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霞,羅明惠
(1.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7;2.廣西財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南寧,530007)
習近平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他深刻闡釋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其核心要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就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行了更深刻的闡述,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2]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承擔著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職責,是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沿陣地。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高校共青團組織,是引領大學生思想的先鋒,具有文化育人的明顯優勢,理應承擔起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重任。本文將從必然性、現實問題、實踐路徑三個方面切入,探析高校共青團如何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強調,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3]這強調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需要注重文化育人。2017年,《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強化文化育人,努力在校園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4],明確了文化育人是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即要求高校共青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發揮生力軍作用,打造特色校園文化品牌,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讓大學生浸潤在文化育人環境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實效。要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共青團就要在服務“大思政”格局的同時堅持文化自信,在校園文化活動中融入思政教育,引導大學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自強,激發大學生自信、自立、自強的巨大力量,促使大學生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一直以來,高校共青團都以服務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己任,并創造性地開展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大學生全面成長和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現實中,大學生培養工作仍然存在諸多矛盾,大學生對個人成長發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因此,在強國復興的新征程上,高校共青團要關注青年大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既要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又要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高校共青團要發揮文化育人的職能,引導大學生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將愛國敬業、崇德向善、知行統一、明禮誠信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個人行為選擇的標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要把服務大學生、滿足解決發展需求作為高校共青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幫助解決大學生在學習、就業、生活、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困難。在這些服務中注重思想引領,把關心關愛送到大學生的心坎上,讓大學生感受到黨的溫暖,使大學生更加堅定跟黨走的決心,自覺投身強國建設。
進入新時代新征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迫切。社會對大學生的文化素養、文化審美能力、文化鑒賞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促使大學生對文化需求向著更高品位和更高層次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高雅文學、高雅音樂、高雅美術、高雅雕塑等文化的需求不斷增強。[5]然而,高校共青團的文化供給跟不上大學生的文化需求,仍然以開展低質、低效的文化娛樂活動為主,文化內涵較為缺乏,活動內容相對枯燥,藝術感染力相對較弱,甚至有時候是為了舉辦活動而舉辦活動,未考慮文化育人作用的發揮。因此,高校共青團要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文化需求,改革文化產品供給的方式、內容、質量,以引領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為目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打造高質量的校園文化品牌,以文化自信的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為主要基礎。[6]這樣才能為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提供互動體驗式更強、內容更高雅、內涵更深的文化產品,滿足大學生對文化產品多樣性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育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推進其有效實施,要求文化育人的內容體系是全面的、系統的。但是,當前部分高校共青團因經費支持不夠、資源整合力量較弱,致使推進文化育人力度不大,文化引領力不強,引領大學生文化精神價值不明顯,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文化審美能力不足。進入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個性更加張揚,自我意識更強烈,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和層次越來越高,使得高校共青團文化育人內容更顯空泛。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高校共青團文化育人的內容體系面臨失語、失范困境,舉辦的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枯燥、形式單一,文化內涵缺失,使文化育人成為空泛的理論說教,沒能真正解決大學生自我認知和文化認知的問題。
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需要良好的文化育人環境和氛圍,切實在實踐中實現以文育人、以文化人。高校共青團承擔著高校文化育人的職能,自然要發揮好文化育人的效能,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但高校共青團受自身體制機制限制,在文化育人和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方面的機制上都有待優化,依然存在觀念落后、教育方式陳舊、活動形式缺乏創新等問題。特別是在部分高校中仍然存在文化育人理念還沒有深入人心的情況,甚至高校共青團組織都沒有認識到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更多傾向于以知識為中心開展育人工作。目前,大多數高校共青團的文化育人更多的是通過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進行所謂的文化灌輸,缺少文化育人特有的隱性教育的特征,沒有真正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沒有從情感真正感化大學生,未能讓大學生從心底上真正喜歡校園文化活動,使得文化育人的效果欠佳。此外,校園文化育人環境的創建仍然缺乏,校園文化環境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缺少歷史積淀、人文底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主義先進文化還不夠,校園文化環境育人的功能未能得到真正發揮,致使大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不強,對文化不自信。同時,高校共青團文化育人方式存在僵化的情形,文化活動、文化教育的情境創設缺乏創新性和主動性,思想引領、文化育人能力等難以滿足大學生的多元文化需求,未能在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方面形成有效機制。
高校共青團的主要職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領,承擔著引領大學生培養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然而,部分高校共青團在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方面,往往忽視了引領大學生對崇高精神價值的追求,很難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產生實質性的價值引領,造成高校共青團在文化引領、文化育人方面的效果不明顯,凝聚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發揮不足。高校共青團開展思想引領工作未融入文化育人的環境,未發揮好文化育人為思想育人的作用。當前,制約高校共青團有效開展思想引領工作的主要原因還是教育資源的匱乏和經費的缺失。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高校共青團的服務能力已不足以滿足大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使得大學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活動的熱情、積極性都在減退。同時,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機制不完善,加上大學生未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思想引領中會出現大學生的缺位,這就使得高校共青團思想引領出現越位、錯位的現象,導致高校共青團在文化育人上無法真正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出現思想引領、文化育人效度不足的問題,難以有效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理應是大學生在主動接受文化熏陶、思想引領過程中對文化的一種自覺自信的轉換行為。高校共青團要發揮思想引領職能,通過思想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正面引導大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強調,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7]大學生要更好地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自信涵養是相互促進、相互提升的。高校共青團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需要發揮思想育人的作用,促進理想信念教育與涵養文化自信相結合。一要引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強國有我”等活動載體教育大學生踐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培育大學生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取向,堅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目標,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與家國情懷,夯實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思想根基。二要引導大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大學生講清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個結合”的科學內涵,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念教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個方面、立德樹人全過程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強化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三要引導大學生弘揚革命文化,以紅色基因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中國革命史教育、中國共產黨歷史教育,增強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認同,堅定革命文化自信。四要引導大學生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進一步夯實大學生文化自信之源,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組織育人作為高校共青團的基本職能,是高校十大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思政”理念和“三全育人”思想的具體化表現。組織育人的主要功能是以時代新人為培養目標,把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通過組織活動和方式對大學生實現潛移默化的滲透教育。[8]可見,高校共青團應發揮組織育人在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一要發揮高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引領共青團緊跟黨走,在團組織的“推優育苗”“推優入黨”“青馬”工程培訓等方面形成共青團組織特有的組織文化,實現組織育人。二要發揮高校團學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用好高校共青團、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團學組織,發揮其作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的作用。三要發揮高校共青團組織文化的導向作用,在高校各級共青團組織、學生會、學生社團的組織規章制度中融入文化自覺、自信,讓大學生在遵守規章制度中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四要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充分調動大學生在組織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滿足大學生的主體訴求,繼而產生積極影響,達到大學生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引導大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文化觀。
文化育人作為高校共青團的主要職能,是高校共青團教育引導大學生厚植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文化育人職能的有效發揮,需要不斷豐富與繁榮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厚植文化自信的校園文化環境,這就要求高校共青團努力搭建四大校園文化育人平臺。[9]一要搭建校園文化精品項目育人平臺,通過培育打造高質量、深內涵、貼近大學生活的校園文化精品項目,增強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二要搭建優秀校園文化活動育人平臺,通過定期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高雅藝術進校園等積極健康向上的主要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創建沉浸式的校園文化育人環境,提升大學生的文化鑒賞、文化交流互鑒能力。三要搭建重大節日慶典活動育人平臺,利用好重大節慶時間節點,包括學雷鋒日、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建黨節、中秋節、建軍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國慶節、抗美援朝勝利紀念日及開學典禮、畢業典禮等精心組織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宣傳教育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賡續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四要搭建紅色社團、文化社團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隱性教育功能,重點扶持與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紅色文化社團、優秀傳統文化社團等社團,讓大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中增強文化自信。
社會實踐活動是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擺脫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灌輸困境的重要舉措。高校共青團要發揮好實踐育人重要職能,從校內外文化實踐出發,將實踐育人根植于大學生的生活中,推動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取得實效。高校共青團在實踐育人中引導大學生踐行文化自信,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要構建完善的文化育人內容體系,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神內涵及核心要義。[10]具體來說,高校共青團可以號召大學生利用寒暑假、節假日等開展文化下鄉、文藝匯演等活動,在宣傳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實踐活動中增強文化自信。二要建立文化育人實踐基地,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志愿服務,讓大學生在文化志愿服務中培育文化自主性和自覺性。三要打造“校園文化藝術節”文化育人品牌,結合“創青春”“挑戰杯”“網絡文化節”等品牌活動,引導大學生參與文化創新創業、文化藝術創意產品開發、文化藝術調研等文化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踐行者。四要廣泛開展文化“三下鄉”志愿服務,通過“藝術援夢”進社區等活動到基層開展弘揚傳統美德的文化藝術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在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中踐行文化自信,達到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效果。
高校共青團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還要發揮網絡育人的功能,充分認識網絡育人的價值意蘊,善于利用互聯網和自媒體思維,構建文化自信網絡話語體系,提升網絡育人的針對性、實效性。一要拓展優化網絡新媒體平臺,緊跟網絡發展步伐,建立貼近大學生生活的高質量的新媒體平臺,拓寬與大學生交流的渠道,實現與大學生多形式、全方位的信息溝通。二要加強網絡文化內容建設,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四史教育的內容建設,做到兼容并蓄,讓學生在提升綜合素質時增強文化自信。三要緊跟時代熱點,創新網絡文化主題,建設符合時代要求與主流價值觀念的網絡文化,以有熱度的網絡文化主題吸睛、吸粉,讓大學生在熱點網絡文化主題中接受高質量教育。四要推陳出新,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網絡文化產品,讓大學生在品鑒網絡文化產品中實現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覺。
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肩負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培養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理應堅定文化自信,自覺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因此,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高校共青團要發揮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組織優勢,將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思想引領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