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玲
近期,我們對某大型水庫建設項目及移民資金進行了審計,該項目涉及移民資金近百億元,移民人口59220人。由于移民人口多,資金量大,采用傳統的人工核實方法效率低,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計任務。審計人員經過認真分析研究,決定采用大數據分析方法對移民人口進行精準識別,最終取得了較好成效。本文結合審計實踐,介紹大數據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一、吃透移民政策,把握移民人口認定標準
不同地區、不同項目,移民政策各不相同。該項目立項之初,地方政府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移民安置政策,其中最核心的是移民人口認定標準。
當地政府的移民安置政策規定,除了具有淹沒影響區戶口且在當地生產生活的人口,還有四類人員可以被認定為移民人口:一是父母是移民的新生嬰兒,且已經上戶口,以戶口本、出生醫學證明為準;二是原戶口在移民村,戶口臨時轉出的中小學生、在校大中專學生,以學生證、父母結婚證、房產證、土地承包證或糧食直補證為準;三是截至停建令發布日期,居住在移民村的法定婚入人員,戶口手續不完備的,以結婚證和男女雙方所在村、鄉鎮派出所戶口遷移證明為準;四是在部隊服役的士兵,以縣(區)武裝部門提供的證明為準。
同時,明確規定四類人員不能被認定為移民人口:一是黨政事業單位、國有和集體企業正式干部職工;二是在淹沒區重復登記的人口,由其本人負責,回歸到實際居住地登記;三是在村內只有戶口、沒有房產和土地的空掛戶;四是其他戶口已遷出,不在移民村生產生活的人口。
此外,政策還對“財產戶”的安置作出了規定。“財產戶”是指在淹沒影響區無戶口,但擁有固定房屋且長期居住的家庭。“財產戶”不能被認定為移民,不享受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但是可以享受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二、梳理總體思路,明確數據分析所需數據
移民人口認定標準明確,下一步的工作是由審計人員梳理出精準識別需要的相關數據。一是該水庫移民管理部門的基礎數據,主要是:移民認定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移民搬遷前房屋基本情況數據、移民土地權屬人基本情況數據;二是相關部門可以用作比對、判斷、識別的數據,包括:公安部門的戶籍登記數據、注銷數據,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數據,財政部門的全省財政供養人員數據,人社部門的養老保險個人參保數據,工商部門的工商登記數據,等等。
移民管理部門的數據無法滿足數據分析時,需要設計標準表,采集整理所需數據。如移民認定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等數據至少要包含區、鄉、村、組、每戶編號、姓名、身份證號、與戶主關系、戶口性質等字段。如果移民部門現有數據不全,就需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完善。
三、巧用數據分析,精準識別違規線索
(一)黨政事業單位、國有和集體企業正式干部職工卻被認定為移民,并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一是將黨政事業單位正式干部職工數據與移民認定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進行關聯比對,生成中間表。黨政事業單位正式干部職工如果是“財產戶”,雖然不能被認定為移民,但是可以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所以需將中間表與“財產戶”數據進行比對,排除“財產戶”,生成黨政事業單位正式干部職工被認定為移民且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疑點數據。
二是根據市場主體類型數據的“名稱”字段選取“國有”“集體”企業的數據,根據養老保險個人參保數據的“參保狀態”字段選取“正常參保”數據。然后將這兩個數據與工商登記數據、移民認定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進行關聯分析,生成中間表。將中間表與財產戶數據進行比對,排除“財產戶”,生成國有和集體企業正式干部職工被認定為移民且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疑點數據。
(二)在淹沒區不同地方重復認定為移民,重復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移民認定過程中,存在在淹沒區不同地方重復認定為移民的問題。如某移民在A區以戶主的女兒的身份認定為移民,同時又在B區以戶主的媳婦認定為移民;通過分戶口,某移民既登記在以爺爺為戶主的戶口本上,又登記在以爸爸為戶主的戶口本上。審計人員可通過將移民認定數據按身份證號分組統計,篩選重復次數大于1的數據,生成淹沒區不同地方重復認定為移民的疑點數據。
(三)不具備移民區的戶籍且截至村組搬遷時間不是法定婚入人員,但在移民核定中被登記為婚入人口,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在移民基礎數據中,在與戶主關系字段選取妻子、兒媳婦、孫媳婦、丈夫、女婿等,生成婚入人口數據。然后將婚入人口數據與戶籍數據、民政婚姻登記數據、村組搬遷時間、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進行比對,篩選結婚登記日期大于村組搬遷時間,且不具備移民區戶籍的數據,生成非婚入人口在移民核定中被登記為婚入人口,并且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的疑點數據。
(四)戶主在村內只有戶口沒有房產和土地的空掛戶,卻被認定為移民,并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只有戶口沒有房產和土地的空掛戶不能被認定為移民,但是按照地方風俗,房產和土地一般都登記在戶主名下,其他家庭成員名下則不登記房產和土地,因此該疑點只能對戶主進行分析。
根據移民認定數據的“與戶主關系”字段選取“戶主”的數據。然后將上述數據與戶籍數據、移民搬遷前房屋基本情況數據、移民土地測量權屬人基本情況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進行關聯比對,生成戶主在村內只有戶口沒有房產和土地的空掛戶,但被認定為移民,并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的疑點數據。
(五)在搬遷前戶籍已遷出,卻被認定為移民,并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
村組搬遷之前,戶籍已經遷出的村民不能被認定為移民。根據此項規定,審計人員可以將戶籍數據、移民認定數據、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發放數據進行關聯比對,篩選戶籍狀態為遷出,且戶籍遷出時間早于村組搬遷時間的數據,生成搬遷前戶籍已遷出但卻被認定為移民,并發放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的疑點數據。
四、客觀準確取證,審慎界定責任
通過數據比對分析出移民認定不精準問題線索后,就需要核實數據,客觀準確地完成取證,并審慎界定責任。核實數據可采用由被審計單位核實與審計人員抽查核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一是方便被審計單位更有效地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二是有助于審計人員進一步驗證問題,核實情況。在落實地方政府和水庫移民部門相關部門責任方面,可通過到區鎮村等基層政府移民部門實地調查、談話等方式,確定移民數據不精準的責任主體,揭示村干部優親厚友、市區移民部門審核把關不嚴、部門之間數據不共享等問題。
五、取得積極成效,發揮監督作用
經過大數據比對發現,該項目移民資金發放對象中有575名不符合條件的人員被認定為移民并領取補償資金 49.66萬元。具體為:179人為黨政事業單位、國有和集體企業正式干部職工,卻領取了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共計16.42萬元;267人在淹沒區不同地方被重復認定為移民,重復領取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共計20.98萬元;60人不具備移民區的戶籍且截至村組搬遷時間不是法定婚入人員,但在移民核定中被登記為婚入人口,領取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共計5.54萬元;37人為戶主在村內只有戶口沒有房產和土地的空掛戶,但領取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共計3.56萬元;32人在搬遷前戶籍已遷出,但領取過渡期生活費及搬遷費共計3.16萬元。
針對上述問題,當地市政府督促相關部門立行立改,收回了違規領取的移民資金,依法依規對相關人員作出了處理,進一步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保證了移民資金的安全,促進了移民政策的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