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方以智“異類中行”學術思想意蘊管窺

2024-05-29 22:43:26林存陽

林存陽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明清更迭之際,很多學人在對明王朝社稷淪亡原因的沉痛反思中,將批判矛頭指向理學(包括程朱理學、陸王心學)之弊。他們或批判理學之空疏,或在哲學思辨上修正唯心之偏,或擺脫朱、王而溯源于原典,提倡歸本六經、經世致用,或著意于開創新的治學方法論,甚至對西學亦有所吸收,可謂多途并進、競相迸發。這些努力,盡管受當時社會經濟和時勢條件的限制,不免“草創未精博”[1],然篳路藍縷,銳意進取,實已展示出宏大的學術氣象,以征實為特征的新學風、新思潮因之而興起。其間,由儒而不得已入釋、進而以儒為主貫通三教的方以智,是此一時代學術趨向的典型人物。關于方以智思想與學術的研究,一直是學者們關注、探討的一個重點甚至熱點,而《方以智全書》①黃德寬,諸偉奇主編,黃山書社,2019年版。的出版,更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系統的文獻資源。本文即以是書為基點,擬通過勾勒、比觀方以智的相關思想和問題意識,探究其在易代之際學術思想轉型過程中的志學取向所在,尤其是在傳統學術基礎上兼納釋道思想、耶穌會士所傳西學,從而在哲學思辨、博物探索上所做出的新探索、取得的新成就、形成的新特點,以彰顯其看似“異類”的人生、學術思想,實則蘊涵著中道而行的通達、堅毅精神。管窺之見,祈請方家教正。

一、易代之際的志學取向

方以智,小名東林,字密之,號曼公,出家后名行遠、弘智,別號藥地、浮山愚者、極丸學人、墨歷山樵、笑翁等,南直隸安慶府桐城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1611年11月30日),清康熙十年十月初七日(1671 年11 月8 日)去世,享年六十一歲,門人私謚文忠先生。明天啟四年(1624)、十四歲,補弟子員;崇禎十二年(1639)、二十九歲,中舉人,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曾充任定王慈炯、永王慈炤講官。

明清易代之后,方以智心懷故國,不仕新朝。因參與擁推桂王朱由榔,方以智被擢為右中允、侍講學士,繼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然鑒于南明政權官場的情勢,他無意于宦途,而以續修國史為愿,故十辭永歷帝入朝輔政之召。而為避清軍之逼迫,他不得不于順治七年(1650)冬在梧州出家。此后,他于順治十年(1653)在南京天界寺圓具足戒;十二年(1655),其父去世,以智破關奔喪,廬墓三年,之后四出游歷,拄杖江西南城、新城、泰和諸寺;康熙三年(1664)冬,擔任青原山凈居寺住持,一直到康熙九年(1670)冬以老病退休。康熙十年(1671),受“粵難”牽連入獄,在被押赴嶺南途中,十月七日夜舟行至萬安惶恐灘,風浪忽作,方以智病發而逝。被譽為真孝子、真忠臣、真才子、真佛祖的“一代偉人”①《(康熙)桐城縣志》方以智傳語。,歷經入世、出世諸種波折磨難之后,遽爾與世長辭,雖有志未伸,但其所思所想,則為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方以智自發蒙即聰慧,六歲知文史,七歲能賦詩,九歲屬文、學平仄,十二歲詠六經、工書法、隸草皆習。十五、十七歲,先后從白瑜、王宣學,為學益進。在《詠懷詩》中,方以智嘗表露志向曰:

人聞鳳凰奇,安得高岡鳴?日日鳴高岡,耳目何嘗驚?藹藹朝云布,菶菶梧桐生。遠翔周八極,天下聞其名。豈同鶉食,籬下日相爭[2]211?

又曰:

十歲好擊劍,舞衣動白日。醉后亂傷人,左右皆鼓慄。年年多讀書,浮氣忽已失。愁見世間人,相逢口如蜜。游俠慕荊卿,勾踐嘆無術。不如掩重扃,寒暑自卻疾。矢志友古人,黽勉事著述。筮卦嘗得《謙》,君子有終吉[2]213;

登樓且罷書,遠望獨愁予。上策榮金馬,談經慕石渠。知音邈已矣,高尚者誰與[2]275?

而在致好友張自烈的函中,他更扼要地陳述了自己的讀書為學經歷。童年時,祖父方大鎮先生即訓導他“誦經讀史,不呫嗶制舉義”,因此十五歲時,“十三經略能背諷,班史之書略能粗舉”。其后,更是博覽百家,而性好詩歌,“悼挽鐘、譚,追復騷雅,殊自任也”。弱冠后,仰慕司馬遷之壯游天下,遂更加狂放,“自行至性而不逾大閑”,曾滿懷豪情地以為,從此以后:

以五年畢詞賦之壇坫,以十年建事功于朝,再以十五年窮經論史、考究古今,年五十,則專心學《易》,少所受王虛舟先生《河》《洛》象數,當推明之以終天年,人生足矣[3]531。

然而,明清之際一連串的動蕩、兵火、宦途險惡,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人生、治學的走向。盡管如此,方以智依然向學不倦,頗事著述,聲名鵲起。

文震孟為方以智《博依集》作序,稱譽道:

年甫弱冠,已著書數十萬言。樂府歌行,直追漢魏;筆陣縱橫,亦在晉唐間。其人復偏偏俊異,洵一時之軼材也。……吳會諸名人咸延頸愿交,長老先生亦皆折行輩,稱小友,惟恐不得當也,名噪吳會間籍甚[2]123。

陳子龍亦贊道:

出其詩數百篇,諸體都有,大要歸于極古。其才情超烈,有過濟南,而挾旨則同矣[2]125。

而據方以智自稱:

弱冠災木,數十萬言,皆詞賦也。后稍稍有所進,著作古文,皆不以示人;考辨經史,不敢與人言論,以末世惡人學問也。矢死倖還后,一切生平著作,所博記經史之疑,所收金石古文、文字之原,所考天官、輿圖、律歷、異記,所詢邊事、土情,俱灰燼矣[3]531-532!

也就是說,方以智曾經下功夫做的很多文字未能留存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方以智曾有感于好友李雯所言“樂事莫過于好友同讀書”,設想若能獲得資助,打算建一草堂:

養天下之賢才,刪古今之書,而統類之經解、性理、物理、文章、經濟、小學、方技、律歷、醫藥之故,各用其所長,各精其極致,編其要而詳其事,百卷可舉;惟史事與文詩至煩,補《綱目》而約《二十一史》,各以小傳,比黃東發加詳焉;詩文選二編足矣。身握其總,以其閑聽而征之,十日一游山水,豈不暢哉[4]501!

此可見其學問視野之大,與習八股制義而希圖搏一第、榮身家者,迥異其趣。這也正是其發為:

每事但行其心之所安,率真毋欺,切忌偽飾。……津津以排突圣賢為新奇,為豪雄,是將誰謾[4]483

浮夸吊詭,都不欲襲之[4]485

今天下群役役于帖括,千百而一二,不過摹效詩古文章句[4]502

之感慨的原因所在。

方以智之所以形成以上讀書為學趨向,得益于其家學、庭訓及老師王宣等之教。在《膝寓信筆》中,方以智記其父孔炤先生的教導曰:

文以析理、敘事、紀物,此外則溢言偏詞,曼衍遣放耳。典故爾雅,所以遠鄙倍,觀其深也。不學無識,浮躁任氣,安得不空疏以為靈,漁獵以為怪耶。

對此,他深有感觸地說:

才自天分,各有獨至,終不能忍。然如此者,已屬間出。學識養氣,是士子所當自造者也,不敢不勉[4]480,481。而從家學流衍來看,自方以智曾祖方學漸以來,即已研學有緒。方以漸字達卿,號本庵,門人私謚明善先生,潛心學問,揭“性善”以明宗,究“良知”而歸實,掊擊一切空幻之說,使近世說無礙禪而肆無忌憚者無所關其口[5]3,著有《性善繹》《庸言》(崇實、明倫、虛無、華夷、善、性、讀天泉證道記、讀李氏藏書)、《心學宗》等。祖父方大鎮,字君靜,號魯岳,萬歷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門人私謚文孝先生,紹述家學,著有《易意》《詩意》《禮說》《寧淡語》等,“皆干城儒教之書”,主張:

“性善”征諸仁義,仁義根于無為而為之心,此為至善,此為良知,此為窮理居敬[5]7,力排異學。父方孔炤,字潛夫,號仁植,萬歷四十四年(1616)進士,歷官嘉定知州、職方員外郎、湖廣巡撫等,門人私謚貞述先生,著有《周易時論》《周易圖象幾表》《明善述》等,創公因反因之說,會通朱陸,關注西學。一門三世,研學賡續,方以智浸潤其中,自是深得熏陶。而其外祖父吳應賓,亦進士出身,精通儒釋,宗一圓三,合三教而一之,以無我為至善、良知為醍醐,不廢學問,亦不廢物理。方以智之師王宣,邁志好古,中年學道,深于《易》學。據方以智稱:

十七八即聞先生緒論,曠觀千世,嘗詩書歌詠間引人聞道,深者征之象數。其所雜著,多言物理。是時先生年七十,益深于《河》《洛》,揚、京、關、邵,無有能出其宗者[6]。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方大鎮、吳應賓、王宣三人,治學雖各有側重,但常切磋論學,甚為相得。在《易余·三子記》《象環寤記》中,方以智曾以當士、平公、何生和赤老人、緇老人、黃老人為喻,對其祖父方大鎮、外祖父吳應賓、師王宣代表的儒、釋、道三教之思想主張及其貫通,進行了揭示。正是在對家學、外祖父之學和恩師王宣之教的學習、體味中,方以智從而形成自己的治學風格和特色,所著《東西均》《易余》《性故》《一貫問答》和《物理小識》《通雅》等,即其哲學思辨和質測通幾之學的體現。

二、以儒為主貫通三教的哲學思辨

關于人性問題,方以智曾祖父方學漸,嘗鑒于孟子之后性學不傳,不唯荀子、告子不明性體,即使漢唐以來諸儒亦鮮有真知性體而無疑者,而往往“以氣參之”,甚且“引虛無之幟,竄入于‘性善’之中,浸淫不已”,所以著《性善繹》以辨之。在他看來,性之說發源于湯,導流于孔子,砥柱障瀾于孟子。“性善”一語,直溯本原,合符于降衷繼善之旨,此孟子之所以承先圣也。……性一理也,理無不善[5]37。

他強調:

“性善”一語,孟子與羲、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仲尼同一血脈,亦與天下萬世愚夫愚婦之未雕鑿者同一血脈,同此者為同道,異此者為異端。告子之“無”與釋氏之“空”同一血脈,天下莫不知其為異端。近儒以釋旨亂性善,又吾道中之異端。此學術邪正、世道理亂之大關也[5]63。

此后,方大鎮、孔炤亦紹家學,而對性善說續有論說。至方以智,更著為《性故》,對性之本來或所以然進行了闡發。

與先人立足正統、辟異學稍有不同,方以智則從《易》理、會通、合觀的角度,提出新的認識。在他看來,性說雖然紛然,但“皆不離對待之二”,如說善則對惡、說有善惡即對無善惡,因此,欲加以折中,需反復合觀而自參之。他的體會是:

唯通先后天而明其本自如是、正當如是、適可如是者,絕對待貫對待,是何理乎?知止至善而揚之,深幾神哉[7]7!

基于此,他以問答的形式,對儒家性說、佛禪性說等做了闡釋。大要而言,他認為,至善可統性善、性惡、性為善為惡、性無善無惡四說;《中庸》與《易》之性說一貫;圣人與眾人皆性善,其不同在于圣人率性而眾人率情;性與命一貫;禮義之性與食色之性、性與情、義理之性與氣質之性,皆不可作兩橛觀等。方以智強調:

人身一元氣也,通身皆靈如也。……言空虛者,破氣質之執;必言理,乃破氣質與空虛之弊。理且破理,而理與事泯,智與物泯矣。以不用善其用,而以用善其不用,則善用為經矣。故決曰:“無心則泯善惡,而善用則貫有無。”……行無事必有事,毋自欺而好學,享其中和,豈復作有無之見[7]23-24?

張永堂先生曾指出:

方以智以儒家性說而貫通三教,可謂三教一貫而歸于性善[7]4。

可謂揭示了方以智《性故》之旨趣。而其所作《一貫問答》,亦是此一旨趣的體現。

《一貫問答》凡涉五個問題,即一貫、格致、仁智、忠信、克己。方以智指出:

圣門之幾本一,而本不執一,其圓如珠。……不能變即是不能權;不能權,不可與幾;不可與幾,豈可謂之貫!

所謂“一貫”,即:

一是多中之一,多是一中之多;一外無多,多外無一。……一多相即,便是兩端用中;舉一明三,便是體統相用。……即知兩端用中之一以貫之,則三無非一而無非中,四不得中,無五無非五矣。

正是得益于《易》之一多相即的啟發,他認為,與《華嚴》之陰陽參伍,“則可以六經、《五燈》作家常計倆矣”!不過,如果未達到“由己”的大透徹地步,卻“捉個不落有無、捉個無所得,依然是病”[8]34-36。本此“一貫”思想,方以智對格致、仁智、忠信、克己做了新的解讀:

進而會通三教,以為都是一多相貫,有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有分別。最后歸于明善實學,總歸于孔子“學”字[8]29。

而在《東西均》中,方以智則就對立與圓融、表象與本相、堅守與變化、相反與相因、公是與公非、顛倒與交互、生與死、奇與庸、全與偏、神與跡、譯解與本名、道與藝、讀書與著文、張與弛、象與數、世界與本原、寬容與錯誤、謀生與盡力、源與流、人心與鬼神、奧秘與認識等問題,進行了既辨證又一體的闡發。其思想主旨,即在于要闡明“兩端中貫,舉一明三”,也就是:

所以為均者,不落有無之公均也;何以均者,無攝有之隱均也;可以均者,有藏無之費均也。相奪互通,止有一實,即費是隱,存泯同時[9]243。

方以智曾做了一個宏大的形象比喻,以表明其思想取向和意圖所在。他說:

我以十二折半為爐,七十二為鞴,三百六十五為課簿,環萬八百為公案,金剛智為昆吾斧,劈眾均以為薪,以毋自欺為空中之火,逢場烹飪,煮材適用,應供而化出,東西互濟,反因對治,而坐收無為之治,無我、無無我,圜三化四,不居一名。……是名全均,是名無均,是名真均[9]250。

作為《東西均》姊妹篇的《易余》,乃方以智有悟于:

《易》無體而前用者,善用余也,即余而一其體用者也[10]9,遂主張:

一在二中,皆相反相因者也。此明《易》之五種反對,因立六象同時之說、十錯十綜之說,而萬法甚深,皆可冪積鉤矣[10]23!

若不能明乎此,則會陷于執一而廢百。因此,他一方面指出:

推論所以始,以一卵蒼蒼為太極殼,充虛貫實,皆氣也。所以為氣者,不得已而呼之。因其為造化之原,非強造者,而曰自然。因為天地人物之公心,而呼之為心;因其生之所本,呼之為性;無所不稟,呼之為命;無所不至,呼之為天。共由,曰道。謂與事別而可密察,曰理。

另一方面則強調:

若據質論,則有公性、獨性、習性、大心、緣心、至理、宰理之分。此分合合分,分即是合者也。

要而言之,

不二不一之存泯同時,固萬世之日用飲食也[10]29。

方以智之所以做此思辨,歸趣乃在于藉由對《易》之互相為余思想的闡發,以論證三教合一的合理性。這也就是他討論“三冒五衍”所揭示的:

大一分為大二,而參兩以用中五;從此萬千皆參伍也,皆一貫也;三教百家,造化人事,畢于此矣[10]21。

此一意向,《易余》附錄更做了耐人尋味的總結,其言曰:

浴日蒸天,可不家食,何妨呼醒夢蝴蝶?瞥見魚知躍、鳶能飛,盡覆載幽明外,九萬游息,時時是怒化之鹍鵬。

烹雪炮漆,以供鼎薪,偏教醫活死麒麟。卻問龍無首、狐濡尾,在元會呼吸中,三五錯綜,點點皆觸幾之龜馬[10]234。

三、公因反因和圓∴三點說

方以智之所以能建構起對世間萬事萬物富有個性的哲學思辨體系,乃緣于其對《易》的探索,和通貫儒、釋、道三教的體悟。而更可注意的,是他從中凝練出一些重要的觀念或理念。其中,以下兩種尤其關鍵。

一是公因反因。在《周易時論》中,方以智之父孔炤先生已提出此一概念。據方以智說:

老父在鹿湖環中堂十年,《周易時論》凡三成矣。甲午之冬,寄示竹關。窮子展而讀之,公因反因,真發千古所未發。

因父之說,他感悟到:

萬物各不相知,各互為用,大人成位乎中,而時出之,統天乘御,從類各正,而物論本齊矣。……蓍卦之德,退藏于密;即方是圓,兩行貞一[11]。

所謂“公因”,指“為物不二、至誠無息者”;而“反因”即“宇宙、上下、動靜、內外、晝夜、生死、頓漸、有無,凡兩端無不代明錯行,相反而相因者也”。方以智認為,公因在反因中,若“奪二窮一,并掃其一”,則“宗門權奇耳”。在他看來,“圣人極深而體寂感之蘊,因物而悟生成之符,觀器而悟裁成之法,極數而盡天下之變,視曜緯官肢經絡,就呼吸寤寐而定元會死生,一切皆卦爻之才,一切皆于穆之命”,因此,“歷律醫占,微幾最秘”。正因如此,黃帝、神農造化在手,堯、舜知歷數而授允中,孔子舉扐閏而明大衍,“興禮樂,制數度,成變化,行鬼神,橐龠在此”[12]77。方以智在《東西均》中所表達的“有一必有二,二皆本于一”[9]279“一在二中”[9]282“一不可言,而因二以濟;二即一、一即二也”[9]355等,皆是此一觀念的體現。所以,方以智之子中通曾強調:“公因一也,反因二也。此方氏之《易》學。真破天荒,一切皆然。”[13]258

二是圓∴三點。在為方以智所作年譜中,任道斌先生指出:

“∴”字音伊,原為梵語中五十字母之一,密之借用之,以為事物變化,有如“∴”字,左右交輪,而統一于中[14]。

而觀方以智著作,關于“∴”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明確、深化的過程。在《易余》中,∴已出現。方以智所作《三冒五衍》解題曰:

三教百家,造化人事,畢于此矣。處處是《河洛圖》,處處是○、∴、卍,行習而不著察耳。

但并未對∴做說明。

在《一貫問答》中,方以智一則于《問一貫》中指出:

世自遁世,則不落有無,唯圣者能之。此乃剔出圣體,與人著眼,而無可無不可之庸用,則圓∴環中矣。……合看圓∴之舉一明三,即知兩端用中之一以貫之,則三無非一而無非中,四不得中,無五無非五矣。……行無事必有事,即透徹交濟之反因,而受用一貫之公因。勿正則不執上點,勿忘則不執右點,勿助則不執左點;一切俱從兩不得逼至三不得,知到三不得,即三皆得矣[8]35-37。

又于《問克己》中,以∴對孔孟荀之思想做了解讀。他認為:

《論語》終以“知命”“知禮”“知言”,此尼山∴字也。始于“志”“立”,終于“順”“從”,乃所以為“知命”,此是三一一三弄丸一際。孟子之“知天”“踐形”“知言”,亦此三昧;荀子之“云”“蠶”“針”,亦此三昧也。……知天,而原,反不作兩橛矣。此格天人、格生死之物也。……知禮,則真諦中節,而性相不作兩橛,此格內外、格本末之物也。……知言,則世諦立誠,而人我不作兩橛,此格彼此、格古今之物也。可與惟幾也、惟深也、惟神也合參[8]60-61。

而在《東西均·三征》中,方以智更對∴之意涵做了較詳細地闡說。他指出:

大一分為天地,奇生偶而兩中參,蓋一不住一而二即一者也。圓∴之上統左右而交輪之,旋四無四,中五無五矣[9]257。

具體而言,即:

圓∴三點,舉一明三,即是兩端用中,一以貫之。蓋千萬不出于奇偶之二者,而奇一偶二即參兩之原也。上一點為無對待、不落四句之太極,下二點為相對待、交輪太極之兩儀。三身、三智、三句,皆不外此。總來中統內外、平統高卑、不息統《艮》《震》、無著統理事,即真天統天地、真陽統陰陽、太無統有無、至善統善惡之故。無對待在對待中。設象如此,而上一點實貫二者而如環,非縱非橫而可縱可橫。中五四破,疊十用九,九即五,五即一,乃無實無虛,無可無不可,冥應雙超者也[9]268。

由此可見,∴是貫穿于《易余》《一貫問答》《東西均》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或理念。而此一觀念或理念的落腳點,就是歸于“一在二中”“藏一于二”。基于此,方以智更提出藏心于物、藏仁于智、藏無意于誠意、藏克己于復禮、藏悟于學、藏理學于經學等命題,其旨趣都是既辯證又關聯、一體地看待事物。

四、質測通幾之實學

方以智的哲學思辨,固然緣于其精研《易》理、釋道二家之學并進而將其融會貫通之新得,而更為值得指出的是,此一新得亦基于他對事物的關注和體察,《通雅》《物理小識》即此一取向的體現。兩者互動,遂孕育出方以智獨特的質測通幾之實學,亦彰顯出其好言當世之務、經世致用的務實取向。

在方以智看來:

學惟古訓,博乃能約;當其博,即有約者通之。博學不能觀古今之通,又不能疑,焉貴書簏乎[15]6?

又指出:

函雅故,通古今,此鼓篋之必有事也。不安其藝,不能樂業,不通古今,何以協藝相傳,詎曰訓詁小學可弁髦乎?理其理,事其事,時其時,開而辯名當物,未有離乎聲音文字,而可舉以正告者也[15]5。

《通雅》之撰,就是方以智此一思想取向的體現。

據方以智自稱,他從小時候即對器物技藝、字義詁釋等懷有濃厚興趣:

與方伎游,即欲通其藝也;遇物,欲知其名也;物理無可疑者,吾疑之,而必欲深求其故也;以至于頹墻敗壁之上有一字焉,吾未之經見,則必詳其音義,考其原本,既悉矣,而后釋然于吾心[15]3。

隨著讀書漸多、閱歷漸廣,以及熏陶于父師之教之學,他遂藉《爾雅》之體例,仿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無所不該之規模,將所得匯為《通雅》一書。是書初成于明崇禎十二年(1639),其后又不斷有所增補、修訂,至康熙五年(1666)由姚文燮刊刻行世,凝聚了方以智幾十年的心血。

《通雅》包括卷首3 卷和正文52 卷,內容包羅宏富,大而有要,洵可謂洋洋大觀。要而言之,此書主于折衷音義、辨當名物,其辨證以經史為本,旁及諸子百家、志書小說,藉考究以寓“藏智于物之道”[15]10-11,于“古今聚訟,為征考而決之,期于通達,免徇拘鄙之誤,又免為奇僻所惑”[15]5。對方以智此書,西頑道人嘗評價道:

凡天人經制之學,無所不該。其大指,尤在乎辨點畫,審音義,因而考方域之異同,訂古今之疑訛。……引據古文,旁稽謠俗,博而通之,總之不離乎雅者近是[15]2。

冒懷辛先生亦高度贊譽說:

《通雅》一書不僅是當時條件所能達到的各種知識的匯集和考證,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包含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開明廣闊的歷史眼力,和綜合會通的知識分類。……它在中國文化史、自然科學史、以及思想發展史上都起了一部分承先啟后的作用。這是《通雅》一書的歷史意義所在[16]。

與《通雅》相得益彰,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識》,更分天類(氣、光、聲、律、五行)、歷類、風雷雨旸類、地類、占候類、人身類、醫藥類、飲食類、衣服類、金石類、器用類、草木類、鳥獸類、鬼神方術類、異事類,闡發其對天地自然事物之所以然的認識。方以智何以會關注于此?主要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是受其父孔炤先生思想的影響。在《知言鑒》中,方孔炤強調:

詁家沾懘诐遁簧鼓久矣。曰宰理、物理、至理,曰公性、獨性、習性,曰質測,曰通幾,姑離合而陳之,乃可決耳。不明其故,即能守壘,亦強作主,不自在也[12]86。

又在《潛草》中指出:

言義理,言經濟,言文章,言律歷,言性命,言物理,各各專科。然物理在一切中而《易》以象數端幾格通之,即性命、生死、鬼神,只一大物理也[13]109。

方以智熏陶于父親之教誨,自然對此一思想和認識深有感觸。

二是受其師王宣啟發。王宣為學,多言物理,著有《物理所》。崇禎四年(1631),方以智年二十一歲,刊刻《物理所》。此后,他更注意于此,每有所聞所得,即分條別記,以求其通。

三是得益于與西方傳教士的接觸。方以智曾閱利瑪竇《天學初函》,雖然“讀之多所不解”,但對歷算奇器頗感興趣,二十六歲時結識意大利傳教士畢方濟,以此相問,盡管畢氏“不肯詳言”[4]502,多少會有收獲,很可能因此更激發起其探究熱情;二十八歲時,方以智又獲得法國傳教士金尼閣所著《西儒耳目資》,因其“字父十五,母五十,有甚、次、中三標,清、濁、上、去、入五轉”,證明了他的“等切”之學[4]494。

基于這些夤緣,方以智遂加以融貫,而形成自己對物理的新認識。在他看來,盈天地間皆物也,人受其中以生。生寓于身,身寓于世,所見所用,無非事也。事,一物也。圣人制器利用以安其生,因表理以治其心。器,固物也;心,一物也。深而言性命,性命,一物也。通觀天地,天地,一物也。推而至于不可知,轉以可知者攝之。以費知隱,重玄一實,是物物神神之深幾也[13]96。

尤為關鍵的是,為探究物之理,方以智在其父所揭質測、通幾的基礎上,將質測、通幾作為核心命題,進行了更加深入的闡釋和運用。他指出,所謂“通幾”,即“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所謂“質測”,即“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螽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而“質測即藏通幾者也”;如果“竟掃質測而冒舉通幾以顯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遺物”,則不能合內外、貫一多;傳教士所傳西學,雖然詳于質測,但“拙于言通幾”,而深究起來,其“質測猶未備也”[13]96。由此可見,方以智探究物理的目的乃在于識其“幾”。

不過,方以智雖然定義了“通幾”,但何謂“幾”尚不明顯。而觀其相關言說,或可有助于理解其意涵。在《物理小識》開篇,方以智“象數理氣征幾論”曰:

為物不二之至理,隱不可見。質皆氣也,征其端幾,不離象數。彼掃器言道,離費窮隱者,偏權也。日月星辰,天懸象如此;官肢經絡,天之表人身也如此;《圖》《書》卦策,圣人之冒準約幾如此。無非物也,無非心也,猶二之乎?自黃帝明運氣,唐虞在璣衡,孔子學《易》以扐閏衍天地之五,歷數法度,是所首重,儒者多半弗問,故秩序變化之原,不能灼然。何怪乎舉禮節樂律而弁髦之,舉倫物舊章而放棄之,謂為圣人之所增設乎哉!……天示其度,地產其狀,物獻其則,身具其符,心自冥應,但未嘗求其故耳。學者靜正矣,不合俯仰遠近而互觀之,又何所征哉[13]111!

而在《東西均》中,他更論“何謂幾”曰:

交也者,合二而一;輪也者,首尾相銜也。凡有動靜往來,無不交輪,則真常貫合于幾,可征矣。無終始而有終始,以終即始也。……則生死、呼吸、往來、動靜無不相即,并不相壞,皆貫者主之:此所以代也、錯也。所以代錯者,無息之至一也[9]265。

又其《所以》一文強調:

氣也、理也、太極也、自然也、心宗也,一也,皆不得已而立之名字也。……人本天地,地本乎天,以天為宗,此樞論也。天以心予人,人心即天,天以為宗,即心以為宗也。……不通天地人之公因,即不知三圣人之因,即不知百家學問異同之因,而各護其門庭者各習其藥語,各不知其時變,何尤乎執名字之拘拘也?吾折衷之而變其號曰“所以”,此非開天辟地之質論而新語也耶!……生生者,氣之幾也,有所以然者主之。……所以然即陰陽、動靜之不得不然,中而雙表,概見于形氣。……《易》者,征天地之幾也,日月、魂魄之率也。……所以為心者,即所以為理、所以為氣、所以太極、所以自然者也。……吾故又變“所以”之號,舊謂之“太虛”,我何妨謂之“太實”?舊謂之“太極”,我何妨謂之“太無”?且謂之“生生”,且謂之“阿阿”,又安往而出吾宗乎[9]341-345?

而在致三子中履書中,他亦表示:

“物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有;力惡其不出于己也,不必為己。”此《物理小識》之隨人集證也。托人問人,皆不犯其鋒芒,而以通幾護質測之窮,何所礙乎?《時論》以秩序變化、寂歷同時為宗。方圓同時,奇恒之府,即多是一,皆統類于此矣。……格物之則,即天之則,即心之則,豈患執有則膠、執無則荒哉[17]135!

合觀以上所論,方以智以《易》理為根柢、融匯三教而對天地事物窮究其所以然及其密切關聯性,亦即“幾”的彰顯,也就比較清晰了。

此一基于實征而對事物本質所做的探索和呈現方式,若與西晉張華《博物志》、宋僧贊寧《物類相感志》、明鄧元錫《物性志》、明清之際王宣《物理所》等觀照,可見方以智在借鑒、吸納前人智慧和成果的基礎上,做出了新的嘗試。方以智自稱:

每因邵蔡為嚆矢,征《河》《洛》之通符,借遠西為郯子,申禹周之矩積。……或質測,或通幾,不相壞也[13]101。

方以智之子中通指出:

至于《物理小識》,為破天荒之書,天地人物,無所不包,古今疑惑,無所不決[18]23。

四庫館臣指出:

張華、贊寧所撰,但言克制生化之性,而此則推闡其所以然。雖所錄不免冗雜,未必一一盡確,其所辨論亦不免時有附會,而細大兼收,固亦可資博識,而利民用[19]。

諸偉奇先生則將方以智的物理研究特點概況為四點:一是“為了求得物理的正確知識,方以智特別重視觀察與試驗以‘征其確然’”;二是“借助西方科學,以發揚我國的科學研究傳統”;四是“表達了物理通于《易》理的理念”;而第三點則強調了“講求物理研究的經世致用”:

全書十五類中的數千條,幾乎每條都與日常生活有關,都有實用價值。如:天文歷算類討論歲差、日月食、歷法、開辟紀年、節度定紀等,都是當時修歷運動中爭論不休的問題;醫藥類上個人習醫之經驗與心得;其他如轉水法,介紹由低處引水灌溉高地之法;稱桿輪運、起重法介紹省力起重的方法等等[13]90-91。

如果聯系明清之際動蕩的社會狀況來看,方以智能如此關注博物之學,著成百科全書式的《通雅》《物理小識》,不僅難能可貴,而且于一時學風和學術走向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無怪乎晚清學者譚獻評價道:

方明中葉,問學之途或岐或窳,獨方氏累葉敦儒,濯于忠節,以厲文章。其為學也既世,又不為昌狂無涯之言,束經教而推究世用。……至于我朝通儒輩出,以名物訓詁求微言大義于遺經,尋厥濫觴,實始于密之先生之《通雅》。然則桐城方氏七世之學,不獨靈皋侍郎文辭授受之先河,抑亦閻、顧之流一代經師之先河也已[20]134-135。

此一評論雖不免譽之稍過,但方以智確屬明清之際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并時而鳴的開風氣者。

五、結 語

綜觀方以智一生,其出處皆迭遭磨難,盡管他人“或以為詞客,或以為狂生。……窮理者嫌其異于宋儒,而非之者有矣”,但他自己并不為世俗利祿所誘,亦“不為邊幅以自雕飾”[3]532,而以曠達的心態、堅韌的毅力,執著于學問的探究、三教旨趣的貫通、天地萬物的質測與通幾,從而在哲學思辨、經世致用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方中通曾說:

《易》本以象數為端幾,而神明其中,道器費隱,不相離也。……老父會通之日,虛空皆象數,象數即虛空,神無方,準不亂,一多相貫,隨處天然,公因反因,真發千古所未發,而決宇宙之大疑者也。嗟乎!掠虛易,實學難,貫一切而會通者尤難[18]15。

方以智弟子梅文鼎亦強調:

不歷刀兵水火患難生死,不足以見吾師之學;不歷才人、孝子、忠臣、善知識,不足以盡吾師之學。天之所以厄吾師者,正天之所以成吾師也。……吾師所以通乎世出世之法,而后以出世為入世。素位也,時宜也,不求人之知,不白己之心[21]。

然而,時勢弄人,天未必遂人愿,本想用世、成就一番事業的方以智,面對南明政權的不堪、清廷的逼迫,心懷遺民之志的他,不得已而選擇了“異類中行”,藉會通三教而申明己愿。此一孤懷苦心,方中通所言:

生前應出世,身后合歸儒[18]114;

老人本傳堯、舜、禹、湯、文、周之道,轉而集諸佛祖師之大成,而堯、舜、禹、湯、文、周之道寓其中:時也,非人也。……老人之時乘也,以無我為過關,以不自欺為薪火。合尼山正示、鷲嶺大過、漆園旁擊而一之。明乎公因反因、正知偏知、證此五位天然秩序、寂歷同時之大符,……謂老人為杖人托孤,即為諸佛祖師托孤,即為堯、舜、禹、湯、文、周托孤,實為孔子托孤也[17]170-171。

可謂深得其父思想之三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三级av及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精品视频999|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 国产天天射|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在线欧美a|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福利视频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激情乱人伦| 国产偷倩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午夜a级毛片|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欧美日韩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一级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色悠久久综合|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欧美黄网在线|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黄色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亚洲91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 久青草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在线国产91| 成人精品区| 亚洲人成网址| 国产XXXX做受性欧美88|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2022国产无码在线|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婷婷六月综合| 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国产综合亚洲欧洲区精品无码| 国产91高清视频| 国产香蕉在线| 日韩中文欧美|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h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免费看a级毛片|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操美女免费网站| 欧美色亚洲|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级特黄aa级特黄裸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