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青年群體中,Z世代青年(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占很大比重。他們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往往高度依賴網絡,以“圈”群分、以“趣”類聚,形成了特色鮮明、凝聚力強的不同圈層。我們該如何看待在青年中泛起的圈層文化呢?
青年圈層文化的產生與網絡技術的助推緊密相關。在數據算法的支持下,網絡用戶個人信息被廣泛收集、匯聚,在網狀矩陣型流動中,由“點對點”“圈對圈”的定向傳播發展為圈圈外擴、漣漪傳遞,呈現多層次、裂變式傳播方式。數字化網絡給受眾貼上一個又一個“標簽”,在通過“標簽”分類時自動將“非本類商品”過濾掉,傳導給受眾的是符合“標簽”心理特征的IP內容。青年因興趣愛好、消費習慣一致,或是價值觀念、話語模式相近,在網絡社交環境下大多擇群而入、筑圈而居。“圈地自萌”的青年容易將圈層視為阻隔屏障,產生圈層壁壘,在不斷重復接收相似內容信息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信息繭房”。
作為虛擬世界的原住民,Z世代青年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不喜歡隨波逐流,他們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敢于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對于Z世代而言,要想走進他們的心,就要站在他們的角度,融入他們的興趣點,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只有理解圈層、走進圈層,才有可能擴圈、破圈。因此,主流文化要以包容之心“融圈”,要敢于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敢于接觸和欣賞青年的文化選擇,走近“圈里人”,看懂他們的“部落方言”,積極研究圈層文化獨特的視覺感悟和審美情趣。通過找準青年情感的“觸發點”和思想的“共鳴點”,在圈群內敢發聲、善發聲、巧發聲。同時,還要善于捕捉圈層輿論場域的動態變化,提升自身設置議題的能力,引導網絡圈群議程和話題走向,掌握教育主導權。
在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多樣文化的交互與共存是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圈層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現實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青年交往、聚合時的作用日益突出。青年“圈層化”背后不全是孤獨與疏離,也有快樂、幸福與價值實現。主流文化要提高影響力和大眾認可度,就要以擴容之態“擴圈”,勇于自我創新突破。實現主流文化引領,不僅要靠與時俱進的審美表達,符合青年社交特點的社群化運營活動,同時還要擁有厚重的內涵、豐富的意蘊、深刻的啟迪,獲得青年群體的理性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主流文化在“擴圈”中所追求的,說到底是提升優質文化產品對青年“圈層化”的影響力,幫助青年科學判斷媒介信息的價值導向,拓展現實交往空間。同時,還要以正向價值引導青年,激發圈層內在文化創造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力量。
打破圈層“圈地自困”的藩籬,主流文化必須匯聚合力,以兼容并包的胸懷來“破圈”。一方面要引導青年突破圈層思維,使其認識到圈層不應該是人與人之間連接、互動的桎梏和枷鎖,圈層邊界的打破也不意味著個性和獨立性的喪失,真正優秀的文化應該是有“圈”無“壁”;另一方面要鼓勵身處圈層的青年敢于走出舒適圈,在圈層中不沉迷、不依附,增強自我定力。進一步地,要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引領青年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同時,通過完善網絡生態環境監管法律體系、規范大數據平臺、運用5G技術等手段,實現線上浸潤和線下引導有機結合,共同推動青年圈層文化正向健康發展。
(選自《光明日報》2022年11月29日,有刪節)
◆提煉
有個性色彩的材料選擇,可以使作文變成自己獨創性的勞動,也是對作文“創新”的較高要求。清代戲劇家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指出:“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產生個性與新意的關鍵在于“變”,“變”就是要打破思維定式,勇于突破傳統觀念。這篇時文之所以“新”,就在于所研究的內容新,得出的結論也新。
大致說來有兩方面值得借鑒:一是有獨特的創造性材料。這要求考生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別人忽視的事物,獲得富有創造性的見解。二是有創造性地表現材料。這要求考生將自己的發現“獨辟蹊徑”地表現出來,不因襲某種程式,而是以新鮮別致的材料表現獨具個性色彩的內容。如這篇時文,選擇了具有濃郁時代氣息的材料,而且對Z世代的圈層文化用新的眼光加以觀照,用主流文化、先進文化進行改造,在常人意想不到之處挖掘出新的內涵,這就寫出了獨具個性的內容。這也給我們以啟示:選材的天地廣闊,多留意社會生活就可以在選材上求新求變、獨具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