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鴻儒:時代塑鴻儒
今年96歲的俞鴻儒,潛心研究風洞技術已經50年,被譽為“中國激波風洞第一人”。28歲那年他考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跟隨導師郭永懷從事激波風洞的建造。
1958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成立,激波管組年僅30歲的俞鴻儒擔任組長。當時的新中國經濟基礎薄弱,電力短缺,無法效仿國外風洞的發展路線。俞鴻儒選擇了更加省錢的氫氧燃燒驅動方式,但這種方式極易發生爆炸,危險程度非常高。在一次次的試錯和復盤后,俞鴻儒終于帶領團隊為我國風洞研究“炸”出了一條新路。1958年,激波風洞的核心部件——我國第一代激波管研制成功;1969年,我國第一座大型高超聲速風洞——JF-8激波風洞建成;1998年,建成國際上首座爆轟驅動激波風洞JF-10……此時,他已進入古稀之年。但他心中,還有個更大的計劃要去完成。
當時,全世界都認為激波風洞的試驗時間只有幾毫秒,俞鴻儒卻提出要建高超聲速復現激波風洞,達到100毫秒的試驗時間。就是這0.1秒的數據,俞鴻儒為之奮斗了半個多世紀。2012年,我國建成JF-12高超聲速復現風洞,真正在地面完全復現高超聲速飛行條件,攻克懸置近60年的世界級難題,為我國航空航天重大任務研制提供了關鍵支撐。有記者曾問他看到閱兵時,大國重器經過天安門廣場主席臺,內心是什么感受?俞鴻儒說:“我們就幫了一點忙……”如今,俞老提攜后輩,用他的智慧與謙遜點亮了無數科技新星。他的付出與奉獻,將永遠照耀在科學的高峰上。
前輩布下的奇子,蟄伏深空的巨龍。做別人不敢做的,做別人做不成的,他獨辟蹊徑,一往無前。撥開科學的霧,蕩去歲月的塵,我們看到一位科學家黃金般的心。
劉玲琍:春風撥清音
劉玲琍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衡陽任教。憑著一顆樸素的愛心,她用手語教學,傾盡所能教聽障孩子們文化知識。正當劉玲琍盡力改變他人命運時,不幸卻降臨在她頭上。2005年,劉玲琍8個月大的孩子被診斷出先天性神經性耳聾。抱著“早期就開始訓練孩子或許還有機會開口說話”的希望,她翻閱大量資料,開始每天給孩子訓練說話的能力。2008年,衡陽市特殊教育學校創辦學齡前聾兒康復語訓班,劉玲琍擔任班主任。憑著教授兒子的經驗,劉玲琍一邊上課一邊自編教材,自創唇舌操、觸摸法和情境教學法。為了讓學生盡快說話,劉玲琍每天一對一教學,讓孩子們一點一點感受氣流的大小,感受聲帶的振動。每個字的發音,孩子們都要跟讀上百遍,才能與正常人發音有幾分相似。但這一點點進步,都能讓劉玲琍高興不已。
既是老師,也是媽媽,吃飯、睡覺、縫補衣服、摘耳蝸、戴耳蝸……劉玲琍日復一日地照顧著孩子們。在她心里,學生和兒子一樣都需要她特別的愛。盡管自己的經濟狀況并不富裕,劉玲琍仍然資助了好幾名學生。她說:“作為一名特教老師,我覺得我的責任就是像媽媽一樣照顧這些特殊的孩子們,教給他們知識,教會他們與周圍人交流。”33年來,劉玲琍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如今,她已有20多位學生考入大學,80多位學生正常就業。“這個幸福感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份好工作,能夠養活自己,有個幸福的家庭。面對這些,哪個媽媽不高興呢?”
眼耳鼻舌身意,色香聲味觸法,用盡所有,為生命解鎖。她從命運那里奪回一副又一副翅膀,帶領孩子們飛離寂靜的牢籠。聽,每一個新的發音,都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孟二梅:大義勇必為
2023年7月,受強降雨影響,內蒙古烏海西開往北京豐臺的K396次列車被迫滯留在北京門頭溝落坡嶺站,近千名乘客的安危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在落坡嶺社區黨支部書記孟二梅帶領下,落坡嶺社區的居民們傾其所有幫助受困旅客。孟二梅哽咽著說的一席話令無數人動容:“只要我們有一口吃的,堅決不能讓他們(K396列車乘客)餓著!”“中國人的力量真的無與倫比,中國人是最團結的!”
K396列車滯留旅客安全轉運后,落坡嶺居民也面臨撤離轉運,孟二梅又投入到最前線挨家挨戶前去勸,幾乎一刻都沒停歇過。她說:“我是共產黨員,我一定要保證我們所有群眾的安全,做一個踏踏實實、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雖然我完成得肯定不是特別出色,但我盡我最大的努力。”孟二梅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然十分激動。她說:“只有災難真正到你身邊的時候,你才能知道當時那個艱辛。”事后,很多旅客仍與孟二梅保持聯系,他們建了微信群,很多人都真誠邀請孟書記去自己的家鄉做客。孟二梅說除了K396次列車上的旅客,她也收到了很多普通人的感謝。令她最為感動的是這個春節,她收到了上海一位老人寄來的禮物,是老人自己織的16頂帽子。孟二梅說,這不僅是帽子,而且是滿滿的情懷。
安頓落難者,照顧鄉親們,一句話驅散冷雨,一握手溫暖人心。是誰在偏僻的角落里,排布下如此可信賴的人?過去無緣相識,因為她平凡,危難中堪當重任,因為她不忘初心。
張雨霏:洲暖水花美
2023年9月28日,杭州亞運會游泳比賽,觀眾們沸騰了,中國選手張雨霏在高燒39度4的情況下,依然贏得了她在本屆亞運會上的第5枚金牌。張雨霏最終以優異的成績斬獲六金,成為杭州亞運會金牌最多的運動員,并且多次在個人項目上打破賽會紀錄。不僅如此,亞運會之前,她還接連參加了福岡世錦賽、成都大運會,獲得多項冠軍。之后的世界杯分站賽,張雨霏接連在柏林、雅典和布達佩斯站中折桂,以6金3銀的成績位列世界杯年度總積分榜第3名。
白巖松問:“有人給你算過賬,2023年世錦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亞運會、世界杯參加了59項,拿了23塊金牌,平均四天一次比賽,不累嗎?”張雨霏說:“累,有些比賽可以是為了自己,但有些比賽是為了國家。如果只談自己的理想,我可以去說我喜歡、我不喜歡,我想做或者我不想做,但是如果將國家的責任扛在肩上,那就只有一個字——做。”
此前,在備戰2021年東京奧運會時,張雨霏發現了自己的先天缺陷——脊柱側彎。脊柱側彎是終身不可祛除的,不僅訓練時的疼痛如影隨形,還會嚴重影響蝶泳時的對稱平衡要求,這意味著張雨霏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去改技術。為了鍛煉上肢力量,她甚至負重40公斤進行引體向上。她熬過了漫長的艱難歲月,終于等來了涅槃。2021年,張雨霏帶著5年的磨煉如期出征東京奧運會,兩次代表中國站上了最高領獎臺,成為世界泳壇新一代“蝶后”。
寧可肌肉在深夜里燃燒,不讓情緒在失敗中沉淪。哪吒,就是要脫胎換骨;蝶后,一定是蝶變之后。探索運動的極限,收割青春的金牌,冠軍是勝者,更是逆境中崛起的人。
楊華德:稻香使情深
今年60歲的楊華德是內江市威遠縣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援助非洲布隆迪已有9年。作為農民的孩子,幼年時楊華德也曾有過饑餓的經歷,目睹農技專家的厲害后,一顆成為農技員的夢想“種子”便播在了楊華德心間,立志讓所有人都能吃飽飯的愿望開始萌芽。這個夢想,他為之奮斗了幾十年,結出金燦燦的“穗實”。1983年7月,楊華德正式加入農業“大家庭”。“學農必須要腳沾泥土,頭上拂露珠”,他開始奔走在田間地頭,圍著老農技專家“打轉”,不斷增長才干、積累經驗,提升本領。他說:“稻穗能結出沉甸甸的穗實,在于它立足于泥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2013年受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中心的派遣,楊華德首次踏上非洲大陸,在莫桑比克為當地人傳授水稻種植技術。2015年,在圓滿完成援莫任務后,他再次前往布隆迪執行“高級農業專家技術援助項目”。初到布隆迪,楊華德就被眼前破敗的村莊、饑餓的農民和遍地的荒草深深觸動。身為專家組組長的楊華德,帶領專家組成員深入田間、村莊開展系統調研后發現,農業投入嚴重不足、生產技術落后、稻瘟病流行、種植不規范等問題交織疊加。對這些問題,專家組逐項逐個研究,并取得一致共識,決定在布隆迪試種雜交水稻。專家組從國內優選了雜交水稻品種,根據品種特性,結合布隆迪實際,從育秧、施肥、規范化栽培進行技術升級,制訂試種方案。終于,示范地塊的水稻產量迅速提升,創造了每公頃收獲13.86噸水稻的非洲水稻高產紀錄。短短幾年時間,專家組將雜交水稻種植成功推廣至布隆迪的14個省56個示范村,單季種植面積2800公頃,單季增產1.4萬噸,全年增產2.8萬噸,數萬人從中獲益。今年楊華德已經步入花甲之年,按理說,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但他選擇繼續留下來,開啟第四次赴非援布。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用中國的經驗幫助布隆迪解決糧食問題,“甚至解決脫貧問題”。
絲綢包裹的種子,來自中國,飽滿飄香的稻谷,長在非洲。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黃皮膚漢子的執著,讓黑皮膚的兄弟,理解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意。稻浪千重,路遠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