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華 許雷 白雪蓮 逄淑濤
[摘要] ?目的 ?了解45~65歲固定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的肝腎功能及血脂、血糖水平,探討超獻血年齡獻血者繼續獻血的可能性。
方法選擇2016年9—12月于我站獻血的固定獻血者,按年齡分為45~49歲組(A組)、50~54歲組(B組)、55~59歲組(C組)和60~65歲組(D組),于最近一次獻血后3個月檢測各組獻血者的肝腎功能、血糖及血脂水平,并進行比較。
結果與D組獻血者比較,A、B、C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差異顯著(t=2.45~4.61,P<0.05),四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肝腎功能和血糖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
結論45~59歲的固定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肝腎功能、血脂、血糖各指標穩定,長期獻血不會影響上述指標。60~65歲獻血者終止獻血后LDL-C水平偏高,其他指標穩定,可以考慮成為潛在獻血者。
[關鍵詞] ?供血者;血糖;脂類;血液化學分析;肝功能試驗;腎功能試驗;中年人
[中圖分類號] ?R446.11;R193.3
[文獻標志碼] ?A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 after blood donation in long-term blood donors aged 45—65 years
LIU Xiaohua, XU Lei, BAI Xuelian, PANG Shutao
(Qingdao Blood Center, Qingdao 26607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 at 3 months after blood donation in long-term blood donors aged 45-65 years,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continuing to donate blood after exceeding the age for blood donation.
Methods?The long-term blood donors who donated blood at our station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according to the ag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45-49 years of age), group B (50-54 years of age), group C (55-59 years of age), and group D (60-65 years of age).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blood glucose, and blood lipid levels were measured at 3 months after the most recent blood donation and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rum level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at 3 months after blood donation between groups A/B/C and group D (t=2.45-4.61,P<0.05), while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groups in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and blood glucose at 3 months after blood donation (P>0.05).
Conclusion?The long-term blood donors, aged 45-59 years, tend to have stable liver and renal function, blood lipids, and blood glucose at 3 months after blood donation, and long-term blood donation does not affect the above indicators. The blood donors aged 60-65 years have a higher level of LDL-C after blood donation, with other indicators remaining stable, and therefore, they may be considered as potential blood donors.
[KEY WORDS]?Blood donors; Blood glucose; Lipids; Blood chemical analysis; Liver function tests; Kidney function tests; Middle aged
長期固定獻血者是血液安全的重要保證,在現實生活中導致獻血者流失的首要問題就是獻血者對健康的顧慮,尤其是超過45歲的中年獻血者。新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1]規定:自2012年7月1日起,既往無獻血反應、符合健康檢查要求的多次獻血者主動要求再次獻血的,年齡可延長至60周歲。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人們身體素質不斷提高,我國的獻血年齡上限仍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本研究通過對比我站45~65歲長期固定獻血者及既往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的肝腎功能、血糖及血脂等各項代謝指標,了解45~65歲獻血者的健康情況,并探討超齡獻血者繼續獻血的可能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6年9—12月從我站唐山9.0系統中分5批次選取45~59周歲獻血者。獻血者納入標準:①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GB18467-2011版)》中的要求者[1];②持續獻血時間>5年者;③獻血次數>10次者;④近1年內獻血≥1次,并承諾未來1年內可再次獻血者。將納入的研究對象按年齡分為45~49歲組(A組)、50~54歲組(B組)及55~59歲組(C組)。同期從唐山9.0系統中分5批次選取60~65歲已終止獻血的既往獻血者。既往獻血者的納入標準:①既往持續獻血時間>5年者;②既往獻血次數>10次者;③截至入選時已終止獻血(距末次獻血至少3個月)者;④無明確診斷的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性疾病者。將上面的研究對象設為60~65歲組(D組)。
1.2 研究方法
各組獻血者獻血3個月后(D組獻血者終止獻血3個月后),電話通知獻血者至我站集中采集空腹肘靜脈血5 mL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了肝功能指標[谷草轉氨酶(AST)、谷丙轉氨酶(ALT)、堿性磷酸酶(ALP)]、腎功能指標[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尿素氮(BUN)]、血脂指標[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糖指標[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1Ac)]。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 ±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各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肝腎功能比較
A組獻血者共47例,其中男38例,女9例;B組獻血者共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C組獻血者共35例,其中男20例,女15例;D組獻血者共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各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的肝腎功能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且各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各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血脂水平比較
各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TC、TG及HDL-C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但LDL-C水平差異顯著(F=7.36,P<0.05),A、B、C組LDL-C水平均顯著低于D組(t=2.45~4.61,P<0.05)。見表2。
2.3各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血糖指標比較
A~D組獻血者獻血后3個月的FPG水平分別為(6.20±2.45)、(5.98±1.24)、(5.99±1.42)、(6.12±1.57)mmol/L,Hb1Ac水平分別為(5.46±1.52)%、(5.00±0.94)%、(5.40±0.97)%、(5.60±1.17)%。各組研究對象的FPG及Hb1Ac水平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3 討 ?論
為保證向臨床提供充足、安全、有效的血液產品,建立一支穩定的無償獻血隊伍十分必要[2-3]。45~60歲獻血者是固定獻血者(獻血次數>10次)的主力軍,青島地區2018—2021年45~60歲獻血者占總獻血人數的18%~20%[4]。陳玉香等[5]對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等22家血液中心獻血者年齡構成進行分析發現,45~60歲獻血者約占總獻血人數的14%,占固定獻血者人數的80%左右。對長期獻血影響身體健康的顧慮,一直是影響獻血者獻血積極性重要因素。另外,中老年人不適宜獻血也是超過45歲的獻血者經常產生的誤解[6-7]。因此,分析超過45歲長期固定獻血者的健康狀況,解決獻血者的疑慮,對于探討獻血對人體循環及內分泌系統的影響,及促進無償獻血工作的進一步拓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許多國家針對獻血年齡進行過科學的論證,一份對17個國家的獻血年齡的調查顯示,美國等3個國家沒有規定獻血年齡上限,其余14個國家規定最大獻血年齡為60~81歲[8]。獻血年齡放寬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目前血源緊張的情況。中老年人的血紅蛋白水平從65周歲以后開始逐漸下降,一般獻血年齡的上限不超過70周歲。新的《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規定我國公民獻血年齡可延長至60周歲,但是相對國際上對于獻血年齡的普遍規定,該年齡上限仍略微偏低。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獻血年齡是18~65歲,不少歐洲國家也遵照該標準執行。本研究中D組的研究對象為因超齡終止獻血的既往固定獻血者,通過將該組獻血者的血液指標與A、B、C組獻血者進行對比,可以探討延長獻血者獻血年齡的可能性。
有研究顯示,獻血42 d后獻血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比值及肝腎功能、血脂代謝等生化指標與獻血前相比無明顯變化[9]。這是因為人體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功能,獻血作為對人體的一種刺激,使機體出現應激反應,神經體液調節體系立即發揮作用,及時進行水分和營養物質補給,使人體血容量迅速恢復,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免疫細胞數量逐漸恢復,機體逐漸恢復獻血前狀態[9]。本研究中A、B、C組為目前仍持續獻血的45~59歲的固定獻血者,在獻血3個月后我們對其相關血液指標進行檢測,發現不同年齡組的固定獻血者肝腎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上述指標隨年齡增長未見明顯改變。本研究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長期無償獻血并不會影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相反,定期適量獻血可能在心腦血管及代謝性疾病的預防控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10]。適量獻血能有效地降低血液黏滯程度,加快血液流速,減少體內部分黏稠的血液,通過獻血后補充水分,血液自然稀釋,刺激骨髓造血,促進血液的新陳代謝,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10]。
對于中老年獻血者來說,獻血不會為身體健康帶來更大風險。美國心肺血液研究院的一項關于獻血者鐵代謝狀態的大型回顧性研究結果顯示,中老年獻血者鐵缺乏風險遠低于年輕獻血者,且該研究未發現高齡獻血影響獻血者身體健康的證據[11]。與此同時,有文獻報道45歲以上獻血者獻血后血漿中LDL-C/HDL-C比值較獻血前明顯下降,說明獻血對改善血脂指標是有益的[12]。
本研究中D組為既往固定獻血者,在終止獻血后,其血漿LDL-C水平較其他年齡組獻血者有所增高,但是肝腎功能、血糖、其余血脂指標與A、B、C組獻血者均無明顯差異,這與以往報道中獻血者血漿LDL-C水平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的結果一致[13-14],并且4組獻血者血漿LDL-C水平均在《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版)》[15]規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低危人群的合適水平范圍內。D組獻血者血漿LDL-C增高原因可能與隨年齡的增長,生長激素的分泌相應減少,對血漿脂質和脂蛋白的調節作用降低有關。若要排除血液中LDL-C增高的干擾因素,則需后期對高齡獻血者進行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擴大樣本例數、嚴格控制納入標準,為高齡獻血者建立健康檔案,并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健康宣教小組對其開展健康指導[16],如此才能為探究適當放寬獻血年齡提供更良好的理論依據。
本研究中,不再繼續獻血的超齡獻血者血漿中LDL-C水平較其他年齡組明顯升高,也側面反映了定期參加無償獻血對于控制血脂、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具有積極作用[17-19]。因此,我們認為固定獻血不會影響適齡獻血者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超60周歲的既往固定獻血者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穩定管控血壓、血脂,也仍然具有繼續獻血的潛質。
作者聲明: 劉曉華、逄淑濤、許雷參與了研究設計;劉曉華、許雷、白雪蓮參與了論文的寫作和修改。所有作者均閱讀并同意發表該論文,且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1:5.
[2] LYNCH R, COHN S. Donor understandings of blood and the body in relation to more frequent donation[J]. Vox Sang, 2018,113(4):350-356.
[3] ZUCOLOTO M L, GONALEZ T, MENEZES N P, et al. Fear of blood, injections and fainting as barriers to blood donation in Brazil[J]. Vox Sang, 2019,114(1):38-46.
[4] 周寶琴,周洪,張進,等. 2018—2021年青島地區無償獻血現狀及實驗室檢測分析[J]. 社區醫學雜志, 2023,21(5):264-269.
[5] 陳玉香,趙冬雁,侯玲,等. 我國部分地區獻血者年齡構成特征研究[J]. 中國輸血雜志, 2022,8(4):368-371.
[6] 曹紅梅. 街頭獻血者再次獻血意愿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 2023,36(8):717-720.
[7] 李敏玲,林綺敏. 單采血小板獻血者流失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 中國當代醫藥, 2022,29(9):115-117,121.
[8] KARP J K, KING K E. International variation in volunteer whole blood donor eligibility criteria[J]. Transfusion, 2010,50(2):507-513.
[9] 汪德清,田亞平,高艷紅,等. 獻血45 d后獻血者部分生化和免疫指標變化的研究[J]. 中國輸血雜志, 2008,21(2):107-109.
[10] 劉愛軍. 定期無償獻血減少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探討[J].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7,30(3):423-424.
[11] CABLE R G, GLYNN S A, KISS J E, et al. Iron deficiency in blood donors: The REDS-Ⅱ Donor Iron Status Evaluation (RISE) study[J]. Transfusion, 2012,52(4):702-711.
[12] ROSA-BRAY M, WISDOM C, WADA S, et al.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voluntary plasmapheresis on plasma cholesterol levels in donors[J]. Vox Sang, 2013,105(2):108-115.
[13] 王麗云,宋麗娟,張巧云. 銀川地區獻血人群非空腹血脂水平分布特征[J]. 寧夏醫學雜志, 2021,7(12):1195-1196.
[14]陳霄,畢岐勇,郭成城,等. 北京地區56—60周歲全血獻血人群的特征分析[J]. 中國輸血雜志, 2020,33(2):147-149.
[15] 王增武,劉靜,李建軍,等. 中國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 中國循環雜志, 2023,38(3):237-271.
[16] 馮慧慧,陳曄,王燕,等. 固定無償獻血者的營養知信行水平調查[J]. 中國鄉村醫藥, 2020,27(6):55-56.
[17] 馮麗娟. 常年定期獻血人群與血栓性疾病發生的相關隨訪[J]. 血栓與止血學, 2017,23(5):780-782.
[18] 肖琴,肖娜,羅玖,等. 報廢乳糜血漿中脂質及脂蛋白的檢測在鞏固獻血人群和指導獻血者飲食中的作用研究[J]. 臨床醫藥實踐, 2022,8(12):943-946.
[19] 劉志艷,鮑艷江,劉威,等. 健康生活方式對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影響[J]. 中國社區醫師, 2020,36(15):185-186,188.
(本文編輯 耿波 厲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