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春寶
★掬一本書,坐在暖陽底下,貪婪地閱讀著書中的文字,體會著作者的情思,你會發現字里行間泛起的層層漣漪總能牽動我們的心靈。但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我們需要讀懂文本、理解文本的內涵,從而理解作者之所思所想,否則只會對著書本“出神”。這一點就讓很多同學感到頗為懊惱,久而久之,對閱讀失去了信心,甚至產生了恐懼感。這讓本來美好的閱讀經歷成了“噩夢”。實際上,閱讀本身是一個讀者、文本、作者三重對話的過程,要真正地讀懂文本的意蘊,我們需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捷徑——寫讀后感。
那么,什么是讀后感?讀后感有什么意義呢?怎樣寫讀后感呢?
讀后感是人們讀了某本書、某個章節或某篇文章,甚至某個精彩的段落乃至于一句話后所寫的表達感想、體會的文章。總而言之,如果一篇文本能夠觸發自己對生活、對學習的新認識,都可以是閱讀后的“感”。寫這樣的文章能夠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一方面,能夠站在文本的“大局”上把握文章的寫作思路和寫作特色,提升自己對文本內容的深刻認識,將它轉化為自己的精神內涵和追求,從而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比如說,閱讀了《黃繼光》,我們學會了文中出色的人物描寫手法。又比如說,閱讀了《三月桃花水》,我們學會了多樣的修辭手法。另一方面,能夠拓展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比如說,從文本中獲得的思想超越自己的思想,讓人反思,從而改進自己對生活、學習的認識。又比如說,閱讀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我們感悟到了大自然的魅力,閱讀了《鄉下人家》,我們感悟到農村生活的那份閑適和自然……這些最終都有助于寫作能力和素質的提升。可見,寫讀后感的意義重大。
那么,如何寫讀后感呢?一般包括“讀、引、議、聯、結”五個部分,具體來說如下。
一、讀——通讀全文
寫讀后感一定要立足原文開展完整的閱讀,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讀”是“感”的基礎,沒有“讀”的開展就沒有“感”的凝練,這就需要我們原原本本地對文本開展閱讀;而“感”是“讀”的升華,此所謂“有感而發”,換句話說,“讀”是引子,“感”是重點。然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很多同學并沒有完整閱讀就貿然下筆,這樣的讀后感是片面的。這就像一幅畫卷沒有完全展開一樣,所看到的不過是冰山一角,如何看清事件的全貌呢?這樣寫出來的“感”也只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不當的認識,因此,只有通讀全文,才能獲得對文本的全面了解。
二、引——引述材料
所謂“引”就是引述文本中的內容和材料,畢竟我們已經閱讀了文本,那么,對這個文本肯定有大概的了解,這就需要我們對它進行簡單的陳述。陳述可以是對文本內容、人物故事和情節的大致梳理,也可以是對文章的觀點進行簡單的概括,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其一,讓讀者能夠快速地知曉你所“感”的文本的主要內容,即使不能全部知曉,也可以讓讀者在茶余飯后了解文本,這樣才能讓讀者對你的“感”有所共鳴。其二,讓自己后續的寫作也緊緊圍繞到所“感”的文本上來,不至于偏離文本的中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大篇幅地對文本進行引述,因此,“引”要圍繞有感觸的東西,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當然,如果對某個文段或句子有感,則可全部引述;如果文本材料過長,則需要梳理關鍵詞句。無論采用哪種方式的引述,都要做到簡練、準確,有針對性,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三、議——提煉感點
完成文本的閱讀和內容的簡單梳理,我們還需要對梳理的內容進行簡要的評析。一般,我們從故事主人公的經歷開展品析,從其外在表現到內在品質形成我們自己的見解。比如說,讀了《小英雄雨來》,我們會被機智勇敢、充滿愛國情懷的雨來吸引,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他的這種精神,這是一個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了“感點”的出現,所謂“感點”就是指閱讀文本時感受最深的點,也將是我們整篇讀后感的中心。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感點”要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偏離中心太遠;而且“感點”是一句陳述的、簡潔的話,不能模棱兩可。
四、聯——聯系自身
讀后感的“感”應該是深入的“感”,發自內心的“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因為這樣的“感”顯得較為膚淺和缺乏針對性;另外,讀后感的“感”還應該是真實的“感”。總的來說,讀后感的“感”即使不能給人震撼,也要給人共鳴。因此,“聯”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所謂“聯”,就是聯系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有針對性地評論和分析。如前文談及的《小英雄雨來》中主人公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勇敢機智,就可以“聯”我們的實際,它能助力學生素養得到更好的提高,讓我們更加與時俱進,讓身邊的人更加團結……總之,我們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這樣寫出的“感”才能被人贊同,文章也更具有可讀性。
五、結——升華全文
所謂“結”,就是總結,一篇文章的最后,肯定需要升華和總結,讀后感的總結既可以更進一步強調“感點”,從而進行對前文的回顧,這樣就能實現前后呼應的目的;也可以是發出號召,提出對生活和學習的希望。總之,不管是何種形式的結尾,都必須回歸原文的內容,這樣才能使行文貫通、渾然一體。
以上五點是寫讀后感的一般思路,而真正關于讀后感的“寫”是后面的關鍵四步。下面,本文示范一篇關于《挑山工》的讀后感,幫助學生加深印象。
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曾說過:“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因此,每讀完一本書,我們都要及時寫下讀后的感悟,才能讓每本書真正發揮作用,才能成為帶我們在知識的天空翱翔的翅膀。只有讀懂文本的內涵,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豐富精神世界。那么,無疑地,讀后感鋪設了一條理解課文的捷徑。通過讀后感,我們不但梳理了文本的內容,還能圍繞文本當中最受觸動的點去開展情感宣泄和議論,從而提升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對生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