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隨著人們對癌癥了解的不斷深入,很多癌已變得不可怕,甚至被歸為“慢性病”。但它在很多患者心里卻仍是“一座大山”,所以專家提出:是時候改變癌癥的概念了!
一些癌應去掉“癌”字
本刊記者:權威研究機構建議,應對癌癥的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徹底改革。有什么值得關注的呢?
何裕民:很多地方做出大改變,其中,包括改變癌癥的定義本身。并把癌癥這個詞,從一些常見的診斷中去除。研究人員提出:一些病變,如影響乳房的原位導管癌,并不是過去意義上讓人極度恐懼的“癌”,應當去掉“癌”這個字,進行重新命名。這樣,患者就不會太害怕,也不太會尋求不必要的乳房切除手術等。
有些部位病變不等于癌癥
本刊記者:檢查報告以前會出現“病變”字樣來提示可能發現癌癥,現在有變化嗎?
何裕民:許多在乳房、前列腺、甲狀腺和肺部等部位進行的癌癥篩查中發現的所謂“病變”,完全不應被稱為癌癥,應當被重新歸類為IDLE癥狀,意思是“上皮來源性的慢性病變”,意味著惰性很大,發展緩慢,或者很不活躍。而目前這些“病變”正令許多人接受不必要的、嚴重損害身體的診療方法,以治療癌前和癌性病變,而這些病變本身很有可能永遠不會產生致命的傷害。
不必要的創傷性治療削弱抗癌力
本刊記者:很多人體檢中會發現有“瘤”,但其實沒有任何癥狀,這是咋回事?
何裕民:高敏度篩查技術的出現,提高了“偶發瘤”的可能性。所謂“偶發瘤”,指的是醫學掃描檢查時意外發現的腫塊或異常病變,這些腫塊幾乎永遠不會出現任何嚴重的問題。然而,一旦得知這樣病變的存在,很多人通常會覺得必須馬上活檢、治療,并想盡辦法摘除它。這往往會為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帶來巨大的痛苦和風險,導致過度診斷和承受不必要且過度的創傷性治療,結果必然削弱自身的抗癌力。
臨床上,像一些老年性的前列腺局灶癌、一般的甲狀腺局灶癌、肺的肺泡癌、腦垂體微腺瘤,包括胃的腸化生、多發性腸息肉等,都是常見的惰性很強的病變。動不動就手術,化療放療,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最后要特別說的是,對癌癥我們不主張“鴕鳥對策”,盲目地回避或排斥;但對漫天亂飛的“癌癥”帽子,卻有重新定義之必要。
本刊記者:謝謝何教授的講解和建議,我們下期見!
專家支持/何裕民
何裕民談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上海民生腫瘤診療中心首席專家、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學科“中醫內科學”的學術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