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軍,李軍建,馬鵬飛
(寧夏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銀川 750004)
近年來, 國家和自治區大力實施生態流量保障相關項目,寧夏于2016 年列入國家生態流量試點省(區),2018 年明確了苦水河的生態基流和生態水量,2020 年水利部將苦水河列為寧夏年度全國生態流量保障重點河湖。
苦水河是寧夏境內黃河的一級支流, 天然水質較差,礦化度和總硬度較高,河道及水庫淤積嚴重,濕地植物稀少且分布不均, 區域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帶來的影響日益顯現,生態用水安全面臨較大壓力。如何加強苦水河生態流量管控工作、 維系和改善苦水河生態環境,是亟待水利工作者解決的問題。
苦水河發源于甘肅省環縣甜水堡鎮花石山沙坡子溝腦,流經寧夏吳忠市鹽池、同心、利通區、紅寺堡、靈武市等5 縣(市、區),于靈武市新華橋鎮華一村匯入黃河,主河道全長223.8 km,流域面積5218 km2,其中,寧夏境內長202.8 km,流域面積4942 km2。
(1)水資源總量少。苦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僅260.7 mm, 屬于干旱少雨區, 區內天然徑流量僅0.152 億m3,平均徑流深3.1 mm。
(2)農灌退水多。苦水河下游部分位于引黃灌溉區,受農灌退水影響,苦水河入黃實測徑流量大于天然徑流量。平均年排水量0.762 億m3,占實測年徑流量的82%。
(3)天然水質差。苦水河流域水資源本底較差,水體礦化度和總硬度較高,礦化度2 g/L 以上水資源量占總水資源量的93%以上。 下游有農田灌溉退水和生活污水匯入,致使CODCr、NH3-N 等污染指標超標較嚴重,枯水期更為明顯,郭家橋監測斷面礦化度年均值5090 mg/L。
(4)豐枯變化大。苦水河為干旱區季節性河流,天然來水年際變化較大, 全河變差系數Cv達0.84。歷年最大徑流量0.40 億m3(2002 年), 最小徑流量0.014 億m3(1963 年)。易出現連續枯水年,水量年內分配集中,汛期6—9 月多年平均徑流量0.123 億m3,占全年水量的74%。
(1)地表水開發率較低,地下水開采率較高。分析苦水河流域2013—2022 年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近10 年地表水資源平均開發率僅7.3%, 最高為2013 年的10.8%,最低為2019 年的1.9%。而地下水開采率普遍較高, 十年平均開采率為60%, 其中2013 年地下水開采率高達122%。
(2)引黃水為流域內主要供水水源,流域內當地地表水供水量比例最小,僅占總供水量的10%左右;黃河水供水量比例最高,占總供水量的60%以上;地下水供水量比例約為總供水量的30%左右。
(3)當地地表水用水對象為農業和農村人畜,其中利通區和鹽池縣主要為農業用水, 紅寺堡區和同心縣為農村人畜用水。
苦水河流域先后共建中型水庫2 座,小型水庫4座。 中型水庫分別為太陽山郝家臺水庫和劉家溝水庫,郝家臺水庫位于苦水河干流,該水庫淤積嚴重,調節能力極弱。支流上的太陽山劉家溝水庫為2006年新建,通過調蓄黃河水,為太陽山工業園區供水。其他小型水庫運行模式為空庫迎汛, 不具備生態流量調蓄功能。
苦水河僅有郭家橋一個具有長系列觀測資料的水文斷面,同時也是入黃控制斷面,控制著苦水河流域99.9%的來水, 因此確定郭家橋斷面為苦水河生態流量保障主要控制斷面。
根據全區徑流變化及黃河來水情況、 水量分配方案、 寧夏生態流量報告等現有技術成果, 采用1956—2016 年為分析序列, 采用Qp 法、Tennant、頻率曲線法進行復核。 最終確定苦水河生態流量控制目標為:除特枯水年外,郭家橋斷面實測年徑流量不低于500 萬m3,月均實測流量不低于0.1 m3/s。
生態流量方面, 苦水河流域實測流量遠大于天然流量,實測徑流中農灌退水組成較多,因此在20 世紀80 年代以前, 生態流量滿足程度較低,20 世紀90年代之后,生態基流滿足程度在100%以上;生態水量方面,苦水河歷年最小實測徑流量為978 萬m3,因此每年的水量均能達到生態水量目標值(500 萬m3);斷流情況方面, 苦水河1967 年出現過1 次斷流情況,斷流河段長度23.5 km,最大斷流天數2 d。
苦水河流域天然徑流主要為降水補給,1956—2000 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24 億m3,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0.146 億m3;2000—2016 年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45 億m3,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0.165 億m3。從降水和天然徑流來看總體變化不大,未來隨著生態建設力度加大、下墊面條件改善、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天然徑流可能呈減少趨勢。
苦水河河道水量過分依賴灌區排水,①黃河來水量總體呈減少趨勢,2000—2016 年黃河平均來水量為265 億m3, 較1956—2000 年307.7 億m3減少42.7億m3,流域整體水資源的持續減少,導致未來黃河水指標調整形勢不容樂觀; 一旦黃河水分配指標壓減,勢必導致灌區引排水量減少, 河道流量也隨之減少;②種植結構調整,區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5%以上,扣除冬灌用水依然維持在70%以上,吳忠市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90%以上,扣除冬灌用水依然接近80%,根據自治區“四水四定”方案,將嚴格控制水稻種植面積,水稻面積壓減后灌區引水量勢必大幅減少,則灌區排水量、河道流量也隨之減少。
苦水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只有8.8%,流域內苦咸水分布廣泛,2 g/L 以下水資源量94 萬m3,2 g/L 以上水資源量1424 萬m3。隨著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深入、 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剛性需求的增加, 苦咸水的開發利用力度將進一步增大,也將會成為導致河道流量減少的因素。
從耗水角度對吳忠市2016—2022 年耗水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從地表水實際耗水量和黃委調度指標情況看,吳忠市已處于臨界超載狀態。耗水指標臨近紅線,將倒逼用水結構調整,導致河道流量減少。
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發布實施的各行業用水定額標準核算、 核定許可取水量和取用水戶的年度用水計劃指標,制定并下達年度用水計劃,對超計劃(定額)取用水的,實行超計劃累進加價。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加快推進新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面積。 配合完成寧夏引黃灌區水費收入測算分析研究與實施,加快末級渠系水價改革,完成縣(區)末級渠系供水價格成本測算。
農業上,堅持以水定規模,嚴格控制水稻等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加快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規模化發展以滴灌、 噴灌為主的高效節水灌溉。 工業上, 下達節水型企業建設任務, 積極推進水重復利用、循環使用、廢水處理回用。生活上,大力開展節水型城市、縣(區)、公共機構建設。
組織研究制定非常規水資源利用辦法, 修訂節水獎勵實施辦法, 從政策上鼓勵企業節水和廢污水處理回用,加大節水獎勵及補貼力度,特別是對“零排放”企業加大節水補貼和獎勵;探索水資源稅優惠鼓勵政策,根據“取之于水、用之于水”的原則,將水資源稅、超計劃加價水費等資金,用于補貼工業節水關鍵技術示范推廣、技術改造、水權交易等。
實施水源替代工程,以都市圈中、東線工程為契機,用黃河水替代當地地下水,減小當地水資源承載能力負擔;加大水權交易力度,盤活水市場,積極推行本市內部、本市與其他4 市的水權交易,一方面可以獲取交易資金來支持水資源建設, 另一方面可讓水資源流動起來,解決水指標不足的問題,有效緩解各地區用水不足。加大非常規水綜合利用,實行非常規水資源配額制,加大再生水、礦井疏干水、雨洪水等非常規水綜合利用, 建立非常規水利用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鼓勵使用非常規水,強化考核和引導,倒逼各地加大非常規水利用率。
對各縣行政區域內苦水河干支流引取水實行動態監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明確權責分配,建立臺賬制度,確保“誰設立,誰監管,多方監督”的長效機制。對新建的引水灌溉工程定期核查,依法追究違規取水行為責任; 對不符合標準和要求的工程審批單位要嚴格審批手續辦理,必要時可采取封停處理。
探討開展蓄水工程項目建設的可能性, 完善流域和區域水資源配置總體布局,強化聯調聯控左右,有效調控當地水資源。 各市縣水利部門在水利工程建設和修建湖泊時應加強規劃、審批、設計、施工等相關部門合作,因地制宜,完善水量調度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水量調度監測、監控等平臺,強化水量調度監督管理和執行力, 確保行政區域生態流量目標的實現。
根據區域地理、氣象特性,各縣區合理構建生態廊道和涵養水源植物種植區域, 優化流域內生態質量。充分發揮公眾與媒體輿論方式,對于周邊傾倒垃圾堵塞水流、非法排污、亂砍亂伐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一查到底,嚴肅處理。確保河道內水流全年暢通,保證生態流量補給。
(1)以苦水河為例,闡述其生態流量確定的基本步驟,并從水資源現狀角度出發,對未來水資源發展的態勢研判,分析生態流量管控的不利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綜合化合理化的管控建議, 為苦水河生態流量管控提供技術支撐。
(2)以生態流量為切入點,在寧夏區內首次以管理角度提出管控建議, 可為其他流域的生態流量管控提供一定參考。