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農村高質量生活的重要體現,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诋a業聯系理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理論,通過案例研究分析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鄉村民宿建設及與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進程中存在的產業聯動不夠、同質化嚴重、經營層次不高等問題,據此提出了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傳承鄉村傳統文化、提升民宿服務人員服務水平等建議,旨在促進咸宜鎮鄉村民宿與鄉村文旅產業實現融合發展。
關鍵詞 鄉村民宿;文旅產業;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8-0113-07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8.026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omestays in Xianyi Tow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LIU Xiao-lin
(School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00)
Abstract Homestays are an important lev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high-quality rural life, and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linkage and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Through a case study,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industrial linkage, serious homogenization, and low management lev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homestays in Xianyi Town, Chengkou County, Chongqing,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Based on this,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herit rur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level of homestay service personnel,intende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homestays and rural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Xianyi Town.
Key words Rural homestays;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Rural revitalization;Integrated development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旅游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方式,促進了旅游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1],其中,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的重視,認為文化與旅游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可以增強地方、地區和國家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更加重視旅游產品中的文化元素,可以提升其在全球旅游市場中創造獨特性。與此同時,文化和旅游因其明顯的協同效應和增長潛力而聯系在一起,文化旅游成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旅游市場之一,因此文化和創意產業越來越多地用于推廣宣傳,這兩種方式作為營銷手段,大大凸顯了當地的區域特色,有助于提升國家形象[2],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民宿是鄉村旅游的重要業態,是帶動鄉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又是“六穩”“六保”的具體舉措。鄉村民宿作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內容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有了迅速發展,為許多建檔立卡戶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作出重要貢獻,也有力促進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國外發展民宿產業發展的實踐表明,民宿業的發展對地方文化旅游和增加家庭收入、強化民宿管理與社區銜接、優化民宿管理、提供可持續培訓質量等發揮出重要作用[3],在后疫情時代對恢復社會經濟發展活力具有重要價值[4]。
近年來,我國鄉村民宿有了較快發展,根據《中國鄉村民宿行業發展深度分析與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22—2029年)》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即使受疫情影響,我國鄉村民宿消費約363億元,年均增長16%,遠高于同期國內旅游消費年均8%的增速[5]。重慶市城口縣地處渝川陜三?。ㄊ校┙唤缣帲丝诓坏?0萬,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該縣咸宜鎮鄉村民宿以保留傳統村落、傳統建筑風格和村落風貌為依托,充分發揮農、旅、文融合優勢地位作用,延續鄉村文化肌理和人文歷史,促進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延長當地經濟產業鏈、提高當地生活品質,一躍成為休閑特色旅游之地,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目前民宿市場競爭激烈,城郊型民宿、度假型民宿等類型的鄉村民宿如何通過創新創意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提升市場競爭力急需研究。該研究綜合分析了城口縣咸宜鎮的基本情況、地理環境與旅游規劃等情況,通過田野調查、問卷抽樣、深度訪談等方式,實地調研了咸宜社區、咸宜村、青龍村、雙豐村、環流村、明月村、李坪村、中六村這七村一社區鄉村民宿建設情況,以期在評價成效,診斷問題的基礎上回答鄉村民宿到底能否促進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路徑,為我國脫貧地區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路徑。
1 文獻回顧與分析框架構建
1.1 文獻回顧
通過以“民宿”關鍵詞對知網等數據庫檢索發現,2018—2022年,國內學界對鄉村民宿產業發展的研究不斷深入,成果觀點大量呈現。
首先,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政策機制有廣泛探索。李金[6]指出,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當前民宿產業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明顯特征就是民宿產業已經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鄭莉紅[7]認為,游客數量與旅游收益逐漸攀升,推動了鄉村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Chang[8]認為,如果政府出臺激勵政策,鼓勵農村地區發展當地旅游業,資源收益就會變成經濟收益;楊厚松[9]提出,政府應當引導民宿根據當地旅游業類型、鄉士人文風情等特色進行差異化規劃,結合各鎮各村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等,培育一批鄉村民宿市場主體。
其次,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Long等[10]認為,“民宿+文旅”的形式作為一種全新形式的旅游產品已經開發出來,農民的旅游管理能力和整合農村閑置空間、農產品和閑置勞動力得到有效提升;張滌[11]認為,發展鄉村民宿和鄉村文旅產業,可以促進當地服務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使生態環境保護真正落到實處,推動鄉村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趙佳琳等[12]認為,發展鄉村民宿旅游既可以確保游客獲得優質旅游體驗,又可以使鄉村環境獲得顯著改善,切實推動當地文明建設。田力[13]研究發現,通過和當地人共生共建,實現良性循環,加快鄉村民宿產業長效發展,同時快速提高鄉村旅游經濟效益。
再次,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顏燕[14]在研究中發現當地民宿產業發展受到的經濟阻礙主要包括經濟結構單一、收入水平低、人才流失。Li等[15]首先認為,城市的旅游交通和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和不足,限制了區域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同時,還存在民宿管理和服務人員自身能力與素質較低[16]、民宿對自身的定位并不清晰[17]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Pasanchay等[18]認為,與其他旅游企業和旅游經營者建立強大的網絡可以使分銷渠道多樣化,這是將民宿與旅游市場連接起來的關鍵機制,會促使收入增加。因此,應該從保完善基礎設施、弘揚特色文化與當地風情、增強人文關懷、擴大民宿宣傳、對民宿員工進行專業培訓、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來促進鄉村民宿發展[19]。同時,要通過凸顯民宿的發展特征來提升民宿競爭力,尤其要注重自身品牌建設,強化民宿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服務質量,注重維護顧客口碑,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民宿發展[20]。
通過以上相關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國內外學者對于“促進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研究,但由于大部分結論停留在過去,與國家政策和時代潮流結合不緊,提出的對策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與針對性;此外,由于理論局限,學者研究多關注鄉村民宿發展中的普遍性問題,少有剖析政府、村民的實際做法和發展民宿意愿的訴求。該研究基于產業聯系理論和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來探討鄉村民宿促進鄉村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理論架構,以分析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在民宿產業融合發展中應承擔的責任,為各地立足現實把文旅融合民宿產業發展成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引擎提供借鑒。
1.2 理論分析框架構建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實踐證明,發展鄉村民宿促進文旅融合從而帶動農民致富,既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代產物,也是鞏固脫產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現實需要。但就某一產業的發展邏輯來看,無不需要要素支撐,如產業的選擇、技術支撐、人員培訓、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業對接、利益聯結等,而每一個要素都是一個社會系統,一種由強制性合作伙伴、制度、整合和網絡等形成的社會結構[21]。帕森斯認為存在的這種社會系統(GAIL)實際上是由功能為目標達成(G)、適應(A)、整合(I)、維護模式(L)4個子系統組成,其共同組成社會系統結構網絡,并維持整個系統的運轉和協調。民宿產業不是單一的行為,而是在特定空間內各行為主體依托文化和旅游資源稟賦打造的一種利益共同體,任何單一的行為是不可能形成產業的。該研究通過田野調查、問卷調查等對發展鄉村民宿的各個環節相互銜接關系進行考察,診斷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相應措施,以回答鄉村民宿能否促進文旅融合產業發展這一現實問題。理論分析柜架見圖1。
從產業關聯理論來看,產業間的“投入”與“產出”是一種量化比例關系。民宿產業的發展變化,必然會影響并波及與其相關的其他產業。隨著民宿與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在總體消費系統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文旅生產和消費帶動促進了消費搬運、創意融入、產業轉型。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系統控制和調節作用下,品牌形象和民俗文化、勞動力和專業人才、配套體系和基建設施、產業轉型和資源轉化4種功能要素相互影響作用,共同組成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這一行動系統。
2 研究方法及被試者信息
該項研究選取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咸宜社區、明月村、香爐坪的村民以及咸宜鎮游客為調查點,通過深度訪談、實地調研等,獲得相關資料。訪談和調研問題涉及是否參與民宿改建等相關建設;年齡、職業、性別是否均勻分布;是否到咸宜鎮及周邊景點游玩過等,訪談對象基本信息見表1。
3 案例地基本情況及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現狀評價
咸宜鎮是重慶市城口縣的“南大門”,地處大巴山腹地,東與明中鄉接壤,南與開州區滿月鎮交界,西與雞鳴鄉相連,北與蓼子鄉毗鄰,距縣城 84 km。內轄7個村1個社區,下設5個居民小組、46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2 700人。2014年經重慶市政府批準撤鄉建鎮[6],曾經是重慶市深度貧困村,也是17個市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鄉鎮之一。咸宜地貌以山地為主,整體地勢南北山區高,土地面積131.00 km2,自然保護區面積 57.60 km2。咸宜鎮也是生態資源大鄉,近年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中藥材等特色效益產業,重點打造“崖柏之鄉”“萬畝茶鄉”“中藥材基地”等特色產業基地[22]。
3.1 案例地基本情況
咸宜鎮的結構具體分為七村一社區,包括環流村、青龍村、李坪村、咸宜村、中六村、明月村、雙豐村和咸宜社區。咸宜鎮總道路里程為132.3 km,包含1條縣道、29條村道及1條鄉道。G69銀百高速(在建)及省道 S202 貫通咸宜境內,是銜接城口內外的重要交通樞紐。咸宜鎮地處開州區-城口-巫溪生態旅游“金三角”,并與雪寶山生態景區和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脈相承,森林覆蓋率達78%,優越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此外,咸宜鎮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不僅有錢棍舞、獅子舞、彩船舞、山歌、花鼓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還有老臘肉制作工藝、茶葉制作工藝、漆藝、手工制鼓技藝等多項非遺文化。
3.2 當地居民民宿改造意愿調查
采用訪談調查法,根據以往研究和城口縣咸宜鎮民宿特點,設計訪談提綱,以口頭形式,深入當地村民開展了為期10余天的實地考察和現場訪談。調查樣本是咸宜鎮的7個村落和1個社區,共78戶家庭接受了此次調查(表2)。
調查發現,78戶中有60戶居民表示特別想發展當地旅游業,有12戶表示想發展旅游業,僅6戶表示不想發展旅游業。咸宜鎮大部分居民希望咸宜鎮能夠發展旅游業,僅個別居民不愿意發展,其主要原因包括會破壞耕地、年齡過大等;78戶中27戶愿意進行民宿化改造,并愿意自己出資,35戶表示可以改造,但希望政府或企業出資,還有16戶表示不愿進行民宿化改造,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年齡過大,其次是在于當前咸宜鎮旅游業很欠缺,若進行民宿化改造,可能收支無法平衡。總體而言,咸宜鎮絕大部分居民希望發展旅游經濟,但在進行民宿化改造方面,居民主要希望政府或企業出資建設,愿意自己出資改造的居民占1/3左右。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咸宜鎮大部居民希望發展旅游經濟,而在房屋民宿化改造意愿方面,居民希望政府或政府出資的意愿比較強烈,一部分居民也愿意自己出資進行改造,而少部分居民由于年齡過大或不能保證收益和支出的平衡表示不愿進行改造。
3.3 發展現狀
發展民宿產業是高質量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不可或缺的路徑選擇。短途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模式,使得民宿成為新的一輪投資熱點和產業發展載體,其逐漸成為解決閑置房屋、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重慶作為中國旅游大市,其周邊的區縣城鎮的鄉村民宿也在主城的帶領下快速發展。咸宜鎮具有獨特地自然景觀,又依托旅游熱門地重慶主城等這些良好的基礎條件,雖然目前當地民宿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的推進和重慶相關政策的扶持,咸宜鎮鄉村民宿業有極大的增長空間。
鄉村美景與現代民宿有機結合,探索鄉村文旅發展新路徑。咸宜鎮依托明月村大樹壩良好的生態資源、氣候條件和旅游景觀,結合旱改水項目塑造稻田藝術景觀,建設稻田餐廳、森林木屋、避暑民宿、露營基地等文旅項目,并完善農業體驗、生態療養、品質住宿、自駕營地等配套功能,積極發展訂單式、收割體驗式、精品化米袋子產業園,促進產品銷售和農家樂經營增收,推動明月村大樹壩田園農文旅融合試點項目發展,截至2022年7月,已經吸引游客2 000余人次,帶動100余戶村民增收。
生態價值轉換為良性經濟價值,個性化旅游經濟帶動民宿發展。咸宜鎮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域內有世界極其瀕危滅絕物種崖柏、千年紅豆杉等珍稀植物,有葛藤峽、漢昌河等生態資源。隨著G69銀百高速即將貫通,由咸宜鎮經往國家級森林公園——雪寶山路程僅22 km,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獨特。目前,城口縣咸宜鎮按照周末休閑游、驛站旅游、康養度假游、中小學生研學旅游“四游”思路,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本底,大力推動“民宿+農文旅”的融合發展。
幫扶集團打造新興產業,推動“城口第一印象”項目建設。咸宜鎮正在努力推進“城口第一印象”的品牌項目。首先,以“民宿+”的創新經營模式,借助“萬畝”茶園為依托,將李坪村村鎮為重點打造主體。著力打造集采摘加工體驗、研學觀光旅游、娛樂避暑等功能的智慧型民宿休閑觀光茶園,加快李坪村產村融合項目建設。各村鎮根據李坪村民宿經營的經驗,以“民宿+茶文化”“民宿+養生”“民宿+運動”等為發展文旅的主線,在大力推動休閑觀光步道、藝術騎行道、觀景平臺、采摘體驗中心、茶藝講習所等配套設施建設下,成功打造出小香爐坪精品民宿、大香爐坪田園農文旅融合試點項目,多措并舉打通茶旅融合鏈條,讓群眾實現家門口致富增收。
“巴山生態”與“咸宜文化”水乳交融,特色文旅產業應運而生。重慶市城口縣咸宜鎮處于大巴山南麓,周邊分布眾多大巴山知名景區與森林公園,處于“開城巫”生態旅游圈的中心區域,具有良好的旅游區位優勢。鎮內擁有的文化特色“三寶”——雪寶、崖寶、墨寶,基于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沉淀都被較好地保留和流傳了下來,在這一方水土中蓬勃生長。這充分滿足了鄉村民宿的建設環境,并且擁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美麗風光作為吸引點,有潛在的發展空間。
4 實施進展及問題診斷
從結構功能主義和產業聯系角度出發,目前咸宜鎮鄉村民宿業存在結構性問題,局部地區供給過剩和高質量供給不足的現象同時存在。根據調查中發現,咸宜鎮有9家個體戶的經營范圍包含餐飲和住宿,其規模還有進一步收縮的趨勢。原因主要在于,當前咸宜鎮存在民宿同質化嚴重、服務水平不高、旅游業附加值不高、經營人才緊缺等問題,還受基礎設施配套、旅游發展理念等方面的制約,導致目前民宿普遍營業額小,亟待發展。及時化解這些難題,做好品質文章,對于咸宜鎮鄉村民宿未來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1 “目標達成”層面:政府引導力不足
目標達成指為實現系統各階段目標而調動系統中的資源和能量,明確各階段目標內容與各目標主次關系[23]。咸宜鎮政府部門在引導和促進民宿文旅產業方面是權威性不足,對于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宏觀指導重視不夠,從而影響目標達成功能的實現。
一是政府開發建設意識不到位。尚未認識到發展民宿經濟在對優化鄉村產業結構、延長經濟產業鏈等方面的重要性,忽視“民宿+”產業是增強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擴大消費渠道、補齊鄉村旅游要素短板的重要途徑之一,政府沒能采取具體有力的措施,進行針對性建設。二是資金投入不足。咸宜鎮政府資金扶持多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但目前咸宜鎮現有民宿多為村民自主經營,裝潢、用具等設施距離精品民宿仍有較大差距,由于缺少政府資金補貼,加之村民自身財力不足,難以支付高額裝修費用,導致開發意愿不高。三是招商引資政策滯后。從政策層面看,除重慶市出臺《關于推動住宿業規范發展的意見》《利用存量閑置房屋發展旅游民宿試點方案》等政策外,咸宜鎮政府尚未出臺支持民宿業發展的配套政策,缺乏具體的可操作性。
4.2 “適應”層面:資源配置存在困難
適應主要指社會系統由其外部環境獲得足夠的資源或能力,以及這些資源或能力在該系統中的配置[24]。適應功能的實行,需要民宿及文旅產業在內外部合理配置資源,提供有效供給。內部資源整合以當地村民為主體,外部資源供給以鄉鎮政府構成監督建設主體,但目前咸宜鎮內外資源并沒有達到有效獲取,仍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政府作為外部供給資源的核心,在咸宜鎮在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時,對“民宿+文化”“民宿+旅游”等項目開發上存在文旅項目不匹配、文旅融合浮于表面等相關問題,民宿周邊沒有形成以住宿體驗為核心、功能復合的產品體系,供給資源的核心優勢不明顯。長此以往,這種低速的供給會削弱系統資源配置的效率。二是當地村民則是內部資源整合的“主力軍”。在咸宜鎮多數村民為民宿經營者,但在民宿開發經營過程中,缺乏長遠的發展規劃,僅僅是想利用閑置房屋賺錢補貼家用,品牌意識淡薄,導致民宿客源不穩定、服務人員良莠不齊等諸多問題。同時,民宿內硬件設施,存在電視、空調、熱水器等設備老舊,Wifi信號覆蓋不全,一次性用品供應不足等問題,內部資源整合漏洞百出,必然會削弱系統適應功能實現,從而導致無法調動消費者積極性,影響游客入住率。
4.3 “整合”層面:各系統要素間配合度低
整合層面指的是要協調系統內外各部分關系,通過建立控制手段、協調子系統將其有機組合形成一個整體[25]。民宿與文化產業的資源整合涉及政府、村民、社會組織間的相互配合與協調。目前,咸宜鎮民宿產業主在資源整合過程中,各組織結構間配合度低、互動性不高,在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
一是民宿交通建設及周邊配套設施存在短板,鎮內公路某些路段狹窄、坡度大、彎路多,有時汽車和行人很難通行,從鎮內到景區的觀光車,存在車次較少、路線單一等問題,不能更好地滿足游客的出行需求;現有民宿的飲食、消防、衛生等與現代民宿的標準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于民宿改建缺乏統一的布局和管理規劃,不少民宿周邊存在缺少停車場、公廁及娛樂活動設施等情況,導致出現“孤島”現象,限制了當地民宿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是根據調研結果,目前咸宜鎮文化水平偏低,民宿員工小學畢業者占63%,大多沒有系統學習過相關的管理知識;當地居民多以留守老人、兒童為主,青壯年勞動力不足,35~50歲的民宿員工約占77%,年齡偏大,對新鮮事物接受程度較低,普遍缺乏經營經驗和創新意識,導致民宿業發展與當地生活習俗、優質旅游資源、現代農業生產缺乏深度融合,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宿發展。
三是社會力量參與度低。咸宜鎮大部分民宿以村民自發建設、自主經營為主,并沒有引進社會資本、集體經濟發展民宿,尚未形成依托“企業+農戶”的品牌化、規?;洜I模式,缺少專業的房屋改造人才對居民閑置房屋進行合理規劃建設。
4.4 “維護模式”層面:創新動力不足,缺乏個性
維護功能指的是系統內行動者對于共同行為的文化認同感,同時承擔著處理系統內外部緊張關系的功能[25]。各處鄉村各處情,當地的民俗風情是文化價值的核心內容,豐富的人文特性也是民宿競爭的核心。咸宜鎮的村莊各具特色,但在各村的民宿建設中卻并未體現其獨有的個性。僅有一家品牌為“大巴山森林人家”的民宿融合了當地民宿文化特色,其余民宿都是自家經營,由于缺乏統一的管理導致鄉村民宿發展出現同質化、缺乏競爭力的現象[26]。咸宜鎮現有民宿多存在重模仿、輕創意,自然景觀類似,文化特色相同,缺乏吸引力等問題,對于本村鎮民俗文化的融合度體現不高,缺少本土文化和資源特色稟賦。主要以“居住”為主,導致民宿與酒店、農家樂住宿趨同,缺少了一種人文情懷[27],不利于鄉村民宿與鄉村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
5 民宿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為促進民宿產業融合發展提出了根本遵循。從社會整體系統來看,只有各系統和子系統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系統的整體性才能發揮作用[28]。咸宜鎮緊靠景區,有著打造“休閑農業—民俗體驗—養生度假”融合產業的外部條件,但要發展休閑旅游首先要重點做好農業、民俗文化和健康養生三大主題下的民宿產品,而不是單一的發展某一產業,要堅持規劃先行,畫好民宿產業發展“全局圖”;堅持融合發展,落好鄉村振興“關鍵棋”;堅持文化傳承,留好文旅產業“主心骨”。眾所周知,民宿改造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地流量,從而帶動一個村甚至一個鎮的經濟發展。針對民宿與文旅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在建設過程中,要敢于彰顯農村的“土氣”,巧于煥發鄉村的“生氣”,精于融入時代的“朝氣”,作為鄉村振興以及后疫情時代的民宿發展熱潮,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5.1 “目標達成”層面:完善發展政策,促進產業轉型
目標達成功能的實現,需要依靠政府等有關部門對社會系統內的成員進行合理的引導,并給予相關政策、資源等支持,以促進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的行動力得到有效提高,強有力的可操作性會增強執行力和認同感,使其更高效地完成既定目標。鑒于該鎮推動鄉村民宿產業集群化發展態勢已經初步形成,政府要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要求[29],來優化調整產業結構。
一是引導民宿經營者走“精”“特”“?!甭肪€,堅持“產業化引領、集群化發展”的發展思路,延伸配套產業鏈條,將轟趴體驗、野炊露營、休閑娛樂、生態農業等產業融入一體,強化與頤養康養、親子體驗、戶外運動等沉浸式旅游新體驗,創新單體小院、大型農莊、文創會所等多種特色休閑度假民宿形式,促進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深度融合,體現“一家一特色、一戶一主題”的獨有特色;以鄉村民宿為入口,為鄉村振興提升收益模型,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產品選擇,從而實現房源收入向客源收入的轉變。
二是深入挖掘夜間經濟,拓寬區域化聯系。首先,順應鄉村旅游從碎片化的鄉村休閑體驗升級為系統化的鄉村生活體驗的發展趨勢,大力開發迭代有機餐飲、民俗文化活動等多種功能的鄉村休閑業態和產品;鼓勵鄉村民宿合理發展,促進鄉村旅游新模式、新業態、新場景的普及應用。其次,設計民宿深度體驗之旅,豐富旅游線路,拉長游客駐留時間,進一步擴展全域旅游空間;實現民宿產業與其他業態融合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為鄉村民宿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5.2 “適應”層面:加強政府扶持,提高居民素養
從結構功能主義的適應層面來看,這一部分功能的實行需要依靠資源供給,可將民宿與文旅產業分為內部資源與外部資源。內部資源即為當地區域內擁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旅游資源等,外部資源則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下文旅生產、文旅消費所推動的消費搬運、創意融入及產業轉型。
一是制定配套政策,加強有效監管和引導。堅持鄉村民宿與景區共建原則,實現基礎設施共享[30],提高村鎮內部及周邊交通的通達性,加強鄉村民宿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等;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和管理機構的引導、支持和監管作用,推動民宿規范化、品質化和制度化建設[31];依據現有民宿行業相關法律法規,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細化當地民宿管理條例,引導村民和鄉村民宿經營主體共同參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管護,避免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出現破壞性旅游開發。
二是創新經營理念,帶動增收致富。積極引入新技術,加速鄉村民宿的產業升級,對村鎮民宿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形成鄉村民宿集群效應;高質量配套周邊設施,提升鄉村民宿吸引力和體驗感;以民宿為入口提升鄉村旅游消費能力,疏通鄉村毛細血管,依托民宿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揮鄉村民宿就業渠道多、方式靈活等優勢,鼓勵和引導村民參與經營服務,提升勞動技能,促進增收致富。
三是通過建設人才驛站、旅游服務站等平臺,引導當地村民參與有關民宿經營、管理、服務的技能培訓,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高質量旅游服務接待標準吸引消費者;加強對鄉村民宿產品的創意開發和互動反饋,推出一批有故事、有體驗、有品位、有鄉愁的鄉村民宿,以此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消費潛力。
5.3 “整合”層面:協調內部結構,加強資源配置
系統的整合功能主要是協調系統內各資源合理有效的配置,通過引導各子系統之間開展有效一致的合作。針對咸宜鎮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發展中的一系列問題,主要從政府、村民、社會組織這三個結構中采取相應解決措施。
一是引資提質,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將鄉村民宿與文旅產業納入鄉村振興培訓計劃,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行動計劃,完善道路、交通、水電、衛生等基礎設施,補齊環境打造、智慧旅游、游客服務等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短板,注重鄉村民宿交通的通達性與周邊環境的整體提升;增加創意增設體現休閑度假屬性的場景化項目,全面提升民宿項目開發、產品包裝、市場營銷、經營管理水平;加強鄉村民宿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
二是多措并舉,全方位引進人才智力。政府應聯合社會力量共同打造鄉村旅游民宿學院,鼓勵、引導專業人才下鄉為當地村民開展公益培訓活動,提升村民民宿經營能力,并整合企業、行業組織等優勢資源,為鄉村民宿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充分利用互聯網,邀請業界知名專家、相關技術專業老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民宿管理人員開展專業知識培訓,提高當地村民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為游客提供更多與新時代產業融合理念相一致的標準化、專業化服務。
三是政策支持,多方參與。將鄉村民宿發展納入旅游發展規劃,充分發揮當地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集體經濟組織等參與鄉村民宿發展與經營[32];鼓勵村民自主經營,通過“公司+村民”“合作社+村民”等模式合作經營。同時深化與社會組織的合作,通過項目整合、資金扶持等政策,激發社會參與活力,凝聚社會力量,為民宿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保障。
5.4 “維護模式”層面:發掘地方文化,促進文旅融合
在維護模式功能的實行中,鄉風文明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系社會系統運轉的基本保障。民宿旅游實質上就是民俗旅游,鄉村風俗民情和文化價值只有在升值的、流動的過程中才能永久保存和傳承下去[33],同時,還必須保持獨特的個性,切忌千篇一律,走復制的同質化老路,那樣是不會可持續的。
一是搭建民間文藝與鄉村旅游合作平臺。聚焦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由政府牽頭成立咸宜鎮民俗文化隊,大力推動“農文旅一體化”產業發展,用足用活文化藝術、非遺傳承等內容,利用文化嵌入、文化創意、豐富周邊產品,挖掘建設各區域文化主線,延長民宿產業鏈,提升民宿價值鏈;以鄉村民宿開發為紐帶,開展多元業態經營,拓展共享農業、手工制造、特色文化體驗、農副產品加工、電商物流等綜合業態,打造鄉村旅游綜合體,有效發揮帶動效應,讓當地傳統民俗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同時,收獲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
二是建設特色地方民宿。首先,統一規劃布局當地民宿空間。依據各個鄉鎮之間的特色景點、特色產業,并結合當代旅游群體的消費理念,科學設置市場、功能、特色定位,將“多元、創新、共享”作為民宿新標簽,培育具有區域特征和地方特色的鄉村民宿品牌,發揮示范效應,避免同村民宿發展出現同質化趨勢;組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其次,借助豐富的民風民俗,讓游客們體驗特色鄉村文化活動,形成多樣化的精品民宿品牌,有效提升咸宜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鄉村民宿作為一種不拘泥于傳統和常態化的住宿業,既結合了旅游目的地的優美風景和人文景觀,更融合了經營者的特殊情懷等因素,正逐漸成為發展全域旅游的有力支撐,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34]。產業融合特征使民宿業成為旅游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也是盤活鄉村文化和旅游資源、引領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近年來,民宿已成為新形勢下促進文旅消費的重要途徑,民宿具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大力發展鄉村民宿,可以順應人民群眾鄉村旅游消費體驗新需求,有助于拉動消費,培育旅游消費新亮點,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升級,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能夠有力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平衡、協調發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積極貢獻。但是在鄉村民宿產業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依據當地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民宿發展規劃和扶持旅游民宿發展的配套政策。進一步發揮互聯網+品牌化能力,持續為鄉村振興賦能。多措并舉,調動社會多方力量,全面推動民宿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文旅產業的轉型升級,使鄉村民宿成為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標志性產品。
參考文獻
[1] 賀小榮,黃東明.湖南旅游業與農業產業融合協調度的實證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2(3):61-66,73.
[2] OECD.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ourism[R/OL].[2022-12-06].https://www.mlit.go.jp/kankocho/naratourismstatisticsweek/statistical/pdf/2009_The_Impact.pdf.
[3] JUNAID I, SALAM N,SALIM M A M.Developing homestay to support community-based tourism[J].Masyarakat,kebudayaan dan politik,2019,32(4):390-398.
[4] 劉姿男.關于產業融合視覺下民宿產業服務品質提升研究[J].品牌研究,2019(12):18-20.
[5] 我國鄉村民宿行業現狀及發展建議分析市場“擴量”同時仍需“提質”[EB/OL].(2022-02-22)[2023-01-07].https://www.chinabaogao.com/free/202202/575244.html.
[6] 李金.我國鄉村民宿的現狀及對策[J].居舍,2021(31):31-33.
[7] 鄭莉紅.鄉村旅游背景下民宿經營管理的策略[J].旅游與攝影,2021(19):80-81.
[8] CHANG W F.An integrated development model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rural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data mining[J].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22,2022:1-14.
[9] 楊厚松.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探論[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5):118-123.
[10] LONG F,LIU J M,ZHANG S Y,et al.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homestay agglomeration in Mogan Mountain,China[J].Sustainability,2018,10(9):1-18.
[11] 張滌.對貴州山地民宿產業發展的審視與思考[J].貴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26(2):31-34.
[12] 趙佳琳,胡毅然.鄉村旅游民宿產業發展對策探究:關于北京市平谷區鄉村旅游民宿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市場,2020(13):63,68.
[13] 田力.鄉村民宿與鄉村旅游協同發展的路徑研究 [J].智庫時代,2019(4):30-31.
[14] 顏燕.基于互聯網+民宿的村落發展新模式研究:以海南中部地區少數民族村落為例[J].現代商業,2016(30):40-42.
[15] LI S W,DU S Y.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ourism flow[J].Sustainability,2021,13(10):1-14.
[16] 桑祖南,馮淑霞,時朋飛,等.基于IPA理論的旅游民宿感知:重要性、滿意度和差異———以湖北省恩施州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7):992-997.
[17] 楊林霞,蔣奇鋒.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的民宿現狀探討[J].住宅與房地產,2017(18):248-249.
[18] PASANCHAY K,SCHOTT C.Community-based tourism homestays' capacity to advanc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A holistic sustainable livelihood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21,37:1-11.
[19] 宿偉玲,鄭巖.旅游扶貧視域下大連金普新區鄉村民宿發展研究[J].對外經貿,2017(7):69-71.
[20] 楊利,鐘佩君,石彩霞.臺灣鄉村民宿發展特征及影響因素[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31(2):103-108.
[21] 王楊.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黨組織嵌入社會組織的功能實現機制:對社會組織黨建的個案研究[J].社會主義研究,2017(2):119-126.
[22] 高艷紅,趙勝利,熊小麗.農村電子垃圾流向問題研究:基于城口縣李坪村的調研數據[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0):246-251.
[23] 王悠芝.中國滑雪產業發展研究:結構功能主義視角[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22):13-15.
[24] 李妍.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家庭變革:對江西省吉安縣錦源村的實證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06.
[25] 王進芬,康俊.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村規民約制定中的問題及優化路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0):69-73.
[26] 蘇詠梅,趙鵬.“互聯網+”背景下的鄉村民宿營銷策略探討[J].皖西學院學報,2017,33(3):64-66,81.
[27] 黃善堯,黃小丹,謝和成.“互聯網+”背景下鄉村民宿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探索:以廣東省英德市九龍鎮為例[J].南方農機,2019,50(9):35-36.
[28] 王志清.民航旅客運輸便捷工程及其流程優化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6.
[29] 劉劍平.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7.
[30] 賀穎.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清遠市鄉村民宿發展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22,41(5):54-57.
[31] 戴其文.中國鄉村民宿高質量發展的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10):41-50.
[32]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上海鄉村民宿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滬府辦規〔2022〕4號[EB/OL].(2022-04-22)[2022-09-27].https://www.shanghai.gov.cn/nw12344/20220422/b92c832d987f4021860b137d0a1040c7.html.
[33] 李擁軍.淺議鄉村民宿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N].十堰日報,2021-01-26(004).
[34] 葉斌.鄉村振興聚能量 鄉村民宿助發展:崇明區建設鎮鄉村民宿產業發展的探索[J].上海農村經濟,2021(11):17-20.
作者簡介 劉小琳(1999—),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社會學。
收稿日期 202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