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雪
(大連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6)
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廉潔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和大量投入,體現了黨中央深刻認識到廉潔文化在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黨的建設中的重要作用。2022 年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了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這一系列舉措和重要指示不僅為廉潔文化建設確立了指導思想,更為其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廉潔文化不僅是一種規范,更是一種精神和價值觀念,其形成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需要時間和歷史的深度積淀,需要不斷地反思和批判,并逐漸滲透到人們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中,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從文化哲學的視角,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新時代廉潔文化的歷史邏輯、理論意蘊和時代價值;從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覺,通過歷史性和時代性的文化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廉潔文化的內在自洽和演變過程。從守正創新中汲取理論智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品質,融合新的時代發展要求,創造性地推動廉潔文化建設邁向新的高度。
文化代表著人類生存的自由維度及價值規范體系,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性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特征。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文化會呈現出不同的性質。廉潔文化可能受傳統、習俗、習慣、禮儀等影響而成為自在的文化;也可能以科學、理性知識等為主要形態成為自覺的文化模式。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1]從延綿五千多年的歷史來看,廉潔文化在中華大地上以道德風尚、家風習俗、為官品質、國之四維等影響下積淀成為一種自在文化,以常識化、自在化、模式化的精神成果和知識范疇通過家庭和社會示范等方式潛移默化地融進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頑固卻又是自在自發地驅使人追求廉潔的高尚品質和行為準則。由此可見,廉潔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的深厚積淀,其內在邏輯和精神內涵貫穿于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階段,對于個體、群體、民族和文明的塑造都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步意識到人對社會法則的依賴關系,并不斷認識、理解和感悟各種法則的存在及其力量,這些法則隨著歷史演進而得到強化和完善,從而逐漸形成了個體的自我約束原則和道德自律規范。廉潔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中華民族的自在文化。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因子,“廉”早在古文典籍中就有出現,《儀禮·鄉飲酒禮》中有“設席于堂廉,東上”[2]145,意指棱邊。后因“廉”平直方正、棱角分明,但卻不至于割傷人的特點,引申用來形容人品行端正,有棱角而不傷害人,故《道德經》第五十八章有“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3]228。剛正不阿、不貪不占之人常被稱為“廉夫”“廉士”。“廉”也是治國的綱紀準則,作為國之四維之一,是維系國家存續的道德基石。禮、義、廉、恥,乃國之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4]4。而“潔”本就是河流名,凈也,后即有干凈、潔凈、純潔之意。故《管子·水地》中有“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4]207,是一種清正而不傷人的品節和一種自清自潔而純潔不垢污的品質。“廉”和“潔”都引申為不惡不貪、立身清白的道德范疇。兩者合用,“廉潔”最早見于戰國時期的《楚辭·招魂》,意指清廉的德行。《楚辭·卜居》有“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5]177,即不受為廉,不污為潔。由此可見,廉潔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既是對個人的道德規范,也是對為官從政者的行為約束,更是治國不可或缺的重要準則。廉潔自在觀念貫穿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是歷史、文化和道德的結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處處流淌著德行正直、清正廉潔高尚品質的璀璨光輝。
當把視角從個體行為轉向社會群體活動或社會運動時,文化的功能主要體現在為政治、經濟等社會活動提供內在的激勵機制。一方面,從廉潔文化自身的規定來說,不局限于人們通常所理解的具體的廉潔文化存在形式,而且是內化到社會群體活動和社會運動各個領域之中的、歷史地凝結成的存在方式;另一方面,從社會歷史方位來看,廉潔文化也是人類活動領域和社會存在領域的內在機理,從精神層面深層次影響每個個體和各種社會活動的存在方式。由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潔文化的自在性不是對人類群體的束縛,而是對個體的行為規范的超越,內化于社會群體的精神世界之中,源于內心對廉潔道德理念的社會認同,從而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等領域產生深遠影響。中華文明中孕育的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廉潔文化是一種社會群體的精神境界,涌現出來的廉潔典范、流傳下來的廉潔故事、保存下來的廉潔圖文都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社會活動從中汲取營養,激勵人們崇尚廉潔高尚品質,這種內在機理反作用于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例如,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清正廉潔、厲行節儉的言行和品質,一直為后世歷代循吏、良臣所推崇效仿;西漢時期的司馬遷臨財不茍、修身齊家,被世所稱頌;北宋時期的蘇東坡為官清廉、執法嚴明,受到百姓的稱道和傳頌;明王朝的海瑞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懲治貪腐,深受百姓愛戴。從歷史人物廉潔典故中深刻體會中華傳統廉潔文化強調的內心清廉和道德自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群體認同的價值觀念,是對人們道德內核和生活態度的深刻詮釋。這種自在文化不單是一種個體約束,而是源于群體上對廉潔理念的價值認同和內在追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廉潔不僅是個體的對外表現,更是對社會群體源自內心深處的價值取向,是一種自發而深刻的文化積淀。
文化可以超越時代的、地域的、階級的局限,統攝民族心理和文明形態。廉潔文化在中華民族文明的時態視野中可以分為兩個基本層面的文化:民族心理意義上的文化與文明形態意義上的文化。一方面,廉潔文化對中華民族心理具有深刻影響,形成民族心理文化。這是由中華民族關于廉潔的文化傳統、歷史經驗、價值觀念和社會習慣所塑造和影響,對民族心理的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面產生顯著的指引作用。而廉潔文化在民族心理上形成的文化是自在性和自發性的,對于共同價值觀念、歷史記憶、文化認同等方面的認知和情感上的共鳴,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意識,常常表現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例如,廉潔文化所強調的修身養性、勤儉節約、自律與自省的完美統一,不僅要求個人在私德上保持清白,更要求在公德上對社會負責、對國家盡責,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進而形成了勤勞、和諧、忠誠的民族心態,與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思想和社會共同體意識相契合。廉潔文化自在性地支配著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以及實踐行為,其主導地位不僅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邏輯,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社會行為,進而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心理上的文化。另一方面,廉潔文化在中華民族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及其影響力,形成了文明形態上的文化。文明范疇更多地指人的活動結果的外在的、有形的、可感的表現形式,而文化指人的造物中深層的、無形的、機理性的東西。文明比文化范疇的外延更寬,人們所直接面對的總是一些文明形態。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形態能夠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能夠發展與延續,主要是由其內在的活生生的文化精神所支撐。廉潔文化在更廣泛的文明形態上仍有具體的外在表現,自在性地覆蓋了哲學、藝術、制度、技術等方面的特征,形成清正廉潔的文明風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廉潔文化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文明形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別、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6]17之所以理順并挖掘廉潔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在性,并從個體意識、群體精神、民族心理和文明形態等多維視角闡述這種自在性的根源和影響,目的是更深入地理解廉潔文化的內在邏輯、歷史淵源和當代價值,進而更深刻地領悟其博大內涵和深遠影響。毛澤東指出:“中國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中有很多好東西,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必須把這些遺產變成自己的東西。”[7]191對廉潔文化進行哲學反思,有助于更清晰地認識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認同。綜上所述,廉潔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淀的自在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地位和意義不容忽視。
自覺文化是以自覺的知識或自覺的思維方式為背景的人的自覺存在方式或活動圖式。中華民族孕育出的廉潔文化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發生了重要轉變。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對廉潔文化的內在機理和運行規律進行了理性揭示;馬克思主義的思辨性對廉潔文化進行了批判和反思。馬克思主義以堅定的人民立場、強烈的問題意識和鮮明的實踐導向激活了廉潔文化的優秀因子,使廉潔文化成為自覺。在理性化和法治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廉潔文化擺脫掉了封建社會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影響和社會宗法關系,成為自覺的文化。總體而言,新時代廉潔文化是被馬克思主義激活了優秀因子的自覺文化,歷經了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在文化到自覺文化的發展轉變,是馬克思主義廉政思想與中國的廉潔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廉潔的自覺文化通過教育、理論、系統化的道德規范、有意樹立的社會典范等而自覺地、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引導和左右著人們的行為。
“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鮮明的人民立場,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根基。”[8]99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文化根基激活了廉潔文化的人民性特征。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人民立場深刻顛覆了中國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將廉潔文化從維護封建統治的道德規范轉變成為人民謀福利的積極自覺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體現在人類社會向高級形態不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是人的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在這一思想指引下,廉潔成為人民群眾普遍追求的核心價值,承載著社會進步與公平正義的信念。廉潔在成為政黨執政的重要理念、成為執政為民的重要準則時,已扎根于國家治理體系之中,持續地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注入正能量,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文化。首先,馬克思認為,應該毫不留情地消除資本主義所孳生的腐朽,“表面上高高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實際上正是這個社會最丑惡的東西,正是這個社會一切腐敗事物的溫床”[9]98。徹底鏟除那些孳生腐敗的根源,以確保國家和社會的清明和純凈。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深刻揭示了勞動者受資本主義剝削的情況,以及這種剝削如何影響勞動者的人性、尊嚴和自由。馬克思明確指出,代替資本主義社會的未來社會,是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10]683,公平正義、清正廉潔的社會制度將取代腐朽落后的制度,從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廉潔文化的人民性特征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提供了現實土壤。其次,馬克思主義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社會的方向和進步應該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強調人民群眾的權利、利益和參與。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的:“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1]411這種群眾史觀要求無產階級專政政權捍衛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反對剝削和壓迫,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官員徇私舞弊和貪污腐敗,主張為人民謀福祉,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理念下,廉潔文化的目標就是為人民服務,而不是為封建社會中的特權和權勢服務。那些壟斷權力、濫用職權的權貴們被人民的公仆所取代,“以隨時可以罷免的勤務員來代替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老爺們”[9]141。由此,馬克思主義賦予廉潔文化人民性的自覺價值取向。
馬克思視解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為哲學研究的根基和歸宿。“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12]203,204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指導世界無產階級運動中彰顯了強烈的問題導向,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總是著眼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現實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時代的問題和解決矛盾問題的思路方法。廉潔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發展歷程,是廉潔與腐敗不懈斗爭的過程,在持續不斷地解決腐敗問題的實踐過程中演變為一種自覺的文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廉潔文化不斷沖破觀念上的障礙,直面腐敗問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頑強的意志品質,正風肅紀,堅決反對腐敗惡行。在中國的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重視整頓黨風政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防止和打擊腐敗現象,確保了革命斗爭的高度純潔性。勞動光榮、勤儉節約、反對奢侈、團結互助等獨具特色的廉潔文化在干部群眾中迸發,并蓬勃發展。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腐敗問題呈現出愈發突出的趨勢,促使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大力加強廉潔文化的建設,取得的成績令人矚目。鄧小平同志強調建立健全制度機制來防范和打擊腐敗,主張推進國家機構改革,完善監督體系,加強法治建設,以規范權力行使,并提高透明度和問責制度,為廉潔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江澤民同志強調黨員干部應該堅定政治信仰、注重學習和提高政治素養,同時注重維護廉潔正直的品行,提出黨風建設和廉政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符合改革開放的需要。胡錦濤同志強調黨風廉政建設永遠在路上,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廉潔從政、清正廉潔的作風要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提出“打虎”“拍蠅”“獵狐”等系列反腐舉措,全面從嚴治黨,致力于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通過學習實踐活動、黨風建設、黨內監督、教育引導和教育宣傳,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內政治生態明顯轉好,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里,在不斷解決腐敗的實際問題中,深入推進廉潔文化建設,為維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提供重要保障,為國家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根植于實踐、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豐富并應用于實踐,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性,其深刻影響了廉潔文化的轉變,使其不再停留于抽象層面,而是真正融入了現實的活動之中。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賦予廉潔文化生動的形象,塑造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能夠適應當下社會、國家、黨的需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覺的廉潔文化。馬克思主義以深刻的社會實踐視角審視現實問題,正如馬克思所言,“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11]9。1845 年,馬克思在被恩格斯稱為“包含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簡潔而凝練地表述了認識與實踐這對關系的精神實質與理論旨趣:“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1]140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實踐觀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啟發了廉潔文化不再停留于理論框架,而是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貼近人民、服務社會、契合國情的實踐指南,為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引領。馬克思強調運用科學理論指導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世界,提出:“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3]12,“國家的需要”充分表明服務社會實踐的理論旨歸。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指導下,廉潔文化建設不再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這種參與包括公民自我約束、自覺監督以及對廉潔文化建設的支持與配合,成為中國社會現實中的自覺的積極行動和精神追求。
由上觀之,廉潔文化持續發展的推動力源自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這一理想信念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人要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深刻把握新時代廉潔文化所凸顯的人民性、問題性和實踐性,彰顯出廉潔文化的突出優勢。
廉潔文化在新時代得到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賦予,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廉潔文化的內涵變得更加深廣和豐富。其核心在于實現“兩個結合”的動態轉變,從自在走向自覺。廉潔文化的豐富內涵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有機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自在的部分注重內心修養、道德品質,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更側重于社會規律、政治理念。這兩者在新時代相互融合,使得廉潔文化既注重內在的道德自覺,又緊密結合社會制度與規范的建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廉潔文化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更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含自在文化向自覺文化的演化和進步。這種動態的文化取向在弘揚和傳承、堅持和發展、自覺與自信、交流與互鑒中逐步轉化,以推動整個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廉潔進程。因此,新時代廉潔文化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世界的多重對話與整合,進而推動了廉潔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覺的深刻轉變。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盛則國盛。新時代廉潔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興盛意味著國家政治生態的清廉和穩固。當我們審視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革命性進程時,可以發現政治生態已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鞏固了黨中央的權威,使全黨更加團結一致,對“兩個確立”的擁護更為堅定,對“兩個維護”的自覺性更加強化。這并不僅是對人民期盼的回應,更是對人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從而形成了清正廉潔的文化氛圍。新時代廉潔文化奠定了道德行為和從政規范的基石,使全黨、全國乃至各族人民自信得到顯著增強。習近平文化思想中所倡導的新時代廉潔文化不僅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要素,更是構建清廉政治生態、確保社會凝聚和穩定的關鍵所在,既指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又在全世界范圍內展現著具有積極示范作用的文化自覺。
廉潔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積淀和當代價值,既是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又是傳統和創新的統一。其從自在到自覺的轉向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傳承,更是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14]281廉潔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在性的精髓,更是一種經久不衰的道德典范。其根植于歷史積淀,融匯著傳統道德理念的精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凝聚了歷代先賢的智慧結晶。同時,廉潔文化也在不斷與時代相融合,在傳承中不停地尋求創新,將古代的廉政思想和現代的文明形式相結合,以更適應當今的時代發展需求。這種創新性發展,既有利于其自身的更新換代,也為社會的發展和穩定提供了精神支撐。廉潔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對傳統的延續和發展,是對其內在價值的深度挖掘和豐富延伸。在“雙創”理論的指引下,廉潔文化從歷史的自在逐步轉向現實的自覺,并不斷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強大精神動力。
如果只限于在政治上探討、研究馬克思主義,那就忽略和輕視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14]15,把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賦予鮮明的中國特色,在文化視野中充分發揮科學理論與歷史傳統的共同價值,更好地指導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社會意識的覺醒,廉潔文化在這一指引下不再是被動地遵循傳統,而是主動理解并踐行廉潔準則。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特別是人民立場、問題意識和實踐品格等,使個人和社會不再被動地接受現存的狀況,而是開始主動思考、認知和行動,改變和塑造周圍的環境。廉潔文化在這種覺醒和主動性的指引下,更加深刻地理解廉潔的內涵,并積極主動地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種轉變意味著個體和組織開始更深入地思考和領會廉潔的內在意義,更加自覺地去理解為什么需要廉潔,廉潔的價值是什么,廉潔對個人、社會和國家的影響是怎樣的。這種主動性和思辨性促使人們積極地參與并貢獻于廉潔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同時,也意味著廉潔文化在實踐中不斷演化,更加貼近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尋求更有效的廉潔實踐模式,并在新的背景下不斷演進和發展。因此,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貫通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廉潔文化朝著更加深入、更具活力的方向邁進,從自在走向了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15]在不斷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歷程中,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將文化形態從廣義方面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又分為物質設備、精神方面的文化、語言和社會組織。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在物質層面,推動了反腐敗法治建設,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使政治生活更加清明廉潔,政府決策更加透明,權力運行更加規范,為廉潔治理提供了堅實基礎。在精神層面,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通過宣傳教育等形式,深入推動了清正廉潔的價值導向,激發了社會對廉潔美德的認同和支持。在語言層面,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通過輿論引導,加強了廉潔教育,樹立了一批廉潔文化的典范和先進典型,推動了公眾對廉潔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在組織層面,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積極作用,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加強黨內監督,提升了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有效地防范和遏制了腐敗現象。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從文化形態分類的多個層面增強了社會成員的廉潔意識和道德自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了對廉潔的認同和踐行,營造了清正廉潔的社會風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萃取歷史精華,推動理論創新,更好繁榮中國學術、發展中國理論、傳播中國思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16]4新時代廉潔文化在國際上推動了反腐敗領域的合作和交流。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廉潔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際議程的制定和推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念。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反腐敗組織和機制,分享反腐經驗、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推動全球范圍內的反腐合作與廉潔文化交流,樹立了中國在國際反腐敗合作中的積極形象。這種負責、透明和誠信的國際形象為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的增加提供了有力支持。新時代廉潔文化的成功實踐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借鑒和學習的范例。中國的廉潔文化建設經驗成為一種有益的國際資源,幫助其他國家制定和實施反腐敗政策。中國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將本國的廉潔文化和價值觀念傳遞給世界各國,促進了國際廉潔文化的互通互鑒,有助于推動國際社會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廉潔的國際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