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夢婷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和有效延伸,有了趣味化和高效益作業活動的參與,英語課程才能得以完善。但是當前作業設計中還存在大量低效益、不科學的現象,教師費盡心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他們的努力都因作業的不適宜而前功盡棄。
活力作業是“知”“情”“行”三維的統一,教師可以通過活力作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并在活學活用中陽光、自信地成長。下面,筆者以小學英語(譯林版,下同)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為例闡述活力作業應有之義。
一、“知”——源頭活水:學思結合,才思敏捷
“知”是指學生認知方面表現出開放包容、思維靈動的樣態。活力作業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將死記硬背的接受性學習轉化為激發學生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發展的發現式學習,教師需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有思維含量的作業”,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活設習題,鞏固基礎知識
為鞏固基礎知識,教師經常反復布置機械枯燥的抄寫、背誦和默寫作業,并輔之以詞匯類、語法類等習題,這些類型的作業由于枯燥乏味、思維含量低,反復練習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嘗試設計新穎、有趣的朗讀背誦作業和鞏固性練習,使作業“活”起來。例如,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教學后,為了鞏固課文中的基礎詞匯,教師可以將機械的抄寫和默寫作業改為以下根據所給信息提示填空的作業:
1.There are many______ (節日)in China.
2.Do you like ______?
Yes,I do.
3.We can put these presents in different
(地方).
4.We want to go to Harbin in J______ or F_____.
學生需在理解句子含義的基礎上完成填空,并填入單詞的正確形式,這種習題形式不僅督促學生正確拼寫單詞,完成了記憶單詞的任務,還加深了學生對單詞和句子意思的理解,再者題型靈活多變,對學生的思維是一種挑戰,可謂一舉多得。
(二)活化思維,拓展課內學習
作業是拓展課內學習的有效手段。高年級書本單元內容系統而全面,與學生生活、社會環境等關聯密切,很多話題和細節值得認真探究,而課堂時間卻十分有限,因此,教師可將這些以作業的形式作為課內學習在課后的延伸,幫助學生充分發散思維、拓寬視野、觸類旁通,使學習走向深入。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主要介紹了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作為一名中國人,學生僅僅了解書本上這四大節日的名稱、時間、活動和傳統食物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更多中外節日和每個節日的更多細節。我們可以借助思維導圖(見圖1),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談一談自己最喜愛的節日,大膽、自信地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提升學生的分析、表達和創造能力。
(三)活用知識,展示學習成果
作業是學生學習成果展示的重要途徑。作業應包含聽、說、讀、寫、演等多種形式,通過設計靈活多樣、形式豐富的作業內容,學生活用所學知識,體驗學習的愉悅與成功。在小組調查中,學生基于語言表達需求靈活運用詞句獲取信息,并通過完成調查設計獲取結論,形成新的認知;在合作表演中,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下加深對詞句的理解,提升記憶力,并充分發揮想象力,激發思維、創新和合作意識。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作業設計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將Story time的描述性文本改為對話文本進行創造性表演,通過運用問句When...? What do you do at / on...?What do you eat at/on...? Do you (always / usually / often/ sometimes) ... at/on...? Do you feel...? 等將書本中枯燥的文字介紹改編為生動的劇本演繹,使語言知識內化為語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
二、“情”——樂活自如:樂觀豁達,激發潛能
“情”是指學生情感方面表現出情緒穩定、積極、樂觀的態勢。活力作業就是要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樂觀,挖掘潛質,讓每位學生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具有健康向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具有熱愛生活、積極學習的激情態勢。
(一)配餐制:自主選擇,量力而行
由于學生是具有差異的個體,他們的學習風格、學習能力、語言基礎、個性心理等都不同,教師布置作業時不可“一刀切”,而應在充分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布置“自助餐式”作業。“主食”為基礎性作業,要求每位學生必須完成,而“配餐”為個性化作業,在“主食”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供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需要自主選擇,學生依據完成的“配餐”數量和質量可獲得相應的積分來兌換獎品。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單詞教學的難點為月份的朗讀、拼寫和記憶,教師可設計“配餐制”作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見表1)。
(二)趣味化:感官協同,興趣盎然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年齡特點,培養他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通過作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喜愛多感官協同參與的作業,因此,教師可以多布置一些畫一畫、做一做、演一演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第二課時Fun time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如下作業:
你了解四季嗎?請用彩筆繪出美麗的四季吧,并用所給句型提示向同學介紹四季!
學生能畫出每個季節的代表性事物,文字介紹基于優美畫作展開,語言表達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學生興致勃勃,在手、腦、眼、耳、口等多感官協同作用下啟迪智慧、激發興趣、陶冶情操。
(三)交際性:合作交流,相得益彰
合作是學生必備的能力與素質。語言學習是一種交際性的社會活動,學生只有在交流與合作中才能獲得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減少封閉性作業,增加開放性、交際性作業,促使學生在互相學習、平等交流、合作探究中獲得思想解放,體驗集體榮譽感,助力健康成長。教師可將Unit 7 Chinese festivals中封閉式的自主介紹喜愛的節日活動改為小組合作談論喜愛的節日活動。
第一步:參考繪制的思維導圖助力語言表達。
第二步:組內運用關鍵句型,通過問答活動獲取更多信息,并記錄。
第三步:組內介紹自己同伴最喜愛的節日。
通過上述交際性的語言活動,學生不僅能夠描述自己最喜愛的節日,還能通過在真實語境中的問答獲取信息,了解并描述同伴最喜愛的節日,提升社會性交際能力,激發內在潛能。
三、“行”——活學活用:自我創新,激揚生命
“行”是指學生行為方面表現出探究深思、創新進取的品質。任何知識只有運用到實踐中才能體現其價值,活力作業就是要引導學生活學活用,通過創新設計、學科融合、豐富生活體驗等方式讓教育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一)才藝比拼,創新展潛能
學生是富有個性的生命體,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但是學生都希望通過班級QQ群、學校電視臺、學校微信等平臺,傳播和分享自己的優秀作業,展現自己的才能。信息時代,教師需為學生打造更多展示自我的舞臺,創新作業形式,通過才藝比拼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拓展課中,教師可布置朗讀繪本Different seasons的創新作業。
同學們,兒童節馬上要來啦!你愿意用自己優美的誦讀為兒童節獻禮嗎?請認真跟讀繪本Different seasons,在熟練誦讀的基礎上提交配音作品。在下階段,我們將開展班級與年級組誦讀評比活動,評選出優秀誦讀作品若干,并在學校微信推送中進行展評,期待你的積極參與哦!
(二)學科融合,多元育素養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英語學科與語文、數學、美術、信息科技等學科之間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作業內容,充分整合課程資源,設計跨學科主題作業。在Unit 7 Chinese festivals復習課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將英語與美術整合,引導學生制作節日小報;也可將英語與信息科技整合,引導學生制作演示文稿介紹節日。作業內容如下:
四人小組合作,通過查閱網上資料、咨詢家長或教師、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完成以下任意一項作業:
1.制作一份感興趣的中國傳統節日英語小報。
2.借助演示文稿形式用英語向同學們介紹一個中國傳統節日。
Tips:
(1)小組討論,確定研究內容。
(2)組長統籌,明確任務分工。
(3)查閱資料,詳細記錄信息。
(4)整理信息,完成研究任務。
該作業設計提升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考查了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科作業融合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綜合認知,豐富了語言的實踐性功能,培育了學科核心素養。
(三)生活體驗,實踐出真知
在信息時代,學生接觸和使用英語的途徑十分廣泛,網絡、電視、圖書等都為學生提供了鮮活的語言知識,教師應鼓勵學生從豐富的課外資源中拓寬自己的學習視野。同時,語言學習離不開生活,教師要讓學生走進生活,為學生提供生活實踐型作業,擴大語言運用的空間。Unit 7 Chinese festivals的話題為“中國傳統節日”,但教材因為篇幅和認知水平等因素,淡化或抹去了許多節日習俗,而這些中國文化元素卻是值得學生去了解并體驗的,它們也是講好中國傳統節日故事的重要素材。如果教師在作業布置時能關注此現象,引導學生課后通過查閱網上資料,咨詢家長、教師等了解節日信息,并親身體驗節日活動,那他們一定會收獲更真切的情感體驗。
(作者單位:太倉市經貿小學)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