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技創新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科技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其發展初期由于可供抵押融資的資產少,在銀行融資方面存在較大困難。而科技型企業通常擁有一些知識產權,如何將“知識”轉變為“資金”是破解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對此,需多部門合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相關工作,助力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和成長期科技型企業快速發展。
關鍵詞:科技企業 知識產權 質押融資
科技創新是推動生產效率持續提升的關鍵,科技創新引發的技術進步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根本動力。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形勢復雜,把握科技發展主動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從經濟增長來看,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由于物質資本、勞動力等要素面臨邊際回報遞減規律制約,經濟的持續增長要依靠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率提升,這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
金融支持在科技創新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創新是一個初期資金投入多、風險大、成功后收益高的領域,如果沒有資金的支持,可能面臨難以逾越的障礙。在科技創新發展的歷程中,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因為有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有潛力的發明家可以獲得充足資金開辦企業,極大地助力科技型企業發展。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未來金融的重點工作作出了部署,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和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于“五篇大文章”之首,足見其重要性。如何推動銀行向科技型企業提供信貸支持,是一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科創企業融資困境問題
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起著連接存款人和貸款人的中介作用,是實體經濟資金融通的重要媒介。高效的銀行體系能夠支持實體經濟快速發展。存款是銀行的剛性負債,需要按時足額償還。貸款是銀行資產,銀行也需要采取適當措施保證貸款安全,避免資不抵債。
銀行為保證債權安全,會向不同資質的企業提供不同程度的信貸支持。從我國目前普遍的做法看,銀行在向企業提供信貸融資的過程中,對于優質企業可以提供信用貸款,但對于普通企業,為了降低風險,一般會要求企業提供一定價值的抵押品(或擔保),如土地、房產、機器設備等。當企業不能償還貸款時,銀行將會通過處置抵押品獲得一定的償還保障。部分企業由于擁有較多的有形資產可供抵押,從銀行獲得融資并不難,但很多企業由于處于初創階段,或者因為企業的特殊性質,并沒有大量資產可供抵押,在銀行融資方面面臨著較大的障礙,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發展階段,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高科技型企業蓬勃發展,提升經濟的創新能力,尤其是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很多科技型企業在初創時,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卻因為缺乏抵押品而無法獲得融資。與此同時,我國風險投資還存在很大的短板,很多小微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也比較困難。
實際上,很多科技型企業在研發過程中已經獲得了一些專利,這些專利是企業的重要無形資產。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授予發明專利權增速可觀,2023年,我國授予發明專利權92.1萬件,是2012年的4.2倍;有效發明專利499.1萬件,是2012年的5.7倍;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是2012年的3.4倍1。如果可以利用這些無形資產進行質押,并從銀行獲得融資,實現從“知識”向“資金”的轉換,就能有效盤活科技型企業的知識產權,助力企業走出融資困境。
知識產權的一些特性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一般是指依法取得知識產權等智力成果的企業,尤其是科技創新型企業,以知識成果等作為標的物向商業銀行等機構進行質押,申請一定額度的貸款。銀行委托專業的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該企業的財務狀況,特別是知識產權的價值、專有性及未來收益性等作出合理的評估,并將此作為向企業提供融資的基礎。
知識產權屬于無形資產,具有一些區別于有形資產的獨特性:首先,知識產權具有無形性、經濟前景難以預測性、權利不穩定性及存在侵權沖突的可能性等;其次,由于知識產權的專業性,知識產權的價值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才能確定;再次,知識產權轉讓的市場較為特殊,也較為狹小,一旦債務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債權人順利處置知識產權難度較大;最后,科技創新領域瞬息萬變,知識產權的價值變化較快,可能存在大幅貶值情況。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存在的問題
由于知識產權所具有的特性與房產、設備等有形資產存在明顯的區別,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存在一些障礙,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較慢,知識產權的資產和金融特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首先,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價值評估機構相對缺乏。知識產權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非專業人士很難了解其現實價值和未來前景,銀行也較難判斷部分知識產權的真正價值,必然要求有權威、專業的機構對知識產權的價值作出客觀的評估。因此,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一個先決條件是要有權威的評估機構對知識產權進行評估,確定知識產權的現實價值,銀行可以據此確定是否向企業提供信貸及提供信貸的規模。目前,我國的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相對缺乏,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23年3月初公布了知識產權鑒定機構名錄庫首批入選機構名單,只有北京和廣東的四家。
其次,知識產權登記質押系統還存在缺陷。知識產權質押過程需要知識產權登記質押系統較為健全,避免重復質押等問題。同時,由于知識產權質押實質是一種合同法律關系,需要符合合同成立的一般要件,即當事人意見一致。因此,還要在法律上確保知識產權質押的有效性。目前,我國尚未建立系統的知識產權質押登記制度,知識產權質押登記規定不系統、不健全,各地做法不一,有關規定較為分散、不成體系,制約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開展。
再次,知識產權的轉讓市場尚不完善。對于接受知識產權質押的銀行來說,需要一個完善的知識產權轉讓和處置市場,在企業發生債務違約時,銀行可以較為容易地將知識產權轉讓出去,從而確保債權安全。目前,我國經國家認可的知識產權轉讓市場(或交易中心)還很少,知識產權交易不順暢,銀行難以在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的情況下順利轉讓知識產權。
最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體系尚不健全。如果只由科技型企業和銀行兩方來承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所存在的風險,那么銀行的積極性會大幅下降。需要不斷完善風險分擔機制和擔保體系,多方共同分擔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降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目前,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分擔體系,市場化機構參與程度不足。
由于存在較多障礙,一些銀行只是將知識產權質押作為一種增信手段,并未真正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為了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助力科技型企業快速成長,有必要借鑒國際有益經驗,破解相關障礙,暢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之路。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國際經驗
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較早,有一些較好的做法,值得借鑒。
美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起步較早,1975年就已經開始探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目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已經成為美國的一種基本融資形式。美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取得積極進展主要源于制度創新和模式創新。美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采取功能主義,許多規定和做法主要從提高擔保交易效率、降低融資成本出發,實現了知識產權從財產性向經濟性轉化。美國政府設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及市場化擔保機構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分擔風險,增強了企業知識產權質押信用,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德國擁有較為健全的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專門針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建立了完善的擔保體系和風險補償機制,盡可能降低銀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例如,當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融資的企業出現違約時,聯邦政府承擔貸款損失的39%,州政府承擔26%,其余35%由銀行和政策性擔保機構承擔,銀行的風險大大降低,有助于推動銀行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日本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方面發揮了政策指導作用。為了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日本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從立法上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支持,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韓國由政府出資設立了技術交易中心,由其負責對提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申請的企業提供專業化的幫助,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專業化場所。韓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嚴格執行市場準入制度,只有符合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才能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
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國知識產權數量和質量穩步提升。與此同時,需要將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推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多方合力確保取得實效。目前,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已經從政策層面對拓寬知識產權價值實現渠道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和金融機構利用知識產權進行質押融資。
2024年3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證監會聯合發布的《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實施方案》提出,強化知識產權增信功能,助力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有效利用區域性股權市場等投融資平臺,多種途徑解決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資金需求。中國人民銀行通過提供低成本資金渠道,保障銀行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2024年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設立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額度為5000億元,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重點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從資金供給方來看,銀行也在逐步轉變風控方式,針對科技型企業更加關注創新、技術、人才、專利等指標。部分銀行也開發了符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取得了一定效果。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額達8539.9億元,惠及企業3.7萬家。
盡管如此,我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還很不充分,目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規模占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例較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各方面制度還存在不少短板,亟須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合力,繼續完善相關制度和體制機制,解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存在的問題,助力科技型企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建議
一是組建可以評估知識產權價值的權威機構,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奠定基礎。對知識產權的價值進行評估是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先決條件,也是改進科技型企業和銀行關于知識產權價值信息不對稱狀況的關鍵。
二是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完善的法律法規既為銀行參與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提供法律保障,也為解決糾紛提供客觀依據。
三是建立系統有效的知識產權交易、轉讓市場,使銀行在企業發生違約時可以獲得較好的補償。當企業發生債務違約時,有效的知識產權轉讓市場可為銀行提供了退出場所,有利于科技型企業進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四是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體系,探索政府相關部門及市場化機構共同為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提供擔保和風險補償。擔保及風險補償體系對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取得成功至關重要。我國可考慮借鑒這一國際經驗,搭建健全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擔保補償體系,降低銀行提供融資的風險。例如,湖南省已經完善了風險補償機制,建立了風險分擔模式:風險補償資金分擔45%、合作銀行及指定合作的擔保或保險機構分擔45%、評估處置機構分擔10%2。我國其他省份也可借鑒此做法,逐步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擔保和補償體系。
五是完善風控、監管等機制。銀行尤其是國有大型銀行可設計更多符合科技型企業發展需求的金融產品,內部可針對科技型企業完善盡職免責措施。同時,建議監管部門根據科技型企業發展特點,健全科技型企業融資監管機制。
參考文獻
[1]彭玉勇.知識產權資本化的有益探索——評《知識產權資本化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0(9).
[2]邵琰.遼寧知識產權金融創新發展問題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22.
[3]唐飛泉,謝育能.我國知識產權證券化:發展現狀、風險和對策[J].債券,2020(3).DOI: 10.3969/j.issn.2095-3585.2020.03.016.
[4]熊學華.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財務與金融,2017(1).
[5]薛萌萌.關于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制度的完善[D].保定:河北大學,2014.
[6]趙廷辰.產權質押融資研究:理論回顧、國際經驗與政策建議[J].西南金融,2022(9).
[7]達龍·阿西莫格魯,詹姆斯·羅賓遜.國家為什么會失敗[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