來看,仍有違背建軍本義、破壞軍紀之惡性犯罪,尤其是對長官犯罪、離隊逃跑、瀆職、強奸、掠奪等最為忌諱之犯罪依然很多。……令人寒心?!?53)北支那方面軍司令部:「軍紀振作の対策に就て 兵団長會同參考資料」、『舘陶事件 その他の資料』、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29000、第778頁。針對這一軍紀毫無改善的事實,以往曾有日方研究者將其原因歸結為“制度與現實的乖離”(54)伊ヶ崎曉生:「書評 遠藤芳信著『近代日本軍隊教育史研究』」、『教育學研究』1996年第1號。,但從根本上來說,實際上也未必只是“制度未在現實中得到落實”的問題,因為如前所述,這一切的發生系與近代日本軍事制度本身的缺陷、近代日本軍隊的封建性等基本特質密切相關。換言之,其制度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
或許正是出于這一原因,當時日軍內部“上下相克”的矛盾與案件層出不窮,性質亦如其報告書中所言,愈發趨于惡劣。而所謂的“館陶事件”,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
此次事件,于1942年年底發生在河北省館陶縣,因曾在日軍內部造成過巨大影響,故留下了頗為詳細的文字記載。當時日軍的獨立步兵第四十二大隊盤踞在冀南一帶,負責十個縣的警備,曾依照上級命令實施了高度分散配置,將其大隊本部置于臨清,將各個中隊分散配置在離臨清40—80公里不等的各個縣城,其中的第五中隊駐扎在館陶。根據日方史料記載:12月27日,該中隊的福田中隊長將金子兵長、向里、岡田、磯崎、鈴木、田邊六人喚至辦公室內,下達了“調往另一個中隊,28日出發前往臨清大隊本部”的命令。17點左右,此六人的內務班為其舉行了送行會(55)根據當時日軍的內部規定,只有軍官級別的人員調動才可以舉辦送行會,因此日軍中隊長原本并不同意為這六名士兵送行,但是由于其他士兵多次前來請求,最終該中隊長以“不可大張旗鼓舉辦”為條件勉強表示了同意。,但是席間卻沒有發放日本清酒,只安排了少量的葡萄酒,結果招致此六人的不滿。他們謊稱身體不適直接離席,前往部隊食堂翻出了八瓶清酒,邊喝邊大聲抱怨,繼而又起身離開部隊,外出繼續飲酒。在經過隊長室時,向里曾對室內的淺野準尉一通臭罵(準尉負責統轄內務班并擬定人事調動方案),并強行要求其一起出去“喝酒”。岡田、磯崎、田邊等人也高喊著:“你算個什么東西!”沖過去抓住該準尉的雙臂將其拖了出來。結果七人去了一家名為“富士食堂”的飯館。在飲酒期間,向里向淺野抱怨了很多自己對人事、轉調方面的不滿,同時對其惡語相向并拳打腳踢,用酒壺猛砸。淺野隨后倉皇逃離飯館,當晚不敢歸隊,躲進了一處民宅。上述六人喝過酒去妓院玩樂后,23點又折返回“富士食堂”繼續喝酒,直至28日上午11點仍未歸隊。由于已臨近檢查裝備并前往臨清的時間,中隊長便指派鈴木少尉、日下、箕輪、廣直三名曹長前去傳達歸隊的命令。沒想到他們同樣遭到了言辭侮辱和痛打。13點20分左右,這六人終于從“富士食堂”出來,前往中隊辦公室和中隊長見面,其間又對淺野等人實施了毆打,并對中隊長說了一通污言穢語。然而中隊長等人卻擺出了“寬容”的態度,甚至帶著其他軍官溜出了軍營。于是,上述六人便肆無忌憚地沖到衛兵所,砸毀玻璃窗,推倒爐子,實施了各種破壞,甚至用步槍朝衛兵司令射擊并怒吼道:“給我滾,閉嘴!老子宰了你!”結果,其他士兵也紛紛逃離了自己的執勤崗位。六人見狀便說:“咱們好好地干一場!”從倉庫里取出了步槍、子彈和手榴彈,在軍營里四處尋找干部,邊走邊四處亂射、亂扔手榴彈、砸毀門窗。進而沖到軍營之外,去飯館、照相館、妓院等處實施了搶劫,然后又折返軍營,在軍官的宿舍里放火。一通打砸搶燒后,至16點30分才終于停止暴行,把搶來的酒水食物拿出來舉杯狂飲并拍照留念,于17點30分左右乘汽車開往臨清大隊本部。而位于臨清的大隊副官,由于事先接到了館陶方面的電話報告,于19點左右待上述六人抵達后便將其逮捕歸案。此事才最終了結(56)北支方面軍:「舘陶事件ノ概要二就テ」、『教育書類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29000、第1142—1153頁。。
此次事件,不僅性質極為惡劣,而且由于第五中隊曾在事發之前得到過上級表彰,被評為“團結牢固的模范中隊”,因而在當時的日軍內部造成了軒然大波,影響極為惡劣,以致當事的中隊長因“工作失職”被傳喚到濟南后引咎自殺,其他各級干部亦承擔連帶責任。而時任華北日軍最高長官的岡村寧次,在得知此事后則郁悶不已,認為“該部隊中隊長、小隊長等干部不僅沒有采取措施制止,反而和士兵擅自逃離崗位,導致館陶防務近乎空白”,當即命令第五中隊將警備任務移交給臨清的大隊預備隊接管,全員到臨清集結等候徹底調查。繼而下達了七項整改指令:(1)加強并貫徹教育,各獨立部隊(大隊及其以上級別部隊)集合監察委員開展教育,再進行為期約一個月的巡回教育;(2)對以往各兵團所設的監察委員予以進一步強化擴充;(3)厲行不定期的抽查檢閱制度;(4)為防止犯罪,召集參謀長開會研究并落實政策;(5)在近期召開的兵團長例會上再次強調軍紀問題;(6)令干部教育隊利用一切機會加強軍紀教育;(7)臨時編組部隊時,選定的轉屬者應注意不能是不良士兵(57)北支方面軍:『教育書類綴 昭和17年2月—昭和18年10月』、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2261300、第1158—1159頁。。但即便如此,卻仍在強調“高度分散配置雖給部隊的掌控管理造成了困難……但該戰術部署乃基于多年鮮血之教訓總結而成,系必須要求,不可有所更改”(58)北支方面軍:『舘陶事件 その他の資料 昭和17年12月26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28800、第780—781頁。。這實際上意味著日軍的軍紀制度及其相關措施不可能從根本上被顛覆。
而此后日軍的軍紀情況及其發展趨勢也能夠充分佐證此點。日軍文件《1943年度全軍軍紀風紀概況》曾指出:“及至1943年度,軍內犯罪總數為4544人(系憲兵調查得知之數量),較上一年度又有增加?!瓕Ω刹康姆缸餅?84人,占陸軍犯罪數量4544人的15%以上?!?59)副官部:『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745000、第228頁。而日本“華北方面軍”下屬的第一軍法務部、日本陸軍省副官部等機構,更是留下了《犯罪處刑通報綴》(1943年10月)、《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1944年9月)等篇幅極為龐大的總結材料,羅列了數百條具體案例的介紹分析,全面展現了侵華日軍“上下相克”的實態。
在此我們可以列舉其中的幾例。譬如,有因人事問題引發的案例:
一名一等兵未得晉升,典禮之日在宿舍飲酒酩酊后前往典禮會場登上舞臺發瘋胡鬧,被其班長制止,遂憤怒地在大庭廣眾之下怒吼:“你這個混蛋居然制止我!你要排在最后的最后!老子才是第一個!”其他人上前勸阻,結果他又砸壞玻璃窗并進行各種施暴,最終被押走。(60)北支方面軍:『北支那方面第一軍法務部 犯罪通報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19900、第397頁。
因私刑引發的案例:
一名中隊長曾以整頓軍紀、改善內務為借口,1943年3月至8月間以出言不遜、態度不良、內務不佳為理由先后十余次對數名部下實施了殘虐行為,拳打腳踢,抑或讓其脫去衣服后潑冷水,該部隊少尉高野二郎對此種殘忍至極的制裁頗感憤怒,遂犯下了對長官威脅之罪。(61)副官部:『軍紀風紀上等要注意事例集』、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745000、第268頁。
因蔑視軍官能力引發的案例:
一名上等兵隸屬于機槍中隊,是一號射手。參加掃蕩期間,小隊長發現十余名“敵兵”,便為了構建封鎖線予以消滅,下達了要求步槍隊支援的命令。此人見狀便大聲嘲笑:“面對10多個連步槍都沒有的敵人,竟然求助于步槍隊?你還真是沒啥出息!”掃蕩結束后返回城內食堂吃飯時,他見到小隊長等軍官也依然態度不良,甚至湊過去調侃說:“小隊長,你今天喝多了吧。要不要把軍刀拔出來看看?難為情吧?你這把刀能用還是不能用?”(62)北支方面軍:『北支那方面第一軍法務部 犯罪通報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19900、第480頁。
其他事由引發的案例:
一名兵長結束掃蕩返回城內,當天便飲酒作樂,且感覺并不滿足,于是傍晚集合點名后從衛生兵那里借來日本刀,和兩名戰友溜到外面的酒館喝酒。值班的軍曹發現了他們,問:“你們有沒有外出許可證?你們這些混蛋沒有許可證是怎么回事?給老子滾回去!”結果他們憤慨不已,拔出刀來叫喊:“你說什么!老子砍了你!”便一路追殺而去……此人(自恃有功,在事后審訊時曾狡辯)說:“真是荒唐!我們明明剛掃蕩回來,憑什么把我們攔下來?”(63)北支方面軍:『北支那方面第一軍法務部 犯罪通報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31919900、第353頁。
諸如此類,各種“上下相克”的實例不勝枚舉,顯然能夠充分說明日軍從戰爭爆發伊始至戰爭終結的數年時間里,其軍紀問題從未得到過妥善處理與根本解決,反而有著愈演愈烈、加速惡化的趨勢。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日本侵略軍的最終崩潰與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在侵華戰爭不斷走向頹勢、臨近戰敗投降的約半年之前,日本軍部還曾于1945年1月30日針對其軍紀問題采取過另一項較顯規模的改進措施。其主旨乃在于進一步反思并加強憲兵的作用,推進憲兵部隊與普通野戰部隊的合作,嘗試在各支部隊中組建所謂的“軍秩班”。
時任陸軍次官的柴山兼四郎在發放全軍執行的文件《關于配合憲兵維持軍隊秩序一事致陸軍一般通牒》中下達了如下指示:“各部隊在必要情況下應盡量借助憲兵的力量迅速適當地處理問題?!e極地利用憲兵的預防性警察能力。”(64)陸軍次官:「憲兵ノ軍秩維持協力ニ関スル件陸軍一般へ通牒」、『陸密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510400、第398—399頁?!败婈牪荒芸偸菍棻炊h之,各級部隊長官應向憲兵明示自己的具體想法,以便為其維持軍隊秩序提供參考標準。……在各種會議上報告情況時,應盡量考慮讓憲兵出席參加?!?65)陸軍次官:「憲兵ノ軍秩維持協力ニ関スル件陸軍一般へ通牒」、『陸密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510400、第399—400頁。而作為與此相關的特別措施,“憲兵司令部的高官將自2月以后逐次前往各地部隊視察指導,確認各部隊是否能夠建立‘軍秩班’,同時適當下發工作資料,以圖在特殊事情發生時強化指導?!陆ǖ能娭劝?將專門負責配合維持軍隊秩序的工作。其工作要領是,首先迅速進行必要的基礎調查,準確把握管區內各部隊的情況。尤其是編制、配置、素質、駐地民情、軍隊以外的惡性反應等需要注意的事項”(66)陸軍次官:「憲兵ノ軍秩維持協力ニ関スル件陸軍一般へ通牒」、『陸密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510400、第401頁。。而能夠出任“軍秩班”長官的人員則被限定于“軍曹以上軍銜的軍紀模范人物”。不過,此項舉措剛一出臺便如石沉大海一般沒了下文,各種問題依然如故,直至日本徹底戰敗投降。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日軍的軍紀紊亂不僅導致其“對外”尤其是對平民犯罪的劇增,事實上也直接而深刻地引發了其“對內”問題中“上克下”“下克上”乃至“上下相克”現象的層出不窮、日趨惡化。發動侵華戰爭以后的大規模征召動員、官兵素質的良莠不齊、私刑的泛濫、部隊的頻繁改編或調動、軍官的能力缺陷或年齡偏小等等,皆是其紊亂狀態不斷加劇惡化的重要原因。然其根本原因,仍在于整個日本近代軍事制度、軍事組織本身所具有的重大缺陷。換言之,正是因為近代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徹底性與封建性,導致其對外窮兵黷武、接二連三地發動侵略,對內則不得不用虛偽的洗腦教育和變態的軍紀制度來管束部隊,使“上克下”與“下克上”的矛盾沖突不斷升級,并最終造成了一種無法收拾的、日趨走向瓦解與崩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