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阮淑潔(1976~),女,漢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青藍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識字單元教學。
摘 要:大單元教學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路徑。“概念為本”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文章以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識字單元為例,探尋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路徑。文章從課程標準、教材分析中提取單元大概念,設計KUD學習目標,在情境性任務驅動下指導學生開展進階性活動,進行相應的表現性評價,促進學生對單元大概念的深入理解和遷移運用,最終實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概念為本;識字單元;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2-0028-05
當前,教育逐漸進入素養本位時代,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教育在“素養為本”的教育目標下,積極倡導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按髥卧虒W”這一新型教學方式應運而生。大單元教學改變了學科知識碎片化的教學方式,將教學設計和素養目標有效對接,實現對學科核心素養中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價值觀念的培育,是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絕佳路徑。
“概念為本”是大單元教學的核心。語文學科的大單元教學是以語文學科大概念為統領、以核心素養為取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按蟾拍睢弊鳛閷W科中的核心概念,是在事實基礎上產生的深層次的、可遷移的觀念。大概念作為單元知識的“錨點”,能夠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具有很強的遷移價值,能夠運用到新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
文章以統編教材《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嘗試探尋識字單元如何以“概念為本”展大單元教學的實施路徑。
一、 識字單元的大概念提取
本單元圍繞著“傳統文化”編排了《神州謠》《傳統節日》《“貝”的故事》《中國美食》4篇課文,引導學生在不同語境下學識字學詞,讓學生在識記中華漢字中,理解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單元的學科核心素養指向側重于“語言建構與運用”“文化傳承與理解”兩個方面。學習這一單元可以增強學生的識字興趣,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文字;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進一步理解和尊重中華文化。
(一)基于課程標準提取概念
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進行目標分解,有利于提取單元大概念?!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第一學段目標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薄皩W習獨立識字。能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學會用音序檢字法和部首檢字法查字?!?/p>
本單元的課文和語言園地設計了多個維度的識字方法訓練,包括看圖猜加點字、運用形聲字的構字特點猜字的意思等。結合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要求,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概念、技能策略包括:主動識字、識字方法、部首檢字法查字。
(二)基于教材內容提取概念
基于教材中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深入的邏輯分析,能夠找到本單元的關鍵概念,將“內容”單元變為“學習”單元。
1. 識字教學的重點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發現漢字偏旁間的關聯,利用表義偏旁歸類識字。夯實利用形聲字構字特點識字,逐步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本單元是小學階段最后一個識字單元,在培養學生“利用形聲字構字特點識字”的能力方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神州謠》《傳統節日》是兩篇課文,學生在有節奏的朗讀中感受課文的韻律美;在課文學習中重點利用韻語和圖片在語境中識字,鞏固了偏旁歸類的方法識字?!敦惖墓适隆方榻B了“貝”字的演變過程,圍繞“貝”及其字義引出一系列漢字,利用課后練習題幫助學生建立漢字音形義的關系?!吨袊朗场方榻B了多種烹飪方法。學生通過部首查字法,發現偏旁“火”“灬”的字在意義上的聯系,利用偏旁進行自主歸類識字?!罢Z文園地二”在“字詞句運用”中列舉了“霄、宵、削”等聲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形聲字。學生通過查字典猜測漢字意思,自主識記一類漢字?!拔业陌l現”中列舉了三組偏旁意思相近的字,引導學生同類偏旁整組識字,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愿望。
2. 人文主題的內容分析
本單元人文主題指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清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神州謠》贊美了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山河壯美,奠定了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情感基礎?!秱鹘y節日》用充滿趣味的語言引發學生探究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相關古詩詞等,感受節日文化?!丁柏悺钡墓适隆分v述了中國漢字演變和發展的故事,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吨袊朗场方榻B了技法各異的中國美食,讓學生體會中國特有的飲食文化?!罢Z文園地三”中的“日積月累”引導學生在背誦中了解中國的十二時辰和生肖文化。
根據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和任務主題,提取的概念包括:韻文特點、形聲字形旁表義、漢字演變、歸類識字、字理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等。
(三)基于學情分析提取概念
在對二年級學生的學前調查中發現,約94%的學生能夠根據形聲字構字特點識字,但大多是見字識字,缺少由一字到一串再到一類字的記字意識和能力,只有約48%的學生有主要歸類識字的意識。在對學校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形聲字”識字調查中發現,中高年級學生主要突出的問題是別字多,原因是形聲字字義了解不夠,缺少對同一偏旁生字從一字到一類字的遷移意識和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可將本單元大概念定義為:“利用漢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能歸類識記一類字,并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漢字文化。”
埃里克森和蘭寧在《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一書中設計了“知識的結構”“過程的結構”,提出“大概念是由具體的知識、概念和技能、策略來支撐,形成相互關聯的深度的概念性理解”和“語文學科中,語文要素歸屬于‘過程的結構中的過程、策略和技能”等觀點。本單元教學設計了“過程的結構”模式,體現本單元的概念性理解。
二、 識字單元的KUD目標設計
埃里克森和蘭寧提出“概念為本”的KUD三維目標設計模式。通過KUD模式教師能夠清晰地表示他們希望學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什么。以下是本單元KUD學習目標。
(一)事實性層面上,學生將“知道”(K)
(1)認識69個生字,會寫36個漢字和36個詞語。
(2)知道“貝”“火”“灬”“钅”等同類偏旁漢字之間的關聯,這些同偏旁的漢字大多跟該偏旁的意思有關。
(3)從漢字演變、名山大川、傳統節日、特色美食等方面了解祖國燦爛文化,積累相關知識。
(二)概念性層面上,學生將“理解”(U)
(1)形聲字有“形旁表義”的構字特點,可以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歸類識字。
(2)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一代代傳承演變中體現中國人民的智慧。
(3)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下來許多優良傳統。
(三)技能和過程層面上,學生將能“做”(D)
(1)閱讀漢字故事,追溯漢字的演變過程,對同偏旁的字進行比較和歸類,發現形聲字“形旁表義”的造字規律。
(2)通過部首查字法查字、創編漢字故事遷移運用“形旁表義”歸類識字方法。
(3)在多形式朗讀課文、講故事、查閱相關資料中獲取中國傳統文化相關信息,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
基于本單元大概念的提取以及KUD目標設計,下面對本單元教學實施的具體任務、學習活動、評價方式等進行設計。本單元教學圍繞核心概念設計了總的情境性任務和分項子任務。在子任務中,學生將分階段完成進階性的學習活動,并展開相應的表現性評價任務。在整個單元設計中,各環節相互關聯,一脈相承,充分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三、 識字單元的任務情境設計
總體的情境性任務是能夠統領、整合單元學習情景、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復雜任務,具體實踐性和遷移性。創設真實的情境任務能夠搭建起書本知識和生活實踐的橋梁,讓學生沉浸于大情境中,積極熱情地參與到整個單元的學習中。
(一)情境性任務驅動
本單元學習伊始,教師給學生觀看了大型文化漢字節目《漢字英雄》的總決賽。同學在觀看時沉浸在激烈的比賽氛圍中,就各種漢字題目展開熱烈討論,仿佛自己也置身比賽現場,與選手們同臺競技。
觀看完節目后,老師引導學生:同學們,《漢字英雄》中的小選手們他們擁有的豐富的漢字知識讓我們連連稱贊。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班級將舉辦“傳承中華文化,爭當‘漢字英雄”的選拔大賽,選出班級的“漢字英雄”,一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的漢字文化。
(二)子任務具體開展
圍繞“漢字英雄”選拔大賽,教師布置了3個學習子任務。教師引導學生,想要在最后的比拼中獲勝,需要認真完成每個活動任務,在任務過程中積累漢字知識,學習識字方法,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才能有機會擁有“漢字英雄”的稱號。
學習任務一:讀文時贊文化。本任務要求學生閱讀《神州謠》《傳統節日》《中國美食》、語文園地二“日積月累”,在朗讀和背誦的過程中認識并贊美中國的山河文化、節日文化、美食文化和生肖文化。
學習任務二:漢字里有文化。本任務重點學習“形旁表義”的歸類識方法學習。學習內容為《“貝”的故事》,遷移學習《中國美食》和語文園地二“字詞句運用”“我的發現”。任務要求學生仿照《“貝”的故事》,創編“字里中華”《漢字的故事》,形成書冊供全班學習借閱。
學習任務三:比拼中傳文化。學生參加“漢字英雄”選拔大賽,環節包括漢字聽寫賽、漢字猜認賽、《漢字的故事》主題演講賽、漢字書畫賽,根據各環節的比賽成績,最終選出班級“漢字英雄”。
四、 識字單元的學習進階設計
“概念為本”的單元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在進階性活動的各階段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最終指向對基本問題的認識,實現對單元大概念的深刻理解,并能遷移運用到生活情境中。
(一)“讀文時贊文化”板塊學習活動
這一板塊的學習指向在朗讀積累中了解和感受多方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在《神州謠》的學習中進行了多形式朗讀,在語境中感受“奔、聳、涌”動詞的表達效果,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
學習《傳統節日》時,學生利用韻語特點背誦課文,了解和介紹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等,獲得對傳統節日的情感體驗。
在《中國美食》的學習中,學生通過讀圖、聯系生活,了解中國美食“炒、烤、煎、蒸”等烹飪方法和中國飲食文化,在家中嘗試做簡單的美食。
學生背誦語文園地三中的“日積月累”,結合生活,說說自己和家人朋友的生肖,初步了解中國生肖文化。
(二)“漢字里有文化”板塊學習活動
學生在第二板塊的學習中不斷深化對“形旁表義”的認識,并利用表義偏旁歸類識字,創編漢字故事。學習《“貝”的故事》時,學生歸類識記“貝”偏旁的字,講述“貝”字的故事,了解“貝”作偏旁大多與錢財有關;結合課后題了解“鏡、珠”偏旁的意思,仿編“金”“玉”的漢字故事。
學生回顧《中國美食》,借助“爆、燉、炸、煎、蒸”等烹飪方法,運用部首查字法查相關字,結合課后題的詞語知道“火”“灬”偏旁大多與火有關,仿照《“貝”的故事》創編“火”的故事。
學生繼續學習語文園地三“字詞句運用”,鞏固運用形聲字識字規律,根據偏旁有依據地猜字。在“我的發現”的學習中,學生通過做動作、練習生活等方式深化對形旁表義的認識,歸類推測“心”“忄”“刀”“刂”偏旁意思,創編“心”的故事,“刀”的故事等。
學生回顧《神州謠》《傳統節日》,根據中華傳統文化內涵,創編與其相關的“水”的故事、“山”的故事等,最終整理匯編整理成《“字里中華”漢字的故事》,在全班同學和家長間傳閱。
(三)“比拼中傳文化”板塊學習活動
這一板塊是對本單元“利用漢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能歸類識記一類字”識字方法學習成果的展示和遷移運用。老師宣布“傳承中華文化,爭當‘漢字英雄”的選拔大賽規則。
比賽環節一:漢字聽寫賽。聽寫內容主要包括本單元難寫的生字,“宵、霄、削”等同音字,以書寫正確率附上相應分值。
比賽環節二:漢字猜認賽。學生根據偏旁的意思推測和猜讀形聲字,如“瑤、瑜、銹、錘”等,不僅能讀對字音,還能認對意思,以認讀正確漢字的數量附上相應分值。
比賽環節三:漢字故事演講賽。學生根據創編的漢字故事,生動形象地講述漢字的演變歷史、過程和這一偏旁漢字表示的意思等,并為老師和同學的評分附上相應分值。
比賽環節四:漢字書畫作品賽。學生可以臨摹仿寫的隸書、楷書、行書作品,也可以創作傳統文化相關書畫作品。優秀作品將在校園中展示,由老師、同學評比附上相應分值。
根據學生各環節比賽的成績,最終在班級中選出10名“漢字英雄”,頒發漢字英雄證書,并鼓勵同學們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本單元的三個學習活動類型不同,整個學習過程體現進階性,將“利用表義偏旁歸類識字”的概念性理解貫穿其中,學習難度和挑戰度由淺入深,不斷增強,最終實現生活中的遷移運用和文化情感的提升。
五、 識字單元的評價量規設計
學習活動中,教師采用基于具體指標的評分工具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評價任務應指向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的真實性表現。表1和表2所示是本單學習任務相應的表現性評價量規設計。
“概念為本”識字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是在大概念的統領下,設計KUD教學目標,實施情境性任務、表現性評價量規,讓學生在進階性活動中對單元大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和遷移運用,最終在言語實踐中發展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崔允漷.如何開展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2]李衛東.檢視大概念、主題、學習任務群與學習項目——基于知識觀的視角[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6):82-88.
[3]榮維東.大單元教學的基本要素與實施路徑[J].語文建設,2021(23):24-28.
[4]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蘭寧.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與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絕佳實踐[M].魯效孔,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2019,39.
[5]呂映.語文學科的“大概念”:概念辨析、要義解讀與研究展望[J].語文建設,2021(18):20-26.
[6]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理解為先單元教學設計實例[M].盛群力,譯.寧波:寧波出版社,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