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雅靜
行政事業單位是我國政府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公共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職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改革的深入,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可以保障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安全、防范財務風險,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然而,當前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如內部控制環境薄弱、風險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控制活動不完善等。
一、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性
(一)保障公共資金安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作為國家的重要公共服務機構,行政事業單位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務社會的職責,為社會提供各種公共服務和產品,滿足社會公共需求。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主要為國家財政撥款,但是在行政事業單位的運行過程中,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低下、財務管理混亂、資產流失等問題時有發生,因此通過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可以規范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和資產管理,確保資金使用合法、合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可以防范財務風險和腐敗行為的發生,保障公共資金的安全。
(二)促進依法行政,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
行政事業單位作為國家行政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責任。作為政府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行為應當依法依規進行,遵循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存在權力濫用、違法違規行為等問題,影響了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甚至損害了社會公眾的利益。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防止權力濫用和違法違規行為。內部控制管理可以加強對公共服務項目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管控,確保公共服務行為合法、合規。
(三)推動行政事業單位改革,實現現代化治理
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是當前我國政府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旨在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的現代化治理,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存在的組織結構不合理、部門職責不清等問題,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可以優化組織架構和工作流程。通過科學的組織架構和規范化、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可以明確職責分工、加強協作配合,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推動行政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建立科學合理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加強對公共服務項目的監管和對服務質量的要求,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二、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環境薄弱
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是實施內部控制管理的基礎,然而,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較為薄弱。首先,組織結構不合理,部門職責不清。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組織結構往往存在重疊、模糊不清的情況,導致部門之間溝通不暢、協作困難,甚至出現資源浪費和權力尋租的現象。組織結構的重疊和模糊不清往往導致部門之間的職責交叉、權責不明,容易引發扯皮、推諉等現象,不利于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內部審計監督不到位。內部審計機構是內部控制環境的重要一環,其獨立性和權威性是確保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關鍵。當前許多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缺乏獨立性,監督力度不夠,甚至形同虛設,無法發揮有效的監督作用。內部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不足,導致其監督職能的弱化,難以對單位的內部控制實施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最后,人力資源政策不完善。員工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執行者,員工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的效果。
(二)風險管理水平不高
在現實生活中,行政事業單位的風險管理水平不夠完善,方法面面有待提高。首先,缺乏專業的風險管理團隊,很多行政事業單位沒有設立專門負責風險管理的部門或團隊。通常單位的其他部門人員會被委派或兼職負責風險管理,而這些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的風險管理培訓,缺乏相關的風險管理經驗和知識,無法有效地進行風險識別、評估和管理。其次,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缺乏明確的風險管理流程和責任分配。導致在面對潛在風險時,單位內部存在疏漏,無法及時、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此外,信息溝通不暢,在行政事業單位內部,各部門之間以及與外部相關方之間的信息溝通不夠順暢,導致風險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和共享,從而延誤了風險的應對時機。最后是監督和評估機制不完善,缺乏一套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無法對本單位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和分析,也無法對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評估和持續改進。
(三)內部控制活動不完善
在行政事業單位的日常運營中,內部控制活動是確保其高效、有序、合規運作的重要環節。然而,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活動尚不完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財務管理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報銷審批不規范、會計核算不準確的情況,導致財務數據的失真,影響了單位領導決策的準確性,不僅違反了國家財政紀律,也損害了單位的公信力。其次,資產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忽視資產管理工作,導致資產實物管理混亂、資產系統信息化動態管理被忽視、資產處置程序不規范等問題,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或被私自挪用,給單位帶來損失。最后,采購管理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一些單位在采購管理方面存在不規范行為,如采購流程不透明、合同簽訂不規范,以及驗收工作不完善。導致采購物品的質量不符合要求、價格不合理等問題,給單位帶來損失。
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改進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
首先應完善組織結構和工作機制,合理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機制是確保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有效實施的前提。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優化組織結構,建立科學的工作機制,明確工作流程和責任分工,明確各部門職責和分工,確保信息暢通和資源有效利用,確保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其次應完善人力資源政策,員工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執行者,員工的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的效果。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完善人力資源政策,加強員工培訓和教育,提高員工的素質和能力。
(二)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風險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到單位的穩健運營,還與員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首先,加強風險管理意識的宣傳和教育,使全體員工充分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通過定期舉辦宣傳活動、培訓課程、講座等形式來實現,確保每個員工都能深入理解風險管理的內涵和實際應用。其次,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團隊或部門,負責進行風險評估和預警。這個團隊部門應具備完善的風險管理流程和科學的風險評估方法,能夠及時發現和預測潛在風險。同時,確保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的長效性和實時性,以便能夠迅速應對突發風險。最后,加強對風險管理的監督和評估。通過定期進行內部審計、專項檢查、績效評估等方式來實現。
(三)完善內部控制活動
行政事業單位需要完善各項內部控制活動,以確保公共資金的安全、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以及促進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
首先,要加強財務管理方面的規范性,財務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為了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行政事業單位應當加強財務管理方面的規范性。加強報銷審批和會計核算的規范性,建立科學合理的報銷審批和會計核算流程,確保各項支出符合規定和標準,防止虛假報銷和違規核算等行為。
其次,要加強資產管理方面的規范性,資產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加強資產使用和處置的規范性,建立資產使用和處置的規章制度,明確資產的使用范圍、報廢條件和處置程序等,防止資產被濫用或私自處置等行為。加強資產盤點和清查工作,定期對單位的資產進行盤點和清查,及時發現和處理資產方面的問題和風險,確保資產的安全和完整。加強資產信息化管理,建立資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資產的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提高資產管理效率和準確性。
最后,要加強采購管理的規范性。首先,應制定明確的采購計劃和預算,根據實際需求和市場狀況進行合理規劃,確保采購的物品或服務符合單位的需求和財務預算。加強對采購人員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專業素養和道德水平,確保能夠勝任采購工作,防范廉政風險。其次,應建立健全的采購管理制度,明確采購的流程、責任和監督機制,確保采購活動有章可循、有據可查。加強對供應商的評審和管理,確保供應商具備相應的資質和信譽,能夠提供高質量的物品或服務。再次,應規范采購合同管理,確保合同條款清晰明確、合法合規,避免出現糾紛和風險。最后,應建立監督和懲戒機制,對采購活動進行全程監督,對違規行為進行嚴肅處理,確保采購活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四、結 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管理是保障公共資金安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依法行政、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對保障公共資金安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促進依法行政,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完善內部控制,不斷提升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發展需要,促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