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高惠黎(1974~),女,漢族,甘肅蘭州人,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馬坡學校,研究方向:英語。
摘 要: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堂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降低學生身心壓力的同時幫助他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成長。為此,學生的自主學習必不可少,教師還要以多元的互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必要的支持,促進學生知識及認知體系的構建。文章從為何要在“雙減”政策下構建初中英語的自主互動課堂、構建的有效策略以及構建之后所能體現出的意義等展開深入研究討論,希望能夠給廣大同仁的教學帶來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英語課堂;自主互動課堂;課堂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0-0108-06
初中英語新課標強調引入“自主互動教學”組織模式,其目的是促使教師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學生都能在核心素養發展方面取得進步。在這種組織模式下,要建立起師生及學生共學的學習共同體,傳統意義上的教師、課代表、優等生、學困生等不同的角色都要在這樣的學習共同體中互相幫助,取長補短,使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某一次教學活動的中心。因此這種模式符合“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對其構建策略展開研究和實踐是必要且有價值的。
一、 “雙減”政策的主要理念及其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
“雙減”政策提出的目的是降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校作業和課外輔導負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所有學生的共同進步,提升學校教育質量,滿足學生的多元成長需求,讓家長對教學質量感到放心,推動實質上的教育公平。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則意味著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盡量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都能通過初中英語課堂獲得充實且豐富的收獲。
總體而言,“雙減”政策對初中英語教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重構。為了達到“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創造性的學習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解決學習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面,是課堂語言實踐互動的增加。眾所周知,語言能力要通過“聽、說、讀、寫”等不同的途徑表現出來,所以只有通過多元的實踐互動才能有效、全面地鍛煉初中生的語言能力,發展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使其在語言交流和思維碰撞中實現優勢互補,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二、 “雙減”政策視角下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不足
無論從“雙減”政策還是初中英語新課標來看,構建初中英語的自主互動課堂都是必要的。特別是在“雙減”政策影響下,初中英語課堂應該表現出“自主”和“互動”的特征。但目前初中英語教學存在的主要不足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一)學生自主性不足
學生的自主性不夠。初中英語教師其實普遍認識到了在“雙減”背景下給課堂“增效”的必要性,但他們的做法不是在全面減輕學生負擔的基礎上“增效”,而是想辦法通過安排更多、更緊湊的課堂教學環節來“彌補”作業負擔減輕所造成的影響。
比如,有的初中英語教師減少了課后作業,壓縮了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時間,但又在課堂上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學生對知識的消化、鞏固和檢驗上。由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所以給學生在課堂上主要就是進行各種練習、考查和測試,要完成很多課堂作業與專題訓練,沒有學習、思考和應用新知識的機會。有的教師則采用“知識灌輸型”的教學方式,看似減輕了學生在學習時間上的壓力,但是學習難度大增,學生學習時的心理壓力也更大了。
(二)課堂互動性不足
課堂的互動性不足,也可以說是有效的、深入的、對學生有幫助的互動性不足。正如剛才所說,在部分教師減輕課后作業但大量增加課堂練習的教學模式中,課堂上的互動很多都變成了對具體知識點或者英語題目的問答,與學生的自主探究沒有直接的關系,對學生自主應用英語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也缺乏應有的幫助。通過互動,同學們增長的仍然是“解題能力”,這與“雙減”政策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素質整體提升的內在理念是相悖的。
更嚴重的是,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多初中生上英語課時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是不是能答得上老師提出的問題,可不可以在課堂練習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還有的學生會因此對英語產生畏難乃至厭學情緒。同時,由于缺少學生自主、自發的互動,教師很難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無法及時做出應對,有些教師仍堅持此種教學模式,只能在課堂教學中“修修補補”,學生之間的差距可能不斷增大,難以在初中英語課堂上真正落實“雙減”政策。
三、 基于“雙減”政策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注意事項
(一)以生為本,轉變教師角色
以上論述充分說明,“雙減”政策在初中英語學科的落實受到課堂自主性和互動性不足的影響,教師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扭轉這一局面。但是,目前初中英語課堂缺乏自主性和互動性的原因在于教師希望落實“雙減”政策,但是又缺少對“雙減”政策和新課標的理解。因此,在大力推進具體措施前,教師應該先明確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項。在這些注意事項下開展教學創新和實踐活動,能夠幫助教師少走彎路,也能讓學生盡快體驗到自主、互動英語課堂的趣味性。
以往初中英語教學中的不足,正是由于教師沒有轉變角色,沒有從學生角度去思考他們的深層學習需求。教師需要注意師生角色的轉變和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英語學習是一個從感知到積累再到運用的過程,學生要通過交流和思考等,對英語知識以及英語知識背后的文化內涵進行歸納、比較、概括和整合,直到形成自己的能力,正確地使用英語,滿足英語交流方面的實際需求。教師要以此為核心,從知識學習和情感體驗等方面滿足學生需要,保障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整合過程。
(二)課前準備,科學創設情境
沒有規劃的課堂是無序的,同時也是低效的,最終也無法落實“雙減”政策。過多的課堂要求和過于緊湊的課堂教學環節,不符合“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說明教師沒有“以學生為本”進行適合學生的課前準備。從初中英語學科本身的特點和學生英語能力素養的成長規律來說,教師課前準備最重要的就是對情境進行科學創設,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為學生鋪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路徑,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實現發展并通過對情境問題的解決感受自身的進步。
以“Unit 3 This is my sister.”為例,教師應該像導演給演員說戲那樣,創造一種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環境,使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及其應用的必要性。比如,班里有一名外國的插班生,同學們輪流邀請他去家里做客,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人,讓他感受到中國人的熱情與好客,進而使學生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教師還可以在情境中制造“誤會”,比如,外國插班生錯誤理解了“叔叔”“舅舅”或“阿姨”“嬸嬸”,需要我們更詳細地介紹,這樣既能突出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又能培養學生的文化交流意識。
(三)學法指導,營造和諧氛圍
在自主、互動的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如何處理好學生自主與教師指導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教師一方面要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以更高的效率完成更有效的學習,另一方面又不能削弱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而要引導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積極投入課堂,充分張揚個性,實現對學習方法的內化,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必要時,還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英語問題,然后對學習方法進行交流討論,交換彼此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及感受。
比如,在進行“Unit 7 How much are these socks?”的學習時,學生對某些事物的單復數形式可能記不清,總是習慣從漢語角度考慮問題。教師可以交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方法:想想某種衣服是一件、一副還是一套,從這些漢語的量詞出發判斷不同衣服的單復數形式,再對“褲子”等比較特殊的衣服加以強調。如果學生仍然存在疑問,教師則要鼓勵學生主動表達,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不能讓學生總是根據教師之前的提示苦思冥想。
(四)教后反思,實現內化升華
在初中英語的自主互動課堂構建中,師生雙方都會得到豐富的收獲,教師能夠加深對“雙減”政策的理解,認識到真正的自主及互動是怎樣的,轉變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學生則可以在思維的碰撞中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吸收和應用,意識到學好英語知識的意義。其他諸如具體的教學方法或學習方法等,都是師生收獲的部分。面對如此豐富和充實的收獲,教師應該注意帶領學生進行教學之后全面且深刻地反思,和學生一起實現對收獲的內化與升華,這對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穩步發展尤為重要。
如在“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學習中,在第一課時結束后,有同學提出:咱們是不是能夠根據單元主題組織一次才藝表演活動呢?在表演的整個過程中進行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或者說以大家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推動教學的進行。教師一方面要把這一寶貴建議記錄下來,與同學商討,嘗試應用;另一方面則要進行教學后的反思:是不是本節課的趣味性還是不夠?并進行分析和記錄。在下節課教學結束后,則要引導同學們對比兩節課的學習成果,幫助學生完成反思,內化和升華兩次不同學習方法中的收獲。
四、 基于“雙減”政策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討論,可以得出“雙減”政策下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采用師生互動模式
要采用師生互動的模式,搭建出自主的互動課堂框架,使得具體的教學方法及手段能夠在這一框架下進行,避免課堂互動過于雜亂、缺乏重點。要注意的是,廣義的“課堂互動”應該包括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以及課堂教學之外的互動,后者的代表形式就是學生在課后進行的小組合作預習或復習。互動的實質則是知識和感受的傳遞,應該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確保互動高效、有意義。
比如,初中英語教師可以確定課堂自主互動的基本模式是“口頭為主,筆頭為輔;線下為主,線上為輔;課內為主,課外為輔”,每一輪次課堂互動都以教師說明性和啟發性的導入為開端,以同學們高效的英語聽說為過程,以師生對過程的總結結束。這樣的課堂互動過程有較為清晰的目標,學生明白自己要討論的是什么以及討論的目的是什么,思路和語言都不容易跑偏,學習效率會比較高。在同學們習慣之后,這種模式的效率和質量還會進一步提升,同學們也就有時間進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語言互動。
(二)培養良好互動習慣
從以往的教學觀察、教學實踐和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學習中可以發現,初中生雖然普遍比較喜歡開放、平等的課堂氛圍,渴望有更多的課堂互動,但一些學生并不習慣參與到互動之中。有的是因為缺少與同學平等互動應保持的態度和采用的方法,有的則是因為性格問題而顯得過于被動。這些與他們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經歷和受到的家庭教育都有一定關系。在同學們不具備良好的心態或者缺少有效參與互動的能力時,教師應該在構建互動課堂的同時注意對學生良好互動習慣的培養,不能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
比如,學習“Unit 4 Dont eat in class.”的時候,教師請同學們以班級曾經出現過的不文明事件為素材展開英語交流。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顧慮,或者不知道怎么說、不敢說,在互動中較為被動。為了讓這些同學的英語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教師可以播放動畫視頻,給出一些同學們可能會用到的單詞,并讓一些同學先和教師進行互動示范,調動同學們的情緒。當大家做好了心理和知識方面的準備后,就可以較好地開展并完成互動了。對有良好表現或有明顯進步的同學,教師要予以充分的表揚,激勵他們持續參與。
(三)提升學生自主能力
正如部分初中生缺少互動習慣一樣,也有的初中生缺少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在以往被動的學習狀態中,這部分學生已經產生了思維上的惰性和對教師或同學的依賴心理,他們在互動中可能會敷衍了事,或者出錯之后不注意自主糾正,被動等待其他人給出所謂“正確答案”。這種學生會下意識認為英語表達都有固定的“范式”或“標準答案”,但這與語言本身的特點是相悖的,不利于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語感,其英語學習會長期停留在“對碎片化知識的記憶”這一較低的層面。
為了落實“雙減”政策要求,利用好課堂自主互動的機會,教師應重視對學生自主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時,根據新課標,本單元內容屬于“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綜合主題,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拓展主題,從“school trip”拓展到各種各樣的旅行,同學們可以自己選擇話題進行討論。教師則要隨機參與到各小組的討論中,調動所有同學的發言熱情,并提出各組要對本組同學發言的積極性和有效性進行互評。通過上述策略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四)積極應用賞識教育
初中生掌握的英語單詞等基礎知識比較有限,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解也不夠全面和深入。所以,在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中,學生出現錯誤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如果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出現的錯誤,就會打擊學生參與課堂互動信心。為此,教師需要積極運用“賞識教育”策略,即對學生表現出的自主性和在互動中體現出的優點進行及時的稱贊,以教師的積極情緒和態度激勵學生的自主互動行為,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學習發展過程,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不過要注意的是,采用賞識教育策略并不是對學生的缺點視而不見,教師仍然要指出學生存在的錯誤,但應該建立在積極正面的賞識基礎之上,使得學生能夠客觀看待自身不足,能夠以積極的心態進行自身學習行為的調整和完善,進而帶領學生共同創造更高質量的初中英語課堂。比如剛才提到的“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以往不太積極的同學這次有很活躍的表現,興致盎然地分享了一次家庭旅行活動,同學們都深受感染。即使其表達過程中有較多錯誤,教師也要對學生的進步表示賞識,然后再指導其改正。
(五)構建多元課堂評價體系
剛才提到的應用賞識教育策略本質上屬于課堂評價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課堂評價還包括評價目標、形式、主體等不同的要素。因為自主互動課堂強調學生自主與多元互動,同學們在性格、能力、知識等各方面特點都不同。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同學的性格較為內向,參與互動不足,在評價中就應該體現出來,指引他們做好自身調整,嘗試彌補性格上的缺點,而不僅僅是評價其在互動中達到的學習成果。
為此,教師可以從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三個維度入手,構建多元的課堂評價模式。學習目標指的是學生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則指學生對學習內容價值的挖掘以及是否主動加入了個性化的學習內容,比如,把預習時的拓展閱讀內容引入課堂互動;學習過程就是學生在過程中的學習表現,比如,態度是否積極,對小組討論發揮了多么大的作用等。每次課堂教學結束前,以《評價單》的方式從以上三個維度進行自評和互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性的評價,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評價教師本節課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六)不斷完善教學結構
所謂“教學結構”,指的是教師講解、自主探究、小組互動、師生探討等不同的教學形式在課堂上所占據的比例及其在順序上的安排。教師講解或自主探究等都可以視為教學結構中的一個個模塊。隨著初中英語教學的持續進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也要隨之而變,持續完善。
比如,進行“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學習時,結合上一單元的教學情況和同學們在評價中給出的建議,教師可以調整教學結構,組織一次“翻轉課堂”活動。同學們可以先在課前的自主互動預習中自行創設情境,展開英語交流,感受國外“派對文化”的樂趣,了解相關資料信息。在課堂教學時,則先由各組進行情境模擬表演,表演過程中要體現單元主題,盡量應用本單元的新知識。表演結束后,則集中解決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各組的評比和評價,為下次展開更有效的自主互動學習做好準備,實現良性循環。
五、 基于“雙減”政策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意義
以上論述充分說明基于“雙減”政策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是可行且必要的。總結起來,其主要有著如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相比于教學環節過于緊湊的課堂教學來說,自主互動課堂看似在師生和生生的對話中花費了“過多”時間,實際上學生的興趣被充分調動了起來,其思維能夠一直緊跟課堂教學節奏,在互動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從而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對更多知識的學習、理解、吸收和應用。相比于片面的、針對部分“題目”的解決,顯然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運用。
以“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為例,在有趣的課堂互動情境中,同學們能夠集中注意力,思考如何把自己熟悉的中華傳統故事用英語講給外國人聽,會反復思考自己使用的英語知識是否準確,有沒有把故事的內涵及其情感較好地傳達出來。學生雖然會在思考、交流和調整英語表達上花費較多時間,但這都是有效的,學生掌握的是進行有效英語表達的思路、方法和應該有的態度,這些會讓他們在面對具體的英語問題時更加游刃有余。
(二)激發深層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構建能夠激發出學生對英語學科的深層學習興趣。在初中英語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部分學生有著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這種興趣只體現在部分教學主題和教學內容上,學生并不具備深入探究英語知識的興趣。就如有的學生喜歡英文歌,可以把歌詞背得滾瓜爛熟,能夠理解歌詞的含義,但并不能進行英語交流一樣。而自主互動課堂可以解決這一問題,激發出學生的深層學習興趣。
以“Unit 1 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為例,通過自主互動課堂,教師能夠引導同學們將單元主題和本單元的英語學習結合起來。即在思考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習者的同時,以優秀學習者的方法和標準展開對本單元的學習。學習過程中帶領同學們進行跨文化的探索,自主了解其他國家的同齡人如何學習語言科目;組織同學們交流互動,用英語討論學習英語或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收獲;制訂下一階段的學習計劃,感受將英語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成就感,進而產生深層的學習興趣。
(三)增強教師專業素養
構建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的過程,也是教師增強自身教育專業素養的過程。上文已經多次提到,在這樣的課堂模式中,不僅同學們能夠獲得豐富的英語學習收獲,教師也能有很多新的認識,這是傳統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所無法達到的效果。比如,教師在激發出同學們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后,能夠從同學們的對話中了解到他們是否能夠完成對英語的有效表達,是否順暢地參與到英語交流中,能否使用英語實現對簡單主題的討論。
又如,教師在互動課堂的進行過程中,就能從同學們那里得到很多及時的反饋。在“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學習中,有同學反饋對單元主題的挖掘不夠,大家都想進一步討論怎樣實現個人的獨立,以及如何在這一過程中實現和家人的相互了解。從同學們的建議或意見中,教師能夠發現初中英語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不可替代的價值,及時進行教學調整,為同學們加深該領域的認知搭建支架,教師的理論認識和教學實踐水平在這樣的過程中也能實現持續性的進步。
(四)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自主互動課堂的構建意味著初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這從國內外優秀教育家的研究成果和所推崇的理念中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通過社會文化互動和對既有知識經驗的應用實現認知的建構與發展。換句話說,學生在認知成長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互動”等因素同樣必不可少。教師是環境和互動的創造者,是對學生應用知識經驗的啟發者。而初中英語自主互動課堂正體現了建構主義對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闡釋,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
又如,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取知識并學會對知識的應用,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因此,學校教育要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充分結合。在自主互動的初中英語課堂中,同學們有機會使用英語討論他們感興趣的現實問題,解決某些疑惑,比如,剛才的“Unit 7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學習中,同學們不僅是在使用英語,更是在探索追求獨立的正確路徑。總之,生活問題與初中英語的學習結合在一起,教學質量才能夠得到根本性、持續性和整體性的進步。
六、 結論
總之,“雙減”政策的內在要求是提升教學的質量,而不能以增加學生的身心負擔為代價追求短期、表面上的成績提升。初中英語教師對此要有深刻理解,組織相應的教學創新與實踐活動,努力構建自主、互動的初中英語課堂,落實“雙減”政策,打造初中英語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敏.“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課堂效率提升策略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3(11):124-126.
[2]梁虹.“雙減”目標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3(9):66-68.
[3]潘莉莉.淺論“雙減”政策下如何開展初中英語教學[N].科學導報,2023-08-29(B02).
[4]趙楊.“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綜合素質及其提升路徑探究[J].英語廣場,2023(20):130-133.
[5]高良.“雙減”背景下如何組織初中英語課堂教學[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5):126-128.
[6]關旭.“雙減”政策下初中英語教師教學創新思考[J].海外英語,2023(7):182-183,186.
[7]孫寶嬋.“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創建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3,39(4):105-109.
[8]馬健莉.“雙減”背景下構建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J].數據,2023(2):145-146.
[9]鄭華寧.“雙減”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J].亞太教育,2023(1):142-144.
[10]王曉羽.“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英語教育面臨的問題與出路[J].理論觀察,2022(12):16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