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永杰
犯罪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完善的關鍵環節,直接關乎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人民安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國刑事犯罪的形態和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嚴重暴力犯罪數量和重刑率明顯下降,輕罪犯罪數量和輕刑率明顯上升,呈現“雙升雙降”的趨勢。司法實踐中,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案件占比從1999年的不到55%上升至2023年的85%以上,輕罪占據絕大多數,昭示著我國犯罪治理已經進入輕罪時代。
在犯罪治理對象和結構重心由重罪轉輕罪的時代背景下,輕罪治理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國家法治建設的一個全新的時代課題。
輕罪時代的來臨呼喚著治理模式的迭代更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建設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近年來,從刑事政策、刑事立法、訴訟程序等方面我國積極探索輕罪治理的新尺度、新領域、新模式。刑事政策方面,從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實施,到少捕慎訴慎押由司法理念上升為黨和國家的刑事司法政策,再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確立并廣泛適用,我國刑事政策隨著犯罪結構的變化逐漸進行調整,成為輕罪治理的重要政策指引。
刑事立法方面,積極回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把一些影響人民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行為如高空拋物、危險駕駛、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納入刑法規制范圍,通過一系列刑法修正案的制定出臺,刑事法網不斷擴大、網眼更加嚴密、制裁手段日漸輕緩。
刑事訴訟程序方面,為合理配置司法資源,消解案多人少的現實矛盾,司法機關積極探索,有效實施普通程序簡易審、簡易程序、簡易案件快速審、刑事速裁等多元化程序,推進輕、重罪案件審前的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將事實清楚、法律適用無爭議的比重較大的輕微刑事案件送進“快車道”,加快辦案流程,縮短辦案周期,提升訴訟效率。
我國適應犯罪結構新變化、緊跟犯罪治理新形勢探索輕罪治理路徑取得積極成效,積累了有益經驗。在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對輕罪治理的理念策略、體制機制和手段方法進行系統化建構,融合實體與程序、法律與政策、立法司法與執法為一體,積極構建符合現代化要求的輕罪治理體系以及相應配套機制,更好地促進社會內生穩定,維護國家長治久安。
一是樹牢“治罪與治理并重”輕罪治理現代化理念。輕罪治理要堅持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落實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少捕慎訴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切實轉變“構罪即捕”“有罪必訴”“有罪必罰”“一押到底”等重刑主義司法觀傾向,摒除機械司法,就案辦案的司法慣性,進一步向人本主義司法觀轉型,充分發揮“能動履職”“雙贏多贏共贏”“恢復性司法”“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等新時代司法理念的引領指導作用,實踐運用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努力推動從治罪向治理并重思維轉變,以法律的寬宥引導輕罪犯罪人回歸社會,以良好的社會治理成果提升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切實維護社會公正、促進良善司法,助力和諧穩定,實現最佳的輕罪治理效果。
二是完善分層精治的輕罪治理現代化規范體系。立法機關加強研究,積極構建和完善輕重分離的治罪體系、多元制裁的刑罰體系、結構合理的出罪體系。探索建立輕微高發犯罪的記錄封存、前科消滅制度,在關懷、矯正輕微犯罪人的基礎上,努力促使其復歸社會,為其進行改造和再社會化創造更為積極的條件。
規范犯罪附隨后果,避免行刑后果倒掛,對有輕微犯罪前科者及其家庭成員或親屬適用的,對特定權利和資質的限制、禁止或者剝奪的犯罪附隨后果,如對于輕罪犯罪人家屬在入黨、升學、參軍、就業政治審查時的歧視性待遇等明顯違反責任主義和罪責自負原則的犯罪附隨后果進行限制、取締和消除,彰顯立法的寬宥和人本。
三是健全融合履職輕罪治理現代化機制。充分發揮黨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在黨委、政法委統籌協調下,公檢法司等各執法司法機關加強協同共治,建立信息共享、類案研討、同堂培訓等機制,共同答好“輕罪治理”時代命題。
因地制宜統一制定輕罪案件捕訴標準工作指引,量化輕罪社會危險性、羈押必要性評估標準,明確輕罪案件相對不起訴裁量尺度,擴大附條件不起訴適用范圍,規范引導不起訴案件非刑罰處罰措施適用,通過“不起訴+追贓挽損”“不起訴+嚴肅訓誡”“不起訴+賠償保證金”等措施,自覺將天理、國法、人情融為一體,努力實現辦案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統一。
有效利用公安機關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法院專門法庭場所資源,發揮偵查監督與協作配合辦公室和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室的平臺機制作用,建強專業化辦案團隊力量,實現輕罪案件集約化、規范化、精細化辦理,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四是暢通共建共治輕罪治理現代化路徑。優化升級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的信息共享平臺,在明確信息共享范圍的基礎上,從平臺兼容、數據提取、雙向推送等方面優化平臺功能,實現司法機關和行政執法部門實時共享互通案件信息,為輕罪穩妥有序處理暢通鏈接渠道。
完善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雙向銜接工作機制,特別是推進不起訴后轉換行政處罰程序的反向銜接,檢察機關通過制發檢察建議、平臺移送等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將輕罪案件移送行政執法部門給予行政處罰,并跟蹤備案后續執行情況,填補非刑事處罰和行政處罰間的縫隙漏洞,做好輕罪轉處“后半篇文章”,避免輕罪治理一寬了之、一放了之,實現“免刑不免責”,以“出刑入行”織密治理法網。
一體推動末端處理與前端治理,以“我管”促“都管”,協同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充分發揮釋法說理、公開聽證、人民調解、司法救助、社區矯正、法制宣傳等制度的疊加效應,自覺將被害人權益保障、矛盾化解、社會治理貫穿于執法司法全過程,深入推進訴源治理。
探索開展社會公益服務矯治、非羈押措施電子監管試點,以數字治理、數字執法司法、數字監督制約等賦能輕罪治理,為依法規范辦理輕罪案件鋪設現代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