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都已經熟悉高鐵出行,甚至還變著法兒地體驗動臥、旅游專列的時候,全國仍有81對票價低、站站停,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的“公益性慢火車”,默默行駛在山野間。這些“慢火車”,踐行著“不讓一個人掉隊”的莊嚴承諾。
年輕的鄒國利,是河北省承德市至興隆縣6433/6434次“公益性慢火車”的列車長。他對記者說:“無法想象這100公里的運行區(qū)間,一旦沒了這趟小慢車,沿線村民的生活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不少受訪的村民都感慨:“這么多年了,這車票一直很便宜。”而這趟小慢車給眾多村民帶來的經濟收益,卻是顯而易見的。許多村民的家庭主要收入,就來自這一筐筐果蔬,“有了這趟車,我們就不愁吃穿”。
小慢車是公益性的,算不得“經濟賬”。
就拿6434次列車來說,2023年共計發(fā)送旅客2.8萬人次,日均76人次。鄒國利說,這些旅客中,大多數(shù)都是在城里賣完了農貨回家的村民。為了提供高質量列車服務,這一趟只有3節(jié)車廂的列車,共配備了7名鐵路職工:1名車長、3名列車員、1名檢車員、1名司機、1名副司機。
就算這2.8萬人購買的都是最高票價的票(6.5元),全年總車票收入為18.2萬元,平均一天票價收入僅有498.6元。投入與產出,一目了然。
然而,從“民生大賬”上看,村民們因為這趟廉價的公益性慢火車,擺脫了貧窮,過上了好日子。2023年,興隆縣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超過1.5萬元,同比增長12.9%……這民生賬的背后,彰顯的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在高鐵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公益性慢火車”已不單純是個交通工具,更是滿載濃濃溫情、承載民生溫度的幸福列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