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歡

熱水袋易因操作不當導致低溫燙傷,甚至造成局部組織壞死,功能喪失。因此在發生低溫燙傷后務必盡快采取正確有效的干預處理。
什么是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是指機體組織長時間接觸45℃及以上的熱源,致使熱量于接觸部位蓄積,引發接觸部位組織從真皮淺層向真皮深層及皮下各層組織的漸進性損傷。
低溫燙傷正確處理有對策
冷療是應對處理低溫燙傷的最佳手段,對創面進行冷水淋洗、涼毛巾冷敷等冷療干預,不僅僅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降低創面溫度,阻斷熱力作用,避免組織損傷加重,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創面水腫和滲出癥狀,且冷療具有較為理想的燙傷疼痛減輕效果。越早開展冷療干預越有利于低溫燙傷病情的盡快控制,常規情況下冷療需持續至少20分鐘,具體持續時間可依據創面疼痛感判斷,待疼痛消失或明顯緩解時即可停止冷療。
如創面存在水泡或皮膚破損情況,可選擇涼毛巾冷敷的方式并立即前往就近的燒傷專科醫院就診,期間可利用干凈布巾包裹創面,做好保護干預,以避免二次傷害。低溫燙傷雖然創面較小,但組織受損深度較深,臨床治療周期較久,情況嚴重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植皮治療。
謹防跌入低溫燙傷處理誤區
切勿自行涂抹藥物? 低溫燙傷后不可涂抹甲紫、紅汞等顏色鮮明的藥物,以防醫師無法清晰觀察創面情況,無法準確判斷病情程度,從而影響后續治療干預;不可隨意使用油膏涂抹,油膏覆蓋在創面不僅增加醫師清理難度,還影響熱量的散發,極易增加熱力對局部組織的損傷;謹記不可使用“老鼠油”、醬油等土方子,這些土方子在低溫燙傷方面的實際療效無真實可靠的實踐作為支撐,醫治效果難以確定,且操作流程安全性欠佳,易引起創面感染。
暴露創面不適用于低溫燙傷? 有人認為保持創面干燥、確保創面充分裸露對加快創面愈合速度具有顯著促進作用,但這其實并不適用于低溫燙傷處理。對于低溫燙傷而言,大面積暴露、干燥脫水的創面會導致瘀滯帶組織破壞程度加重,引發進行性壞死,在增加創面疼痛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殘余附件的再生能力,創面破損愈發嚴重,創面愈合愈發緩慢。
切忌強行撕脫創面衣物? 低溫燙傷的救治除了要阻止燙傷的進一步繼續,還需要減輕創面的損傷程度,如創面組織和衣物相連,切不可強行撕脫衣物,需利用流動冷水、涼毛巾等對創面進行冷療處理,并小心緩慢地脫除衣物,對黏著創面組織的衣物可利用剪刀等工具進行剝除,必要情況下前往醫院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