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艾
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一直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目標。閱讀理解能力的強弱,不僅影響我們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還會影響我們在課外閱讀中的效果。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學習閱讀理解方面的知識了。從讀懂一個句子,理解句子的含義;慢慢地我們開始閱讀一小段話,知道這段話表達了什么,包含了哪些深層的含義;到后面我們隨著語文學習能力的增強,讀整篇文章、整本書都能十分輕松地理解和吸收。這個過程體現出我們在閱讀理解方法方面的積累和實踐。
在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中,老師會教我們學習一些閱讀理解技巧和方法,信息篩選是其中一項。因為我們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就是篩選并整合各類信息的過程。在此,筆者用課文《一面》和《挑山工》探討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如何通過篩選提取信息,完成對詞語、段落、篇章的理解,完成閱讀理解的目的,實現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一、首次通讀,篩選標題、背景、情節、事件等基礎信息
首先是將文章進行通讀。在通讀的過程中,篩選整理出文章的標題、寫作背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重要信息,完成對文章的整體內容的了解。
我們先從文章的標題開始進行篩選。通過“一面”這個標題,我們知道課文是寫跟某人的一次見面的過程,且此后再也沒有見過。這“一面”是作者所寫之人眾多言行中的一個切片,能夠綜合反映出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作者是通過“一面”這個載體,表達作者對于所見之人的思念追憶之情。帶著這樣的信息,我們在閱讀下文的時候,會特別想去了解作者將怎樣去寫那“一面”,所寫的人給作者留下了怎樣深刻的印象。通過“挑山工”這個標題,我們明白了課文是以寫人為主,主人公是一群挑物資到泰山的工人。這是篩選標題信息給我們的啟示。
接下來我們可以從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背景信息進行篩選,包括文中提出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識。《一面》第一段直接就提供了時間信息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們學過現代史就會知道,“一·二八”那天日軍大舉進攻上海,抗戰爆發,國破家毀,民不聊生;事情發生的地點是在內山完造的書店;人物先后出場的是“我”、內山完造、魯迅先生;事件是“我”看到《毀滅》一書愛不釋手,但錢不夠,十分窘迫的時候,魯迅先生出面解決了“我”的困難。文章還有一些背景信息,比如上海的內山完造書館、魯迅與內山完造的友誼等。而在《挑山工》中,我們篩選到時間信息為20世紀80年代初,地點是泰山,人物是“我”和挑山工們,事件是“我”看到挑山工們雖然挑著重物,卻總是不聲不響地走到游客的前面去。產生疑問后,“我”與挑山工的一段對話引起“我”的思考。這篇課文中,我們接觸到“挑山工”這個稱呼,接觸到游客爬泰山的情形,了解到泰山“回馬嶺”“五松亭”“極頂”這些地名。
文章的標題、背景、新知識、新概念等重要信息,會讓我們在閱讀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構建一個完整的框架。比如我們通讀完《一面》后,就知道作者寫的是魯迅先生愛護進步青年、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懷以及作者對魯迅先生的追憶;知道《挑山工》寫的是挑山工鍥而不舍朝著目標不斷前進,作者為此深受啟示感受到堅持、堅韌的可貴。這些基礎重要信息的把握,為我們對課文接下來的閱讀理解打下了基礎。
二、再次精讀,篩選文中的關鍵詞句
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篩選的信息就更多了,比如抓住文中的關鍵段、關鍵句和關鍵詞。
首先,篩選關鍵段。在《一面》中,作者對魯迅的外貌描寫屬于關鍵段。作者在這些段落中將魯迅的病貌、魯迅的精神、魯迅的頭發和胡須,很傳神地進行了刻畫:“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頭發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像濃墨寫的隸體一”,這些描寫所表現出來的關鍵的信息,讓這“一面”隨著作者的文字,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挑山工》的關鍵段是當作者向挑山工提出疑問“我看你們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們前頭去了呢”之后,挑山工回答的那一段:“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
其次,篩選段落的關鍵句。比如《挑山工》中第一段的首句:“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第二段首句:“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這兩句給我們的信息表明作者寫的是挑山工群體,他們雖然挑著重物爬山的速度慢卻往往走在游客的前面,令人意外。在描寫挑山工時,“他們一條胳膊搭在扁擔上,另一條胳膊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使身體保持平衡”,寫出挑山工豐富的爬山經驗。描述挑山工走折尺路線時“從臺階左側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級,到了臺階右側,就轉過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側再轉回來”,寫出挑山工的勞動智慧。“以為他們像仙人那樣,是騰云駕霧趕上來的”,寫出“我”的疑惑。“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寫“我”用挑山工認準目標、堅持不懈、不斷攀登的精神,鼓勵自己不斷前進。在《一面》中,我們也篩選出很多作者描寫魯迅先生肖像的關鍵句。作者按照由遠而近、由粗到細、由略到詳、由整體到局部的描寫順序,將魯迅先生慢慢地推到我們面前。第一處描寫,“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第二處近距離描寫面孔、寸發、胡須;第三處描寫,“黃里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捏著一枝黃色煙嘴……”這三處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寫,向我們刻畫出了為進步思想傳播嘔心瀝血、為勞苦大眾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
三、多遍細讀,篩選文中作者豐富的情感信息
“言為心聲”,作者無論寫人狀物還是敘事,都有一定的寫作目的。或褒揚、或肯定、或批判、或揭露,都會在文中體現出來。那么我們在重復閱讀一篇文章時,就要留意作者表達思想感情的一些信息,并把它們篩選整理出來,做到真正地讀懂文章。
在《一面》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見到魯迅先生那“一面”充滿了深切懷念,時隔四年卻對當時的每一個細節都記憶猶新,四年來對魯迅先生的情感更是崇敬和追隨。作者的情感是慢慢醞釀的,一開始就看出那個病瘦的五十歲上下的中國人不一般,在得到那人的關懷時,作者感到:“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受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在魯迅先生推薦朋友的《鐵流》時,作者受寵若驚:“他是誰?對我這樣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進行那樣誠懇的勸告?”當認出那位中國人果然就是魯迅先生的時候,作者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而那時魯迅先生仿佛和作者心意相通,也“微笑著,默認地點了點頭”,還“帶著獎勵似的微笑”說:“我那一本,是送你的。”當作者買下書后實在控制不住情緒,“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發自內心地向魯迅先生“恭敬地鞠了一躬”。盡管那次見面已過去了四年,但那“一面”給作者帶來的情感沖擊卻影響深遠,讓作者在艱苦的歲月里能時刻感受魯迅精神的鼓舞,總是昂著頭,堅信“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這些情感表達方面的信息篩選,可以讓我們理解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對魯迅先生逝去的沉痛悼念之情。這種情感也影響到我們,讓我們跟隨作者的文章,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便再也不能忘懷。
在《挑山工》中,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信息也是很鮮明的。作者通過描寫挑山工的姿態、走臺階的路線,寫出他對挑山工吃苦耐勞精神的贊美和充滿勞動智慧的敬佩;通過對挑山工重擔在肩卻總是不聲不響從游客身旁走過,寫挑山工像仙人一樣騰云駕霧;通過與挑山工的攀談了解到他們長年累月一步不停挑著重擔經營歲月,感嘆他們的堅韌;最后作者畫了一幅挑山工爬泰山的畫,并一直掛在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表達了作者受到挑山工的激勵,并一直向挑山工學習。這些情感信息的篩選和整理,仿佛讓我們也爬了一回泰山,與泰山的挑山工近距離接觸,學習到他們認定目標鍥而不舍的精神。
我們在面對每一篇課文的時候,都可以試著用信息篩選的方式,對文章進行通讀、精讀和重讀,從整體到局部再到細節進行信息篩選整合,一點點提升我們的閱讀理解水平,從而通過閱讀,去認識世界的深厚廣闊,體會思維的奔涌開放,獲得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