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艷

孕期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妊娠期并發癥,它不僅對孕婦的健康構成威脅,還可能對胎兒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如果不及時治療,對準媽媽以及胎兒都有很大的危害,嚴重的會危及生命。那么,孕期高血壓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
懷孕后出現的血壓高
孕期高血壓(簡稱妊高癥)是指孕婦在懷孕期間出現的高血壓癥狀,收縮壓大于等于140mmHg和/或舒張壓大于等于90mmHg。孕期高血壓的常見癥狀包括頭痛、眼花、惡心、嘔吐、腹痛、胸悶、水腫等。這些癥狀可能會在懷孕期間出現,也可能會在產后出現。有些孕婦可能沒有明顯癥狀,只是在例行產檢時才發現血壓升高。對于孕期高血壓的治療,首先需要采取生活方式干預,包括低鹽飲食、適量運動、控制體重和保持良好的心態等。如血壓持續升高或出現嚴重癥狀,醫生可能會考慮藥物治療。
孕期血壓往往會上升
為什么孕期中會產生高血壓現象?
與遺傳有關:對于有高血壓家族史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的孕婦,孕期出現高血壓的風險會相應增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孕期高血壓的發生與遺傳因素有關。此外,遺傳學研究還發現,某些基因的變異與孕中期高血壓的發生風險存在關聯。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血壓調節、心血管功能等方面。這些基因的變異可能影響個體對孕期中高血壓的易感性,增加或降低患病風險。遺傳因素對孕期中高血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可能影響個體的血壓調節機制,使個體更易發生血壓升高;還可能影響個體的心血管功能,使個體在孕期更易出現心血管系統的異常。
免疫因素有關:孕期中高血壓的發生與免疫系統的異常反應密切相關。在正常妊娠過程中,母體免疫系統會對胎兒產生耐受,防止對胎兒的攻擊。然而,在孕期高血壓的情況下,母體免疫系統的平衡被打破,導致對胎兒的免疫排斥反應增強,引發一系列的生理變化,最終導致血壓升高。某些自身抗體可能與孕期高血壓的發生有關。研究發現,一些抗體如心磷脂抗體、抗核抗體等,可能與孕期高血壓的發展有關。這些抗體的存在可能導致母體對胎兒的免疫攻擊,從而引發血壓升高。
氧化應激反應:在孕期中,孕婦的血壓往往會升高。一方面,是孕婦的生理變化,包括血容量增加和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激活。另一方面,氧化應激反應也可能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孕期的高氧化狀態可能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從而引發高血壓。
激素水平變化:孕期中,孕婦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了顯著變化,其中最主要的是雌激素和孕激素。這兩種激素水平的升高會導致孕婦的血管舒張能力下降,從而使血壓升高。此外,孕婦的醛固酮分泌也會增加,這也會導致血壓上升。
子宮增大:隨著妊娠的進展,孕婦的子宮逐漸增大,這會對孕婦的血液循環系統產生壓力。當子宮壓迫到下腔靜脈時,會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從而使孕婦的血壓上升。
營養和心理因素:孕期營養攝入對孕期高血壓的影響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營養素的相互作用。孕期攝入過多的鹽、脂肪和糖,以及缺乏足夠的鈣、鎂、鋅、維生素C等營養素,都可能增加孕期高血壓的風險。例如,飲食中過多的鈉會增加體內鈉潴留,從而升高血壓;而鈣和鎂的缺乏則會影響血管舒縮,進而影響血壓。
除了營養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是孕期高血壓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研究表明,孕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與孕期高血壓的發生率密切相關。這種關聯的可能機制包括心理壓力引起的內分泌和免疫系統變化,以及心理問題導致的睡眠質量下降和不良生活習慣等。因此,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飲食干預,對預防和治療孕期高血壓具有重要意義。
妊高癥對自身與胎兒的危害
孕婦出現高血壓,對孕婦和胎兒都有一定的危害。
對孕婦的危害:孕婦易發生胎盤早剝、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礙和產后血液循環障礙等。心力衰竭在妊高癥患者中約占10%,多發生于重度妊高癥時,由于孕婦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而心臟負擔增大,加重了原有心臟病的孕婦的病情。
對胎兒的危害: 由于子宮血管痙攣所引起的胎盤供血不足、胎盤缺血缺氧,可致胎兒生長受限,甚至發生死胎、早產或新生兒死亡等現象。
孕期中高血壓注意事項
1、合理休息
孕婦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特別是在中午的時候,最好休息一段時間,避免長時間站立,這樣可以緩解高血壓的癥狀。
2、調整飲食
在孕期的時候,孕婦要特別注意自己的飲食,保持營養的均衡。盡量少吃鹽和糖,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如魚、肉、蛋、奶等。同時,要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以免引起肥胖和高血壓。
3、控制情緒
孕婦在孕期的時候,由于身體的變化和胎兒的生長,情緒容易出現波動。如果情緒不穩定,就容易引起血壓的升高。因此,孕婦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平靜和愉悅的心情。
4、適當活動
孕婦在孕期的時候,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孕婦瑜伽、適當拉伸等。控制運動時間和強度,每次運動時間不超過30分鐘,強度以中等為主,避免過度疲勞。孕期高血壓孕婦在運動前應咨詢醫生的意見,確保身體狀況適合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孕婦控制體重,緩解高血壓的癥狀,同時也有助于胎兒的生長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