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項目:聊城大學科研基金項目(人文社科類);項目名稱:基于科研產出的聊城大學二級學院學科貢獻度研究;項目編號:321022121。
作者簡介:云玉芹(1977—),女,副研究館員,碩士;研究方向:學科信息服務。
摘要:評價分析高校二級學院對學校的學科貢獻情況,助力高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文章以2013—2022年聊城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量化指標客觀評價和分析該學院發表的Web of Science (WoS)論文對學校的學科貢獻情況。數據分析發現,該學院發表的WoS論文對學校的學科貢獻整體表現一般,主力作者貢獻不突出,高被引論文數量偏低,論文整體質量不高。學院應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國際合作,鼓勵科研,制定適當的獎勵政策,促進學院的整體實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從而提高學院對學校的貢獻度。
關鍵詞:二級學院;學科貢獻;評價;分析
中圖分類號:G3531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方案的提出,各高校將推動一流學科建設作為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發力點。而學科建設離不開二級學院的參與,其科研能力直接影響學院及相應學科的發展,其學科貢獻高低對于提升學院整體實力和學科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基于科研產出的角度,對高校二級學院學科貢獻度進行評價和分析。
以“學科貢獻”為主題詞對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經過篩選、去重,去除公告和決定等,共獲取主題相關文獻172篇,檢索時間2023年7月3日。利用內容分析法對文獻進行學術梳理后發現,與高校學科貢獻分析相關文獻僅有10余篇,這些文獻的研究僅限于從論文數量和被引頻次兩方面或者單方面分析二級學院、載文期刊、研究人員對學科的貢獻情況,評價指標較為單一,不足以反映高校二級學院的學科發展情況。
本研究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增加多個學科貢獻指標,對高校二級學院的學科貢獻情況進行多維度評價與分析,以此客觀反映二級學院的學科貢獻表現,突出某學院的高貢獻學科、高水平論文等,揭示學院的學科發展狀態,有助于學院學科發展規劃的制定與調整,同時為學校的學科發展規劃與建設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指標體系是指由表征評價對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聯系的多個指標所構成的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構建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一些定量的數據分析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映評價對象的發展狀態。基于科研產出的高校二級學院學科貢獻度評價指標體系遵循公平性、客觀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等原則選取量化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力求評價結果能真實、客觀、全面反映學院的學科發展水平。本研究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
(1)發文貢獻度:指某段時間內二級學院被指定引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數與全校被相同數據庫所收錄的論文數之比。
(2)合作論文貢獻度:指某段時間內二級學院合作論文數與全校合作論文數之比。
(3)高水平論文貢獻度:指某段時間內二級學院在Q1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與全校在同區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之比。根據JCR分區法,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將期刊平均分為4個區,Q1區期刊影響因子相對最高,即Q1區期刊載文質量相對最高。
(4)主力作者發文和被引貢獻度:指某段時間內二級學院作為第一或通信作者發表的論文數、論文產生的被引頻次分別與全校第一或者通信作者發表的論文數、論文產生的被引頻次之比。
(5)被引貢獻度:指某段時間內二級學院被指定引文數據庫收錄的論文產生的被引頻次與全校被相同數據庫所收錄的論文產生的被引頻次之比。
(6)高影響力論文貢獻度:指二級學院在某段時間內產生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與全校高被引論文數量之比。
2評價方法
21研究對象和數據來源
化學學科是該校最早進入ESI全球前1%的學科,因此本研究以SCIE、SSCI和Aamp;HCI數據庫收錄的該校化學化工學院(以下簡稱“化院”)10年的論文為研究對象,從生產力和影響力兩個方面對化院的學科貢獻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真實客觀地反映化院的學科發展動態。
22數據來源與處理
以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中三大引文數據庫SCIE、SSCI和Aamp;HCI為數據源,以OG=(Liaocheng University)AND PY=(2013—2022)AND AD=(chem)AND DT=(Article OR Review)為檢索式進行精確檢索,共獲取2 736篇論文,作者位次限定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后,共得到論文1 540篇,并下載論文完整記錄。經過人工篩選,署名單位為“化學化工學院”的論文總計1 887篇,其中第一或通信作者且署名單位為“化學化工學院”的論文1 085篇。然后根據入藏號檢索Web of Science數據庫并將檢索到的論文數據導入InCites分析平臺中,基于ESI學科分類體系,利用內置的評價指標對該數據集進行分析和評價。
由于實驗室或研究所人員署名單位可能涉及多個,因此,對論文單位進行歸屬時做如下約定:(1)署名單位中既包含實驗室、研究所,又包含所屬學院的論文,均歸為二級學院所屬;(2)署名單位中僅含有實驗室、研究所的論文,歸實驗室或研究所所屬。
3評價結果與分析
31總體貢獻情況
評價高校二級學院對學校的學科貢獻,首先要評價二級學院在科研產出方面的總體貢獻表現。2013—2022年,化院在發文量、被引頻次、合作論文和篇均被引頻次等方面的貢獻度如表2所示。
311論文總產出貢獻分析
論文量是科研產出最基本的評價指標之一。化院2013—2022年共發文1 887篇,其年度發文趨勢、發文貢獻度發展趨勢如圖1所示。表2顯示該學院2013—2022發文總量占學校總發文的2939%,占比接近全校的1/3,成為該校WoS論文的主要貢獻單位,產出量相對較高。從圖1可以看出,10年來該學院的發文量整體上呈上升趨勢,2018—2019年發文量快速增長,之后呈緩慢增長趨勢,增長幅度較小。可見,學院的科研水平不斷增強。從年度發文貢獻度方面看,10年來該學院對學校的發文貢獻比例總體呈下降趨勢,由2013年的4211%下降到了2022年的2673%,年度發文貢獻發展態勢表現不理想。可見,該學院歷年產出量雖然正在穩步增加,但是增長幅度較小,而學校論文總產出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趨勢,從而導致該學院論文產出對學校的貢獻比例出現下降趨勢。因此,該學院在科研產出量上仍需要注重提升。
312論文總被引頻次貢獻分析
引文可表明早期的研究成果是如何被他人在后續研究工作中利用的,因而衡量科研論文影響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論文的被引用情況[1]。論文被引頻次越高,說明論文質量和水平越高。引文影響力(即篇均被引頻次)是指一組文獻的總被引頻次與總論文數的比值[2],它的高低反映了某機構學術論文的整體質量,篇均被引頻次越高,論文影響力越高。
表2顯示化院在2013—2022年共產生被引28 390次,該學院論文總被引頻次占學校總被引頻次的3055%,被引頻次貢獻占比略高于總發文貢獻占比,均接近全校的1/3,成為學校WoS論文被引頻次的主要貢獻學院。此外,該學院WoS論文的篇均被引頻次同樣也略高于學校的篇均被引頻次,可見該學院的論文整體質量僅是略高于學校平均水平,表現不突出。
該學院年度發文產生的被引頻次及被引貢獻度發展趨勢如圖2所示。圖2顯示該學院論文產生的被引頻次趨勢表現不理想,上下波動幅度較大。2013—2015年被引頻次緩慢下降;2016—2019年被引頻次又呈上升趨勢,在2019年急速增長,被引頻次達到高峰;之后2020—2022年間被引頻次則快速下降,2022年被引頻次降至10年來的最低值。2020—2022年3年新冠疫情防控時期,學院發文量雖然在緩慢增長,但是被引頻次快速下降,而學校3年內總發文量呈快速增長,與學院相比,增長幅度較大,但是總被引頻次也是急速下降,與學院相比,下降幅度更大。說明3年疫情防控期間,該學院發文質量下降,全校的論文整體質量也不高,并且急速下降。
通過圖2還可以看出,該學院2013—2022年產生的被引頻次對學校的貢獻度同年度被引頻次發展趨勢相似,上下波動幅度較大。2013—2017年學院被引頻次貢獻度先下降后上升,2017年達到10年間貢獻度最大值,被引頻次貢獻度為3816%;2016—2021年貢獻度整體快速下降,2021年達到最低,僅為2437%,2022年被引頻次貢獻度又急速回升,達到3800%。這說明該學院WoS論文產出量雖然一直呈增長趨勢,但是高水平論文、熱點論文相對較少,加之國家及學校相關政策的改變、3年疫情防控、學術隊伍以及科研環境等因素均可導致學院甚至學校整體發展態勢不平穩。
313合作論文貢獻分析
2022年,科睿唯安咨詢顧問在學術報告中對國內國際合作論文的影響力進行了實證研究,指出合作論文有助于提升學術影響力,特別是與學術影響力較高的合作伙伴合作。
由表2可以看出,2013—2022年期間學院合作論文無論數量上還是被引頻次上均以國內合作居多,論文數和被引頻次分別占學院總數的6656%和6862%;合作論文在發文量和被引頻次方面相對于學校的貢獻度均在28%以上,表現一般。其中,國內合作論文產出量和被引頻次占學校國內合作論文的30%以上,貢獻表現較好;國際合作論文產出量和被引頻次相對學校國際合作論文的貢獻度不足20%,國際合作貢獻表現不理想。但是從引文影響力即篇均被引頻次上看,國際合作論文的影響力大大高于國內合作論文的影響力,國際合作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較高。可見,該學院國內合作論文產出貢獻表現相比國際合作更好,但是國內合作論文質量有待提升。學院應鼓勵學者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引進海外人才,有助于提升學院的整體科研能力和論文影響力。
32主力作者貢獻分析
教育部第五輪 《學科評估簡況表》中指出,科研論文署名僅限于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即論文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將成為學科發展的主力軍。因此,評價分析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的科研產出情況,能夠精準評價二級學院對整個學校的學科貢獻。2013—2022年化院主力作者科研貢獻情況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學院主力作者發文1 085篇,占據學院總發文的5750%,被引頻次14 689次,占學院總被引頻次的5174%。學院作為主力作者發文百分比略高于非主力作者,但是論文質量和水平不是很高,與非主力作者論文被引頻次基本持平,主力作者科研表現不突出。由表3還可以看出,學院主力作者在發文數量和被引頻次上對學校主力作者科研的貢獻度均為27%左右,貢獻度表現均一般,甚至略低于學院科研總體貢獻表現;主力作者發文篇均被引頻次略低于學校平均水平;高水平論文即Q1區期刊發文量百分比為2979%,高被引論文數量僅占學校的896%。由于該學院擁有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化學學科于2011年進入ESI全球前1%,是學校第一個ESI學科,它的科研水平理應在其他學科之上。因此,主力作者的貢獻數據表明,該學院自主科研能力有所下降,仍需要不斷增強。
4結論與建議
研究學校二級學院對學科的貢獻可為學校打造優勢學科、挖掘潛力學科、優化學科布局、激勵機構科研創新、提升學校學科建設水平和學科競爭力提供重要依據。
綜合上述數據分析,可看出化學化工學院對學校的學科貢獻整體表現一般:學院論文總產出量一直呈緩慢增長趨勢,但是對學校的貢獻度呈不斷下降趨勢;總被引頻次發展態勢不穩定,對學校貢獻度上下波動較大;學院以國內合作論文為主,但是論文引文影響力遠遠低于國際合作論文影響力;主力作者學科貢獻表現不突出,甚至略低于學院科研總體貢獻表現。
因此,在學科發展建設方面建議采取以下4點相應的對策與建議:(1)加強隊伍建設,注重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學院在引進人才的時候,優先選擇那些科研能力強、在學界認同度高、論文高產出且高被引的科研人才,重點培育學科領軍人才,全力打造科研人才團隊,有助于提升學科的國際影響力[3]。(2)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國際化水平。通過上述數據分析可知,國際合作是提升科研質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徑。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院教師創造條件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拓寬研究領域和研究人員視角,有助于提高高質量論文產出,擴大學術影響力。(3)專利成果和學術研究同步推進,避免重專利產出輕學術研究的現象。(4)鼓勵科研,制定適當的績效獎勵政策。學院可以通過高水平論文的分析,發現學科研究的優勢與特色,對于特色方向和研究熱點,給予政策和經費上的支持,這樣有助于促進高水平論文的產出。
參考文獻
[1]李桂影,周琴.高校科研競爭力分析及學科發展預測——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J].情報探索,2015(12):58-61.
[2]云玉芹,馬振,滿紅芳,等.基于ESI和InCites的山東省高校化學學科競爭力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21(23):37-40.
[3]劉兵紅,張惠榮,汪紅武.基于ESI數學學科的數據對比分析及對學科建設的思考——以武漢大學數學學科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17(1):114-122.
(編輯編輯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